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二 遊行經▪P7

  ..續本文上一頁算不盡的人都會得道證果。這時須跋對阿難說:「所有沙門都已從瞿昙行持梵行。現在正在行持的,或將行持的,都能得大法利。阿難!你在如來之處修持梵行,亦得大法利。我能得拜谒如來請問我的疑問,也已得大利!現在唯有謹候如來,則以弟子的記莂,而記莂于我耳」(指允其出家爲佛子)。須跋話講完後,就向佛陀表白說:「我現在是否可以在如來法中出家,受具足戒嗎?」佛陀說:「如有異學的梵志(外道),欲在我法中修持梵行,必先在頭四個月中試觀其行,及觀察其志性(個性)。如具足威儀(舉止動息,都無損威德)的話,則能在我法中受具足戎。須跋,你要曉得!事在人爲,是否肯行不肯行耳!」須跋聽後說:「外道異學在佛法中,當試四個月,以便觀其人之行動,以便察其個性。如具足威儀無缺失的話,乃得具戒。我現在能在佛陀正法中,經過四年之使役,具足諸威儀沒有缺失後,願

  受具戒!」佛陀很被感動,而說:「我已說過,雖有規定,但主要還是在其人之行耳」。須跋于是在其夜出家受戒,淨修梵行(完成梵行),于現法中(現實世界中),自身作證,已盡生死之業,梵行已立(已完成梵行),所作已辦(已辦完一切世業),已得如實的智慧,已不會一再的受「後有」之身(以上幾句,均形容羅漢之向果,是阿羅漢的作行果位的特質)。入夜未久之時,則成阿羅漢果(至真、應供)。此人就是如來最後的弟子。須跋得道後,即先于佛陀而進入滅度(涅槃去世)。

  阿難這時站在佛院的後面,撫床、悲泣不已。他歔欷而說:「如來爲甚麼這麼快就要滅渡?大法之淪曀,怎麼會這麼速?衆生將長衰啦!世間之眼會消滅啦!到底爲何如此?我承蒙佛恩,雖得以在于學地(學處、指戒),然而所業未成,而佛陀即告滅度?」佛陀知此,而故意間諸弟子們說:「阿難比丘現在在此麼?」諸弟子們回答說:「阿難現在站在佛陀您的後面」。大家繼而述說阿難之自言自語,將阿難悲歎的一切,都一一報告于佛。佛陀聽後對阿難說:「止、止!千萬不可憂慮,切勿再悲泣!你自侍奉我以來,身行有慈,無二無量。言行有慈,無二無量。意行有慈,無二無量(嘉許阿難身口意叁業都有大慈行)。」佛陀繼之而說:「阿難!你供養的功德是非常的大。那些諸天、天魔、梵天、沙門,婆羅門們,雖然也曾經供養遇我,但都不及于你。你只用功精進,將于不久,會完成道業!」

  佛陀並告諸比丘們說:「過去諸佛之給侍弟子,亦如阿難,未來諸佛的給侍弟子,亦如阿難。然而過去諸佛的侍者,須用語告訴他,然後才能知曉。阿難舉目即知,知道如來須這樣,世尊須這樣等事。這是唯獨阿難特殊的未曾有法,你們應以爲範。我告訴你們一件事:轉輪聖王有四種希特的未曾有法-聖王有所行時,舉國民衆皆來奉迎。拜見王已,即非常的歡喜,聽王教示亦喜。瞻仰王的威顔,都不會覺得厭足。轉輪聖王不管是住,或者是坐,或者是臥,國內的臣民到王所去拜見王時均會喜,聽王之教亦喜,瞻仰威顔並不厭足。這就是轉輪聖王的四希特之法(指王之行住坐臥四法。巴利本即說剎帝利、婆羅門、居士、沙門之四衆。)如今的阿難亦有此四種希特希特之法。如阿難雖默然而入比丘集團中時,大家都歡喜。爲衆說法,大家聽到也歡喜。大家看到其儀容,聽其說法,都不會覺得厭足。其次阿難至此比丘尼衆中,優婆塞衆中、優婆夷衆中,大家一見都歡喜。如爲他們說話,大家一聽都歡喜,大家看到其儀容、聽其說法,都不會覺得厭足(指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四衆,都贊仰阿難之德)」。

  這時阿難行禮如儀後,向佛表白說:「世尊!現在那些由四方而來的沙門,他們都是耆舊多智,明解經律,清德高行之衆,大家都欲觐世尊您。我也因之而得以禮敬、親覩、問訊他們。佛陀如滅度後,他們不一定會再來,欲瞻仰已不能,當如何?」佛告阿難說:「你切勿憂慮,諸位族姓子們(善良家庭出身的子弟)常有四處可以懷念:1.懷念佛誕生之處(藍毘尼園)。大家會喜歡欲拜谒其處,會常念不忘而生戀慕之心。2.懷念佛陀初得道之處(尼連禅河畔,畢波羅樹下)。會喜歡欲拜谒其處而常懷念不忘,而生戀慕之心。3.懷念佛初轉*輪之處(波羅捺斯之鹿野苑)。喜歡欲拜谒其處,而憶念不忘,而生戀慕之心。4.懷念佛陀般泥洹之處(拘屍那城外之沙羅樹園)。喜歡而拜谒其處,而憶念不忘,而生戀慕之心。阿難!在我般泥洹之後,族姓的男女們,念佛降世時的功德是如此!佛得道時的神力如是,轉*輪時度人如是,臨滅度時,遺法如是。大家如到這些地方遊行,拜谒這些處所,而禮敬塔寺(修行道場)的話,即大家一旦臨終時,均會轉生到天上去(已得道之聖者除外)。」

  佛陀又告訴阿難說:「我入涅槃後,遇有欲求道之諸釋種來時,即應聽許其出家,應授與具足戒(比丘、比丘尼應受之戒,是別解脫戒中之最具足之戒,後來所謂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是)。不可刀難其出家的願望。如有其它異學的梵志(指外道)欲來求道時,亦應聽許其出家,授與具足戒。從前所規定之先試四個月之慣例不應再用。因爲他們雖有異論,但若稽留少時,在學習佛法當中,就會發生本見(有關于事物起原之見解)」。

  這時阿難跪在地上,合起手掌而向佛說:「這位闡怒(車匿。釋迦族之奴隸之子,佛出城時爲禦者。佛初次皈國時出家。常有惡口之性難解,佛涅槃時,以梵檀罪罰他),因虜扈(奴隸侍從者)成性難改,佛滅度後,應如何對付?」佛告阿難說:「我滅度後,如車匿比丘不守威儀,不受教誡的話,你們即應實行梵檀罰(默擯之刑罰。則衆僧不和受刑者交談。

  本爲在梵王宮前立一檀,如天衆中有不如法而行的話,則令其立在檀上,而禁止其它天衆與之往來、交談,是由此演變而來的)。應命諸比丘不得和他交談、往來、教授、從事等,以期其改善」。

  阿難又向佛請問說:「佛滅度後,諸女人們不受教誨者,應如何對付?」佛陀說:「不和她見面」。阿難說:「假如相見時,應如何?」佛陀說:「不可和她講話」。阿難說:「假如和她說話時,應如何?」佛陀說:「當自檢心!」佛陀接著而說:「阿難!你以爲佛滅度後,已沒有覆護,已失去了所持了麼?千萬不可這麼想!我成佛以來所說的經與律,就是你的護身符,就是你所持的!阿難!從今天起,允許諸比丘們可舍棄小小之戒,上下相互稱呼時,當順禮節法規!這就是出家敬順之法(佛之遺訓--戒律護持之原則)」。佛又告訴大家說:「你們如對于佛、法、衆(僧)有疑問,或對于道有疑的話,即應趕快咨問。應該趁此時提出,不可有後悔。在我還存在于人間的此時,當會爲你們解說」。這時諸比丘們卻無人發言,唯有默然無語。佛陀又對大衆提示同樣之語,大家同樣默然無語。于是佛陀又對大衆說:「你們如果因自我慚愧,而不敢咨問的話,當因知識,速來咨問,應把握此機會,不可以後發生後悔才是」。然而諸比丘們仍然默然無語。這時阿難就向佛陀說:「我相信諸大德們均有淨信。並沒有一位比丘對于佛法衆(僧)有疑,或對于道有疑」。佛陀說:「我也知道這些人中,最小的比丘也是同樣的都見道(指道行。是入聖道之行法),不會趣入惡道。極盡七次的往返于此界後,必定會脫離一切苦際!」這時佛陀即記莂一千二百余位之比丘們未來當得的道果!

  佛陀于此時將身上所披的郁多羅僧(大衣)露出金色的手臂,告訴諸比丘們說:「你們應作此觀念:如來有時誕生于世,好似優昙缽花,好久才會開花中次一樣!」佛陀于是以偈頌說:

  右臂紫金色,佛現如靈瑞(優昙缽花)。

  去來行無常,現滅無放逸(來去如諸行無常)。

  因此,大家不可放逸。我因不放逸之故,才會成正覺的。算不盡的衆善,均由不放逸而得的。一切萬物,沒有常存者。這是如來最後所說之語!」

  佛陀于是即進入初禅定,由初禅定起而入第二禅,由第二禅起,而入第叁禅,由第叁禅起,而入第四禅,由四禅起,而入空無邊處定,由空無邊處定起,而入識無邊處定,由識無邊處定起,而入不用定(無所有處定),由不用定起,而入有想無想定(非想非非想處定),由有想無想定起,而入滅想定(以上四禅、四空定、滅盡定,詳解在衆集經)。是時阿難問阿那律(佛陀堂弟,十大弟子之一)說:「世尊是否已進入涅槃?」阿那律回答說:「還沒有。世尊現在是在滅想定。我從前親自聞佛說過:由四禅,乃入涅槃」。這時佛陀由滅想定起,而入有想無想定。由有想無想定起,而入不用定,由不用定起,而入識處定,由識處定起,而入空處定,由空處定起,而入第四禅。由第四禅起,而入第叁禅,由第叁禅起,而入第二禅,由第二禅起,而入第一禅。再由第一禅起,而入第二禅,由二禅起,而入第叁禅,由叁禅起,而入第四禅,由四禅起,佛陀即進入涅槃。當于是時,大地即起大震動,諸天、世人,皆大爲驚怖,所有幽冥之處,也就是日月的光明照不到之處,均蒙大光明,各各都得相見,相互談論而說:「那一個人,生在這個地方,某某人生在某某地方」。其光明普照,勝過于諸天之光。時忉利天(叁十叁天,欲界第二層天).在于虛空中,以曼陀羅花(白團華)、優缽羅華(青蓮花)、波頭摩花(紅蓮花)、拘摩頭花(黃蓮花)、分陀利花(白蓮華)等花散在如來之上,也散在衆會之上。又以天上之栴檀抹香,散在佛下,及散于大衆,佛即入于滅度。

  時梵天王(初禅王)在于虛空中,以偈頌而說:

  一切昏萌類,皆當舍諸陰,佛爲無上尊,世間無等倫。

  如來大聖雄,有無畏神力,世尊應久住,而今般涅槃。

  釋提桓因(帝釋天)也作偈頌說:

  陰行無有常,但爲興衰法,生者無不死,佛滅之爲樂。

  毘沙門王(多聞天王,四大天王之一,屬北方)也作偈說:

  福…

《二 遊行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叁 典尊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