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二 游行经▪P3

  ..续本文上一页开始说法。佛陀说他将述之法,是佛陀本身成道之法。所谓:(1)四念处(1.身念处,观身不净。2.受念处,观受是苦。3.心念处,观心无常。4.法念处,观法无我)。

  (2)四意断(四正勤。1.对已生之恶为

  除断而勤精进。2.对未生之恶,更为使不生而勤精进。3.对未生之善为生而勤精进。4.对已生之善为使增长而勤精进)。

  (3)四神足(1.集定断行具神足。2.心定断行具神足。3.精进断行具神足。4.我定断行具神足)。

  (4)四禅(色界四天之四禅,初、二、三、四等禅)。

  (5)五根(信、精进守念、定、慧等根)。

  (6)五力(信、精进、念、定、慧等力)。

  (7)七觉支(1.择法觉支。2.精进觉支。3.喜觉支。4.轻安觉支。5.念觉支。6.定觉支。7.行舍觉支。)

  (8)贤圣八道(1.正见。2.正思惟。3.正语。4.正业。5.正命。6.正精进。7.正念。8.正定)。

  其中除四禅外,即所谓三十七助道品是。佛陀叫大家当在此法中和同敬顺,切勿生诤讼。佛陀说同事一师,接受同一的水乳,大家应该于此法中勤勉学研,以期得大法益。佛陀说他就是以此法得道,现在流布的十二部经就是!十二部经为一切经的根本圣典,同时也是经典的型态之提示,其名目为:

  1.贯经(修多罗,契经。一般用为经典,但在十二部经时是指经典中主要的部份,如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等精要的教义。所谓教化的主体,是散文体的部份)。

  2.祇夜经(应颂、重颂。指韵文体的部份,易于谙诵与引人兴趣之作用)。

  3.受记经(授记、记说。记说为详细说明,或直说,或分析,或反问,或舍弃不顾。授记就是为大弟子们预言将来成佛作祖等事)。

  4.偈经(孤起颂。与散文体并无关连,是独立之韵文体的歌颂)。

  5.法句经(感兴。对于忧悲等事而自然发露即兴所颂出之句经)。

  6.相应经(因缘。说种种因缘实事)。

  7.本缘经(本事。佛陀以外之人们的前生谭)。

  8.天本经(本生。佛陀本身之前生译)。

  9.广经(广说。广说种种甚深之法义)。

  10.未曾有经(未曾有过之人、事等)。

  11.证喻(譬喻。集各种之喻示说法)。

  12.大教经(论议。将教理批注分别解说)。

  佛陀叫大家好好信受持守,藉以加功进道,期得法益!因为如来在不久之后,也就是三个月后,将入涅槃(入灭)离开世间。大家听完佛陀突如其来之教语后,都一时愕然,殒绝迷荒,自投于地,举声大呼而说:「一何驶哉?佛取灭度!一何痛哉?世间眼灭!我等于此,已为长衰!」有的比丘,悲泣躃踊,宛转哔咷,不能自胜。犹如斩蛇,宛转回遑,莫知所奉。佛陀看此情形,而安慰大家说:「大家不要过于忧悲!天地人物,无生不终。欲使有为,不变易者,无有是处。我亦先说,恩爱无常,合会有离,身非己有,命不久存。」佛陀也用偈颂重说过(偈略)。

  佛陀说无常无我之义,以慰大家后,又说他会教诫大家的因由。佛陀说:天魔波旬曾于再三请我进入涅槃。并说当佛成道时,天魔也曾经劝佛进入涅槃,如来说他那时并不答应。佛陀这次曾答应天魔,等到众弟子齐到,乃至天人见神变化,乃取灭度。现在佛陀的弟子已集,佛陀也显示过神变,应入涅槃之时。佛陀因此,答应三个月后进入涅槃,天魔才满足其愿,才欣喜离去,其它如前述。

  阿难这时由座而起,行礼如仪后,请佛怜愍众生,饶益天人,而留住世间一劫。经过三次的请愿后,佛陀才回答阿难说:佛陀已修习四神足,可以自在如意的留住世间一劫有余。以便广度冥顽的众生。佛陀曾提示过此事,当时因阿难你不曾请我留住不灭度。经三次垂示,还不请我留住,到了现在,我已说过三个月后将入灭度,此言既出,好像豪贵长者吐食于地,已不能还食一样,佛陀绝不能自违其言,故此案已定,无需再三触娆于我,也就是不可一再的烦我!

  (二)佛陀其次和阿难等人进入庵婆罗村,在一山林为诸大众讲述戒定慧三学。佛陀说:修持戒律,能得大果报。修定能获智慧,得大果报。修智即心净,而得等解脱:而能灭尽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这样的已得解脱,生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也就是已脱离三界,已和生死轮回绝离的了!

  佛陀其次进入瞻婆村、犍荼村、婆梨婆村,以及负弥城。到负弥城后,则住于其城北之尸舍婆林。佛陀在此阐扬四大教法,大意谓:对1.佛,2.和合众僧多闻耆旧,3.众多比丘持法、持律、持律仪者,4.一比丘持法、持律、持律仪者等,亲受持之法与律,应信而不毁。

  第一大教法:从佛亲闻亲受之教,不应不信,亦不应毁。当于诸经推究其虚实,依律、依法,究其本末。若其所言非经、非律、非法的话,就告诉对方,说佛陀不曾说过此话,你受错了。因为我依诸经、依律、依法,而你所说的与法相违,故不可受持,不可授与人,应该舍弃不用。反之而对方所言的都依经、依律、依法的话,则应肯定为佛说。因为我依诸经、依律、依法去对照时,你所说的乃与法相应,故应鼓励对方受持,广为人说,不可捐舍!

  第二大教法是,从和合僧、多闻耆旧,亲闻亲受之法、律、教,不应不信,亦不应毁。当于诸经推究其虚实,依法、依律,究其本末。如其所说的并不是经,不是律,不是法的话,即应告诉对方,说佛不曾说过此话,你受错了。因我依诸经、依律、依法,发见你所说的与法相违,故不可受持,不可为人讲说,应于捐舍不用。反之而对方所言的都依经、依律、依法的话,则应肯定为佛说。因我依诸经、依律、依法去对照时,你所说的均与法相应,故应鼓励对方受持,广为人说,不可捐舍。

  第三大教法是从众多的比丘之持法、持律、持律仪者处亲闻亲受之法、律,是否取舍适当的问题。

  第四大教法即从比丘(长老)之持法、持律、持律仪者处亲闻亲受之法、律,是否取舍适当的问题。其叙述的内容均和第一、第二之大教法相同,故不重述。

  (四)佛陀其次取路于末罗(力士,十六大国之一。本为种族名,而为国名。此族之本所生处在拘尸竭城),而进入波婆城(末罗族之一都城,位于跋祇国之南方。此处为周那供养佛陀之处而有名),住于阇头园中(林名)。有一位工师子(打铁店之老板)名叫周那(纯陀、淳陀),他听说佛陀由末罗而至此地,就诣佛所,听受佛陀的教法,而得法喜。他随即请佛翌日降临其宅,受其供养。到时,即以饮食供佛及僧。在食物里,另备很名贵的栴檀树耳(栴檀树之茸),独奉佛陀。因佛陀曾禁止纯陀将此茸施给诸比丘们食。其时曾有一位晚年出家的长老比丘,「以余器取」,也就是将其余的食器,取残余之食。

  饭食后,纯陀曾请教佛陀有关于沙门的种类。佛陀以偈回答,说有四种沙门:一、行道殊胜。二、善说道义。三、依道生活。四、为道作秽。

  第一种类的比丘是善能度脱恩爱之剌,能入涅槃无疑。是超越天人之路,是行殊胜之道。第二类为:善解第一义,说道无垢秽,慈仁决众疑,故为善说道。第三类为:善敷演法句,依道以自生,遥望无妬场,是依道生活的沙门。第四类为:内怀奸邪,外像如清白,虚诳无诚实,这种沙门就是为道作秽的沙门。

  在佛陀回答的偈颂里,曾经训诫说:善与恶,净与不净,应认清楚才好。佛陀说:假装显露在外面的类似于善净的外相,好像铜涂金,凡愚一看,则以为是圣智的弟子。其它的则不予认同,是很不对之事。千万不可舍弃清净的信仰。虽一人,也应保持大众的形象!如内心秽浊,而外装清净,显现出关闭奸邪的行,而实在却是怀着放荡的人。因此,不可只看外貌,不可一见便亲敬他。因为外表虽绝奸邪,而内心是放荡的沙门,故不了被其外貌所虚弄!

  佛陀受供,使纯陀(周那)获得法益后,即离开其处,中途在一树下,曾对阿难说他背痛,叫阿难敷一座位,而坐在其处后,对阿难说:「刚才的那位周那,无悔恨(后悔)意耶?」阿难说周那虽设斋供佛,然而并无福利可言。因为佛陀在其舍宅受供后,便即进入涅槃。也就是加紧佛陀肉体之痛,致佛不得不早入涅槃。佛陀听后,即开金口,指阿难的见解不对。佛陀说:「周那会获得大利,会得延寿命,会得大色力,会得善名誉,会多生财宝,死后定会升上天界去享受快乐!」佛陀又提示说:「佛陀初成道时,能施食给佛的人,和佛临灭度时,能献食给佛的人,二者的功德相同,都有很大的功德!至于因供物而加重肉体上的疼痛,并不是有意的,自和加速佛陀进入涅槃之事无关。」佛陀说后,叫阿难去转达此事给周那。

  (四)佛陀抱病涉路,向拘夷城(十六大国之一,是末罗族之本所生处,也是佛陀入灭的地方)前进,在一株树下,又对阿难说他的背痛很利害,叫其敷一座位,就在那里休息。这时有一位阿罗汉(阿罗逻迦罗摩。为一仙人,佛初出家时,曾就其学,佛成道时已逝世)的弟子,名叫福贵,由拘夷那竭城的波婆城前进的途中,忽见容貌端正,诸根寂定的佛陀坐在树下,即生起欣慕之心,就到佛前,行礼如仪后,道出他的师傅之内心寂定的程度。他以为佛陀的心境也类似于此种境地。他说:「出家之人在于闲静处,喜乐于闲居之乐,是很特殊之事。如五百辆车辆经过其旁,也不闻见似的闲静!我师曾在拘夷那竭城与波婆城的中间的道侧树下静坐。那时有五百车辆经过其旁,车声虽轰轰,也不被其所扰。此时有人向我师请问说:『刚才曾有群车经过,是否看到?』我师回答说:『不见!』那人又问『听到其声音与否?』我师又回答说:『不闻!』那人又问:『你是在此处呢?或在他处呢?』我师回答说:『在此处』。那人又问:『你是否醒悟(意识到)?』我师回答说:『意识到』。那人又问『你是觉醒呢?还…

《二 游行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三 典尊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