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多年前,悉達多太子快將成佛、走向菩提道場的那棵菩提樹時,有一個樵夫向他供養了吉祥草及百節草。太子把這兩種草鋪好作爲座墊,發起了大誓:“不成佛,就決不離座!”坐在這些草上並不舒適,但悉達多太子安忍及精進地修持,不畏辛苦,最終成就了佛境。
我們坐在這同樣的兩種草及代表印度的那個金剛座的符號上,是代表我們有與悉達多太子同樣的決心、效法他的精神、紀念他的生平,更有自己將最終得到同等成就之緣起。此外,金剛交杵有修持堅固不摧之意,吉祥草有淨化不潔之義,百節草代表長壽,所以坐于這叁者上又有吉祥的意義。
坐姿
修持密法或禅定,對坐姿有很嚴謹的要求,必須依七支坐法跏趺而修。彌陀的法門,並不屬于密法類,所以要求可以略爲放松一些。身體無病的行者,若依七支坐姿修持是最好的;有腳患或腰患的人,單盤或甚至坐在椅子上修亦可。在修持遷識法時,則最好還是采七支坐姿來修持。
七支坐法是標准的修行坐姿(注:見圖),它的名字是指這姿勢有七個要點。我們的雙腿應作雙盤坐。手放臍下位置,作定印,把右手掌心向上,疊于掌心向上的左掌上,大拇指相觸。腰脊要挺直,這是爲了讓身體的脈絡全部舒展、令氣能順暢運行,從而使心的功能易于施展的目的。牙齒及口唇保持自然,把舌尖頂住上颚。眼睛不應全打開,但亦不要閉上,保持半開半合、自然地看著鼻尖。肩部應挺直,雙臂並不緊貼腋下,而應留有少許空位。這裏已講完七支要求。在小乘宗派中,修禅定時手印的拇指並不相觸,這也是正確的佛教修持坐姿,但我們宜依前述的大乘之傳統把拇指相觸。
我們剛上座時,應刻意地做好這坐姿。在坐定後、心也定下來後,便可以把身體略爲放松一點,不需過度刻意或僵硬,否則也不利于修持。在采上述方法坐下後,我們應馬上觀察自己的心態。如果我們的心十分平靜穩定,便可以繼續作應做的修持。如果我們的心並不平穩,而是有貪念、嗔念等充斥時,我們便應先作調息而調心。調息的方法並不太難:首先用右手食指按右鼻側,透過左鼻孔緩緩吸氣,再用同一只手指的指背按左鼻側,以右鼻孔緩緩呼氣,共作叁次呼吸;然後換左手食指按左鼻側,以右鼻孔吸氣,再按右鼻側以左鼻孔呼氣,也做叁次;最後把手垂下,以兩個鼻孔緩緩吸氣再呼出,也做叁次;這一套共有九次呼吸,每次吸入時要觀想把佛衆之加持吸入,呼氣時想著正把不淨心念呼出。我們以此調息法做一套、兩套、叁套乃至多套,至心能平息下來爲止。在心念被平息後,我們便繼續下一步之修持。
調整發心
什麼是“發心”呢?此即是指修持的動機,這是修持是否有效的關鍵之一,十分十分重要。即使我們修持正行時修得不太好,假若發心正確,亦有很大的功德。反之,若動機不純正,例如是爲著一己求福等等,則即便正行修得不錯,你的修持仍並非是在積聚成佛或往生淨土的因。
在此時,我們應心想:“爲利益衆生,我必須成就佛境。爲成就佛境,我必須努力成就淨土法門。這一生到現今這刹那,我已浪費了不少光陰。現在我便應珍惜時間,努力修持。故此,現在我要好好地在座上修持!”
以上已說完前行准備功夫了。這些前行,與大部份其他佛教法門共通。修別的法門者,亦可依今天所教的前行去做。
阿彌陀佛日修法門開示
現在衲開始講解日修儀軌的修持方法。我們把儀軌內文一段一段地分開講說,這樣會比較清楚。
在依前面剛教過的方法,上座調整修行動機以後,我們便開始誦儀軌中禅參思維的部分。這一部分亦是爲了生起皈依的因。藏人曰:“初一錯,乃至十五!”這是說如果把月初的一天算錯了,則後來的日期全部都會算錯;同樣道理,如果修持的起初沒做對,後來的部分也不可能修得好。儀軌中由最初一句“上師彌陀怙遍知”至“攝護我等作友軍”共十五句,是爲了把我們的心准備好,以作這一段後的皈依部分。現在我們把這十五句分拆開來詳細講。
上師彌陀怙遍知
這句是指對彌陀生出至心依止的心。“上師彌陀”是指彌陀與自己之上師無二無別。不論我們修何法門,都必須視本尊與上師爲同一體性,否則不易有成。在見師時,要想這便是本尊的人間化現。在觀想本尊時,應想他是上師以佛像化現時的形相。這正是修任何法門的秘訣心要!
我們可以做一個實驗,請兩個人同作閉關,一個人視彌陀爲彌陀而已,另一人視彌陀與上師無別。二人修一段時間後,會發現視上師與本尊爲一體的那個人,不論在修持果境或心的轉變提升方面,都會比另一個來得高,甚至連夢境內容都會更爲吉祥。
“怙”字是指“怙主”,亦即我們的“守護者”之意。“遍知”是佛的另一種尊稱。
難得大義此善身
衲先講什麼是“善身”?在六道輪回中,人身轉世算是極難得的。人身卻分爲普通的人身和寶貴的人身兩種。要講這兩種轉生的分別,就要談到八種“有暇”及十種“圓滿”了。
這個人身,本質是苦。我們在一生中,曆經的煩惱不斷,即便偶爾也會得到少許快樂,這也是並不能持久的,一走到街頭上讓別人不小心撞了一下,我們的忿怒心便馬上生起,取代了快樂的情緒,甚至還會動手打人。所以說,世間之樂是短暫、不恒久、變幻不定及相對間歇性的,而且只會令我們作更多的不善因,從而引致更大的煩惱與痛苦。我們只需遇上少許逆緣,便會感到極大的痛苦,譬如說別人以不屑的目光看我們一眼,我們心中便會生氣;凶漢凶狠地瞪一眼,我們便會擔心自己的安危;這些是內心的痛苦。肉體上的痛苦,衲就不用多作解釋了,即使小小的一根木刺插入了指頭,已足以令我們痛不欲生。故此,我們可以理解到,人身及人生本質便是痛苦。然而,這人身亦是十分難得的修行工具,尤其是具足了八種“有暇”及十種“圓滿”的“善身”。
八種有暇是指免于八種無暇修持的不利情況。這八種有暇是:
1.不生于地獄;
2.不生于餓鬼道;
3.不生于畜牲道;
4.不生于天界;
5.不生于邊地;
6.不生爲愚癡;
7.不生具邪見;及
8.佛已示現。
人身轉世,肯定就具備了前四種有暇:
第一至第叁種很容易理解。如果我們生于叁惡道中,將會痛苦不堪,根本不可能修持。
生于天界,雖然並不太痛苦,但卻不利于修持。
生在人間之邊地、生爲愚癡或生具邪見,便抹殺了修持之機會,所以此叁者也是令我們無法修持之情況。
至于第八點,是指遇上佛法,否則我們也就無從修持了。具足八有暇,再加上十圓滿的人身才可算是寶貴的人身或“善身”。
十種圓滿,是指:
1.生爲人道;
2.諸根具足;
3.生于有佛法之地方;
4.未曾造下五無間罪;
5.具恒信念;
6.佛已出世;
7.佛已說法;
8.法仍住世;
9.世上仍有修法者;及
10.有修持之各種順緣。
這十圓滿及八有暇,在座的各位都具足了,所以我們所擁有的是善身,亦即最佳、最有利的修持條件。大家可能以爲這善身並不希罕,但如果我們想一想,在六道中,能生于人間的衆生看似很多,其實相比叁惡道,這只是極少極少的數目;在人間,能湊足以上十八種條件的,則更少了。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不一定能遇上佛法及導師,所以他們無從修持。
我們這人身,雖然如上述所說,會帶來極多痛苦,但它卻能令我們藉以成就解脫、淨土乃至佛境。我們想在下一生當宇宙中的領袖的話,只需利用人身廣積功德等,便能如願;如果想達至淨土,可以以此人身好好修持淨土五力;欲在下輩子再次在人間轉生者,可經由今生利用人身好好持戒及布施而達到此願;欲成羅漢者,可利用此人身修小乘五道,即可達成解脫;欲成無上佛境者,一樣可以利用此人身修持大乘五道叁主要道等,而達成大願。我們的未來是好是壞,都由今生抉擇。所以,此人身雖不完美,但它的意義極大,而且極有利用價值,又極爲難得,故此儀軌中稱它爲“難得大義此善身”。
誦此句時,我們應好好在心中禅思人身難得之有關教法(注:參考祈竹仁寶哲著作《甘露法洋》及《甘露心華》),培養出覺受,生出欲好好地善用此人身機會的決心。
當下壞死亦或許
這一句是有關生死無常的教法。它是說“我們的寶貴善身,隨時都可能失去,甚至可能在這一刹那就死去。”
“難得大義此善身”一句,是策勵我們要好好修持。隨後的“當下壞死亦或許”這一句,是策勵我們必須馬上修持,而不要把它拖延至無窮無盡的“明天”。這兩句話的有關教法,我們必須深入地禅思,因爲它們是我們修持的原動力。
佛經中雲:“獸的足印中以大象足印爲最大,證悟之中以“生死無常”之證悟最有力量!”作爲佛教徒,我們必須證悟生死無常,而並非像世俗人般避開或忌諱這個令人不快的話題。這個話題,事實上也沒有什麼好忌諱的。想及死亡,不會令我們加速死亡;一輩子避而不談,也不見得就會長生不死。我們的善身是極有利的修持條件,固然要越長壽越好,但我們卻應同時有心理准備面對隨時可以來臨的死亡。念死不但並非消極,反而是令修行人積極的一種念頭。過往諸佛,皆曾利用念死無常這種方法,策發自己精進修持,最終才成就了無上佛境。故此,卡當派祖師常雲:“晨不念死,早上就浪費了;午不念死,下午就浪費了;夕不念死,晚上就浪費了;一天不念死,那一天就沒有真正的修持可言了!”
在誦“當下壞死亦或許”此句時,我們必須盡力在心中培養出無常的覺受,而不是一誦即過。誦此句時,我們應配合菩提道次第中的“叁根九支禅參死無常法”(注:參考《普提道次第廣論》或祈竹仁寶哲著作《甘露法洋》及《甘露心華》等)。
叁根九支禅…
《生死自在——祈竹仁寶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