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理、非道理的智力)。2.知三世业报智力(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3.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禅定及八解脱三三昧的智力)。4.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一切众生之根机优劣等智力)。5.知种种解智力(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6.知种种界智力(于世间众生种种境界不同而如实普知的智力)。7.知一切至所道智力(知五戒十善之行至人间天上八正道之无漏法至涅槃等,各知其行因所至)。8.知天眼无碍智力(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无障碍之智力)。9.知宿命无漏智力(知众生宿命,又知无漏涅槃的智力)。10.知永断习气智力(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的智力)。
诸结使均为烦恼的异名。魔本为麻罗之略。唐朝时才在麻下加一鬼字为魔,嗣后则以魔字当做麻罗之用,久而久之,已成为华语似的被广泛使用。麻罗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是害慧命,障碍他人的善事等意。佛经里常以第六天的天主为魔王,其眷属则为魔臣魔民。因为他化自在天(第六层天)有大神力,会留难修出世法之人之故,并不是甚么令人害怕的魔王。也许佛陀成道后,发见此天会障碍人的道心,会夺人的慧命,是修道者的怨敌,才有魔怨之称。魔虽有八魔、十魔等类,而如下之四种魔,才是最为普遍的被知用:1.烦恼魔(贪等烦恼,能恼害身心故)。2.五阴魔(色受想行识等五阴,能生种种苦恼,故名)。3.死魔(死能断人的命根,故名)。4.天魔(自在天能障害人的善事,故名)。此中天魔为唯一的外来之魔,其它都是内在之魔。大明之明为智慧的别名。反之而无明,即为黑暗无智。会沦落为众生,就是由于无明而来。智慧既为光明,即能破灭诸闇,所谓佛日破诸暗,也就是能灭烦恼之冥闇。释尊说他最后禅坐在毕钵罗树的树下开悟,成为十种智力的佛陀。在那里灭除一切烦恼,摧灭降伏所有的魔怨,而在大众当中演说大智者的真理!
「七佛精进力,放光灭闇冥,各各坐诸树,于中成正觉」。精为精纯无恶杂,进为升进不懈怠,是勇猛的进修诸善法之意。精进为修道的根元,故三十七道品中,立此为四正勤之一,或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里面均立有其一支。精进者能得法益故,心常欢乐,反之而懈怠,则恶法覆心故,恒怀苦恼。又精进者,念念于中,恒常增长善法,没有减损,其极,则得最胜之处,是诸佛之道。精进力则为信力、精进力(勤力)、念力,定力、慧力等五力之一,是发生圣道之力用的一种。如根为能生善法,力则能破恶法,根不倾动,力能摧伏,故精进力是属于上位。不过这里所指的精进力,是过去七佛精进于佛道之力,也是在各各的树下用功精进后,所得而来的智慧之力,因之而能够发生功用,而放出智能光明,除灭无明的冥闇!
毘婆尸如来,三会说法。初会弟子有十六万八千人,二会弟子有十万人,三会弟子有八万人。尸弃如来亦三会说法。初会弟子有十万人,二会弟子有八万人,三会弟子有七万人。毘舍婆如来,二会说法。初会弟子七万人。次会弟子有六万人。拘楼孙如来一会说法,弟子四万人。拘那含如来一会说法,弟子三万人。迦叶如来一会说法,弟子二万人。我今一会说法,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
毘婆尸佛曾经有三次大会讲座说法。初次的讲座时,所度的弟子有十六万八千位,第二次会座时,度有弟子十万人,第三次大会时,所度的弟子为八万名。尸弃佛也有三次大会讲座说法。初会时弟子十万人,第二次会弟子八万名,第三会时弟子七万位。毘舍婆佛有二次大会讲座说法。第一次会时,弟子有七万人,第二次会时,弟子六万名。拘楼孙佛则只有一次大会讲座说法,所度的弟子为四万人。拘那含佛也只有一次的大会讲座说法,弟子之数为三万。迦叶佛同样的也只有一次大会讲座说法,弟子为二万人。我现在也唯有一次大会讲座说法,常随弟子,就是一千二百五十人。
「毘婆尸如来三会说法,初会弟子有十六万八千人,二会弟子有十万人,三会弟子有八万人」。会为会座,也是法会,是弟子的会合,为听闻说法而集会的听众座场,也是佛陀演说妙法的大会。三会则三回的法会,也就是佛陀成道后,为了济度众生,而行三回之僧众大会合之意。毘婆尸佛开有三次的僧会,第一次僧众的会合,演说妙法度化众生时,曾经度化了十六万八千人之多的弟子。这些被度的弟子,都是漏尽的比丘,是一切烦恼都漏尽,已经解脱生死轮回的阿罗汉。其它还未得达究竟解脱的弟子,实不包括在内,可见得毘婆尸佛之法缘之深广!第二次僧会的漏尽比丘,也有十万人之多,第三次僧会时,得达解脱的境地的弟子,也有八万人之众。
「尸弃如来三会说法。初会弟子有十万人,二会弟子有八万人,三会弟子有七万人」。尸弃佛也有三回的大会众。初次说法时,慕道而集合的弟子,曾经达到十万人,都是漏尽的比丘。第二回的僧会,得道的比丘弟子,也有八万人之多。另外一次在演说妙法时的僧众大会合,也有七万人之普的得度高僧(以上第一二位佛陀,均有三会说法的僧众,其它则依次而略有不同的僧会)。
「毘舍婆如来二会说法。初会弟子有七万人,次会弟子有六万人」。毘舍婆佛则开二次僧众的大会合。第一次僧会说法时,有七万人得度的大弟子。第二次僧众的大会合时,听法而解脱生死,而达到无漏的果位的弟子,也有六万人之多。
「拘楼孙如来一会说法,弟子四万人」。至于拘楼孙佛在世时所开的僧会,则只有一回。在他说法的会场里,为了听法而集合的大会众当中,有四万位比丘已经得达无漏落于生死的境地。
「拘那含如来一会说法,弟子三万人」。拘那含佛成道后,也和拘楼孙佛一样,只有一次僧众的大会合。在这一次的僧会当中演说妙法时,有无漏的比丘弟子三万人,也就是已没有烦恼可漏的阿罗汉弟子,有了三万人之众。
「迦叶如来一会说法,弟子二万人」。迦叶佛成道后,所开的僧会,也是只有一会,其说法所度的弟子,虽然是算不尽之多,但是达到涅槃解脱的无漏圣者,是有数目可指,是二万名。
「我今一会说法,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释尊最后说到自己开会说法的次数,以及为了真理而集合的大会众的数目。他说他现在说法开会的次数,也只有一次,其中,达到无漏的阿罗汉,是一千二百五十人。释尊的弟子当中,完成圣果的人,实不只此数目,这个数字,只不过是一个根本会众而已,是一般所谓的常随众。前面也曾经说过,一千二百五十人是佛陀成道后,初一、二年所度的出家弟子,在佛陀四十余年的说法当中,成道证果的人,有如流水一样,并没有告断,故佛陀在世时的无漏比丘,确实是难以统计之多,一千二百五十人不过是其中的一部份耳。佛经里面所用的数目,有时会令人觉得过于夸大其辞,可是有时即如这里所举出的数目那样,令人觉得过于聊少闲寂,实因重于显示里面所含的真义,而不是数目的问题!
以上自第四位佛陀(拘楼孙佛)起,直至释尊,都只开一次僧众的大会合,也就是一生度众时,并不分段去说法,只有遇缘便说,有机便度耳。至于三会、二会等,乃是叙明某位佛陀,曾经把他说法的方式,划几区段而已。如第一会要度那一种根类机智的人,第二会又想度那一种人等是。不过也不是其它根智的人就格格不入之意,是说有个大原则之谓。
佛时颂曰:
毘婆尸名观,智慧不可量,遍见无所畏,三会弟子众。
尸弃光无动,能灭诸结使,无量大威德,无能测量者,
彼佛亦三会,弟子普共集。毘舍婆断结,大仙人要集,
名闻于诸方,妙法大名称,二会弟子众,普演深奥义。
拘楼孙一会,哀愍疗诸苦,导师化众生,一会弟子众。
拘那含如来,无上亦如是,紫磨金色身,容貌悉具足,
一会弟子众,普演微妙法。迦叶一一毛,一心无乱想,
一语不烦重,一会弟子众。能仁意寂灭,释种沙门上,
天中天最尊,我一会弟子,彼会我现义,演布清净教,
心常怀欢喜,漏尽尽后有,毘婆尸弃三,毘舍婆佛二,
四佛各各一,仙人会演说。
毘婆尸佛之名就是胜观,他的智慧不可思量。能遍见一切,无所畏忌,开三次僧会说.法,得庞大的弟子众。尸弃佛的智慧光明,不可动摇,能灭除诸烦恼。有无量的大威德,不能推测思量得出!此佛也开有三次僧会,弟子也很普广,都共同集在一起。毘舍婆佛已断除诸结使,这位大仙人--佛陀,集诸众生开会说法,其大名乃普闻于各方,演说妙法的大名被称誉。此佛有二次僧会与弟子众,普通的演说深奥的真理。拘楼孙佛只开一次僧会,他哀愍众生疗治众生的诸苦恼。这位三界导师教化众生时,是一次僧会与四万得度的弟子众。拘那含佛,这位无上世尊,也是同样。他具有紫磨的金色身,容貌悉皆具足圆满。开一次僧会,与得度的弟子众,都普演微妙之法。迦叶佛在一一的毛端,能寂然不动,他一心没有乱想,一句话也不曾烦重过。也开一次僧会,得度的弟子也有二万之众。能仁释迦,我的意识已达寂灭的境地,释迦族出身的我,是沙门之上,也是天中之天,是最为尊贵者。我也是开一次僧会,有得度的弟子。在那僧会中,我显现的意义,是宣演布达清净的教理的。我心常怀欢喜,我已漏尽,已灭尽后有身。总而言之。毘婆尸佛与尸弃佛,都开三次的僧会,毘舍婆佛则开二次僧会,最后四佛(拘楼孙、拘那含、迦叶、释迦),各住均开一次僧会,是大仙人-佛陀参与演说真理的僧会。
「毘婆尸名观,智慧不可量,遍见无所畏,三会弟子众」。毘婆尸佛如前译,为胜观佛。观为观察妄惑,达观真理,是智慧的别名。也许有了观智,即能观穿见思、尘沙等无明,能达三谛之理,故有是义。毘婆尸佛,本为优胜的观智之保有者,自会有不可思议,不可测量的妙智慧。毘婆尸佛之译为胜观、广见之见,并不是凡夫介尔起计之见…
《一 大本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