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一 增一經

  (十一)增一經{九}

  大意:

  此經是以佛說的方式,以法相之分類法,而依1.成法,2.修法,3.覺法,4.滅法,5.證法,各增一至十之增一之法,而其法相的內容,即和十上經並沒有甚麼差別。

  大意:本經和衆集經,乃至十上經,都出自于同一原典之感。唯以佛陀所說爲其異處。內容同爲是法相的分類法。如依(1)成法,(2)修法,(3)覺法,(4)滅法,(5)證法等,皆由一法而增一法,乃至增至于十法。和十上經大同小異。

  像如是的經教,乃結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國(爲舍衛城,以城爲國之名)的祇樹給孤獨園(本爲祇陀太子所有的林園〔地上林木,由他所捐,故爲祇樹〕。哀恤孤危之人而有名的給孤獨長者,信佛而購其地,而建精舍奉佛及僧的道場,故爲給孤獨園),和大比丘衆,一千二百五十人都俱在。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我要爲你們說微妙之法,上中下言(始終一貫)均爲是真正的,義與味,都爲清淨,梵行都具足,所謂一增法是。你們要注意的聽!聽後要善思念它,當會爲你們講說。」

  這時,諸比丘們都受教而聽佛的教言。佛陀乃告訴諸比丘們說:「我要講的一增法是甚麼呢?一增法就是所謂一成法、一修法、一覺法、一滅法、一證法。甚麼叫做一成法呢?所謂不舍善法是。甚麼叫做一修法呢?所謂常自念身是。甚麼叫做一覺法呢?所謂有漏之感觸是。甚麼叫做一滅法呢?所謂有我慢是。甚麼叫做一證法呢?所謂無礙心解脫是。

  又有二成法、二修法、二覺法、二滅法、二證法。甚麼叫做二成法呢?所謂1.知慚,2.知愧是。甚麼叫做二修法呢?所謂1.止(定),與2.觀(慧)是。甚麼叫做二覺法呢?所謂1.名(心)與2.色(物體)是。甚麼叫做二滅法呢?所謂1.無明,2.有愛是。甚麼叫做二證法呢?所謂1.明,與2.解脫是。

  又有叁成法、叁修法、叁覺法、叁滅法、叁證法。甚麼叫做叁成法呢?第一就是親近善友,第二就是耳聞法音,第叁就是法法成就。甚麼叫做叁修法呢?所謂叁種的叁昧(正定):1.空叁昧,2.無相叁昧,3.無作叁昧。甚麼叫做叁覺法呢?所謂叁受:1.苦受,2.樂受,3.不苦不樂受(舍受)。甚麼叫做叁滅法呢?所謂叁愛:1.欲愛,2.有愛,3.無有愛。甚麼叫做叁證法呢?所謂叁明:1.宿命智,2.天眼智,3.漏盡智。

  又有四成法、四修法、四覺法、四滅法、四證法。甚麼叫做四成法呢?第一就是住于中國,第二就是親近善友,第叁就是自謹慎,第四就是宿植善本。甚麼叫做四修法呢?所謂住于四念處:1.比丘對于內身之身觀(觀察身爲不淨之物),精勤而不懈怠,憶念而不忘,而舍棄對于世間之貪愛。其次也須作外身之身觀(觀察自身以外的一切色相爲不淨),要精勤而不懈,憶念而不忘,而舍棄對于世間的貪。更須作內外身之身觀(觀察自身與身外之物均爲是不淨),要精勤不懈,憶念不忘,而舍棄對于世間的貪愛:對于2.受,3.意,4.法之觀察也是同樣的道理。(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均由內身,而外身,而內外身去觀察)。甚麼叫做四覺法呢?所謂四食:1.抟食,2.觸食,3.念食,4.識食。甚麼叫做四滅法呢?所謂四受(四法攝受,對于苦行與樂行,而將其苦樂之報,分爲四組的)。1.欲受(欲取,于欲界而緣五欲而起者),2.我受(我語取,我語爲內身,依此內身而說我,故名),3.戒受(戒禁取,緣于戒禁-非道計爲道,爲聖道之怨),4.見受(見取,見即取,以自己之知而執自見爲是,而受)。甚麼叫做四證法呢?所謂四沙門果:1.須陀洹果(入流,初果),2.斯陀含果(一來,二果),3.阿那含果(不還,叁果),4.阿羅漢果(無生、應供,四果阿羅漢)。

  又有五成法、五修法、五覺法、五滅法、五證法。甚麼叫做五成法呢?所謂五滅盡支(五種得涅槃而滅盡苦之道的要件):第一就是信佛爲如來、至真,十號都具足。第二就是無病,而身常安隱。第叁就是質直而沒有谀谄,而直趣于如來的涅槃的徑路。第四爲專心不亂,諷誦不忘。第五爲善于觀察法之起滅,以賢聖之行,而盡于苦本。甚麼叫做五修法呢?所謂五根:1.信根,2.精進根,3.念根,4.定根,5.慧根。甚麼叫做五覺法呢?所謂五受陰:1.色受陰,2.受受陰,3.想受陰,4.行受陰,5.識受陰。甚麼叫做五滅法呢?所謂五蓋:1.貪欲蓋,2.瞋恚蓋,3.睡眠蓋,4.掉戲蓋,5.疑蓋。甚麼叫做五證法呢?所謂五無學聚:1.無學戒聚,2.無學定聚,3.無學慧聚,4.無學解脫聚,5.無學解脫知見聚(以上乃以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之五種法蘊爲無學之法聚-成就無學果所需的五分法)。

  又有六成法、六修法、六覺法、六滅法、六證法。甚麼叫做六成法呢?所謂六重法(六種可敬重之法)。如果一位比丘,能修學六重法的話,就會可敬可重,而和合于衆,不會有诤訟,獨行而沒有雜亂。那六種呢?于是,比丘,其1.身常行慈,以及修學梵行,而住于仁愛之心的話,就名叫做重法,爲可敬可重,和合于大衆,而沒有诤訟,獨行而沒有雜亂。其次,比丘!2.口行慈,3.意行慈,以自己的供養物,以及缽中有余之物,4.給與人共享(利養)而不懷有彼此人我之心。其次,比丘!對于聖者所行之5.戒,不犯不毀,而沒有染汙,爲智者所稱譽,善于具足持戒,成就賢聖的出要,平等而盡于苦,而6.正見,以及諸梵行,就名叫做重法,爲可敬可重,而和合于衆,而沒有诤訟,獨行而不雜亂。甚麼叫做六修法呢?所謂六念:1.佛念,2.法念,3.僧念,4.戒念,5.施念,6.天念。甚麼叫做六覺法呢?所謂六內入:1.眼入,2.耳入,3.鼻入,4.舌入,5.身入,6.意入。甚麼叫做六滅法呢?所謂六愛:1.色愛,2.聲愛,3.香愛,4.味愛,5.觸愛,6.法愛。甚麼叫做六證法呢?所謂六神通:第一爲神足通證,第二爲天耳通證,第叁爲知他心通證,第四爲宿命通證,第五爲天眼通證,第六爲漏盡通證。

  又有七成法、七修法、七覺法、七滅法、七證法。甚麼叫做七成法呢?所謂七財(七種得法之財富):1.信財,2.戒財,3.慚財,4.愧財,5.聞財,6.施財,7.慧財,就叫做七財。甚麼叫做七修法呢?所謂七覺意(七菩提分):于是,比丘!修習1.念覺意,乃依于無欲,依于寂滅,依于遠離,而2.修法(擇法分),修學3.精進,4.修喜,5.修猗(輕安),6.修定,7.修舍(行舍),乃依于無欲,依于寂滅,依于遠離。甚麼叫做七覺法呢?所謂七識住處(長養其識,而將其住處分爲七類):如有一類的衆生,1.具有若幹不同的身,也具有了若幹不同之想,爲天的一部分,以及人類,這就是初識住。2.又有衆生,爲若幹種之身,而同爲一想的,就是梵光音天最初生時(初禅)是。這就是第二識住。3.又有衆生,同爲一身之形,而卻有不同的若幹種之想,就是光音天(二禅天),這就是第叁識住。4.又有衆生,爲一身,也爲同一想,就是遍淨天是(叁禅天),這是第四識住處。5.又

  有衆生,爲空處而住(空無邊處),這是第五識住。6.或者爲識處住(識無邊處),這是第六識住。7.或者爲不用處(無所有處),這是第七識住。

  甚麼叫做七滅法呢?所謂七使法(使爲煩瑙,有七種煩惱使人不得自在解脫之法):1.欲愛使,2.有愛使,3.見使,4.慢使,5.瞋恚使,6.無明使,7.疑使。甚麼叫做七證法呢?爲七漏盡之力(漏也是煩惱,漏盡就是滅盡煩惱之義。1.苦、集、滅、味、過之出要-超出苦樂之道的四谛之知見。2.欲的知見。3.貪嫉惡不善之法之不漏不起。4.四念處之修習。5.五根、五力〔信、勤、念、定、慧之根與力〕之修行。6.七覺意-七菩提分之修行。7.八聖道之修行。):于是,1.漏盡的比丘。對于一切諸苦、集、滅、味、過之出要,都如實而知見,2.觀欲有如火坑,也像刀劍,知欲而見欲,不貪于欲,心不住于欲。3.就中又善觀察,如實而得知,如實而得見後,對于世間的貪淫、惡不善之法,則不起不漏,而4.修學四念處,多修而多行,對于5.五根、五力(信、勤、念、定、慧之根與力),以及6.七覺意(七菩提分),和7.賢聖的八道(八聖道),都多修而多行。

  又有八成法、八修法、八覺法、八滅法、八證法。甚麼叫做八成法呢?所謂八因緣,未得梵行而得智,得梵行後,其智增多。那八種呢?1.像如是的比丘,依世尊而住,或者依師長而住,或者依有智慧的梵行者而住,而生慚愧之心,有愛有敬,這就是初因緣,爲未得梵行而得智,得梵行後,智慧則增多。2.又次,依世尊而住,隨時請問世尊:『此法是甚麼意義,是趣于甚麼地方呢?』世尊或尊長就會爲你開演深義,這就是第二因緣。3.既聽法後,身心都會樂于靜,這就是第叁因緣。4.不會作那些遮道的無益的雜論,他如到了大衆當中,或者是自說法,或者請他人說法,都仍然不會舍棄賢聖的默然,這就是第四因緣。5.多聞而廣博,守持而

  不忘,對于那些深奧的諸法,上中下(始終)皆善的,義味誠谛,梵行具足的道理,聽後能入于心,見而不流動,這就是第五因緣。6.修習精勤,滅不善之行,善行都日增,勉力而堪任,而不舍斯法,這就是第六因緣。7.又用智慧,而知起滅之法,聖賢所趣的,而能盡苦際,這就是第七因緣。8.又觀察五受陰之生相、滅相,而知此爲色,爲色之集、爲色之滅;此爲受,爲想,爲行,爲識,爲受想行識之集、受想行識之滅等,這就是第八因緣,是未得梵行,而有智,已得梵行,而智慧增多。甚麼叫做八修法呢?所謂賢聖八道:1.正見,2.正…

《十一 增一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十二 叁聚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