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在寢睡呢?』我師回答說:『我不寢。』那人聽後啞然無語。這是很希有之事。出家人專精的程度是如此,自會引起那個人之感動,而禮謝吾師後離去」,佛陀聽其一席話後,就垂問福貴說:「群車震動之聲,雖醒而不聞,與雷電震動天地時雖醒而不聞,那一種比較難?」福貴回答說:「千萬的車聲,也不能和雷電之聲相比較,所以雷電震聲時,雖醒而不聞,當然是比較難!」佛陀即說:「我曾經于從前遊行阿越村,住在一草廬。那時有異雲(雨雲)暴起,雷電霹雳,打死四只牡牛(耕作用牛),和二位耕者兄弟(農夫),一時人群驟聚。是時我出草廬,彷徉經行(漫步行走)。大衆當中有人至于我處,行禮如儀後,隨我漫步。我曾經問那人說:「那些大衆在幹些甚麼?」那人反問我說:「您剛才在那裏呢?是醒醒呢?還是睡覺呢?」我回答說:「我在此地,我並沒睡寢」。那人歎爲奇聞而說:「得禅定即如佛,雷電霹雳,聲震大地,而獨寂定,醒而不聞!」然後回答我說:「剛才雨電暴起,雷電霹雳,打死四只牡牛和二農夫,大家因此趕集而來,其發生的地點正在此處!」此人因此而得法益後,禮謝佛陀而去。
這時福貴,禮佛後,擬將身被的很高貴的二黃疊(光澤的金黃色之衣,常爲紫色如疊,故名)獻給佛陀。佛陀令他一疊施佛,一疊施阿難。佛陀就此對福貴開教,其內容和前面教人之法一樣,都由布施、持戒、生天、棄欲、淨心之道等開始,然後見機成熟而說四谛之法,使福貴得開法眼,皈依叁寶,願持五戒,而爲優婆塞。同時請佛如遊行教化到了波婆城時,則願佛降臨其貧聚中(指福貴所住的村落),以便奉供。
福貴禮謝佛陀離席後不久,阿難則拿被施之黃衣,奉獻佛陀。此時阿難看見佛陀的顔貌縱容威尤熾盛,諸根清淨,面色和悅,就請問佛陀說:「弟子侍奉佛陀已屆二十五年,未曾看過像今日之佛陀的面色這樣的光澤,如金發明!這是甚麼緣故?」佛陀說:「有二種因而有此相。一爲佛陀初得道,成就無上正真之覺時,二爲佛將滅度,欲舍世命,進入涅槃時。此二因緣,致佛顯現金色光曜!」
(五)佛陀口渴,令阿難取水。阿難說剛才因五百車輛在上流渡過,致河水濁穢不清,只供洗足,未便飲用。經佛陀再叁令其取水,阿難則說:「離此不遠處,有拘孫(留)河,河水澄清,可飲可浴。這時有位鬼神(藥叉)居住雪山(印度北方),笃信佛道,即持八種淨水奉獻給佛,佛陀愍之而納受。佛陀用偈描述此事,內容和長行同,裏面的八音爲:極好、柔軟、和適、尊慧、不女、不誤、深遠、不竭等音,是佛所得的八種聲音。
佛陀到達拘孫河邊,飲完河水與澡浴後離去,在中途休息于一樹下。佛陀又說他背痛,故今周那取僧伽梨(大衣,是禮服),四牒而敷,也就是將大衣疊折四重,敷一座位之意。周那依命敷置後,佛陀即坐在其上面。這時周那向佛表白他欲先于佛而進入涅槃之事,佛陀許之,周那就這樣的自取涅槃(逝世)。佛陀在此說偈,內容和長行同。
(六)阿難向佛請教佛陀滅度後的化葬規則。佛陀教他如同轉輪聖王(大聖德之國王)之儀式。佛陀並應阿難之請,而描述其禮節,如下文:
先以香湯洗澡其遺體,用新劫貝(新的綿布)纏于全身,再用五百張疊(五百對之著衣綿布)纏之,然後將身放入金棺。用麻油灌入,之後舉金棺放在第二大鐵椁之中,再用栴檀香之椁包于外,堆積種種的名香,厚堆在上,付之阇維(荼毗,火葬)後,檢拾舍利(遺骨),在四衢道(十字路)蓋起塔廟(墓標),在表剎(表面之柱石-塔)懸繪,讓過路的全國民衆均能見塔而思慕如來法王之道化,使生者得福,死者升天!(佛陀有偈,和長行同)
佛陀對阿難說:天下有四種人值得起塔供養。一爲如來,二爲辟支佛,叁爲聲板,四爲轉輪王(又有偈,意同)。
佛陀將到拘屍城,末羅雙樹間(並立的娑羅樹的中間)。時有一梵志,由拘屍城擬往波婆城,在中途遙見佛陀,被佛端嚴的妙相所吸引,遂到佛前,他說他的住處離此不遠,請佛到其房舍止宿,等翌日受供後再入城。佛陀並不許允,就叫阿艱將此意對其說明。其內容是:時既暑熱,彼村遙遠,佛陀已疲極,已不堪到那個地方去,也就是佛陀已決定進入涅槃,故未能接受其請。後面又有偈,其意亦同。偈裏所指的淨眼,爲清淨法眼之具有者,也就是佛陀。監藏即爲看顧六根之藏之人,是侍者,是指阿難。有爲法爲因緣所生之法,是遷流不常住。無漏身即爲沒有煩惱之身體,選擇爲舍惡取善之意。
佛陀終于進入拘屍城。佛陀向著末羅族之本生處之拘屍羅之娑羅樹的樹林,在雙樹間叫阿難敷一床座,頭在北,面向西。其理由爲:佛法流布,當會久住北方。阿難聽從佛命,將床座敷在雙樹的中閑。是時佛陀即在四牒的僧伽梨上面,右脅偃下,如獅子王,疊足而橫臥在那裏。這時在雙樹間的所有笃信佛陀的鬼神,都將奇特之花,散布于地,想藉以供佛。釋尊卻對阿難說這並不是真正的供養。如能受法,能行法之人,才是真正供養如來。釋尊並說偈頌,以闡其義。內容和長文同。裏面之「覺華而爲供」,是以覺悟喻爲華,也就是能行法而至覺悟才是真正的供養。又「陰界入無我,乃名第一供」之陰界,爲色受想行識之五取陰之要素。無我即爲佛教的根本教義,是沒有常、一、主宰之自我,是教人不執著基本存在,以達成解脫的目的!
這時梵摩那(另一奉仕于佛之比丘),在佛前執扇扇佛,佛陀令他離開。阿難因之而默然私自思念:「這位梵摩那,他是常在佛陀身邊供給佛陀所需,並不嫌煩,一直尊敬佛陀。現在值佛末後,也就是佛陀最後之時(臨終時),急須其在佛前看顧。而佛陀令他閃開,必定有甚麼原因?」于是就將其意請教佛陀。佛陀說:「此拘屍城外十二由旬(一由句約爲叁、四裏),均爲諸大神天(有大威神力之神)所居,諸大神天都嫌這位比丘立在佛前。因爲現在爲佛將入滅度,是最後之時,天神門都渴望最後得以奉觐佛陀。而這位比丘,因有大威德,暎蔽光明,使天神門,不得親近禮拜佛陀我。因此,我才叫他避開!」阿難趁機請教佛陀,有關于這位比丘過去所修所積之德業。佛陀說:「在九十一劫的久遠之前,毘婆屍佛(過去七佛之第一)在世時,這位比丘曾以歡喜心手執草炬照亮其塔。因此勝因,現在的威光,上徹二十八天,是諸天神之光所不能及!」
阿難此時向佛請願說:「請不要在此鄙陋的小城,荒毀之土,進入涅槃滅度。應在瞻婆、毘舍離、王舍、婆祇、舍衛、迦維羅衛、波羅捺等七大強國之任何一個國家當中進入滅度爲妙。這些國家的人民衆多,都信樂佛法,佛滅後定能恭敬供養佛陀的舍利!」佛陀在此糾正阿難的錯誤觀念。佛陀說此城並不是鄙陋之城。佛陀說此城在過去時,曾爲大善見王(轉輪大王)所住過之城,國名叫拘舍婆提。縱長四百八十裏,橫廣二百八十裏。其城七重,遶城欄杆又爲七重。雕文刻镂,中間曾懸寶鈴。谷米豐賤,人民熾盛。城基叁仞(二丈余),高十二仞。城上樓閣之高度爲十二仞,柱圍叁仞。金城、銀門,銀城、金門,瑠璃城、水精門、水精城、瑠璃門。城周圍都以四寶來莊嚴,間錯的欄杆同樣以四寶莊嚴。金樓、銀鈴,銀樓、金鈴。寶塹七重,其中有花,如優缽羅(青蓮花)、缽頭摩(紅蓮花)、俱物頭(白團花)、分陀利(白蓮花)等花,都常開。池底有金沙,狹道兩邊,生多鄰樹(貝多羅-高竦樹,其葉幹燥後,可刻字)。其金樹爲銀葉花實,其銀樹即金葉花實,水精樹爲瑠璃花實,琉璃樹爲水精花實。多鄰樹之間,有衆浴池,清流深潭潔淨不穢,以四寶之磚爲其邊之間砌。金梯銀蹬,銀梯金蹬,瑠璃梯金蹬,琉璃梯之陛,是以水精爲蹬,水精梯之陛,以瑠璃爲蹬。周匝的欄楯,遶遶相承,其城處處生多樹。其金樹爲銀葉花實,其銀樹即爲金葉花實,水精樹爲琉璃花實,琉璃樹爲水精花實。樹間亦有四種寶池,生四種花。街巷齊整,行伍相當,風吹衆花,紛紛路側。微風四起,吹諸寶樹,而出柔軟之音,猶如天樂。其國人民,男女大小都遊于樹間,而自誤樂。其國常有十種聲-貝聲、鼓聲、波羅聲(小鼓聲)、歌聲、舞聲、吹聲(吹奏樂器之聲)、象聲、馬聲、車聲,以及飲食戲笑聲等是。
大善見王具足了金輪、白象、绀馬、神珠、玉女、居士、主兵等七寶,有四德,爲四天下之主。
1.金輪寶:大王常于十五日月滿之時,以香湯沐浴,然後升上高殿,被婇女圍遶,輪寶則自然的忽然現在其前。此輪有千輻,光色都具足,是天匠所造,非世所有,所謂巧奪天工是也。爲真金所成,直徑爲丈四。大善見王曾默然自語說:「我曾由先宿耆舊(德高望重的長者)處聽到這種話:『剎帝利王水澆頭種之人(以水澆頭,頂戴王冠,新即王位之王族出身之王),于十五日月滿時,以香湯沐浴,升上寶殿,婇女圍遶。在這時,自然的忽現金輪于前。輪有千輻,光色具足,天匠所造,非世所有。真金所成,徑有丈四,是
則名爲轉輪聖王』。現在此輪出現,豈不是耆宿們所描述之事麼?我現在應該試一試此一輪寶才對!」
這時善見大王即召集四兵(象、馬、車、步等兵。爲轉輪聖王出遊時之隨從軍隊),向金輪行禮如儀,以右手摩抆金輪而說:「汝(金輪)向東方,按法則轉,不可違異常則」。金輪則向東而轉。王就率四兵隨其後面而行。在金輪寶之前,有四神在引導。金輪停住時,王也止駕。
此時東方諸小國王,看到大王駕到,即以金缽盛諸銀粟,以銀缽盛諸金粟,到了王所,行禮後說:「善來,大王!我們所住的東方的地方豐樂,人民熾盛,生性仁和,慈孝忠順。唯願聖王您,能在此處治政。我們當會隨侍左右,協助大王您!」大王聽後說:「不、不,諸位賢王們!你們已表達對我的恭敬。你們應自用正法治世,不可偏枉。千萬不可有些非法行于國內,這也是我治世的方法!」這時諸小…
《二 遊行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