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 大本經▪P13

  ..續本文上一頁理、非道理的智力)。2.知叁世業報智力(知一切衆生叁世因果業報的智力)。3.知諸禅解脫叁昧智力(知諸禅定及八解脫叁叁昧的智力)。4.知諸根勝劣智力(知一切衆生之根機優劣等智力)。5.知種種解智力(知一切衆生種種知解的智力)。6.知種種界智力(于世間衆生種種境界不同而如實普知的智力)。7.知一切至所道智力(知五戒十善之行至人間天上八正道之無漏法至涅槃等,各知其行因所至)。8.知天眼無礙智力(以天眼見衆生生死及善惡業緣無障礙之智力)。9.知宿命無漏智力(知衆生宿命,又知無漏涅槃的智力)。10.知永斷習氣智力(于一切妄惑余氣,永斷不生能如實知的智力)。

  諸結使均爲煩惱的異名。魔本爲麻羅之略。唐朝時才在麻下加一鬼字爲魔,嗣後則以魔字當做麻羅之用,久而久之,已成爲華語似的被廣泛使用。麻羅譯爲能奪命、障礙、擾亂、破壞等,是害慧命,障礙他人的善事等意。佛經裏常以第六天的天主爲魔王,其眷屬則爲魔臣魔民。因爲他化自在天(第六層天)有大神力,會留難修出世法之人之故,並不是甚麼令人害怕的魔王。也許佛陀成道後,發見此天會障礙人的道心,會奪人的慧命,是修道者的怨敵,才有魔怨之稱。魔雖有八魔、十魔等類,而如下之四種魔,才是最爲普遍的被知用:1.煩惱魔(貪等煩惱,能惱害身心故)。2.五陰魔(色受想行識等五陰,能生種種苦惱,故名)。3.死魔(死能斷人的命根,故名)。4.天魔(自在天能障害人的善事,故名)。此中天魔爲唯一的外來之魔,其它都是內在之魔。大明之明爲智慧的別名。反之而無明,即爲黑暗無智。會淪落爲衆生,就是由于無明而來。智慧既爲光明,即能破滅諸闇,所謂佛日破諸暗,也就是能滅煩惱之冥闇。釋尊說他最後禅坐在畢缽羅樹的樹下開悟,成爲十種智力的佛陀。在那裏滅除一切煩惱,摧滅降伏所有的魔怨,而在大衆當中演說大智者的真理!

  「七佛精進力,放光滅闇冥,各各坐諸樹,于中成正覺」。精爲精純無惡雜,進爲升進不懈怠,是勇猛的進修諸善法之意。精進爲修道的根元,故叁十七道品中,立此爲四正勤之一,或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等,裏面均立有其一支。精進者能得法益故,心常歡樂,反之而懈怠,則惡法覆心故,恒懷苦惱。又精進者,念念于中,恒常增長善法,沒有減損,其極,則得最勝之處,是諸佛之道。精進力則爲信力、精進力(勤力)、念力,定力、慧力等五力之一,是發生聖道之力用的一種。如根爲能生善法,力則能破惡法,根不傾動,力能摧伏,故精進力是屬于上位。不過這裏所指的精進力,是過去七佛精進于佛道之力,也是在各各的樹下用功精進後,所得而來的智慧之力,因之而能夠發生功用,而放出智能光明,除滅無明的冥闇!

  毘婆屍如來,叁會說法。初會弟子有十六萬八千人,二會弟子有十萬人,叁會弟子有八萬人。屍棄如來亦叁會說法。初會弟子有十萬人,二會弟子有八萬人,叁會弟子有七萬人。毘舍婆如來,二會說法。初會弟子七萬人。次會弟子有六萬人。拘樓孫如來一會說法,弟子四萬人。拘那含如來一會說法,弟子叁萬人。迦葉如來一會說法,弟子二萬人。我今一會說法,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

  毘婆屍佛曾經有叁次大會講座說法。初次的講座時,所度的弟子有十六萬八千位,第二次會座時,度有弟子十萬人,第叁次大會時,所度的弟子爲八萬名。屍棄佛也有叁次大會講座說法。初會時弟子十萬人,第二次會弟子八萬名,第叁會時弟子七萬位。毘舍婆佛有二次大會講座說法。第一次會時,弟子有七萬人,第二次會時,弟子六萬名。拘樓孫佛則只有一次大會講座說法,所度的弟子爲四萬人。拘那含佛也只有一次的大會講座說法,弟子之數爲叁萬。迦葉佛同樣的也只有一次大會講座說法,弟子爲二萬人。我現在也唯有一次大會講座說法,常隨弟子,就是一千二百五十人。

  「毘婆屍如來叁會說法,初會弟子有十六萬八千人,二會弟子有十萬人,叁會弟子有八萬人」。會爲會座,也是法會,是弟子的會合,爲聽聞說法而集會的聽衆座場,也是佛陀演說妙法的大會。叁會則叁回的法會,也就是佛陀成道後,爲了濟度衆生,而行叁回之僧衆大會合之意。毘婆屍佛開有叁次的僧會,第一次僧衆的會合,演說妙法度化衆生時,曾經度化了十六萬八千人之多的弟子。這些被度的弟子,都是漏盡的比丘,是一切煩惱都漏盡,已經解脫生死輪回的阿羅漢。其它還未得達究竟解脫的弟子,實不包括在內,可見得毘婆屍佛之法緣之深廣!第二次僧會的漏盡比丘,也有十萬人之多,第叁次僧會時,得達解脫的境地的弟子,也有八萬人之衆。

  「屍棄如來叁會說法。初會弟子有十萬人,二會弟子有八萬人,叁會弟子有七萬人」。屍棄佛也有叁回的大會衆。初次說法時,慕道而集合的弟子,曾經達到十萬人,都是漏盡的比丘。第二回的僧會,得道的比丘弟子,也有八萬人之多。另外一次在演說妙法時的僧衆大會合,也有七萬人之普的得度高僧(以上第一二位佛陀,均有叁會說法的僧衆,其它則依次而略有不同的僧會)。

  「毘舍婆如來二會說法。初會弟子有七萬人,次會弟子有六萬人」。毘舍婆佛則開二次僧衆的大會合。第一次僧會說法時,有七萬人得度的大弟子。第二次僧衆的大會合時,聽法而解脫生死,而達到無漏的果位的弟子,也有六萬人之多。

  「拘樓孫如來一會說法,弟子四萬人」。至于拘樓孫佛在世時所開的僧會,則只有一回。在他說法的會場裏,爲了聽法而集合的大會衆當中,有四萬位比丘已經得達無漏落于生死的境地。

  「拘那含如來一會說法,弟子叁萬人」。拘那含佛成道後,也和拘樓孫佛一樣,只有一次僧衆的大會合。在這一次的僧會當中演說妙法時,有無漏的比丘弟子叁萬人,也就是已沒有煩惱可漏的阿羅漢弟子,有了叁萬人之衆。

  「迦葉如來一會說法,弟子二萬人」。迦葉佛成道後,所開的僧會,也是只有一會,其說法所度的弟子,雖然是算不盡之多,但是達到涅槃解脫的無漏聖者,是有數目可指,是二萬名。

  「我今一會說法,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釋尊最後說到自己開會說法的次數,以及爲了真理而集合的大會衆的數目。他說他現在說法開會的次數,也只有一次,其中,達到無漏的阿羅漢,是一千二百五十人。釋尊的弟子當中,完成聖果的人,實不只此數目,這個數字,只不過是一個根本會衆而已,是一般所謂的常隨衆。前面也曾經說過,一千二百五十人是佛陀成道後,初一、二年所度的出家弟子,在佛陀四十余年的說法當中,成道證果的人,有如流水一樣,並沒有告斷,故佛陀在世時的無漏比丘,確實是難以統計之多,一千二百五十人不過是其中的一部份耳。佛經裏面所用的數目,有時會令人覺得過于誇大其辭,可是有時即如這裏所舉出的數目那樣,令人覺得過于聊少閑寂,實因重于顯示裏面所含的真義,而不是數目的問題!

  以上自第四位佛陀(拘樓孫佛)起,直至釋尊,都只開一次僧衆的大會合,也就是一生度衆時,並不分段去說法,只有遇緣便說,有機便度耳。至于叁會、二會等,乃是敘明某位佛陀,曾經把他說法的方式,劃幾區段而已。如第一會要度那一種根類機智的人,第二會又想度那一種人等是。不過也不是其它根智的人就格格不入之意,是說有個大原則之謂。

  佛時頌曰:

  毘婆屍名觀,智慧不可量,遍見無所畏,叁會弟子衆。

  屍棄光無動,能滅諸結使,無量大威德,無能測量者,

  彼佛亦叁會,弟子普共集。毘舍婆斷結,大仙人要集,

  名聞于諸方,妙法大名稱,二會弟子衆,普演深奧義。

  拘樓孫一會,哀愍療諸苦,導師化衆生,一會弟子衆。

  拘那含如來,無上亦如是,紫磨金色身,容貌悉具足,

  一會弟子衆,普演微妙法。迦葉一一毛,一心無亂想,

  一語不煩重,一會弟子衆。能仁意寂滅,釋種沙門上,

  天中天最尊,我一會弟子,彼會我現義,演布清淨教,

  心常懷歡喜,漏盡盡後有,毘婆屍棄叁,毘舍婆佛二,

  四佛各各一,仙人會演說。

  毘婆屍佛之名就是勝觀,他的智慧不可思量。能遍見一切,無所畏忌,開叁次僧會說.法,得龐大的弟子衆。屍棄佛的智慧光明,不可動搖,能滅除諸煩惱。有無量的大威德,不能推測思量得出!此佛也開有叁次僧會,弟子也很普廣,都共同集在一起。毘舍婆佛已斷除諸結使,這位大仙人--佛陀,集諸衆生開會說法,其大名乃普聞于各方,演說妙法的大名被稱譽。此佛有二次僧會與弟子衆,普通的演說深奧的真理。拘樓孫佛只開一次僧會,他哀愍衆生療治衆生的諸苦惱。這位叁界導師教化衆生時,是一次僧會與四萬得度的弟子衆。拘那含佛,這位無上世尊,也是同樣。他具有紫磨的金色身,容貌悉皆具足圓滿。開一次僧會,與得度的弟子衆,都普演微妙之法。迦葉佛在一一的毛端,能寂然不動,他一心沒有亂想,一句話也不曾煩重過。也開一次僧會,得度的弟子也有二萬之衆。能仁釋迦,我的意識已達寂滅的境地,釋迦族出身的我,是沙門之上,也是天中之天,是最爲尊貴者。我也是開一次僧會,有得度的弟子。在那僧會中,我顯現的意義,是宣演布達清淨的教理的。我心常懷歡喜,我已漏盡,已滅盡後有身。總而言之。毘婆屍佛與屍棄佛,都開叁次的僧會,毘舍婆佛則開二次僧會,最後四佛(拘樓孫、拘那含、迦葉、釋迦),各住均開一次僧會,是大仙人-佛陀參與演說真理的僧會。

  「毘婆屍名觀,智慧不可量,遍見無所畏,叁會弟子衆」。毘婆屍佛如前譯,爲勝觀佛。觀爲觀察妄惑,達觀真理,是智慧的別名。也許有了觀智,即能觀穿見思、塵沙等無明,能達叁谛之理,故有是義。毘婆屍佛,本爲優勝的觀智之保有者,自會有不可思議,不可測量的妙智慧。毘婆屍佛之譯爲勝觀、廣見之見,並不是凡夫介爾起計之見…

《一 大本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二 遊行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