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青馬,衣蓋幢幡,官屬等均爲青色。其它四色車馬,悉皆如是。服色分爲五色,而盡同的五百位隸車族門,其隊伍在中途剛好遇到辭佛後擬回家辦供的庵婆婆利女。該女的車輛因奔馳疾速,就和寶車的隊伍共相撥,損折幢蓋,也就是車輪及轭等相接沖,致被沖撥,而毀損旗幟。因不讓路而被隸車族們責難。庵婆婆利女說她因請佛明日應供,急需歸辦飯食,車輛當然需疾馳如飛,來不及閃避爲由,硬不讓路。隸車族們聽後,已不再發怒,就趁機和該女言談,擬給與該女百千兩金爲條件,請該女讓供。庵婆婆利女說她先請已定。不得相讓,也就是請佛在先,已經定案,不能隨便讓人先供佛僧。隸車族雖再叁請她讓供,其條件爲:如十六倍的百千兩金,或國財之半數等,但都不能打動該女之心。該女說舉國的財寶相與,也不能搶走我先供佛僧之決心!隸車族無奈,只有揮手歎異,而徑詣佛陀暫時駐錫的地方。
佛陀于此時遙見隸車族們與其車馬和部屬數萬,將正條道路都填滿似的壯觀,就對諸弟子們說:「大家如想知道忉利諸天之遊戲園觀,即看眼前那威儀容飾,這就是了!」佛陀並警告諸弟子,叫他們收攝自心,具足威儀。佛陀說:「所謂自攝其心,即是:內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舍世貪憂;外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舍世貪憂。內外身觀,精勤不懈,舍世貪憂。受、意、法觀,亦複如是」。也就是將自心收攝,不可被世上之興衰苦樂所迷,要精勤于真理,不了放松其意!所謂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之四念處是。至于具諸威儀,即爲可行知行,可止知止,左右顧視俯仰,攝持衣缽,食飲湯藥,不失宜則,善設方便,除去陰蓋,行住坐臥,覺寤語默,攝心不亂!
五百位隸車族們到了庵婆婆梨園,行禮如儀後,退坐一旁時,看見佛陀的光相獨顯,有如秋月,又如天地清明,淨無塵翳,好似太陽,懸于空中,光相獨明!會中有一位梵志,名叫並既,就從坐位站起,以偈頌說:
摩竭鴦伽王,爲快得善利,身披寶珠铠,世尊出其土。
威德動叁千,名顯如雪山,如蓮花開敷,香氣甚微妙。
今覩佛光明,如日之初出,如月遊虛空,無有諸雲翳。
世尊亦如是,光照于世間,觀如來智慧,猶闇覩錠鐐,
施衆以明眼,決了諸疑惑。
隸車族們因欲詳細了解偈頌,而再叁請並既梵志重說偈頌,事後即脫寶衣布施並 ,並即轉奉給佛陀。佛陀趁此機緣,而爲他們闡述五寶。1.如來出世,是甚難得。2.能演說如來正法之人,是很難得。3.能信解如來演法之人,是很難得。4.能成就如來演法,能成就人,是很難得。5.能如臨危救厄之反複的人,是很難得。
隸車族們聽後,得大法喜,即席請佛明天受他們之供。經佛陀加以說明已允庵婆婆梨女之請,不可失約等語後,他們只有禮辭佛陀,而回去。佛陀于隔日應庵婆婆利女之供養後,該女曾于佛僧食後,捐獻園林給佛陀。她說:「在毘耶離城中之園觀當中,我所有之此園最好,我願奉獻給佛,願佛慈悲納受」。佛陀許尤其獻而說:「汝可以將此園,施佛爲首,及招提僧。所以然者?如來所有園、林、房、舍、衣、缽六物,正使諸魔釋梵,大神力天,無有能堪受此供者」。招提僧爲欲招來菩提而努力用功之僧伽,也就是僧團之義。而這裏所指的六物,即如經文之1.園,2.林,3.房,4.舍,5.衣,6.缽等是。魔爲惡魔(障),釋爲帝釋,梵爲梵天。佛陀允許其獻園給佛和僧團,而闡明唯佛及僧,堪以接受其獻,其它任何天神均不堪接納其施。佛陀接受其所獻之園後,有偈贊頌說:
起塔立精舍,園果施清涼,橋船以渡人,曠野施水草,
及以堂閣施,其福日夜增,戒具清淨者,彼必到善方!
庵婆婆利女獻園告一段落後,即坐在小,也就是較矮的坐席。佛陀即爲其闡說佛理,其內容大致和毘婆屍佛爲提舍王子等二人所說之法相同。首先都是以布施、持戒、生天等論,以及欲念爲大患,汙穢不淨、上漏(煩惱中之最上者)爲礙,須求脫離苦樂之道(出要)爲上策!佛陀講這些法後,已知該女之心已柔軟和悅,蔭蓋微薄,容易接受進一步開導教化,因之而說苦集滅道之四谛。庵婆婆梨女聽後,很有所獲,就皈依叁寶,受持五戒,正式爲在家學佛的優婆夷。
(六)佛陀其次到竹林叢(竹林聚),爲毘沙陀耶婆羅門說法,毘沙陀耶即以飲食供養佛僧。佛陀在這裏曾以偈頌贊稱布施的功德,偈頌說:
若以飲食,衣服臥具,施持戒人,則獲大果。
此爲真伴,終始相隨,所至到處,如影隨形。
是故種善,爲後世,福爲根基,衆生以安。
福爲天護,行不危險,生不遭難,死則上天。
竹林地方因陷入饑馑之故,佛陀即禁止諸弟子們之托缽乞食。佛陀叫他們在毘舍離,以及跋祇國安居,以便解決大衆之飲食的問題。佛陀和阿難二人,就留在竹林。佛陀在結夏安居中,覺得肉身全體開始疼痛,覺得八十歲之老軀,恰似老舊的車輛,覺知臨終之期已近。然而佛陀覺得衆弟子悉皆不在,若取涅槃(寂滅、逝世),不適其時,因此,而自力精勤,以留壽命。佛陀由靜室到清涼之處,而默座在那裏。阿難遙看佛陀的氣息不對。就跑至佛前而說:「弟子觀看師傅的容貌,好似有疾?」又說:「世尊有疾,我心惶懼,憂結荒迷(憂悲結使,也就是被煩惱迷惑),而不識方面(不知一切)。世尊的氣息未絕,然而我猶少醒悟,我默思如來一定還不會滅度,世眼還未滅,大法還未損。不知世尊您,到底如何,並沒有教令給衆弟子?」佛陀知道阿難的心思,即說佛陀所說之法,內外已訖,終不自稱,
所見通達。又說他已老,年粗八十。譬如故車,方便修治,得有所至。吾身亦然,以方便力,得少留壽。自力精進,忍此苦痛,不念一切想,入無想定時,我身安隱,無有惱患。
佛陀自知臨終期近,就闡述自皈依、法皈依,自燈明、法燈明之法。佛陀說:當自熾燃,熾燃于法,勿他燃然。當自皈依,皈依于法,勿他皈依。佛陀解說此法說:比丘觀內身精勤無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觀外身,觀內外身,精勤不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受、意、法觀,亦複如是。佛陀並說他滅度後,修這樣之法,才是第一佛子!
(七)佛陀欲到遮婆羅塔,然而背痛加劇,遂止其念。佛陀叫阿難敷一坐席,而坐在那裏。佛陀此時述說:如修四神足,即得留住壽命于劫余之間。然而阿難不解佛意。佛陀就叫阿難禮辭佛陀,在不遠的一株樹下靜思其意。這時天魔波旬,曾來勸告佛陀早入涅槃。佛陀回答要等到諸弟子皆來集會,大家又能自調,勇捍無怯,到安隱處,逮得己利,爲人導師,演布經教,顯于句義,若有異端,能以正法,而降伏之,又以神變,自身作證,是時,自會進入涅槃。經波旬請佛進入涅槃之語叁次後,佛陀即答應于叁個月後,在本生處──拘屍那竭之娑羅園雙樹間,將入涅槃,等天魔去後不久,佛陀即在遮婆羅塔,定意叁昧,舍命住壽。此時地大震動,舉國人民都皆驚怖,衣毛爲豎。佛陀于是放大光明,徹照無窮,幽冥之處,莫不蒙明,各得相見。佛陀以偈頌說:
有無二行中,吾今舍有爲,內專叁昧定,如鳥出于卵。
阿難眼看此景,即請問佛陀,有關于地大震動之事。佛陀說:地動有八因緣。1.地在水上,水止于風,風止于空,空中大風,有時自起,則大水擾。大水擾,則普地動。2.得道比丘、比丘尼,及大神尊天,觀水性多,觀地性少,欲知試力,則普地動。3.苦薩從兜率天,降神母胎,專念不亂,地爲大動。4.菩薩始出母胎,從右脅生,專念不亂,則普地動。5.菩薩初成無上正覺,當于此時,地大震動。6.佛初成道,轉無上*輪,魔若魔天,沙門、婆羅門,諸天世人,所不能轉,則普地動。7.佛教將畢,專念不亂,欲舍性命,則普地動。8.如本于無余涅槃,盤涅槃時(入滅時),地大振動。以是八因緣,令地大動。佛陀並說偈頌,如經文。
二、遊行經(中)
首先是佛陀爲阿難說明佛陀勝于八衆之事。又說無常之法,以明佛與法之未曾有事。其次又在香塔說四念處、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正道等叁十七道品,以及四禅。佛陀述說此等法門,都收攝在十二部經。佛陀也提起天魔波旬曾勸告他進入涅槃,而佛陀也曾經答
應預言叁個月後將進入涅槃。佛陀此語一出,諸弟子們都一時愕然,悲哭不已!佛陀乃爲大家述說無常無我之教,以及如第六第七項裏所說過之教誡。
八衆爲:1.剎帝利衆。2.婆羅門衆。3.居士衆。4.沙門衆。5.四天王衆。6.忉利天衆。7.魔衆。8.梵天衆。
佛陀說過去曾與剎帝利衆互相來往,或坐或起,談論過無數次。佛陀因精進定力,能隨處現身,剎帝利衆雖有「美色」(優勝的色彩),不過佛陀的光色勝過他好多。剎帝利衆有「妙聲」(微妙聲音),然而佛陀的音聲天勝過他。剎帝利衆常辭我而退,我不辭過他。剎帝利衆善能談話,佛也能說,而剎帝利衆所不能談說的,佛陀能說。
佛陀說他廣爲其說法,使他得大法益後,佛陀就在那個地方隱沒。因此,剎帝利衆根本不知我是天神,或者是人類。像這樣的屢次往還于第八衆之梵天衆之處,都一一爲他們廣說真理無數次,他們都不
知我爲何人。阿難聽後說:「甚奇世尊,未曾有也,乃能成就如是」。誠爲贊歎佛德之余,所發出之語:如怪哉,甚奇甚特,甚奇甚特未曾有等是。所謂甚爲奇特,也就是非常的奇妙特殊,難得有這種事,佛陀所說之此法,唯有如來始能成就!
佛陀又說他能知受起住滅,想起住滅,觀起住滅,也是如來甚爲希有之法,故叫阿難應當受持。
佛陀到香塔,坐在一株樹下,令阿難集諸附近一帶之比丘弟子到此講堂來。香塔譯爲樓房或重閣,所謂重閣講堂是也。這裏所指的香塔,是在毘舍離國,彌猴池之邊,位于大林裏。佛陀等到大家聚齊後,則入講堂,…
《二 遊行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