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二六 叁明經▪P2

  ..續本文上一頁,岸的烏鴉、鳥類都可以得飲其中之水。有一人在此岸,其身被重重的系縛,而空叫彼岸而說:『來渡我去吧!』彼岸是否會來渡此人嗎?」回答說:「不可能的。」

  佛陀說:「婆悉咤!五欲很潔淨,非常的令人可愛樂,然而在于賢聖法中,猶如鈎鎖的。可是那些叁明的婆羅門,都被五欲所汙染,都愛著堅固,看不見其有過失,不知出要!他被五欲所系縛之事,都像奉事日月水火,而唱說:『扶接我去往生于梵天』,也是如是的道理,終究不會有如此之事。婆悉咤!譬如阿夷羅河,其水平靜,岸上的烏鴉、鳥類都得以飲。然而有人欲渡過此河,而不用其手足身力,也不依于船栰,能得渡過嗎?」回答說:「不可能的。」

  佛陀說:「婆悉咤!叁明的婆羅門,也是如是的。並不修行沙門應修的清淨梵行,而更修其余之道的那些不清淨之行(不是修道者應修的諸行),想依之而欲求往生于梵天的話,那是沒有這道理的。婆悉咤!猶如山水暴起,會多漂沒人民,也沒有船栰,也沒有橋梁,有行人到來,欲渡過彼岸,看見山水暴起,多漂人民,也沒有船栰,又沒有橋梁,那個人即自念而說:我現在甯可多集草木,牢牢堅固的縛一小栰,自己用身力,以便渡過彼岸吧!于是,就這樣的去縛一小栰,自用身力,安隱的渡過彼岸,婆悉咤!這也是如是的,如比丘舍棄非沙門應行的不清淨之行,而修行沙門的清淨梵行,而欲生于梵天的話,就會有這道理的。你的意見如何呢?婆悉咤!梵天有恚心嗎?或者無恚心呢?」回答說:「沒有恚心的。」又問:「叁明的婆羅門有恚心,或沒有恚心呢?」回答說:「有恚心的。」

  佛陀說:「婆悉咤!梵天沒有恚心,叁明的婆羅門有恚心。有恚心和沒有恚心,並不共同(異道而行),並不俱爲解脫(一解脫,一不解脫),並不是相趣向(不同向)。因此之故,梵天和婆羅門,乃不共同(不同道)。你的意見如何呢?婆悉咤!梵天有瞋心呢?或者沒有瞋心呢?」回答說:「沒有瞋心的。」又問:「叁明的婆羅門爲有瞋心呢?或者沒有瞋心呢?」回答說:「有瞋心的。」

  佛陀說:「梵天沒有瞋心,叁明的婆羅門有瞋心,有瞋心和無瞋心乃爲不同趣,不同解脫,因此之故,梵天與婆羅門,並不共同的(不一樣的)。你的意見如何呢?婆悉咤!梵天有恨心呢?沒有恨心呢?」回答說:「沒有恨心的。」又問:「叁明的婆羅門有恨心嗎?沒有恨心嗎?」回答說:「有恨心的。」

  佛陀說:「梵天沒有恨心,叁明的婆羅門有恨心,有恨心的和沒有恨心的,爲不同趣,不同解脫,因此之故,梵天與婆羅門,乃不共同的(並不同道)。你的意見如何呢?婆悉咤!梵天有家屬、産業

  嗎?」回答說:「沒有。」又問:「叁明的婆羅門有家屬、産業嗎?」回答說:「有的。」

  佛陀說:「梵天並沒有家屬、産業,叁明的婆羅門爲有家屬産業,有家屬産業,和無家屬産業,乃爲不同趣,不同解脫,因此之故,梵天與婆羅門,乃不共同的。你的意見如何呢?婆悉咤!梵天得自在呢?不得自在呢?」回答說:「得自在的。」又問:「叁明的婆羅門得自在呢?不得自在呢?」回答說:「不得自在。」

  佛陀說:「梵天爲得自在,叁明的婆羅門乃不得自在,不得自在和得自在的,則不同趣,不同解脫,因此之故,梵天和婆羅門,乃不共同也。」(不同道)。

  佛陀又說:「那些叁明的婆羅門,假如有人來問難深義之時,聽說都不能具答,實在如是嗎?」回答說:「實在是這樣。」

  這時,婆悉咤和頗羅墮二人,都白佛而說:「暫且擱置余論。我們聽說沙門瞿昙,乃明識梵道,能爲他人講說,又和梵天相見往來言語(和梵天都常來往談話)。唯願沙門瞿昙您!能以慈愍之故,講說梵天之道,開示演布給我們知道!」

  佛陀告訴婆悉咤說:「我現在問你,你就隨你的意見回答我。你的意見如何呢?婆悉咤!那個心念國(南傳爲摩那婆迦陀村),離開這裏爲遠呢?爲近呢?」回答說:「爲近。」佛陀說:「假如有人生長在于那個國家,有其它的人問那個國家的道徑,你的意見如何呢?婆悉咤!那個人生長在于那個國家,回答那個國家的道徑,是否有疑問嗎?」回答說:「沒有疑惑的。爲甚麼呢?因爲在于那個國家生長的之故。」佛陀說:「假如那人生長在于那個國家,或者有疑惑。然而如果有人來問我有關于梵道的話,乃爲沒有疑問的。爲甚麼呢?因爲我乃數數(常常)講說那梵道之故。」

  這時,婆悉咤和頗羅墮,都白佛而說:「且擱置此論。我們聽說沙門瞿昙您,乃明識梵道,能爲他人講說,又和梵天相見往來言語,唯願沙門瞿昙您,由于慈愍之故,爲我們講說梵道,開示廣布!」

  佛陀說:「你們要谛聽!聽後要善思念它!當會爲你們講說。」回答說:「唯然!願樂欲聞!」

  佛陀說:「如果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于世間,佛陀的十號都具足,乃至四禅,而在于現法當中,爲自娛樂(自受用安樂)。爲甚麼呢?因爲這種境地乃由于精勤,專念于道而不忘,樂于獨自在于閑靜之處,而不放逸之故。他乃以慈心遍滿于一方,其余之方也同樣的廣布無邊際,都無二、無量,無恨、無害,遊戲于此心,而自娛樂。悲、喜、舍之心,也同樣的遍滿于一方,再進而其余之方也同樣的廣布而無邊際,都無二、無量,沒有結恨,沒有惱害之意,而遊戲于此心,以自娛樂(在慈悲喜舍四無量心自受用安樂)。你的意見如何呢?婆悉咤!梵天有恚心呢?沒有恚心呢?」回答說:「沒有恚心。」

  又問:「行慈的比丘,有恚心呢?沒有恚心呢?」回答說:「沒有恚心。」佛陀說:「梵天沒有恚心,行慈的比丘也沒有恚心,無恚心與無恚心,乃爲同趣,同解脫,因此之故,梵天與比丘,都爲共同的(同道的。)你的意見如何呢?婆悉咤!梵天有瞋心呢?或者沒有瞋心呢?」回答說:「沒有的。」又問:「行慈的比丘有瞋心呢?或者爲沒有瞋心呢?」回答說:「沒有的。」佛陀說:「梵天沒有瞋心,行慈的比丘也沒有瞋心,無瞋心和無瞋心的,乃爲同趣,同解脫,因此之故,梵天和比丘,都共同的(同道)。你的意見如何呢?婆悉咤!梵天有恨心呢?或者沒有恨心呢?」回答說:「沒有。」又問:「行慈的比丘有恨心呢?沒有恨心呢?」回答說:「沒有。」佛陀說:「梵天沒有恨心,行慈的比丘也沒有恨心,無恨心和無恨心的乃爲同趣,同解脫,因此之故,比丘和梵天都爲共同的。你的意見如何

  呢?婆悉咤!梵天有家屬産業嗎?」回答說:「沒有。」又問:「行慈的比丘有家屬産業嗎?」回答說:「沒有。」

  佛陀說:「梵天沒有家屬,沒有産業,行慈的比丘也沒有家屬産業,無家屬産業和無家屬産業的,乃爲同趣,同解脫,因此之故,梵天與比丘,乃俱爲共同的(同道)。你的意見如何呢?婆悉咤!梵天能得自在與否呢?」回答說:「得自在的。」又問:「行慈的比丘得自在嗎?」回答說:「得自在的。」佛陀說:「梵天得自在,行慈的比丘也得自在,得自在的和得自在的爲同趣,同解脫,因此之故,梵天和比丘乃俱爲共同的(同道)。」

  佛陀又告訴婆悉咤說:「當知!行慈的比丘,在其身壞命終之時,有如發箭之頃,會往生于梵天上的。」佛陀說此法之時,婆悉咤和頗羅墮,就在于其座上遠塵離垢(遠離煩惱的塵垢),諸法的法眼(看透諸法之眼)。于是生焉。

  那時,婆悉咤、頗羅墮,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十六完

  

  

《二六 叁明經》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二七 沙門果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