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二 游行经

  (二)游行经{二-四}

  

  游行经(初)

  佛陀在世时,常常游行到各地去教化众生,去解除人家的困惑。佛陀以游化各地时,所遇到的很多事情为机,对出家的诸弟子,以及在家的信徒,甚至是异教徒,都不遗余力的去为他们开演说法,律令教诫,使好多人增添法益,解脱困境,此经即为其中概要的经典。

  里面曾经描述过佛陀将入涅槃(寂灭、离世)时的遗教、训诫,以及佛陀入灭后的舍利分配(分为八分),暨盖塔供养等事。

  (一)首先叙述阿阇世王(未生怨。中印度摩揭陀国王-频婆娑罗王之子。已登基为国王。本为残忍之人,皈依佛陀后,为佛教一大外护者),欲出兵攻打跋祇国(十六大国之一,以离车族为盟主)。阿阇世王皈依佛教后,一向都听佛的教训,故遣禹舍(雨舍,筑华子城之大臣)至灵鹫山(耆阇崛山,位于中印度摩竭陀国王舍城之东北),去请示佛陀是否可行?原来阿阇世王因看不惯跋祇国民自恃勇健,刚愎自强,不肯驯伏于他,才引起其不满,而想以强大的军力去折伏跋祇国人。

  佛陀不欢迎其行动,就趁禹舍大臣来访请示的机会,对阿难提示跋祇国之难以攻破之原委。里面是以佛陀和阿难一问一答的方式记录下来的。佛陀开导的内容如下:

  1.跋祇国的君臣很和顺(常集会议事)。2.长幼有序。3.孝顺父母。4.敬重师长。5.尊崇宗庙。6.诸多贞妇。7.尊重沙门持戒者(以上为七不退法)。佛陀说其国人民既具有这些美德善行,即不容易会被侵害,也就是并不能以武力就会容易被人攻破!

  禹舍大臣听后向佛表白说:「只行七法当中的一法,即很牢固有力,何况跋耆国的国民已完具七不退法!」说后即以国事多忙为由,礼谢佛陀,而回去复命。

  (二)佛陀随后即到王舍城,集诸比丘于讲堂,藉阐跋祇国之七不退法,而叙说五种七法,以及 。

  佛陀在讲堂为诸比丘阐示七不退法之一,和跋祇国民所遵奉的七法类同。兹志其文于左:

  1.常常集会,讲论 ,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2.上下和同,敬顺无违。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3.奉法晓忌,不违制度,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4.若有比丘,力能护众,多诸智识,宜敬事之,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5.念护心意,孝敬为首,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6.净修梵行,不随欲态,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7.先人后己,不贪名利,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

  佛陀在这里另启五种七法,原文如下:

  第一种七法:1.乐于少事,不好多为,则法增长,无有损耗。2.乐于静默,不好多言。3.少于睡眠,无有昏昧。4.不为群党,言无益事。5.不以无德,而自称誉。6.不与恶人,而为伴党。7.乐于山林,闲静独处。如是,比丘!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第二种七法:1.有信,信于如来,至真、正觉,十号具足。2.知惭,耻于己阙。3.知愧,羞为恶行。4.多闻,其所受持,上中下善,义味深奥,清净无秽,梵行具足。5.精勤苦行,灭恶修善,勤习不舍。6.昔所学习,忆念不忘。7.修习智慧,知生灭法,趣贤圣要,尽诸苦本。如是七法,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第三种七法:1.敬佛。2.敬法。3.敬僧。4.敬戒。5.敬定。6.敬顺父母。7.敬不放逸。如是七法,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第四种七法:1.观身不净。2.观食不净。3.不乐世间。4.常念死想。5.起无常想。6.无常苦想。7.苦无我想。如是七法,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第五种七法:1.修念觉意,闲静无欲,出要无为。2.修法觉意。3.修精进觉意。4.修喜觉意。5.修猗觉意。6.修定觉意。7.修护觉意。如是七法,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六不退法有二,第一为:1.身常行慈,不害众生。2.口宣仁慈,不演恶言。3.意念慈心,不怀壤损。4.得净利养,与众共之,平等无二。5.持贤圣戒,无有阙漏,亦无垢秽,必定不动。6.见贤圣道,以尽苦际。如是六法,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第二种六不退法是:1.念佛。2.念法。3.念僧。4.念戒。5.念施。6.念天。修此六念,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三)佛陀由王舍城到竹园(巴利本说庵摩罗树园,然而可推为迦兰陀竹林精舍-迦兰陀竹园),在堂上演说解脱道之基本学──戒定慧三学,其原文如下:

  与诸比丘说戒定慧。修戒获定,得大果报。修定获智,得大果报。修智心净,得等解脱,尽于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已得解脱,生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佛陀其次到了巴陵弗城,就在该城外的树下,为诸优婆塞(近士男,在家信徒)说五戒(不杀、不盗、不媱、不欺──不妄语、不饮酒)。诸居士们随后兴筑大堂舍于其处。佛陀在该堂舍为诸善信演说破戒之五衰耗,以及说持戒之五功德。原文如下:

  凡人犯戒,有五衰耗:1.求财所愿不遂。2.设有所得,日当衰耗。3.在所至处,众所不敬。4.丑名恶声,流闻天下。5.身坏命终,当入地狱。

  凡人持戒,有五功德:1.诸有所求,輙得如愿。2.所有财产,增益无损。3.所往众人敬爱。4.好名善誉,周闻天下。5.身坏命终,必生天上。

  时已夜深人静,佛陀就将诸善信遣散。

  佛陀嗣后在后夜,明相出现时,以他的清净的天眼,看到诸大天神各各持守宅地之景,就对阿难预言巴陵弗城将来会繁荣等事。此预言是佛陀回皈讲堂后之事。经文是以佛陀垂问阿难,说造此城之人是谁?阿难回答为禹舍大臣所筑,是为了防御跋祇国而造的。佛陀称赞造此城时正得天意。佛陀说:佛陀我在闲静处时,因天眼而知诸大天神,以及中、下等神都在封守宅地,佛陀说大天神所封守之地,人住其处,即会安乐炽盛。中神之封处,即为中人所居住之处。下神封处,就是下人所居住之所。这个地方是贤人所居住之处,是商业繁荣之所,国法真实,没有欺罔等事,可说是胜地,是不会容易被破坏的!佛陀虽这样说,但曾经也预言历时久后,会衰坏之因果,好像是在警告巴陵弗城之人!佛陀说:此城久后,如果会衰坏,那就是由于1.大水。2.大火,以及3.中人、外人之谋,也就是内奸通外敌,有以致之!

  此时城里的善信,于彻夜到讲堂来供养佛。大家手自斟酌,食讫,行水,也就是大家亲手奉仕佛陀吃食了后,即行水。行水就是用水洗钵与手。佛陀趁诸位在座,就启示说:「现在此处为贤智所居之处,持戒的人很多,都净修梵行,善神会因之而很欢喜。」佛陀即为咒愿说:「可敬知敬,可事知事,博施兼爱,有慈悲心。是诸天称赞之处,常与善俱,不与恶会」!

  佛陀说后,受大家欢送而离城。禹舍大臣随后即想:沙门瞿昙现在出此城门,应将此门名为瞿昙门。又见佛陀渡河之处,就名为瞿昙河。佛陀至河边时,看见有人坐船渡河,有的乘筏,有的乘桴,就略施神力,剎那间,已到彼岸!佛陀有颂说:

  佛为海船师,法桥渡河津,大乘道之舆,渡一切天人。

  亦为自解结,渡岸得升仙,都使诸弟子,缚解得涅槃。

  (四)佛陀渡过河后,游行至拘利村。在一树林下对诸比丘们说明戒、定、慧、解脱之四深法。佛陀说:有四深法,其一为圣戒,第二为圣定,第三为圣慧,第四为圣解脱。佛陀说此法唯佛与佛始能分别了解,大家都不得晓知之故,才会在此生死流转而无穷无尽,佛陀以偈说:

  戒定慧解上,唯佛能分别,离苦而化彼,令断生死习。

  佛陀随后至那陀村,在那里说明十二居士(1.伽伽罗,2.伽陵伽,3.毘伽陀,4.利输,5.遮楼,6.婆耶楼,7.婆头楼。8.薮婆头楼,9.陀梨舍妙,10.薮达利舍觅。11.耶输,12.耶输多楼)巴断五下分结(身见、疑、戒取、欲贪、瞋),而生天之事。又对于阿难提示法镜。佛陀在那陀村时,是住在犍推处,也就是砖瓦的房屋,是一休息所。阿难于此处请问已逝世之十二居士之生处,也问到其它五十人,及五百人之生处。佛陀回答说:「伽伽罗等十二位居士已断除五下分结,命终后已生天,在那里般涅槃(寂灭),已不还此土来。五十人即已断除三结(身见、疑、戒取),已无媱怒痴,已得斯陀含(一来果),后还此土一次,以尽苦本。五百人也已断除三结,已得须陀洹(预流果),已不免再堕恶道,以后往来于此土七生,而尽苦际。

  佛陀其次阐述「法镜」说:「为使圣弟子得知所生之处,尽三恶道而得须陀洹(预流果,初果)。──不超过七生,必尽苦际」,佛陀也应为他人说此事。所谓「法镜」,即为圣弟子得不坏信之谓(金刚不坏之信仰,绝对皈依之心性)。首先欢喜信受「佛陀」为一无所著、等正觉、十号具足之智者。其次欢喜信受佛「法」为真正微妙,是自恣而说,是不择时节,其所示的涅槃之道,是智者所行的。又欢喜信受「僧」,是善共和同,所行的都质直,并没有谄谀,是道果成就,上下和顺,法身具足,向于须陀洹,而得须陀洹(预流),向于斯陀含,而得斯陀含(一来),向于阿那含,而得阿那含(不还),向于阿罗汉,而得阿罗汉(无生),四双八辈(四向四果之圣众),是如来的贤圣众,是很值得恭敬之众,也是世人之福田。贤圣之戒,是清净无垢,没有缺漏。信其明哲之所行,能获三昧定!

  (五)在毘舍离国应妓女庵婆婆利之请,而说法开示,并授与优婆夷之五戒。

  佛陀随后到毘舍离国,坐在一树下。当地的妓女──庵婆婆利听闻此消息后,即往参诣献供。佛陀即示教利善,也就是说法开示。使其得大法喜。庵婆婆利女听佛的教训,而发愿皈依三宝,而为在家学佛的优婆夷,愿自此以后受持五戒。她同时邀请佛陀,及佛陀的千二百五十位弟子住宿于其园观。此时毘舍离的隶车族们,听此消息后,非常的兴奋,也拟参诣佛陀。经中描述他们出门时的豪华程度──如严驾五色宝车-或乘青车…

《二 游行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三 典尊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