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见大王继又私自念言:我已得此人间福报,应该进一步去修天上福利之业(业者为善、恶、无记之所作)。我宜自抑损,远离愦闹,至一隐闲寂静之处,以崇道术(道术为道法技术,通于内外、世出世之法,如五明道术等是)。就将此事告知善贤宝女,宝女承命,即通告内外大小,说王已婉绝所有的侍觐!
大王修道之心既决,实时升上法殿,进入金楼观,坐在银床上,开始用功打坐。下面是有关于修持四禅之事,其较详细,即出在『众集经』。
首先观察贪、媱、欲、恶、不善之害,而除去这些恶念,而达到有觉有观之境,终于完成「离生喜乐」之禅定(初禅)。继而除灭觉与观,内信欢悦,舍心专一,而达到无觉无观之境,终于完成「定生喜乐」之禅定(二禅)。其次舍喜而专念,守护而不乱,达到自知身乐之境,而完成贤圣所求之护念的乐行──「离喜妙乐」的禅定(三禅)。更进而舍灭苦乐,除去忧与喜,而达到不苦不药,完成护念清净之「舍念清净」之禅定(四禅)。
大王得此四禅后,即由床坐而起,出金楼观,到了大正楼,而坐在琉璃。在此专修慈心。由片面的慈心,而达到遍满无量的慈心的境界。此时已将瞋恨心(瞋恚为三毒之一)弃除,也已没有嫉恶之心,纯粹以静默慈柔而自娱乐!悲、喜,舍之心,也同样的发挥到遍满无量的境地(慈、悲、喜、舍为四无量心)。
同一时期,玉女宝曾经默自念言:「久违颜色(久已不拜见大王之颜,已久疏大王),思一侍觐(想谒见大王一面)。」因此而对诸婇女们说:「妳们应以香汤沐浴身体,衣服要穿的整齐。因为我们已久疏大王,应该一齐到大王处,去拜谒大王,去侍奉大王才对」。婇女们依命,都回去沐浴打扮,洁身待命。善贤宝女又对主兵宝说:「大家久疏朝觐(谒见帝王),故应集诸四兵,以便奉觐大王。主兵宝也同样的依命是从。大家准备完毕后,宝女即率领众婇女,由四种兵队引导随从,而诣于多邻园。大王因听到大众震喊的声音,即倚牖窥视,发见宝女已到户侧。大王即令说:「不可进来,因我将出观」。大王说后,由颇梨座站起,出大正楼,下正法殿,率玉女宝同到多园,而坐在其座位。此时王的容颜非常的光泽,其唤发的样相,踰于常时。宝女见之而惊疑,就请问大王说:大王的颜色异于常时,此异瑞是否表示大王将舍寿命?大王拥有好多象,尤其是金银交饰宝珠络用之第一白象宝,是大王所有。愿大王暂于留意,共同享受其乐。也就是说,千万不可舍寿而遗弃万民!」
玉女依次而提起力马宝、轮宝,玉女宝、居士宝、主兵宝,以及城中之最的拘尸城、正法殿、大正楼、宝饰座、柔软衣,以及珍异美味等,均为大王之所有,所以极力劝谏大王暂息舍寿,以便使大家能够分享大王之福。大王听后即说:「这些人中之宝,为从来就恭奉与我,都慈柔敬顺,现在何必又提起它呢?」玉女不察其意,就求大王开示。大王即说:「妳所提起之象、马、宝车、宫观、名服、肴馐,均为无常之物,不能久保其常态!所以劝我暂留于世去享受,那是不妥的。」五女还是不解,仍然一再的请问大王。意思是不知如何向大王讲话,才符慈顺?也
就是讲什么话,才能顺大王之意?王即教她说:「妳如能说这些象马宝车等物均为无常,不能久保。因此,愿大王您不要恋着,不要劳神。圈为大玉的寿命已经无多,即将弃世,而进入来生。是有生必有死,有合定会有离,绝没有人能永保其寿命。故愿大王割断恩爱,发起力求无上道之心。妳如能这样的劝我,才为敬顺之言」!
佛陀将这段话讲完后,叫阿难一声,接着而说:那玉女宝听大王之一席话后,悲泣号(唬)啼。稍后将眼泪擦干,就将大王教她说话的要领,原原本本向大王说一遍。玉女宝将话说完后,善见大王即忽然命终,其速度,有如壮士吃一美饭之间,并没有半点的苦恼,是安祥逝世。其灵魂即上升到第七梵天(二十梵天世界中之第七层梵天,属于色界天)。善见王逝世后七天,其轮宝,珠宝等,就自然隐没,象宝、马宝、玉女宝、居士宝,主兵宝等所有殊宝都同样的寿终正寝。城、池、法殿、楼观、宝饰、金多阁,悉变而为土木。
佛陀又告诉阿难说:「此有为有造作之法,是无常,是会变易,终皈磨灭。如贪欲而不知厌弃的话,就会消散人命。大家都着于恩爱,而不知足者多。唯有得到圣智,谛见真理之人,始会知足。阿难!我想起我于过去世曾经六次返至于此,而做过转轮圣王,终于放置骨骸于此世界。现在我已成就无上的正觉,又要将此性命舍弃于此,将肉身置于此处。从今以后,永绝生死,已没有地方可放吾身之处,因为此生为最后的边际,更不会再受后有之身!
佛陀此时正在拘尸那竭城本所生处:也就是末罗族(力士)之发生地之拘尸那竭城。在其郊外之婆罗园(娑罗树之林)中的娑罗双树并列的中间。佛陀将临灭度,而告诉阿难说:「你到城里告诉诸末罗族们说:『诸位仁者们!要知佛陀将在今天的后夜。在娑罗园的双树间,将入般涅槃(圆寂、灭度)。你们如有甚么疑难,应到该处去请教佛陀,去面受佛陀的训诫。这是难得的好机会,这样即不会有后悔之憾!』」阿难听佛之令,就和一位比丘洒干眼泪,即到拘尸那城。这时城里有五百名末罗族,因事而聚在一起,他们一看阿难,即问阿难为甚么这么晚降临此地?阿难垂泪而回答说:欲为你们带来饶益之故,这么晚才来相告的!你们应知!佛陀于夜半(巴利本说初、中、后夜之后夜)将进入涅槃。你们应该趁此良机,诣于该处,去面受佛陀的教诫,以免以后看不到佛陀而后悔!」末罗族的人们听此消息后,都举声大哭,大家悲哀宛转,都倒在地上,一时气绝,而又复苏。其情形有如大树根拔,枝条摧折!大家异口同音而说:「佛陀为甚么这么快就要进入灭度?众生们将长衰,世间的眼目将灭亡!」阿难看此情景,即劝慰大家说:「不要再叫苦了,不要再叫苦了,不要再悲伤啦!天地万物,生者必会灭!是有为有造作之法,虽欲常存,也勉强不得!佛陀不是说过合者会离,生必会尽(灭)之话么?」末罗族听后互言而说:「我们应各自回家率从家属,拜持五百张的白迭,共诣双树才对!」等到大家再聚时,大家就即刻出城,诣于双树园,到了阿难之处。阿难遥见其情形,即自念言:「来了这么多的人,如一一拜见佛陀,则恐来不及,深恐佛陀会早已进入涅槃。我应在这前夜(初夜)、和他们同时谒见佛陀为妙」。于是统率五百末罗及其眷属,至佛住处,行礼如仪后,都站在一边。阿难趋前向佛报告说:「某末罗族和诸末罗族,及他们的眷属,都来问候世尊您!」佛陀说:「有劳大家光临!你们定会因之而寿命延长,无病无痛!」大家即感谢佛陀的恩赐,都铭记阿难率大众拜谒佛陀之情。就一再的礼拜佛陀,然后都坐在一旁。这时佛陀即开示无常的真理,去教利喜大家。末罗族们得大法喜后,就将搬来的五百张白迭奉献于佛。佛陀接纳其献后,末罗族们即由座站起,礼谢佛陀后离开其处。
这时拘尸城里有一位名叫须跋陀罗的梵志(外道出家求道之游行者),是一位一百二十岁的耆旧,为一多智的行者。他得知沙门(指佛教的道人)瞿昙(指佛陀,本为他的族姓)于今夜在双树间将入涅槃,就自言自语说:「我对于法(真理)疑虑未决,唯有瞿昙始能解开我意。我须到彼处求教!」于是连夜出城,诣于双树间,至于阿难住处,问讯后站在一边,然后向阿难表达其来意而说:「听说瞿昙沙门于今夜将取灭度,故特来拜谒,求个接见一面。因我对于真理抱有疑问,愿见瞿昙,以决心疑!」阿难听后说:「不成了,不成了,须跋啊!因佛身有疾,不可打扰其最后的调息!」须跋梵志不听其制止,他再三的恳请能拜见佛陀一面,他说:「我曾听过,如来时一出世,如优昙花应开花之时(千年一次)才会开花一样,故来求教,欲决所疑。如能暂得相见,则幸莫甚!」阿难仍然不肯引他拜见
佛陀,还是同样的婉拒再三。佛陀已知此事,乃告知阿难说:「你不可阻止他,应请他进来,我会为其决疑。这,不会有甚么娆乱的!假若闻我教法,必得开解(了解)的!」阿难于是依佛之命,就告诉须跋,叫他好好的把握机会。须跋喜出望外,到了佛所,行礼如仪后坐在一处,然后向佛请问说:「我对于法有疑问,如有时间,则请佛解决我之滞念!」佛陀说:「你尽放心,有的是时间。将你的疑问通通讲出来好了!」须跋说:「为甚么有好多的行者自称为师?如不兰迦叶(六师外道之一)、末伽梨憍舍利(同上)、阿浮陀翅舍披罗(同上)、波浮迦栴(同上)、萨若毘耶利弗(同上)、尼犍子(同上。裸形外道。以上六师为佛在世时,逆于婆罗门之潮流,又想对抗佛教之行者。详阅沙门果经)。这些人均为异法。瞿昙沙门(指佛陀)对此是否详知?」佛陀说:「不要说了,不要提起这些人之事!如硬要说,我的回答是尽知其事!不过我还是为你讲解深法要紧,你当注意听!」须跋也已觉得佛陀在世的时间不多,故还是听佛的法要为是。于是佛陀即说:「在诸法当中,如没有八圣道(请参酌众集经)的话,即没有第一之沙门果(预流果),以及第二(一来果)、第三(不还果)、第四的沙门果(罗汉果)」。佛陀说在诸法中,因有八圣道,才有第一乃至第四之沙门果。在佛法里有这八圣道,故有第一乃至第四之沙门果!佛陀有偈说:
我年二十九,出家求善道。须跋我成佛,今已五十年。戒定智慧行,独处而思惟,今说法之要,此外无沙门。
(此偈虽和巴利本有少异,但是其要为一。尤其是佛传中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成道,八十岁入灭之说,即梵文和巴利文都一致,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佛陀又告诉须跋说:「如果诸比丘们均能自摄(正住,也就是在佛法中学佛没有缺失).的话,则此世间,会充满阿罗汉(无生,得道)不尽」。也就是会有…
《二 游行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