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二 遊行經▪P3

  ..續本文上一頁開始說法。佛陀說他將述之法,是佛陀本身成道之法。所謂:(1)四念處(1.身念處,觀身不淨。2.受念處,觀受是苦。3.心念處,觀心無常。4.法念處,觀法無我)。

  (2)四意斷(四正勤。1.對已生之惡爲

  除斷而勤精進。2.對未生之惡,更爲使不生而勤精進。3.對未生之善爲生而勤精進。4.對已生之善爲使增長而勤精進)。

  (3)四神足(1.集定斷行具神足。2.心定斷行具神足。3.精進斷行具神足。4.我定斷行具神足)。

  (4)四禅(色界四天之四禅,初、二、叁、四等禅)。

  (5)五根(信、精進守念、定、慧等根)。

  (6)五力(信、精進、念、定、慧等力)。

  (7)七覺支(1.擇法覺支。2.精進覺支。3.喜覺支。4.輕安覺支。5.念覺支。6.定覺支。7.行舍覺支。)

  (8)賢聖八道(1.正見。2.正思惟。3.正語。4.正業。5.正命。6.正精進。7.正念。8.正定)。

  其中除四禅外,即所謂叁十七助道品是。佛陀叫大家當在此法中和同敬順,切勿生诤訟。佛陀說同事一師,接受同一的水乳,大家應該于此法中勤勉學研,以期得大法益。佛陀說他就是以此法得道,現在流布的十二部經就是!十二部經爲一切經的根本聖典,同時也是經典的型態之提示,其名目爲:

  1.貫經(修多羅,契經。一般用爲經典,但在十二部經時是指經典中主要的部份,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等精要的教義。所謂教化的主體,是散文體的部份)。

  2.祇夜經(應頌、重頌。指韻文體的部份,易于谙誦與引人興趣之作用)。

  3.受記經(授記、記說。記說爲詳細說明,或直說,或分析,或反問,或舍棄不顧。授記就是爲大弟子們預言將來成佛作祖等事)。

  4.偈經(孤起頌。與散文體並無關連,是獨立之韻文體的歌頌)。

  5.法句經(感興。對于憂悲等事而自然發露即興所頌出之句經)。

  6.相應經(因緣。說種種因緣實事)。

  7.本緣經(本事。佛陀以外之人們的前生譚)。

  8.天本經(本生。佛陀本身之前生譯)。

  9.廣經(廣說。廣說種種甚深之法義)。

  10.未曾有經(未曾有過之人、事等)。

  11.證喻(譬喻。集各種之喻示說法)。

  12.大教經(論議。將教理批注分別解說)。

  佛陀叫大家好好信受持守,藉以加功進道,期得法益!因爲如來在不久之後,也就是叁個月後,將入涅槃(入滅)離開世間。大家聽完佛陀突如其來之教語後,都一時愕然,殒絕迷荒,自投于地,舉聲大呼而說:「一何駛哉?佛取滅度!一何痛哉?世間眼滅!我等于此,已爲長衰!」有的比丘,悲泣躃踴,宛轉哔咷,不能自勝。猶如斬蛇,宛轉回遑,莫知所奉。佛陀看此情形,而安慰大家說:「大家不要過于憂悲!天地人物,無生不終。欲使有爲,不變易者,無有是處。我亦先說,恩愛無常,合會有離,身非己有,命不久存。」佛陀也用偈頌重說過(偈略)。

  佛陀說無常無我之義,以慰大家後,又說他會教誡大家的因由。佛陀說:天魔波旬曾于再叁請我進入涅槃。並說當佛成道時,天魔也曾經勸佛進入涅槃,如來說他那時並不答應。佛陀這次曾答應天魔,等到衆弟子齊到,乃至天人見神變化,乃取滅度。現在佛陀的弟子已集,佛陀也顯示過神變,應入涅槃之時。佛陀因此,答應叁個月後進入涅槃,天魔才滿足其願,才欣喜離去,其它如前述。

  阿難這時由座而起,行禮如儀後,請佛憐愍衆生,饒益天人,而留住世間一劫。經過叁次的請願後,佛陀才回答阿難說:佛陀已修習四神足,可以自在如意的留住世間一劫有余。以便廣度冥頑的衆生。佛陀曾提示過此事,當時因阿難你不曾請我留住不滅度。經叁次垂示,還不請我留住,到了現在,我已說過叁個月後將入滅度,此言既出,好像豪貴長者吐食于地,已不能還食一樣,佛陀絕不能自違其言,故此案已定,無需再叁觸娆于我,也就是不可一再的煩我!

  (二)佛陀其次和阿難等人進入庵婆羅村,在一山林爲諸大衆講述戒定慧叁學。佛陀說:修持戒律,能得大果報。修定能獲智慧,得大果報。修智即心淨,而得等解脫:而能滅盡叁漏(欲漏、有漏、無明漏)。這樣的已得解脫,生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也就是已脫離叁界,已和生死輪回絕離的了!

  佛陀其次進入瞻婆村、犍荼村、婆梨婆村,以及負彌城。到負彌城後,則住于其城北之屍舍婆林。佛陀在此闡揚四大教法,大意謂:對1.佛,2.和合衆僧多聞耆舊,3.衆多比丘持法、持律、持律儀者,4.一比丘持法、持律、持律儀者等,親受持之法與律,應信而不毀。

  第一大教法:從佛親聞親受之教,不應不信,亦不應毀。當于諸經推究其虛實,依律、依法,究其本末。若其所言非經、非律、非法的話,就告訴對方,說佛陀不曾說過此話,你受錯了。因爲我依諸經、依律、依法,而你所說的與法相違,故不可受持,不可授與人,應該舍棄不用。反之而對方所言的都依經、依律、依法的話,則應肯定爲佛說。因爲我依諸經、依律、依法去對照時,你所說的乃與法相應,故應鼓勵對方受持,廣爲人說,不可捐舍!

  第二大教法是,從和合僧、多聞耆舊,親聞親受之法、律、教,不應不信,亦不應毀。當于諸經推究其虛實,依法、依律,究其本末。如其所說的並不是經,不是律,不是法的話,即應告訴對方,說佛不曾說過此話,你受錯了。因我依諸經、依律、依法,發見你所說的與法相違,故不可受持,不可爲人講說,應于捐舍不用。反之而對方所言的都依經、依律、依法的話,則應肯定爲佛說。因我依諸經、依律、依法去對照時,你所說的均與法相應,故應鼓勵對方受持,廣爲人說,不可捐舍。

  第叁大教法是從衆多的比丘之持法、持律、持律儀者處親聞親受之法、律,是否取舍適當的問題。

  第四大教法即從比丘(長老)之持法、持律、持律儀者處親聞親受之法、律,是否取舍適當的問題。其敘述的內容均和第一、第二之大教法相同,故不重述。

  (四)佛陀其次取路于末羅(力士,十六大國之一。本爲種族名,而爲國名。此族之本所生處在拘屍竭城),而進入波婆城(末羅族之一都城,位于跋祇國之南方。此處爲周那供養佛陀之處而有名),住于阇頭園中(林名)。有一位工師子(打鐵店之老板)名叫周那(純陀、淳陀),他聽說佛陀由末羅而至此地,就詣佛所,聽受佛陀的教法,而得法喜。他隨即請佛翌日降臨其宅,受其供養。到時,即以飲食供佛及僧。在食物裏,另備很名貴的栴檀樹耳(栴檀樹之茸),獨奉佛陀。因佛陀曾禁止純陀將此茸施給諸比丘們食。其時曾有一位晚年出家的長老比丘,「以余器取」,也就是將其余的食器,取殘余之食。

  飯食後,純陀曾請教佛陀有關于沙門的種類。佛陀以偈回答,說有四種沙門:一、行道殊勝。二、善說道義。叁、依道生活。四、爲道作穢。

  第一種類的比丘是善能度脫恩愛之剌,能入涅槃無疑。是超越天人之路,是行殊勝之道。第二類爲:善解第一義,說道無垢穢,慈仁決衆疑,故爲善說道。第叁類爲:善敷演法句,依道以自生,遙望無妬場,是依道生活的沙門。第四類爲:內懷奸邪,外像如清白,虛诳無誠實,這種沙門就是爲道作穢的沙門。

  在佛陀回答的偈頌裏,曾經訓誡說:善與惡,淨與不淨,應認清楚才好。佛陀說:假裝顯露在外面的類似于善淨的外相,好像銅塗金,凡愚一看,則以爲是聖智的弟子。其它的則不予認同,是很不對之事。千萬不可舍棄清淨的信仰。雖一人,也應保持大衆的形象!如內心穢濁,而外裝清淨,顯現出關閉奸邪的行,而實在卻是懷著放蕩的人。因此,不可只看外貌,不可一見便親敬他。因爲外表雖絕奸邪,而內心是放蕩的沙門,故不了被其外貌所虛弄!

  佛陀受供,使純陀(周那)獲得法益後,即離開其處,中途在一樹下,曾對阿難說他背痛,叫阿難敷一座位,而坐在其處後,對阿難說:「剛才的那位周那,無悔恨(後悔)意耶?」阿難說周那雖設齋供佛,然而並無福利可言。因爲佛陀在其舍宅受供後,便即進入涅槃。也就是加緊佛陀肉體之痛,致佛不得不早入涅槃。佛陀聽後,即開金口,指阿難的見解不對。佛陀說:「周那會獲得大利,會得延壽命,會得大色力,會得善名譽,會多生財寶,死後定會升上天界去享受快樂!」佛陀又提示說:「佛陀初成道時,能施食給佛的人,和佛臨滅度時,能獻食給佛的人,二者的功德相同,都有很大的功德!至于因供物而加重肉體上的疼痛,並不是有意的,自和加速佛陀進入涅槃之事無關。」佛陀說後,叫阿難去轉達此事給周那。

  (四)佛陀抱病涉路,向拘夷城(十六大國之一,是末羅族之本所生處,也是佛陀入滅的地方)前進,在一株樹下,又對阿難說他的背痛很利害,叫其敷一座位,就在那裏休息。這時有一位阿羅漢(阿羅邏迦羅摩。爲一仙人,佛初出家時,曾就其學,佛成道時已逝世)的弟子,名叫福貴,由拘夷那竭城的波婆城前進的途中,忽見容貌端正,諸根寂定的佛陀坐在樹下,即生起欣慕之心,就到佛前,行禮如儀後,道出他的師傅之內心寂定的程度。他以爲佛陀的心境也類似于此種境地。他說:「出家之人在于閑靜處,喜樂于閑居之樂,是很特殊之事。如五百輛車輛經過其旁,也不聞見似的閑靜!我師曾在拘夷那竭城與波婆城的中間的道側樹下靜坐。那時有五百車輛經過其旁,車聲雖轟轟,也不被其所擾。此時有人向我師請問說:『剛才曾有群車經過,是否看到?』我師回答說:『不見!』那人又問『聽到其聲音與否?』我師又回答說:『不聞!』那人又問:『你是在此處呢?或在他處呢?』我師回答說:『在此處』。那人又問:『你是否醒悟(意識到)?』我師回答說:『意識到』。那人又問『你是覺醒呢?還…

《二 遊行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叁 典尊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