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二 游行经▪P2

  ..续本文上一页青马,衣盖幢幡,官属等均为青色。其它四色车马,悉皆如是。服色分为五色,而尽同的五百位隶车族门,其队伍在中途刚好遇到辞佛后拟回家办供的庵婆婆利女。该女的车辆因奔驰疾速,就和宝车的队伍共相拨,损折幢盖,也就是车轮及轭等相接冲,致被冲拨,而毁损旗帜。因不让路而被隶车族们责难。庵婆婆利女说她因请佛明日应供,急需归办饭食,车辆当然需疾驰如飞,来不及闪避为由,硬不让路。隶车族们听后,已不再发怒,就趁机和该女言谈,拟给与该女百千两金为条件,请该女让供。庵婆婆利女说她先请已定。不得相让,也就是请佛在先,已经定案,不能随便让人先供佛僧。隶车族虽再三请她让供,其条件为:如十六倍的百千两金,或国财之半数等,但都不能打动该女之心。该女说举国的财宝相与,也不能抢走我先供佛僧之决心!隶车族无奈,只有挥手叹异,而径诣佛陀暂时驻锡的地方。

  佛陀于此时遥见隶车族们与其车马和部属数万,将正条道路都填满似的壮观,就对诸弟子们说:「大家如想知道忉利诸天之游戏园观,即看眼前那威仪容饰,这就是了!」佛陀并警告诸弟子,叫他们收摄自心,具足威仪。佛陀说:「所谓自摄其心,即是:内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舍世贪忧;外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舍世贪忧。内外身观,精勤不懈,舍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也就是将自心收摄,不可被世上之兴衰苦乐所迷,要精勤于真理,不了放松其意!所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之四念处是。至于具诸威仪,即为可行知行,可止知止,左右顾视俯仰,摄持衣钵,食饮汤药,不失宜则,善设方便,除去阴盖,行住坐卧,觉寤语默,摄心不乱!

  五百位隶车族们到了庵婆婆梨园,行礼如仪后,退坐一旁时,看见佛陀的光相独显,有如秋月,又如天地清明,净无尘翳,好似太阳,悬于空中,光相独明!会中有一位梵志,名叫并既,就从坐位站起,以偈颂说:

  摩竭鸯伽王,为快得善利,身披宝珠铠,世尊出其土。

  威德动三千,名显如雪山,如莲花开敷,香气甚微妙。

  今覩佛光明,如日之初出,如月游虚空,无有诸云翳。

  世尊亦如是,光照于世间,观如来智慧,犹闇覩锭镣,

  施众以明眼,决了诸疑惑。

  隶车族们因欲详细了解偈颂,而再三请并既梵志重说偈颂,事后即脱宝衣布施并 ,并即转奉给佛陀。佛陀趁此机缘,而为他们阐述五宝。1.如来出世,是甚难得。2.能演说如来正法之人,是很难得。3.能信解如来演法之人,是很难得。4.能成就如来演法,能成就人,是很难得。5.能如临危救厄之反复的人,是很难得。

  隶车族们听后,得大法喜,即席请佛明天受他们之供。经佛陀加以说明已允庵婆婆梨女之请,不可失约等语后,他们只有礼辞佛陀,而回去。佛陀于隔日应庵婆婆利女之供养后,该女曾于佛僧食后,捐献园林给佛陀。她说:「在毘耶离城中之园观当中,我所有之此园最好,我愿奉献给佛,愿佛慈悲纳受」。佛陀许尤其献而说:「汝可以将此园,施佛为首,及招提僧。所以然者?如来所有园、林、房、舍、衣、钵六物,正使诸魔释梵,大神力天,无有能堪受此供者」。招提僧为欲招来菩提而努力用功之僧伽,也就是僧团之义。而这里所指的六物,即如经文之1.园,2.林,3.房,4.舍,5.衣,6.钵等是。魔为恶魔(障),释为帝释,梵为梵天。佛陀允许其献园给佛和僧团,而阐明唯佛及僧,堪以接受其献,其它任何天神均不堪接纳其施。佛陀接受其所献之园后,有偈赞颂说:

  起塔立精舍,园果施清凉,桥船以渡人,旷野施水草,

  及以堂阁施,其福日夜增,戒具清净者,彼必到善方!

  庵婆婆利女献园告一段落后,即坐在小,也就是较矮的坐席。佛陀即为其阐说佛理,其内容大致和毘婆尸佛为提舍王子等二人所说之法相同。首先都是以布施、持戒、生天等论,以及欲念为大患,污秽不净、上漏(烦恼中之最上者)为碍,须求脱离苦乐之道(出要)为上策!佛陀讲这些法后,已知该女之心已柔软和悦,荫盖微薄,容易接受进一步开导教化,因之而说苦集灭道之四谛。庵婆婆梨女听后,很有所获,就皈依三宝,受持五戒,正式为在家学佛的优婆夷。

  (六)佛陀其次到竹林丛(竹林聚),为毘沙陀耶婆罗门说法,毘沙陀耶即以饮食供养佛僧。佛陀在这里曾以偈颂赞称布施的功德,偈颂说:

  若以饮食,衣服卧具,施持戒人,则获大果。

  此为真伴,终始相随,所至到处,如影随形。

  是故种善,为后世,福为根基,众生以安。

  福为天护,行不危险,生不遭难,死则上天。

  竹林地方因陷入饥馑之故,佛陀即禁止诸弟子们之托钵乞食。佛陀叫他们在毘舍离,以及跋祇国安居,以便解决大众之饮食的问题。佛陀和阿难二人,就留在竹林。佛陀在结夏安居中,觉得肉身全体开始疼痛,觉得八十岁之老躯,恰似老旧的车辆,觉知临终之期已近。然而佛陀觉得众弟子悉皆不在,若取涅槃(寂灭、逝世),不适其时,因此,而自力精勤,以留寿命。佛陀由静室到清凉之处,而默座在那里。阿难遥看佛陀的气息不对。就跑至佛前而说:「弟子观看师傅的容貌,好似有疾?」又说:「世尊有疾,我心惶惧,忧结荒迷(忧悲结使,也就是被烦恼迷惑),而不识方面(不知一切)。世尊的气息未绝,然而我犹少醒悟,我默思如来一定还不会灭度,世眼还未灭,大法还未损。不知世尊您,到底如何,并没有教令给众弟子?」佛陀知道阿难的心思,即说佛陀所说之法,内外已讫,终不自称,

  所见通达。又说他已老,年粗八十。譬如故车,方便修治,得有所至。吾身亦然,以方便力,得少留寿。自力精进,忍此苦痛,不念一切想,入无想定时,我身安隐,无有恼患。

  佛陀自知临终期近,就阐述自皈依、法皈依,自灯明、法灯明之法。佛陀说:当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燃然。当自皈依,皈依于法,勿他皈依。佛陀解说此法说:比丘观内身精勤无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观外身,观内外身,精勤不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佛陀并说他灭度后,修这样之法,才是第一佛子!

  (七)佛陀欲到遮婆罗塔,然而背痛加剧,遂止其念。佛陀叫阿难敷一坐席,而坐在那里。佛陀此时述说:如修四神足,即得留住寿命于劫余之间。然而阿难不解佛意。佛陀就叫阿难礼辞佛陀,在不远的一株树下静思其意。这时天魔波旬,曾来劝告佛陀早入涅槃。佛陀回答要等到诸弟子皆来集会,大家又能自调,勇捍无怯,到安隐处,逮得己利,为人导师,演布经教,显于句义,若有异端,能以正法,而降伏之,又以神变,自身作证,是时,自会进入涅槃。经波旬请佛进入涅槃之语三次后,佛陀即答应于三个月后,在本生处──拘尸那竭之娑罗园双树间,将入涅槃,等天魔去后不久,佛陀即在遮婆罗塔,定意三昧,舍命住寿。此时地大震动,举国人民都皆惊怖,衣毛为竖。佛陀于是放大光明,彻照无穷,幽冥之处,莫不蒙明,各得相见。佛陀以偈颂说:

  有无二行中,吾今舍有为,内专三昧定,如鸟出于卵。

  阿难眼看此景,即请问佛陀,有关于地大震动之事。佛陀说:地动有八因缘。1.地在水上,水止于风,风止于空,空中大风,有时自起,则大水扰。大水扰,则普地动。2.得道比丘、比丘尼,及大神尊天,观水性多,观地性少,欲知试力,则普地动。3.苦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专念不乱,地为大动。4.菩萨始出母胎,从右胁生,专念不乱,则普地动。5.菩萨初成无上正觉,当于此时,地大震动。6.佛初成道,转无上*轮,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诸天世人,所不能转,则普地动。7.佛教将毕,专念不乱,欲舍性命,则普地动。8.如本于无余涅槃,盘涅槃时(入灭时),地大振动。以是八因缘,令地大动。佛陀并说偈颂,如经文。

  

  二、游行经(中)

  首先是佛陀为阿难说明佛陀胜于八众之事。又说无常之法,以明佛与法之未曾有事。其次又在香塔说四念处、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以及四禅。佛陀述说此等法门,都收摄在十二部经。佛陀也提起天魔波旬曾劝告他进入涅槃,而佛陀也曾经答

  应预言三个月后将进入涅槃。佛陀此语一出,诸弟子们都一时愕然,悲哭不已!佛陀乃为大家述说无常无我之教,以及如第六第七项里所说过之教诫。

  八众为:1.剎帝利众。2.婆罗门众。3.居士众。4.沙门众。5.四天王众。6.忉利天众。7.魔众。8.梵天众。

  佛陀说过去曾与剎帝利众互相来往,或坐或起,谈论过无数次。佛陀因精进定力,能随处现身,剎帝利众虽有「美色」(优胜的色彩),不过佛陀的光色胜过他好多。剎帝利众有「妙声」(微妙声音),然而佛陀的音声天胜过他。剎帝利众常辞我而退,我不辞过他。剎帝利众善能谈话,佛也能说,而剎帝利众所不能谈说的,佛陀能说。

  佛陀说他广为其说法,使他得大法益后,佛陀就在那个地方隐没。因此,剎帝利众根本不知我是天神,或者是人类。像这样的屡次往还于第八众之梵天众之处,都一一为他们广说真理无数次,他们都不

  知我为何人。阿难听后说:「甚奇世尊,未曾有也,乃能成就如是」。诚为赞叹佛德之余,所发出之语:如怪哉,甚奇甚特,甚奇甚特未曾有等是。所谓甚为奇特,也就是非常的奇妙特殊,难得有这种事,佛陀所说之此法,唯有如来始能成就!

  佛陀又说他能知受起住灭,想起住灭,观起住灭,也是如来甚为希有之法,故叫阿难应当受持。

  佛陀到香塔,坐在一株树下,令阿难集诸附近一带之比丘弟子到此讲堂来。香塔译为楼房或重阁,所谓重阁讲堂是也。这里所指的香塔,是在毘舍离国,弥猴池之边,位于大林里。佛陀等到大家聚齐后,则入讲堂,…

《二 游行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三 典尊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