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多年前,悉达多太子快将成佛、走向菩提道场的那棵菩提树时,有一个樵夫向他供养了吉祥草及百节草。太子把这两种草铺好作为座垫,发起了大誓:“不成佛,就决不离座!”坐在这些草上并不舒适,但悉达多太子安忍及精进地修持,不畏辛苦,最终成就了佛境。
我们坐在这同样的两种草及代表印度的那个金刚座的符号上,是代表我们有与悉达多太子同样的决心、效法他的精神、纪念他的生平,更有自己将最终得到同等成就之缘起。此外,金刚交杵有修持坚固不摧之意,吉祥草有净化不洁之义,百节草代表长寿,所以坐于这三者上又有吉祥的意义。
坐姿
修持密法或禅定,对坐姿有很严谨的要求,必须依七支坐法跏趺而修。弥陀的法门,并不属于密法类,所以要求可以略为放松一些。身体无病的行者,若依七支坐姿修持是最好的;有脚患或腰患的人,单盘或甚至坐在椅子上修亦可。在修持迁识法时,则最好还是采七支坐姿来修持。
七支坐法是标准的修行坐姿(注:见图),它的名字是指这姿势有七个要点。我们的双腿应作双盘坐。手放脐下位置,作定印,把右手掌心向上,叠于掌心向上的左掌上,大拇指相触。腰脊要挺直,这是为了让身体的脉络全部舒展、令气能顺畅运行,从而使心的功能易于施展的目的。牙齿及口唇保持自然,把舌尖顶住上颚。眼睛不应全打开,但亦不要闭上,保持半开半合、自然地看着鼻尖。肩部应挺直,双臂并不紧贴腋下,而应留有少许空位。这里已讲完七支要求。在小乘宗派中,修禅定时手印的拇指并不相触,这也是正确的佛教修持坐姿,但我们宜依前述的大乘之传统把拇指相触。
我们刚上座时,应刻意地做好这坐姿。在坐定后、心也定下来后,便可以把身体略为放松一点,不需过度刻意或僵硬,否则也不利于修持。在采上述方法坐下后,我们应马上观察自己的心态。如果我们的心十分平静稳定,便可以继续作应做的修持。如果我们的心并不平稳,而是有贪念、嗔念等充斥时,我们便应先作调息而调心。调息的方法并不太难:首先用右手食指按右鼻侧,透过左鼻孔缓缓吸气,再用同一只手指的指背按左鼻侧,以右鼻孔缓缓呼气,共作三次呼吸;然后换左手食指按左鼻侧,以右鼻孔吸气,再按右鼻侧以左鼻孔呼气,也做三次;最后把手垂下,以两个鼻孔缓缓吸气再呼出,也做三次;这一套共有九次呼吸,每次吸入时要观想把佛众之加持吸入,呼气时想着正把不净心念呼出。我们以此调息法做一套、两套、三套乃至多套,至心能平息下来为止。在心念被平息后,我们便继续下一步之修持。
调整发心
什么是“发心”呢?此即是指修持的动机,这是修持是否有效的关键之一,十分十分重要。即使我们修持正行时修得不太好,假若发心正确,亦有很大的功德。反之,若动机不纯正,例如是为着一己求福等等,则即便正行修得不错,你的修持仍并非是在积聚成佛或往生净土的因。
在此时,我们应心想:“为利益众生,我必须成就佛境。为成就佛境,我必须努力成就净土法门。这一生到现今这刹那,我已浪费了不少光阴。现在我便应珍惜时间,努力修持。故此,现在我要好好地在座上修持!”
以上已说完前行准备功夫了。这些前行,与大部份其他佛教法门共通。修别的法门者,亦可依今天所教的前行去做。
阿弥陀佛日修法门开示
现在衲开始讲解日修仪轨的修持方法。我们把仪轨内文一段一段地分开讲说,这样会比较清楚。
在依前面刚教过的方法,上座调整修行动机以后,我们便开始诵仪轨中禅参思维的部分。这一部分亦是为了生起皈依的因。藏人曰:“初一错,乃至十五!”这是说如果把月初的一天算错了,则后来的日期全部都会算错;同样道理,如果修持的起初没做对,后来的部分也不可能修得好。仪轨中由最初一句“上师弥陀怙遍知”至“摄护我等作友军”共十五句,是为了把我们的心准备好,以作这一段后的皈依部分。现在我们把这十五句分拆开来详细讲。
上师弥陀怙遍知
这句是指对弥陀生出至心依止的心。“上师弥陀”是指弥陀与自己之上师无二无别。不论我们修何法门,都必须视本尊与上师为同一体性,否则不易有成。在见师时,要想这便是本尊的人间化现。在观想本尊时,应想他是上师以佛像化现时的形相。这正是修任何法门的秘诀心要!
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请两个人同作闭关,一个人视弥陀为弥陀而已,另一人视弥陀与上师无别。二人修一段时间后,会发现视上师与本尊为一体的那个人,不论在修持果境或心的转变提升方面,都会比另一个来得高,甚至连梦境内容都会更为吉祥。
“怙”字是指“怙主”,亦即我们的“守护者”之意。“遍知”是佛的另一种尊称。
难得大义此善身
衲先讲什么是“善身”?在六道轮回中,人身转世算是极难得的。人身却分为普通的人身和宝贵的人身两种。要讲这两种转生的分别,就要谈到八种“有暇”及十种“圆满”了。
这个人身,本质是苦。我们在一生中,历经的烦恼不断,即便偶尔也会得到少许快乐,这也是并不能持久的,一走到街头上让别人不小心撞了一下,我们的忿怒心便马上生起,取代了快乐的情绪,甚至还会动手打人。所以说,世间之乐是短暂、不恒久、变幻不定及相对间歇性的,而且只会令我们作更多的不善因,从而引致更大的烦恼与痛苦。我们只需遇上少许逆缘,便会感到极大的痛苦,譬如说别人以不屑的目光看我们一眼,我们心中便会生气;凶汉凶狠地瞪一眼,我们便会担心自己的安危;这些是内心的痛苦。肉体上的痛苦,衲就不用多作解释了,即使小小的一根木刺插入了指头,已足以令我们痛不欲生。故此,我们可以理解到,人身及人生本质便是痛苦。然而,这人身亦是十分难得的修行工具,尤其是具足了八种“有暇”及十种“圆满”的“善身”。
八种有暇是指免于八种无暇修持的不利情况。这八种有暇是:
1.不生于地狱;
2.不生于饿鬼道;
3.不生于畜牲道;
4.不生于天界;
5.不生于边地;
6.不生为愚痴;
7.不生具邪见;及
8.佛已示现。
人身转世,肯定就具备了前四种有暇:
第一至第三种很容易理解。如果我们生于三恶道中,将会痛苦不堪,根本不可能修持。
生于天界,虽然并不太痛苦,但却不利于修持。
生在人间之边地、生为愚痴或生具邪见,便抹杀了修持之机会,所以此三者也是令我们无法修持之情况。
至于第八点,是指遇上佛法,否则我们也就无从修持了。具足八有暇,再加上十圆满的人身才可算是宝贵的人身或“善身”。
十种圆满,是指:
1.生为人道;
2.诸根具足;
3.生于有佛法之地方;
4.未曾造下五无间罪;
5.具恒信念;
6.佛已出世;
7.佛已说法;
8.法仍住世;
9.世上仍有修法者;及
10.有修持之各种顺缘。
这十圆满及八有暇,在座的各位都具足了,所以我们所拥有的是善身,亦即最佳、最有利的修持条件。大家可能以为这善身并不希罕,但如果我们想一想,在六道中,能生于人间的众生看似很多,其实相比三恶道,这只是极少极少的数目;在人间,能凑足以上十八种条件的,则更少了。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不一定能遇上佛法及导师,所以他们无从修持。
我们这人身,虽然如上述所说,会带来极多痛苦,但它却能令我们藉以成就解脱、净土乃至佛境。我们想在下一生当宇宙中的领袖的话,只需利用人身广积功德等,便能如愿;如果想达至净土,可以以此人身好好修持净土五力;欲在下辈子再次在人间转生者,可经由今生利用人身好好持戒及布施而达到此愿;欲成罗汉者,可利用此人身修小乘五道,即可达成解脱;欲成无上佛境者,一样可以利用此人身修持大乘五道三主要道等,而达成大愿。我们的未来是好是坏,都由今生抉择。所以,此人身虽不完美,但它的意义极大,而且极有利用价值,又极为难得,故此仪轨中称它为“难得大义此善身”。
诵此句时,我们应好好在心中禅思人身难得之有关教法(注:参考祈竹仁宝哲著作《甘露法洋》及《甘露心华》),培养出觉受,生出欲好好地善用此人身机会的决心。
当下坏死亦或许
这一句是有关生死无常的教法。它是说“我们的宝贵善身,随时都可能失去,甚至可能在这一刹那就死去。”
“难得大义此善身”一句,是策励我们要好好修持。随后的“当下坏死亦或许”这一句,是策励我们必须马上修持,而不要把它拖延至无穷无尽的“明天”。这两句话的有关教法,我们必须深入地禅思,因为它们是我们修持的原动力。
佛经中云:“兽的足印中以大象足印为最大,证悟之中以“生死无常”之证悟最有力量!”作为佛教徒,我们必须证悟生死无常,而并非像世俗人般避开或忌讳这个令人不快的话题。这个话题,事实上也没有什么好忌讳的。想及死亡,不会令我们加速死亡;一辈子避而不谈,也不见得就会长生不死。我们的善身是极有利的修持条件,固然要越长寿越好,但我们却应同时有心理准备面对随时可以来临的死亡。念死不但并非消极,反而是令修行人积极的一种念头。过往诸佛,皆曾利用念死无常这种方法,策发自己精进修持,最终才成就了无上佛境。故此,卡当派祖师常云:“晨不念死,早上就浪费了;午不念死,下午就浪费了;夕不念死,晚上就浪费了;一天不念死,那一天就没有真正的修持可言了!”
在诵“当下坏死亦或许”此句时,我们必须尽力在心中培养出无常的觉受,而不是一诵即过。诵此句时,我们应配合菩提道次第中的“三根九支禅参死无常法”(注:参考《普提道次第广论》或祈竹仁宝哲著作《甘露法洋》及《甘露心华》等)。
三根九支禅…
《生死自在——祈竹仁宝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