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家庭裏。至于勇猛二字,則如上述可以當做是優勝,也可以說是王者武士身份的勇猛。還有一種,也是佛陀的形容。因爲佛陀是大雄大力,大慈大悲的人,大雄大力則屬于優勝勇猛,既能以最大的威力克服自己,也可以因之而發出大慈大悲,普渡衆生!
毘婆屍佛坐波波羅樹下,成最正覺。屍棄佛坐分陀利樹下,成最正覺。毘舍婆佛坐沙羅樹下,成最正覺。拘樓孫佛坐屍利沙樹下,成最正覺。拘那含佛坐優昙波羅樹下,成最正覺迦葉佛坐尼拘律樹下,成最正覺。我今如來至真,坐多樹下,成最正覺。
毘婆屍佛是打坐在波波羅(重葉)樹的樹下,成就無上的正覺--佛陀的。屍棄佛是打座在分陀利(白蓮花)樹的樹下,完成最上的正覺的。毘舍婆佛是在沙羅(堅固)樹的樹下坐禅,而成就最上的正覺的。拘樓孫佛即禅坐在屍利沙(吉祥)樹的樹下成就最上的正覺。拘那含佛是在優昙波羅(靈瑞)樹的樹下打座,而成就最上的正覺。迦葉佛即坐禅在于尼拘律(無節)樹的樹下成就最上的正覺的。而現在的我──釋迦如來至真佛陀,是在缽多(畢缽羅,思惟)樹的樹下打座,得以成就最上的正覺!
「毘婆屍佛,坐波波羅樹下,成最正覺」。波波羅(波咤厘)樹譯爲重葉樹、重生樹,類似于此方的楸樹。在春季裏,會開紫色的花,會放芳香。『法華經』第六法師功德品所謂的波羅羅華香,就是此種樹華所製之香。又『大般涅槃經』第九之波咤羅樹,在春季開敷時,即有蜜蜂飛來接取其色香細味,也是指這種樹。毘婆屍佛最後成佛的機緣,是在重葉樹的樹下,入于禅定,而了悟宇宙人生的真理,而脫離一切苦惱的。此經都說成就最上的正覺,也就是成爲佛陀。而窗傳的『大本經』,即說「世尊、阿羅漢、等正覺」。可見得所謂佛陀,也是指解脫生死,不再輪回于叁界六道的覺悟者──阿羅漢(無生)。原始佛教的阿羅漢,也是一位得達真理的境地之人,也是大家都想完成的果位。
「屍棄佛坐分陀利樹下,成最正覺」。芬陀利(迦)譯爲白蓮華,通常都以水中的蓮華舉出,甚至因水中蓮華更奧妙,而以蓮華之譬爲經名,如『妙法蓮華經』
是。也許蓮華確是一不可多得的奇妙之華,故諸經都采之而爲妙法真理之喻。屍棄佛之完成正覺,是坐在芬陀利的樹下,故雖然都說芬陀利爲白蓮華,也就是池中蓮華之一種。但是這裏所指的是名叫白蓮華之樹,而不一定是池中的蓮華。
「毘舍婆佛,坐沙羅樹下,成最正覺」。沙羅樹譯爲堅固樹。『慧苑音義』下,即譯爲高遠。因其林木森竦出于余樹之上,故名。釋尊入涅槃時,是在這種樹木的樹林裏,是在雙株的娑羅樹的中間,故通常都以娑羅雙樹而有名。釋尊入滅時,在此種樹下,而毘舍婆佛即在這種樹木之下完成佛陀的正覺。
「拘樓孫佛,坐屍利沙樹下,成最正覺」。屍利沙譯爲吉祥,是吾國之合昏樹,俗名爲夜合樹。吉祥樹又有頭樹之稱,因其果實好像人頭之故。此樹種類有二,若名屍利沙,即葉果很大。若名屍利駛,則葉果很小。此樹時生人間,關東下裏家。誤名沙羅樹。又譯爲合歡樹,南本『涅槃經』卅二說:如屍利沙果,光無形質,見昂星時,果則出生,身長五寸。拘樓孫佛之成道,是在這種樹下。
「拘那含佛,坐優昙婆羅樹下,成最正覺」。優昙婆羅譯爲靈瑞、瑞應。其葉似梨,果大如拳頭,其味甘,無花而結實。亦有花而難植,故經中常當做希有之喻。在印度,有此種樹,而無其花,都說,輪王出世,此花始現。通常都說叁千年始開一次花。拘那含佛就是在這種樹的樹下成就正覺的。
「迦葉佛,坐尼拘律樹下,成最正覺」。尼拘律譯爲無節,或縱廣。此樹端直無節,圓滿可愛,去地叁丈余,方有枝葉,其子微細,如柳花子。原語有生長于下之樹的意義,如此間的榕樹。迦葉佛就是坐在這種樹的樹下成就正覺的。
「我今如來至真,坐缽多樹下,成最正覺」。缽多羅爲畢缽羅之誤。缽多羅是比丘六物之一,是食器,所謂缽,所謂應量器是。畢缽羅才是樹名。釋尊在這種樹的樹下成就菩提正覺,故通常都以菩提樹而名,譯爲道樹,一名思惟樹。莖幹黃白,枝葉青翠,經冬不凋,至佛入滅之日,變色凋落,過後,又生(詳見大般涅槃經)。菩提樹爲常綠喬木,多産于粵東,高二丈余,葉卵形,端甚尖長。花隱于花托中,實圓質堅不朽。今瓊山縣謂之金剛子,可作念珠,而有大圈。文如月周羅,細點如星,謂之星月菩提。
佛時頌曰:
毘婆屍如來,往詣波羅樹,即于彼處所。得成最正覺。
屍棄分陀樹,成道滅有原,毘舍婆如來,坐娑羅樹下,
獲解脫知見,神足無所礙。拘樓孫如來,坐屍利婆樹,
一切智清淨,無染無所著。拘那含牟尼,坐優昙樹下,
即于彼處所,滅諸貪憂惱。迦葉如來坐,尼拘樓樹下,
即于彼處所,除滅諸有本。我今釋迦文,坐于缽多樹,
如來十力尊,斷滅諸結使,摧伏衆魔怨,在衆演大明。
七佛精進力,放光滅闇冥,各各坐諸樹,于中成正覺。
釋尊這時以偈頌說:
毘婆屍佛最後到達波波羅樹的樹下,就在那個地方,得以成就最上的正覺的。屍棄佛即在分陀利樹的樹下,成就佛道,滅除諸「有」之原。毘舍婆佛是坐在娑羅樹的樹下,獲得解脫,得到佛陀的正知正見,得其神足適,而自在無礙。拘樓孫佛即坐在屍利沙樹的樹下,達成清淨的一切智,到達無染、無所著的佛陀境地。拘那含牟尼佛是坐在優昙樹的樹下,就在那個地方,滅除諸貪欲,憂悲苦惱。迦葉佛最後禅坐的地方,是尼拘樓樹的樹下,就在那個地方,除滅諸有之本。現在釋迦牟尼我,是打坐于畢缽多羅樹的樹下,成就如來,而擁有十力的世尊,已斷滅諸結使,摧伏衆魔怨,在衆多衆生之前,演說大智光明的真理。由于過去七佛有精進之力,故能放出智光,消滅闇冥。他們各各都坐在各各的樹下,在各樹下成就正覺。
「毘婆屍如來,往詣波羅樹,即于彼處所,得成最正覺。」往就是赴,詣就是到,往詣均爲到達之意。毘婆屍佛成道的地方。是在波波羅樹的樹下,也就是到達一株叫做重葉樹之處,在那株樹木的樹下打坐用功,最後完成佛陀的果位。偈中雖然並不提到怎樣成道,但是每位佛陀既同樣的成就最上的正覺,即知是怎樣一回事。因有釋尊成就果覺的經過,故以釋尊成道的過程以推,總不會有多大的出入,故不重述。
「屍棄分陀樹,成道滅有原」。有原就是生死相續之源。「有」是由于吾人的貪愛執取不舍而有的,也是造作將來的果報之業,有此業力,才會永恒的寄托在叁界六道裏,不得解脫,而在叁有、九有、二十五有中打轉,也就是常爲叁界六道裏輪回旋轉不息的有情(衆生)。屍棄佛最後成佛的機緣,是在分陀利樹(白蓮華樹)的樹下打坐用功而完成的。他成道成佛後,實時滅除「有」源,也就是完成涅槃寂滅,不免再受生死的羁絆!
「毘舍婆如來,坐娑羅樹下,獲解脫知見,神足無所礙」。解脫爲離開系縛,而得自在之意。是解惑業之系縛,脫叁界之苦果。解脫也名叁昧(等持、禅定),也名神足。如令修短改度,或令巨細相容,都能變化隨意,于法自在!知見爲佛陀的認知識見。佛陀的知見,是叁智(知)、五眼(見),純粹是智慧的作用,不像吾人所謂意識雲知,眼誡曰見那種凡情的作用。解脫與知見合起來,既已被並入在五分法身(五種功德法成佛身)之第五裏,即知已實解脫(解脫知見法身)。所謂後得智是也。神足爲神足通,此種神通有遊涉往來自在的通力,故名。又雲神境智證通,因有變現不思議境界的通力之故。其它如「身如意通」、「身通」(自身得變現自在的神力)等,均就其能量之力而名的。至于無所礙,則是神通之總稱,是作用自在無礙之意。總而言之,毘舍婆佛得開正覺,成就佛道,是在娑羅樹的樹下打坐而完成的。
「拘樓孫如來,坐屍利沙樹,(切智清淨,無染無所著」。一切智是了知一切法的智慧,是佛陀的智慧。法華經藥草喻品說:「我是一切智者,一切見者,智度者,開道者,說道者」。清則無染,淨則不離,清淨是離惡行之過失,離煩惱之垢染,也是佛陀的尊號,所謂「清淨人」是。無染則不被一切事物所染,如蓮華出于淤泥,而不染是也。無所著即無著,是無執著于事物之念。拘樓孫佛最後成就這種佛道,是在屍利沙樹的樹下打坐而完成的。
「拘那含牟尼,坐優昙樹下,即于彼處所,滅諸貪憂惱」。牟尼如前述,譯爲寂靜。本爲寂止身口意叁業之學道者的尊號,自釋尊成道後,即爲佛陀的異名。貪爲染著五欲之境而不離之謂。世人多貪,致不解脫,也就是說,大家都貪愛世間的財色名食睡等境,不知厭離的緣故,致在六道裏,如車輪之旋轉不息一樣,不知解脫爲何物。佛陀則與此相反,佛陀因離一切貪愛,已因智慧的啓發,而看透一切,自不會被諸貪愛之念所擾,因此,心平氣和,已沒有半點的憂悲苦惱等凡塵勞累。拘那含牟尼佛是打坐在優昙缽樹的樹下,而滅除一切貪欲,而得達沒有憂悲苦惱的佛陀的境地的。
「迦葉如來坐,尼拘樓樹下,即于彼處所。除滅諸有本」。有本和有原同樣,如上述。是在在之義,也是異熟的果體,和能招引此種業之謂。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以及本有、死有、中有、生有等,是指衆同分,以及隨衆同分的有情數之五蘊。有,也是指一切有漏之法,如識食能生起後有,是結生之心,及眷屬。又業能相續後有,是能引後有之思。其它有關于有之事,都散在諸經論,其主要在說明有情的異熟的果體之衆同分、隨衆同分的有情數之五蘊,以及招引這種異熟果之結業。迦葉佛最後成道時,是在尼拘樓樹下打坐用功,在那裏滅除一切生死之根本。
「我今釋迦文,坐于缽多樹,如來十力尊,斷滅諸結使,摧伏衆魔怨,在衆演大明」。十力爲佛陀的十智力,十力尊即爲佛陀的尊號。佛陀具有如下的十智力:1.知覺處非處智力(處爲道理之義,是知物的道…
《一 大本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