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的叁皈依及修習
夏壩活佛講授
南無古汝貝 (皈依上師)
南無布達亞 (皈依佛)
南無達摩亞 (皈依法)
南無桑嘎亞 (皈依僧)
一.修前准備
今天我給大家講一講受叁皈依和修叁皈依的方法。這個受叁皈依和修叁皈依起到什麼作用呢?本來對佛教再虔誠的人在受叁皈依之前還不能算是佛門弟子,只能算是虔誠的人。只有受了叁皈依後才能算是真正的佛門弟子。受叁皈依後修學佛法還須要有一個正確的目的,這直接影響著我們修學佛法的效果和成果。這個目的是什麼呢?首先,決不能是爲了今生種種瑣事,因爲這些事太小了,而佛法太大了。其實只要依佛法處事,依佛法修煉,盡管不是爲了發財或某個小小的利益,這些目的也自然會能夠達到的。譬如一個人一輩子只求解決吃飯問題,爲此他一生辛勞奔波,最後只解決了吃飽肚子這一個問題。如果你把修煉佛法的目的放大的話,像吃飯這樣的小問題自然就解決了,是不求而自得的。那麼大到什麼程度呢?我們今生得到了暇滿人身。這人身不要說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道沒有,就是在人道人身也是不多的。我們得到了這個人身,不應是僅會走路、做事、說話的人,因爲我們能知道什麼是善惡,能知道如何暫時脫離苦惱,如何從根本上脫離叁惡道的無邊苦惱,也能知道如何從根本上從六道輪回中解救出來,讓自己得到永久安樂和安樂因。可以說我們的人身無所不能。在人生當中,哪怕求個大財主、大官也不是不可能,死後再投生做人,甚至完全脫離六道輪回永遠得到涅槃聖果也不是不可能。只要有足夠的膽量和智慧,有大慈大悲心、大寬容心,人生是無所不能的。人身雖然難得,但太短暫,隨時都有失去的可能。因爲人身絕對要死,但不知道什麼時候死。本來明天就要死的人,他總是考慮明年、後年要幹什麼,從不考慮明天會死。爲什麼呢?因爲人們都不喜歡死,都喜歡活的時間長一點,因此就不往死這方面想。其實明天、死後的事情更爲重要。生和死只是一口氣而已。如果我們腦子裏較細的血管破了就可能死掉了。一旦我們走路不對,摔下去就可能死掉了。一旦吃不對,中毒也可能就死掉了。因此,死的可能性很多,生的可能性很少。一旦死亡降臨到我們頭上我們逃也逃不過,金錢也買不過。因此,我們除今生之外,還必須爲死後和更長的時間做准備。
藏傳佛教的大成就者彌拉日巴大師講過:“我的弟子巴達蒙,來世的路途比今世還要遙遠得多。你有沒有准備好口糧?如果沒有的話,那你必須要做好功德和布施。”他說我的弟子巴達蒙來世的路途比這世還要恐怖、可怕得多。你有沒有准備好夥伴呢 ?夥伴就是佛法。如果沒有,那麼就修佛法,佛法才能真正當作來世的夥伴,能夠修煉自己的內心。你要准備好來世的夥伴。因此,我們不能只看到眼前小小的利益。因爲我們是人,如果不能看得更遠更大,那與小小的螞蟻,非洲的斑馬又有什麼區別呢?我們人只不過看的多一些,知道的多一些,但我們所悟到的是其它動物所悟不了的。因爲我們的意識知覺是物質,是物質就決不會絕滅,它必須轉化爲同它類似的下一代當中。我們死後,意識知覺根本不會因此而斷絕,它必須轉化爲下一代意識。所謂下一代的意識就是我們的來世。因此,我們所做的善和惡的業力必須要報,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們今天能修佛法是無始以來從未有過的好機會,因爲2900年前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正法不僅使我們信佛的人感到羨慕,就是愛因斯坦等全世界的許多科學家、哲學家以及完全否定宗教的馬克思、恩格思都紛紛贊歎這一教法。因此我們一定要抓住機會好好修煉佛法。二來我們修叁皈依的目的不能僅僅爲了自己,也要幫助更多的人脫離苦惱、劫難,達到安樂及安樂因。這是佛教大慈大悲心體現出來的。一定要以這樣的心態去皈依。既然想皈依,如果不知道如何皈依,僅念一個“南無古汝貝,南無布達亞,南無達摩亞,南無桑嘎亞”,只能算是形式上的皈依,而根本沒有從內心裏皈依。必須要明白究竟佛具備什麼條件在我之上,具何功德值得我去皈依他。
首先講皈依佛寶。佛是什麼呢?佛在漢語中是“佛陀”的簡稱,來源于古印度梵文的“布達”,譯成漢語後,發音不准就變成“佛陀”了。正確的梵文應叫“布達”,是從迷昧的夢境中覺醒過來的意思。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正在夢的無明當中,正在不斷地做夢。什麼時候對事物有了正確的認識,發現了萬物的體性就能從錯覺中覺醒過來。佛就是覺醒者。2900年前的釋迦牟尼佛確實是具備了至高無上智慧的聖者,因爲他發現的東西超過2900年以來所有的科學技術。他發現的有的我們今天還沒有完全發現,現在發現的他已在2900年前在大藏經裏寫地一清二楚,而且比現在還要詳細得多。第二,他抛棄了王位,修煉佛法,爲解救一切父母衆生不惜一切個人利益,傳八萬四千法門,確實是個大慈大悲的人。爲了後代佛門弟子他留下了寶貴、豐富的遺産,那就是佛法。因此佛是個向導者。2400年前曾有一個婆羅門教徒,看到佛教的書後,很有啓發幹脆就入了佛門。入佛門後,很多人打擊他,說他叛教。後來他寫了一本贊歎佛教的書。書中說:“我和婆羅門無任何冤仇,和釋迦牟尼佛一點也不沾親。但誰講了正確的道理,我就不得不服從他。”他還說:“我在無邊無際的六道輪回苦海當中,無依無靠地受著各種各樣的折磨和苦惱。這時我該祈禱誰,依靠誰,歸依誰呢?”然後,他自己回答自己說:“其實很簡單。誰能消除了內心的煩惱障、所知障等一切業障,誰具備了智慧、慈悲、德能等所有功德,若我有一點點正義的話,我應該歸依如來佛陀。” 因此我們皈依佛的目的不應是求佛來幫我們的忙。我們有時把佛當作傭人幫我們做這做那。應知道佛不是傭人,但我們祈禱他,尊敬他,是因爲他給我們指出了非常難得的道理。佛經中講:“諸佛無法用水洗掉衆生的罪業,也無法用手來去掉衆生的苦惱和煩惱,也無法把證悟的果賜給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教給我們正確的解脫方法。”用他講的方法來規範自己的行爲,糾正內心,使心脫離貪圖、嗔恨、愚昧無知、執著、傲慢等,讓內心充滿了智慧、慈悲、德能,我們即刻就能得到如來聖果。因此,我們皈依佛,是因爲佛給我們指點了很多迷津。只要我們學會了佛教的因果論,無論搞企業,做事業,就會無所不通。因爲任何事情都離不開萬事的規律。一旦學會了它的發展、歸宿等前因後果,任何人都能很容易地掌握任何一門學問,做好一個企業、事業或任何今生和來生的事。所以,我們皈依佛的原因就是這個。
第二,皈依法寶。法寶梵文叫“達摩”。法在釋迦牟尼佛的經典中有兩個意思。一是教法,二是證法。教法就是釋迦牟尼佛講的一切經律論叁種法,就是消滅貪嗔癡,得到光明智慧,從六道輪回苦惱中脫離出來的具體方法。證法是所修來的成果,即戒定慧叁學。我們修煉佛法既要修到經律論,又要修到戒定慧。把經律論轉化爲戒定慧就是修行的具體方法。因此,我們說法寶才是我們的救星。假如如來佛是這個醫學的嘗試者的話,我們所受的法就是藥。沒有藥,再傳世的書本也治不了病。所以,要以佛法的教義和理論來糾正自己的內心。其實,外在的任何一個不吉祥、不成功、災難、魔難,從根本上講都來源于自己內心的貪圖、嗔恨和愚昧無知。只要你清楚地明白了苦惱的根源,就能斷除這個來源,所受的果也就沒有了。因此,只要按照釋迦牟尼佛講的修養自己的內心,規範自己的行爲,就能使我們得到一個沒有痛苦、煩惱的境界。
第叁,皈依僧寶。爲什麼皈依僧寶?盡管顯密教理如此偉大、難得,可是釋迦牟尼佛2900年前就圓寂了。如果沒有一代又一代的上師,誰能把這個法這麼圓滿地傳到今天呢?這些高僧大德不但自己修煉,而且傳給後一代,他們對我們真是恩重如山。所以我們今天能得到這樣殊勝的法完全歸功于他們。
爲什麼在這之前還要加上皈依上師呢?因爲上師是你一生說法之師。任何一門學問都得需要老師。就是漢語拼音a、o、e 都得需要老師教你,更何況是佛法殊勝的理論。這種理論的深厚哲理,如果沒有老師不可能學會,也不知道從何下手。盡管你看了很多書,也無從知道從哪裏下手。因此,上師是非常關鍵的。如果拿輪船做比喻,船長就是上師。只有有了船長,才能把你帶到目的地。所以,要皈依上師,皈依佛寶,皈依法寶,皈依僧寶。
二.觀修分四
(一)南無古汝貝 (皈依上師)
首先觀想在自己的印堂前虛空上側,有釋迦牟尼佛或宗喀巴大師。觀想釋迦牟尼佛更好。具有叁十二相,八十隨好的釋迦牟尼佛作爲佛寶。然後在釋迦牟尼佛前面的一個小臺子上面有八萬四千法門的經書代表法寶。兩邊的弟子作爲僧寶。上師和佛寶合爲一體。在密宗中,你必須把上師看成是釋迦牟尼佛,否則你是不會成就的。上師是如來釋迦牟尼佛爲了度化我等後世衆生化爲世俗人而顯現的。上師就是如來佛,如來佛就是上師。心裏這麼想著,然後就開始念“南無古汝貝,南無古汝貝……”。
念“南無古汝貝”時心裏想,無始以來到現在,可以說沒有一個榮華富貴我不曾享過。別說神仙、梵天,就連宇宙帝王也都做過,而沒有任何痛苦不曾受過,包括餓鬼、地獄、畜生。但所有這一切宛如昨夜夢境全都煙消雲散,于今毫無意義。關鍵的是將來。現在我們得到了難得的暇滿人身及釋迦牟尼佛教法,依此教法改變自己內心的所有缺點,讓自己的智慧、行爲做到完美無缺,讓內心變得極善良、賢惠,這是極爲難得的。因此我們從今以後一定要堅定不移地皈依上師。因爲得到這樣的機會…
《藏傳佛教的叁皈依及修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