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死自在——祈竹仁宝哲▪P12

  ..续本文上一页参生死无常的方法,是指在心中参思各有三点的三根,以期生出三种决心或觉受。

  第一根是“死亡必定会来临”。谁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我们却并无这个觉受,而只是日复一日地假装不知道自己将会死亡似的。我们思维:

  不论我逃去哪里,不论我多么健壮,最终必定难逃一死。罗马、印度、埃及与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位权倾天下的帝皇,但他们今天在哪里呢?他们全埋在黄土里!就算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之人间肉身,最后也示现死亡了。世上出现过不死长生的人吗?我现在就正在一步一步走向死亡,寿命一秒一秒、一分一分、一天一天地减少,每一呼吸都等于又向死亡迈近了一步。

  假设我自己有六十岁。年青的最初二十年,大多人不会想及修行;正值壮年之第二个二十年,大家忙于谋生、养家活儿等俗事;最后的二十年却已年老了,想精进也做不来。在座中自以为已在“修行”的人,我们算一算,一天中的三分之一时间睡觉,三分之一时间上班,剩下的三分之一时间再扣除休息、做饭、吃饭、洗澡、上厕所等等,能有多少时间修持呢?问题是:今生只是短短的几十年,未来生却无穷无尽,为什么我们要用绝大部分精力来争取这几十年的快乐,而对未来无穷尽的转生之祸福命运毫不关注呢?

  透过认真地参思以上的三支,我们会生出“我迟早必定会死”的强力觉受,然后我们再禅思第二根的三点。

  第二根是“死期不定”,要思维的三支如下:

  没人可以预知死期,许多比我年青的人都早已死去了。在医院中,今天就有许多年青人死去。这些死人,昨天或许还是在准备做这做那的事,今天却已断气了。今天在座的有好几十人,明年的今日或许在座中的有些人已不在人世了。在一万个死人当中,有多少个是早已准备好面对死亡的呢?可能只有一两个。死神并不会等待着、让你准备好了才来临。死神总是突然地来到自己面前的,绝不会预先打个招呼预约。我们明晚早已预订好了与别人的约会,但死神有可能今晚就会来敲我们的门!

  有可能夺命的因素比比皆是,随便一个天灾、地震,或者是车祸,甚至一个像伤风感冒等小病,都可能置我们于死地。

  我们的肉身实在很脆弱,十分微不足道,只要一口气转不过来,马上就会死亡。

  一般修行人的通病是,我们往往也有少许欲修持的动机,但却不精进,总会把它拖延至“明天”。透过禅思以上的第二根之三支,我们致力于生出“我必须抓紧时间,马上做最重要的事!”的迫切感,一切世俗琐事便会变得不再那么重要。

  第三根是“死时除佛法外,无一有助于自己”,我们要思维的三支如下:

  我用了大半生的精力,为着积累金钱、房屋、汽车或珠宝等。在死时,哪一件物品能带走呢?哪一颗珠宝能救我呢?

  在死时,亲朋戚友中,谁能陪我上路?谁可以救助我呢?

  在生时,我千方百计保养这个肉身,但在死时,它又是否能救我呢?

  好好地禅思以上三支后,我们会生出“在死时,只有佛法才能救助我!”的觉受。

  我们应努力禅参这三根九支。同时,我们亦可禅思死亡及中阴的过程,例如依据柏绷喀大师之《心匙•策励自他一切人等痛念无常歌》(注:见附录)而禅参。我们可以在修日修仪轨前,先以一边诵念、一边思维文义的方法修持柏绷喀大师的这篇短著,亦可以在修仪轨时,诵至“当下坏死亦或许”此句时加插修诵。

  在修至人身难得、生死无常、轮回之苦等教法时,我们必须把手指指向自己,而不是指向别人。这就是说,例如我们禅思第一根时,不应想“人人都始终会死”,而应想““我”必定会死”,这样想才会令修持有力量。

  我们在诵至“当下坏死亦或许”此句时,应尽力禅参生死无常,例如插入三根九支禅参法及加诵《心匙•策励自他一切人等痛念无常歌》,绝不可一诵即过,否则就不会有效果。我们千万不要轻视“念死”之作用。在传统上,师父教授生死无常时,会十分详尽地讲说。衲在年青时,老师单单讲一个“死”字,已讲了三天!本师释迦牟尼在世时,他在初转*轮时便教导无常之道理,他最后的教法也是无常的教法,由此可见这概念的重要性。初学法的人,透过对生死无常的认识,便会生出欲好好修持之念头。在修持的中期及后期,一旦有懒散的心态出现时,行者亦需依赖念死法门而提起精神。我们试想想:如果明天就要死了,今天还不狠狠地修持吗?

  

  修净土的人,如果未有对暇满人身难得及生死无常生出觉受,就不可能生起真正的出离心,又如何能依愿往生呢?许多人修持佛法,为的是求名、求利、求健康、求长寿等等。如果以这样的心态去修,绝不可能到达净土,亦不能说是真正在修持佛法。

  我们虽然幸运地得到了暇满人身,但却并未好好地修行善业,而只是一天一天地虚度人生。如果我们在今晚便死去,我们会去哪里转生呢?有关来生去处,并非由我们自己的喜好所决定,也不需要以神通、天眼等才能得知。我们只需观察自己在今生所做过的事,便自然知道来生定会掉入三恶道中。在今生中,我们杀过多少条虫类呢?我们年青未信佛时,是否曾钓鱼、打猎及常常去海鲜饭店点杀海产呢?衲相信大家所杀害过的生命,数也数不出来。在此之上,我们曾多少次对父母或师长不孝,令他们伤心呢?我们曾多少次在行动上或言语上伤害别的众生呢?如果我们这样地去计算,恐怕自己的身、语、意恶业是数也数不清楚之多,杀害过的生命也是数不尽之多,在善因方面,我们的“业绩”就并不一样了。我们今生中救过多少条生命呢?帮过多少众生呢?在这样地抚心自问后,我们的结论是:今生中除恶业因外,我们几乎没有做过太多别的事了。以此推论,依据因果的定律,我们的下一生只有一种可能的下场:直掉入三恶道中!

  恶趣寒热饥渴与 愚哑役使等所逼

  诵至仪轨中的此二句时,我们应把手指指向自己。这两句是形容三恶道之苦,亦即自己死后极可能会转生之处的情况。

  “恶趣”二字是指三恶道。“寒”字是指八大冰冷地狱。“热”字是指八大热狱。“饥渴”二字是指饿鬼道。“愚哑役使”是指畜生道。

  衲刚才在谈六道轮回状况时,已述及三恶道的景况,在此就不再重复说了。大家在诵至此段时,应仔细地观想三恶道之苦况,犹如亲身经历一般。在诵至“寒”字时,要想想:在冬天,即使裸体在户外站一阵子,我也吃不消,何况处于把人冻至皮破肉裂的寒地狱之苦呢!在寒地狱中转生的众生,肉身十分巨大,所以感受的苦也倍增。在那里不似人间情况,即便是离体滴出之血液,也有心识感觉,所以所受之苦更会加倍。

  在诵至“热”字时,我们也应停下来想:在人间,在大暑天即使只在户外站一阵子,又或以火柴的小小火焰略为靠近手臂,这样的小热我也受不了,如何能抵受热地狱之猛厉大火呢!

  在诵至“饥渴”二字时,我们要禅参饿鬼道之苦。在人间,即使少吃了一顿晚饭,我们也会饿得睡不着觉。在饿鬼道中,可是几十年乃至几百年没得吃、没得喝,这样的苦我如何能忍受!

  有关畜生之苦,我们也一样要如上述般仔细观想自己身受其苦。

  学藏传佛教的人,大多追崇自观为佛或本尊的修持。但其实,观想自己是佛并不一定有最大的作用,而观想自己身处地狱等地,则肯定能生出动力,令自己不敢不赶快好好地修持善业。由此角度来说,自观为地狱众生身,或可说是比自观为佛陀更有利益。

  今天所教的是一个简略的仪轨,例如单单“寒热”二字已包括了所有地狱之苦在内。大家在修诵时,却不可以省略地修持,而应好好地幻想自己身受恶道之苦。我们要致力于生出一种觉受:虽然我现时并不在受这些大苦,但如果我不努力地作善因的话,难保我下个月不会掉入恶道中受此大苦。这种想法,必须是与自己有关联,而不是像在游动物园时,看着别的生物,犹如事不关己似的;也不是如背书般想着某某地狱有某某苦…而是要确切地觉得:“只要一口气转不过来,我当下便会面临这种苦难。”

  善趣生老病死与 命终堕落等之恼

  这两句是说三善道之苦。“生老病死”指人间痛苦。“命终堕落”统说天道及修罗道之苦。

  三善道中的转生,痛苦虽比三恶道为少,但却仍离不开苦。

  人间的苦有生苦、老苦、痛苦、死苦等等;天界与修罗界的众生,也一样逃不出痛苦的折磨。

  修至此段时,我们应停下来,好好思维三善道之各苦,这些痛苦衲刚才在描述六道轮回时已谈过了。

  自与六趣诸众生 解脱苦海之方便

  尊外无有希求处 无诳上师胜三宝

  欲持其为胜友军 是念猛生趋皈依

  遍满虚空胜三宝 摄护我等作友军

  前面的段落,已思及六道个别之苦。我们应知道,六道之本质根本就是苦。不论生在六道中的何处,始终躲不开受苦的命运。六道之中,上至最高的天界,下至最深的地狱,都找不到恒久的安乐。六道中任何的事物,都是不恒久、不可倚靠的。

  在深切地看透了六道之苦后,我们便要想,有谁能引领我们离开六道轮回呢?答案是:唯独弥陀及上师等三宝,尤其是主要的皈依对象——法宝。除三宝外,别无其它堪能引领我们的依怙了。故此,在诵至以上这八句时,我们要生出一心依止之心。

  这八句并非修持皈依的本体,而是皈依的因,亦即正修皈依之基础。衲打一个比方,如果我们犯了罪,自知必会被判死刑,便会声泪俱下地向法官求情。同样地,我们因见六道之苦,尤其是三恶道苦,生出惧畏,又因信弥陀、上师等三宝能救助我,以此些作为因,才会生出真切的依止心。如果缺乏了皈依的因,我们正修皈依时,只会流于口头念诵之形式,根本不可能真正生出依止的心。

  皈命依止诸上师 皈命依止圆满佛

  皈命依止圣正法 皈命依…

《生死自在——祈竹仁宝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