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澤。于是,衆生都心懷彼與我,都生憍慢心而說:『我的色貌優勝,你的色貌不如于我。』由于诤色而憍慢之故,地味就因此而消滅。其次乃更生地皮,色、香、味,也具足,我們那時又共取而食,因此而久住于世間。那些食多的人,其色貌乃轉而爲麄悴,其食少的,色貌仍然有光澤。于是衆生乃心懷彼與我,而生憍慢心而說:『我的色貌優勝,你的色貌,不如于我。』由于互诤色貌而憍慢之故,地皮便消滅。其後乃更生地膚,轉更爲麄厚,然而色香味仍然都具足,我們當時就又共取而食,因此而久住于世間。那些食多的人之色貌就轉爲麄悴,那些食少的人的色貌則仍然爲光澤。于是,衆生乃心懷彼與我,而生憍慢之心而說:『我的色貌優勝,你的色貌不如(爲劣)。』由于這樣的诤其色貌之故,地膚也就消滅不現。就更生自然的粳米,然而色香味仍然都具足,我們就在于那時一再的共取而食。朝晨去收獲,夕暮又成熟,夕暮去收獲,則
翌朝又成熟。由于收刈後又隨生之故,並沒有人去載收。然而由于我們在于那時因競共積聚的緣故,那些粳米便生糠糩,收刈後,已不再生,而現有根稈(粳米之莖的株),我們現在甯可共封田宅(稻田),以分各人的疅畔吧!』
這時,就共分田,以爲異疅畔,就計量而爲有彼與我。其後乃逐自藏自己之米,而去盜取他人的田谷,其余的衆生看見之後,就對那位盜人說:『你所作的爲非!你所作的爲非!爲甚麼自藏己物,而盜取他人的財物呢?』就呵責而說:『你以後不可以再爲盜!』像如是的,並不休止,仍然又爲盜,其余的人就又呵責而說:『你所作的爲非!(爲不是)爲甚麼緣故不停止其不對的動作呢?』就便用手執杖去打他,將他帶到衆人之中,對衆人說:『此人自藏粳米,而偷盜他人的田谷。』偷盜的人也說:『那人打我。』衆人聽後,都懊惱涕泣,都拊胸而說:『世間已轉爲險惡,乃由是而會生惡法嗎?』因
此,遂生愛結熱惱的苦報。大家都說:『這是生、老、病、死之原,爲墜墮于惡趣之因。由于有田之疅畔之別異,因此之故而生诤訟,而致于有怨雠。然而我們之中,並沒有能決斷是非的人。我現在甯可擁立一位平等王,以便善護人民,賞善罰惡。我們大家都各共減割,以便供給此王。』
這時,在那大衆當中,有一位形質長大的人,其容貌乃很端正,甚爲有威德。衆人就對他說:『我們現在欲立你爲主,以便善護人民,賞善罰惡。我們都會共同減割,以相供給于你的食糧的。』那人聽後,就受之而爲衆人之王。對于應賞的人,就賞他,應該懲罰的,就懲罰他,于是,始有所謂民主之名。最初的民主,有孩子,其名叫做珍寶,珍寶有子,名叫好味,好味有子,名叫靜齋,靜齋有子,名叫頂生,頂生有子,名叫善行,善行有子,名叫之行,之行有子,名叫妙味,妙味有子,名叫味帝,味帝有子,名叫水
仙,水仙有子,名叫百智,百智有子,名叫嗜欲,嗜欲有子,名叫善欲,善欲有子,名叫斷結,斷結有子,名叫大斷結,大斷結有子,名叫寶藏,寶藏有子,名叫大寶藏,大寶藏有子,名叫善見,善見有子,名叫大善見,大善見有子,名叫無憂,無憂有子,名叫洲渚,洲渚有子,名叫殖生,殖生有子,名叫山嶽,山嶽有子,名叫神天,神天有子,名叫遣力,遣力有子,名叫牢車,牢車有子,名叫十車,十車有子,名叫百車,百車有子,名叫牢弓,牢弓有子,名叫百弓,百弓有子,名叫養牧,養牧有子,名叫善思。
從善思王以來,有十族,爲轉輪聖王,都相續不絕。第一之名叫做伽妙麄,第二名叫多羅婆,第叁名叫阿葉摩,第四名叫持施,第五名叫伽楞伽,第六名叫瞻婆,第七名叫拘羅婆,第八名叫般阇羅,第九名叫彌私羅,第十名叫聲摩。
第一之伽妙麄王之族,有五位轉輪聖王,第二的多羅婆王之族,也有五位轉輪
聖王,(叁)阿葉摩王之族,有七位轉輪聖王,(四)持施王之族,也有七位轉輪聖王,(五)伽楞伽王之族,有九位轉輪聖王,(六)瞻婆王之族,有十四位轉輪聖王,(七)拘羅婆王之族,有叁十一位轉輪聖王,(八)般阇羅王之族,有叁十二位轉輪聖王,(九)彌私羅王之族,有八萬四千轉輪聖王,第十的聲摩王之族,有一百零一位的轉輪聖王。最後的那位轉輪聖王,名叫大善生從。
第十族的聲摩王有王子,名叫烏羅婆,烏羅婆王有王子,名叫渠羅婆,渠羅婆王有王子,名叫尼求羅,尼求羅王有王子,名叫師子頰,師子頰王有王子,名叫白淨王,白淨王有王子,名叫菩薩,菩薩王有王子,名叫羅睺羅,由于此本緣, ,, 而有了剎帝利之名(田主,王族)。
那個時候,有一位衆生,曾作如是之念而說:『世間所有的家屬萬物,均爲是刺棘、癰瘡!我現在應該統統把它舍離,應該入山去行道(學道),應該到靜處去思
惟真理爲是!』那時,他就那樣的遠離家庭之刺,而進入于山林靜處,在一樹下思惟。每日都由山內出來,而進入于村裏去乞食。村裏的人看見後,就加以恭敬供養。衆人都共稱贊善而說:『此人乃能舍離其家庭的牽累,入山去求道。』由于其能離惡不善之法,因此之故,稱之爲婆羅門(後來爲司祭祀供犧的僧族,最初爲修道者)。
在婆羅門的大衆當中,不能修行禅定的人,便出山林,便遊行在于人間,就自言而說:『我不能坐禅。』因此,名叫無禅婆羅門。經過這樣的下于村裏時,久而久之,也就會有爲不善之法,而施行毒法的,因此而相生此法,遂便名叫做毒。由于上述的因緣,在世間裏乃有了婆羅門種,在他們的衆生當中,有人曾習種種之業,以自營生,因此之故,在世間裏便有了居士之種(居在家庭,習種種之業,以營生活的人)。在那些衆生當中,也有習諸技藝。以自生活的人,因此,世間就有
了首陀羅種(工巧人)。在世間裏,先有釋種(釋迦種族)之出後,然後而有沙門之種(出家的修道者。後爲佛教的出家人)。在剎帝利種當中,有人曾自思惟:世間的恩愛爲汙穢不淨,有甚麼足以貪著的呢?于是,就舍棄家庭,去剃除須發,去穿法服而求道,他說:『我是沙門!我是沙門!』(勤息)。在婆羅門種當中,以及居士種、首陀羅種的大衆當中,也有人曾自思惟而說:世間的恩愛,乃爲汙穢不淨的,有甚麼值得貪著呢?于是,就棄其家庭,剃除須發,穿著法服而求道,而說:『我是沙門!我是沙門!』
如果剎帝利衆當中,有人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身口意都行不善的話,則在其身壞命終之後,一向都是受苦的。或者在婆羅門,在居士、在首陀羅的種姓當中,有人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身有意都行不善之後,在他們的身壞命終之後,一向也都同樣的會受苦的。假如在剎帝利種姓當中,有人身行
善,口行善,意行善的話,則在其身壞命終之後,一向都會受樂的。在婆羅門、居士、首陀羅的種姓當中,如果身行善,口行善,意念善的話,在他們的身壞命終之後,一向都會受樂的。剎帝利種當中,如果其身行二種行(善與惡),口與意,也有二種行(善與惡)的話,則其身口意都行善與惡的二種行後,在其身壞命終之後,會受苦與樂的果報的。婆羅門、居士、首陀羅等人,如果其身行善與惡的二種行,口與意也行善與惡的二種行,則其身口意都行善與惡的二種行後,在其身壞命終之後,同樣的都會受善與惡的果報的。
剎帝利衆當中,如有人剃除須發,穿服叁種的法衣,出家去求道,出家後,他則修學七覺意(指:擇法、精進、喜、輕安、念、定、舍之七菩提分),他乃由于信念堅固,而出家爲道,修學無上的梵行,就在于現法當中,自身作證(證阿羅漢果),所謂:我的生死已盡,梵行已
立,所作已辦,更不受後有是。那些婆羅門、居士、首陀羅,如果剃除須發,穿服叁種法衣,出家去求道,出家後,他則修學七覺意,由于他乃信念堅固,出家去爲道,而修無上的梵行之故,也同樣的在于現法當中能作證(證阿羅漢果),所謂: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更不再受後有之身。此四種(剎帝利、婆羅門、居士、首陀羅)中,都能産出明行成(明行具足,智與行都完成),而得阿羅漢(無生,已解脫生死的聖者)爲最第一的。
這時,梵天,曾說偈頌而說:
剎利生爲最 能集諸種姓 明行成具足 天人中爲最
(人生當中,乃以剎帝利爲最,爲能招集諸種姓的人。如果學至于明與行都成就而具足的話,那就是天神、人數當中的最爲第一的人。)
佛陀告訴比丘們說:「那位梵天所說的此偈頌,乃爲善說,並不是不善之說。是善受,而不是不善受,爲我所印可的(印
證,允可)。爲甚麼呢?因爲我現在爲如來,爲至真,爲等正覺,也同樣的說此偈的:
剎利生爲最 能集諸種姓 明行成具足 天人中爲最
(語譯如前)
那個時候,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長阿含具足 歸命一切智 一切衆安樂 衆生處無爲
我亦在其例
(長阿合經已具足,願皈命于一切智者〔指佛陀〕!一切衆生都能安隱快樂,衆生都處在于〔達到〕無爲的境地!我也是在于其例哩!)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二十二完
(文檔結束)
《叁○ 世記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