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算不尽的人都会得道证果。这时须跋对阿难说:「所有沙门都已从瞿昙行持梵行。现在正在行持的,或将行持的,都能得大法利。阿难!你在如来之处修持梵行,亦得大法利。我能得拜谒如来请问我的疑问,也已得大利!现在唯有谨候如来,则以弟子的记莂,而记莂于我耳」(指允其出家为佛子)。须跋话讲完后,就向佛陀表白说:「我现在是否可以在如来法中出家,受具足戒吗?」佛陀说:「如有异学的梵志(外道),欲在我法中修持梵行,必先在头四个月中试观其行,及观察其志性(个性)。如具足威仪(举止动息,都无损威德)的话,则能在我法中受具足戎。须跋,你要晓得!事在人为,是否肯行不肯行耳!」须跋听后说:「外道异学在佛法中,当试四个月,以便观其人之行动,以便察其个性。如具足威仪无缺失的话,乃得具戒。我现在能在佛陀正法中,经过四年之使役,具足诸威仪没有缺失后,愿
受具戒!」佛陀很被感动,而说:「我已说过,虽有规定,但主要还是在其人之行耳」。须跋于是在其夜出家受戒,净修梵行(完成梵行),于现法中(现实世界中),自身作证,已尽生死之业,梵行已立(已完成梵行),所作已办(已办完一切世业),已得如实的智慧,已不会一再的受「后有」之身(以上几句,均形容罗汉之向果,是阿罗汉的作行果位的特质)。入夜未久之时,则成阿罗汉果(至真、应供)。此人就是如来最后的弟子。须跋得道后,即先于佛陀而进入灭度(涅槃去世)。
阿难这时站在佛院的后面,抚床、悲泣不已。他歔欷而说:「如来为甚么这么快就要灭渡?大法之沦曀,怎么会这么速?众生将长衰啦!世间之眼会消灭啦!到底为何如此?我承蒙佛恩,虽得以在于学地(学处、指戒),然而所业未成,而佛陀即告灭度?」佛陀知此,而故意间诸弟子们说:「阿难比丘现在在此么?」诸弟子们回答说:「阿难现在站在佛陀您的后面」。大家继而述说阿难之自言自语,将阿难悲叹的一切,都一一报告于佛。佛陀听后对阿难说:「止、止!千万不可忧虑,切勿再悲泣!你自侍奉我以来,身行有慈,无二无量。言行有慈,无二无量。意行有慈,无二无量(嘉许阿难身口意三业都有大慈行)。」佛陀继之而说:「阿难!你供养的功德是非常的大。那些诸天、天魔、梵天、沙门,婆罗门们,虽然也曾经供养遇我,但都不及于你。你只用功精进,将于不久,会完成道业!」
佛陀并告诸比丘们说:「过去诸佛之给侍弟子,亦如阿难,未来诸佛的给侍弟子,亦如阿难。然而过去诸佛的侍者,须用语告诉他,然后才能知晓。阿难举目即知,知道如来须这样,世尊须这样等事。这是唯独阿难特殊的未曾有法,你们应以为范。我告诉你们一件事:转轮圣王有四种希特的未曾有法-圣王有所行时,举国民众皆来奉迎。拜见王已,即非常的欢喜,听王教示亦喜。瞻仰王的威颜,都不会觉得厌足。转轮圣王不管是住,或者是坐,或者是卧,国内的臣民到王所去拜见王时均会喜,听王之教亦喜,瞻仰威颜并不厌足。这就是转轮圣王的四希特之法(指王之行住坐卧四法。巴利本即说剎帝利、婆罗门、居士、沙门之四众。)如今的阿难亦有此四种希特希特之法。如阿难虽默然而入比丘集团中时,大家都欢喜。为众说法,大家听到也欢喜。大家看到其仪容,听其说法,都不会觉得厌足。其次阿难至此比丘尼众中,优婆塞众中、优婆夷众中,大家一见都欢喜。如为他们说话,大家一听都欢喜,大家看到其仪容、听其说法,都不会觉得厌足(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四众,都赞仰阿难之德)」。
这时阿难行礼如仪后,向佛表白说:「世尊!现在那些由四方而来的沙门,他们都是耆旧多智,明解经律,清德高行之众,大家都欲觐世尊您。我也因之而得以礼敬、亲覩、问讯他们。佛陀如灭度后,他们不一定会再来,欲瞻仰已不能,当如何?」佛告阿难说:「你切勿忧虑,诸位族姓子们(善良家庭出身的子弟)常有四处可以怀念:1.怀念佛诞生之处(蓝毘尼园)。大家会喜欢欲拜谒其处,会常念不忘而生恋慕之心。2.怀念佛陀初得道之处(尼连禅河畔,毕波罗树下)。会喜欢欲拜谒其处而常怀念不忘,而生恋慕之心。3.怀念佛初转*轮之处(波罗捺斯之鹿野苑)。喜欢欲拜谒其处,而忆念不忘,而生恋慕之心。4.怀念佛陀般泥洹之处(拘尸那城外之沙罗树园)。喜欢而拜谒其处,而忆念不忘,而生恋慕之心。阿难!在我般泥洹之后,族姓的男女们,念佛降世时的功德是如此!佛得道时的神力如是,转*轮时度人如是,临灭度时,遗法如是。大家如到这些地方游行,拜谒这些处所,而礼敬塔寺(修行道场)的话,即大家一旦临终时,均会转生到天上去(已得道之圣者除外)。」
佛陀又告诉阿难说:「我入涅槃后,遇有欲求道之诸释种来时,即应听许其出家,应授与具足戒(比丘、比丘尼应受之戒,是别解脱戒中之最具足之戒,后来所谓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是)。不可刀难其出家的愿望。如有其它异学的梵志(指外道)欲来求道时,亦应听许其出家,授与具足戒。从前所规定之先试四个月之惯例不应再用。因为他们虽有异论,但若稽留少时,在学习佛法当中,就会发生本见(有关于事物起原之见解)」。
这时阿难跪在地上,合起手掌而向佛说:「这位阐怒(车匿。释迦族之奴隶之子,佛出城时为御者。佛初次皈国时出家。常有恶口之性难解,佛涅槃时,以梵檀罪罚他),因虏扈(奴隶侍从者)成性难改,佛灭度后,应如何对付?」佛告阿难说:「我灭度后,如车匿比丘不守威仪,不受教诫的话,你们即应实行梵檀罚(默摈之刑罚。则众僧不和受刑者交谈。
本为在梵王宫前立一檀,如天众中有不如法而行的话,则令其立在檀上,而禁止其它天众与之往来、交谈,是由此演变而来的)。应命诸比丘不得和他交谈、往来、教授、从事等,以期其改善」。
阿难又向佛请问说:「佛灭度后,诸女人们不受教诲者,应如何对付?」佛陀说:「不和她见面」。阿难说:「假如相见时,应如何?」佛陀说:「不可和她讲话」。阿难说:「假如和她说话时,应如何?」佛陀说:「当自检心!」佛陀接着而说:「阿难!你以为佛灭度后,已没有覆护,已失去了所持了么?千万不可这么想!我成佛以来所说的经与律,就是你的护身符,就是你所持的!阿难!从今天起,允许诸比丘们可舍弃小小之戒,上下相互称呼时,当顺礼节法规!这就是出家敬顺之法(佛之遗训--戒律护持之原则)」。佛又告诉大家说:「你们如对于佛、法、众(僧)有疑问,或对于道有疑的话,即应赶快咨问。应该趁此时提出,不可有后悔。在我还存在于人间的此时,当会为你们解说」。这时诸比丘们却无人发言,唯有默然无语。佛陀又对大众提示同样之语,大家同样默然无语。于是佛陀又对大众说:「你们如果因自我惭愧,而不敢咨问的话,当因知识,速来咨问,应把握此机会,不可以后发生后悔才是」。然而诸比丘们仍然默然无语。这时阿难就向佛陀说:「我相信诸大德们均有净信。并没有一位比丘对于佛法众(僧)有疑,或对于道有疑」。佛陀说:「我也知道这些人中,最小的比丘也是同样的都见道(指道行。是入圣道之行法),不会趣入恶道。极尽七次的往返于此界后,必定会脱离一切苦际!」这时佛陀即记莂一千二百余位之比丘们未来当得的道果!
佛陀于此时将身上所披的郁多罗僧(大衣)露出金色的手臂,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应作此观念:如来有时诞生于世,好似优昙钵花,好久才会开花中次一样!」佛陀于是以偈颂说:
右臂紫金色,佛现如灵瑞(优昙钵花)。
去来行无常,现灭无放逸(来去如诸行无常)。
因此,大家不可放逸。我因不放逸之故,才会成正觉的。算不尽的众善,均由不放逸而得的。一切万物,没有常存者。这是如来最后所说之语!」
佛陀于是即进入初禅定,由初禅定起而入第二禅,由第二禅起,而入第三禅,由第三禅起,而入第四禅,由四禅起,而入空无边处定,由空无边处定起,而入识无边处定,由识无边处定起,而入不用定(无所有处定),由不用定起,而入有想无想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由有想无想定起,而入灭想定(以上四禅、四空定、灭尽定,详解在众集经)。是时阿难问阿那律(佛陀堂弟,十大弟子之一)说:「世尊是否已进入涅槃?」阿那律回答说:「还没有。世尊现在是在灭想定。我从前亲自闻佛说过:由四禅,乃入涅槃」。这时佛陀由灭想定起,而入有想无想定。由有想无想定起,而入不用定,由不用定起,而入识处定,由识处定起,而入空处定,由空处定起,而入第四禅。由第四禅起,而入第三禅,由第三禅起,而入第二禅,由第二禅起,而入第一禅。再由第一禅起,而入第二禅,由二禅起,而入第三禅,由三禅起,而入第四禅,由四禅起,佛陀即进入涅槃。当于是时,大地即起大震动,诸天、世人,皆大为惊怖,所有幽冥之处,也就是日月的光明照不到之处,均蒙大光明,各各都得相见,相互谈论而说:「那一个人,生在这个地方,某某人生在某某地方」。其光明普照,胜过于诸天之光。时忉利天(三十三天,欲界第二层天).在于虚空中,以曼陀罗花(白团华)、优钵罗华(青莲花)、波头摩花(红莲花)、拘摩头花(黄莲花)、分陀利花(白莲华)等花散在如来之上,也散在众会之上。又以天上之栴檀抹香,散在佛下,及散于大众,佛即入于灭度。
时梵天王(初禅王)在于虚空中,以偈颂而说:
一切昏萌类,皆当舍诸阴,佛为无上尊,世间无等伦。
如来大圣雄,有无畏神力,世尊应久住,而今般涅槃。
释提桓因(帝释天)也作偈颂说:
阴行无有常,但为兴衰法,生者无不死,佛灭之为乐。
毘沙门王(多闻天王,四大天王之一,属北方)也作偈说:
福…
《二 游行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