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二 遊行經▪P6

  ..續本文上一頁見大王繼又私自念言:我已得此人間福報,應該進一步去修天上福利之業(業者爲善、惡、無記之所作)。我宜自抑損,遠離愦鬧,至一隱閑寂靜之處,以崇道術(道術爲道法技術,通于內外、世出世之法,如五明道術等是)。就將此事告知善賢寶女,寶女承命,即通告內外大小,說王已婉絕所有的侍觐!

  大王修道之心既決,實時升上法殿,進入金樓觀,坐在銀床上,開始用功打坐。下面是有關于修持四禅之事,其較詳細,即出在『衆集經』。

  首先觀察貪、媱、欲、惡、不善之害,而除去這些惡念,而達到有覺有觀之境,終于完成「離生喜樂」之禅定(初禅)。繼而除滅覺與觀,內信歡悅,舍心專一,而達到無覺無觀之境,終于完成「定生喜樂」之禅定(二禅)。其次舍喜而專念,守護而不亂,達到自知身樂之境,而完成賢聖所求之護念的樂行──「離喜妙樂」的禅定(叁禅)。更進而舍滅苦樂,除去憂與喜,而達到不苦不藥,完成護念清淨之「舍念清淨」之禅定(四禅)。

  大王得此四禅後,即由床坐而起,出金樓觀,到了大正樓,而坐在琉璃。在此專修慈心。由片面的慈心,而達到遍滿無量的慈心的境界。此時已將瞋恨心(瞋恚爲叁毒之一)棄除,也已沒有嫉惡之心,純粹以靜默慈柔而自娛樂!悲、喜,舍之心,也同樣的發揮到遍滿無量的境地(慈、悲、喜、舍爲四無量心)。

  同一時期,玉女寶曾經默自念言:「久違顔色(久已不拜見大王之顔,已久疏大王),思一侍觐(想谒見大王一面)。」因此而對諸婇女們說:「妳們應以香湯沐浴身體,衣服要穿的整齊。因爲我們已久疏大王,應該一齊到大王處,去拜谒大王,去侍奉大王才對」。婇女們依命,都回去沐浴打扮,潔身待命。善賢寶女又對主兵寶說:「大家久疏朝觐(谒見帝王),故應集諸四兵,以便奉觐大王。主兵寶也同樣的依命是從。大家准備完畢後,寶女即率領衆婇女,由四種兵隊引導隨從,而詣于多鄰園。大王因聽到大衆震喊的聲音,即倚牖窺視,發見寶女已到戶側。大王即令說:「不可進來,因我將出觀」。大王說後,由頗梨座站起,出大正樓,下正法殿,率玉女寶同到多園,而坐在其座位。此時王的容顔非常的光澤,其喚發的樣相,踰于常時。寶女見之而驚疑,就請問大王說:大王的顔色異于常時,此異瑞是否表示大王將舍壽命?大王擁有好多象,尤其是金銀交飾寶珠絡用之第一白象寶,是大王所有。願大王暫于留意,共同享受其樂。也就是說,千萬不可舍壽而遺棄萬民!」

  玉女依次而提起力馬寶、輪寶,玉女寶、居士寶、主兵寶,以及城中之最的拘屍城、正法殿、大正樓、寶飾座、柔軟衣,以及珍異美味等,均爲大王之所有,所以極力勸谏大王暫息舍壽,以便使大家能夠分享大王之福。大王聽後即說:「這些人中之寶,爲從來就恭奉與我,都慈柔敬順,現在何必又提起它呢?」玉女不察其意,就求大王開示。大王即說:「妳所提起之象、馬、寶車、宮觀、名服、肴馐,均爲無常之物,不能久保其常態!所以勸我暫留于世去享受,那是不妥的。」五女還是不解,仍然一再的請問大王。意思是不知如何向大王講話,才符慈順?也

  就是講什麼話,才能順大王之意?王即教她說:「妳如能說這些象馬寶車等物均爲無常,不能久保。因此,願大王您不要戀著,不要勞神。圈爲大玉的壽命已經無多,即將棄世,而進入來生。是有生必有死,有合定會有離,絕沒有人能永保其壽命。故願大王割斷恩愛,發起力求無上道之心。妳如能這樣的勸我,才爲敬順之言」!

  佛陀將這段話講完後,叫阿難一聲,接著而說:那玉女寶聽大王之一席話後,悲泣號(唬)啼。稍後將眼淚擦幹,就將大王教她說話的要領,原原本本向大王說一遍。玉女寶將話說完後,善見大王即忽然命終,其速度,有如壯士吃一美飯之間,並沒有半點的苦惱,是安祥逝世。其靈魂即上升到第七梵天(二十梵天世界中之第七層梵天,屬于色界天)。善見王逝世後七天,其輪寶,珠寶等,就自然隱沒,象寶、馬寶、玉女寶、居士寶,主兵寶等所有殊寶都同樣的壽終正寢。城、池、法殿、樓觀、寶飾、金多閣,悉變而爲土木。

  佛陀又告訴阿難說:「此有爲有造作之法,是無常,是會變易,終皈磨滅。如貪欲而不知厭棄的話,就會消散人命。大家都著于恩愛,而不知足者多。唯有得到聖智,谛見真理之人,始會知足。阿難!我想起我于過去世曾經六次返至于此,而做過轉輪聖王,終于放置骨骸于此世界。現在我已成就無上的正覺,又要將此性命舍棄于此,將肉身置于此處。從今以後,永絕生死,已沒有地方可放吾身之處,因爲此生爲最後的邊際,更不會再受後有之身!

  佛陀此時正在拘屍那竭城本所生處:也就是末羅族(力士)之發生地之拘屍那竭城。在其郊外之婆羅園(娑羅樹之林)中的娑羅雙樹並列的中間。佛陀將臨滅度,而告訴阿難說:「你到城裏告訴諸末羅族們說:『諸位仁者們!要知佛陀將在今天的後夜。在娑羅園的雙樹間,將入般涅槃(圓寂、滅度)。你們如有甚麼疑難,應到該處去請教佛陀,去面受佛陀的訓誡。這是難得的好機會,這樣即不會有後悔之憾!』」阿難聽佛之令,就和一位比丘灑幹眼淚,即到拘屍那城。這時城裏有五百名末羅族,因事而聚在一起,他們一看阿難,即問阿難爲甚麼這麼晚降臨此地?阿難垂淚而回答說:欲爲你們帶來饒益之故,這麼晚才來相告的!你們應知!佛陀于夜半(巴利本說初、中、後夜之後夜)將進入涅槃。你們應該趁此良機,詣于該處,去面受佛陀的教誡,以免以後看不到佛陀而後悔!」末羅族的人們聽此消息後,都舉聲大哭,大家悲哀宛轉,都倒在地上,一時氣絕,而又複蘇。其情形有如大樹根拔,枝條摧折!大家異口同音而說:「佛陀爲甚麼這麼快就要進入滅度?衆生們將長衰,世間的眼目將滅亡!」阿難看此情景,即勸慰大家說:「不要再叫苦了,不要再叫苦了,不要再悲傷啦!天地萬物,生者必會滅!是有爲有造作之法,雖欲常存,也勉強不得!佛陀不是說過合者會離,生必會盡(滅)之話麼?」末羅族聽後互言而說:「我們應各自回家率從家屬,拜持五百張的白疊,共詣雙樹才對!」等到大家再聚時,大家就即刻出城,詣于雙樹園,到了阿難之處。阿難遙見其情形,即自念言:「來了這麼多的人,如一一拜見佛陀,則恐來不及,深恐佛陀會早已進入涅槃。我應在這前夜(初夜)、和他們同時谒見佛陀爲妙」。于是統率五百末羅及其眷屬,至佛住處,行禮如儀後,都站在一邊。阿難趨前向佛報告說:「某末羅族和諸末羅族,及他們的眷屬,都來問候世尊您!」佛陀說:「有勞大家光臨!你們定會因之而壽命延長,無病無痛!」大家即感謝佛陀的恩賜,都銘記阿難率大衆拜谒佛陀之情。就一再的禮拜佛陀,然後都坐在一旁。這時佛陀即開示無常的真理,去教利喜大家。末羅族們得大法喜後,就將搬來的五百張白疊奉獻于佛。佛陀接納其獻後,末羅族們即由座站起,禮謝佛陀後離開其處。

  這時拘屍城裏有一位名叫須跋陀羅的梵志(外道出家求道之遊行者),是一位一百二十歲的耆舊,爲一多智的行者。他得知沙門(指佛教的道人)瞿昙(指佛陀,本爲他的族姓)于今夜在雙樹間將入涅槃,就自言自語說:「我對于法(真理)疑慮未決,唯有瞿昙始能解開我意。我須到彼處求教!」于是連夜出城,詣于雙樹間,至于阿難住處,問訊後站在一邊,然後向阿難表達其來意而說:「聽說瞿昙沙門于今夜將取滅度,故特來拜谒,求個接見一面。因我對于真理抱有疑問,願見瞿昙,以決心疑!」阿難聽後說:「不成了,不成了,須跋啊!因佛身有疾,不可打擾其最後的調息!」須跋梵志不聽其製止,他再叁的懇請能拜見佛陀一面,他說:「我曾聽過,如來時一出世,如優昙花應開花之時(千年一次)才會開花一樣,故來求教,欲決所疑。如能暫得相見,則幸莫甚!」阿難仍然不肯引他拜見

  佛陀,還是同樣的婉拒再叁。佛陀已知此事,乃告知阿難說:「你不可阻止他,應請他進來,我會爲其決疑。這,不會有甚麼娆亂的!假若聞我教法,必得開解(了解)的!」阿難于是依佛之命,就告訴須跋,叫他好好的把握機會。須跋喜出望外,到了佛所,行禮如儀後坐在一處,然後向佛請問說:「我對于法有疑問,如有時間,則請佛解決我之滯念!」佛陀說:「你盡放心,有的是時間。將你的疑問通通講出來好了!」須跋說:「爲甚麼有好多的行者自稱爲師?如不蘭迦葉(六師外道之一)、末伽梨憍舍利(同上)、阿浮陀翅舍披羅(同上)、波浮迦栴(同上)、薩若毘耶利弗(同上)、尼犍子(同上。裸形外道。以上六師爲佛在世時,逆于婆羅門之潮流,又想對抗佛教之行者。詳閱沙門果經)。這些人均爲異法。瞿昙沙門(指佛陀)對此是否詳知?」佛陀說:「不要說了,不要提起這些人之事!如硬要說,我的回答是盡知其事!不過我還是爲你講解深法要緊,你當注意聽!」須跋也已覺得佛陀在世的時間不多,故還是聽佛的法要爲是。于是佛陀即說:「在諸法當中,如沒有八聖道(請參酌衆集經)的話,即沒有第一之沙門果(預流果),以及第二(一來果)、第叁(不還果)、第四的沙門果(羅漢果)」。佛陀說在諸法中,因有八聖道,才有第一乃至第四之沙門果。在佛法裏有這八聖道,故有第一乃至第四之沙門果!佛陀有偈說:

  我年二十九,出家求善道。須跋我成佛,今已五十年。戒定智慧行,獨處而思惟,今說法之要,此外無沙門。

  (此偈雖和巴利本有少異,但是其要爲一。尤其是佛傳中二十九歲出家,叁十五歲成道,八十歲入滅之說,即梵文和巴利文都一致,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佛陀又告訴須跋說:「如果諸比丘們均能自攝(正住,也就是在佛法中學佛沒有缺失).的話,則此世間,會充滿阿羅漢(無生,得道)不盡」。也就是會有…

《二 遊行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叁 典尊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