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不是外道等有所偏不究竟之見,是佛陀的認知識見之見,是徹見宇宙的實相之見,故爲偏見,而無所畏忌遮礙,也就是在佛智徹見之下,法界洞朗,鹹皆大明是也。毘婆屍佛在世時,曾經開叁次僧衆的大會合,擁有得度的比丘弟子,達幾十萬之衆!
「屍棄光無動,能滅諸結使,無量大威德,無能測量者。彼佛亦叁會,弟子普共集」。屍棄譯爲頂髻,又譯爲火。火爲光明顯赫之物。無動則定。有一位屍棄大梵天王,是入火光定而斷欲惑的,故屍棄佛之達到智慧光明,一定也由火光禅定而來,自然的說這位佛陀,乃爲一位光明不動的佛陀。他以禅定智慧滅除一切煩惱(結、使),是具有了無量的大威嚴大智德,是無論何人都未能推測計量得出者!這位佛陀也和毘婆屍佛同樣的開設叁次的僧會,每次僧衆大會合,大說妙理時,都有好多求法的弟子由各地而來聽法、用功,而得達解脫的境地。
「毘舍婆斷結,大仙人要集,名聞于諸方,妙法大名稱。二會弟子衆,普演深奧義」。毘舍婆如前譯,爲一切勝,遍一切自在。結爲結縛,是煩惱的異名,如前述。結縛則不自在,此佛既爲一切自在,一切勝,則表示早已斷除一切煩惱,解脫一切結縛,而得大自在。大仙人是佛陀的別稱,所謂大覺金仙是也。這位佛陀,這位大仙人,成道證果後,則集諸弟子,開演真理,也就是演說妙法,度化衆生,離苦得樂。名聞于十方,是名譽傳聞到各地,也就是他的此種度化衆生的要旨一旦放出後,則其聲名就很快的傳遍各處,他將開大講座,演說妙法的大名,就被人稱譽贊歎不已!他計開二次的僧會,每次僧衆的大會合,均有脫離系縛,了脫生死的很多弟子。他就是這樣普遍的演說深奧的教義,使人得達無漏的境地的。
「拘樓孫一會,哀愍療諸苦。導師化衆生,一會弟子衆」。拘樓孫佛降生在世度化衆生的時候,開的是一次僧衆大會合。拘樓孫佛既譯爲滅累,即如其名,發起哀憐悲愍衆生,而以種種的方法療治衆生的諸苦,使衆生離苦得樂。這位佛陀,以叁界大導師的身份度化衆生。他開的一次僧會,救度了無漏的弟子四萬人。也許拘樓孫佛雖爲過去七佛的第四位佛陀,但也是現在賢劫一千佛之首位佛陀,和列在賢劫第四位的釋尊同樣的開一次僧會,有首尾相應之感!
「拘那含如來。無上亦如是。紫磨金色身,容貌悉具足。一會弟子衆,普演微妙法」。枸那含佛的智慧等,是無人能比得上,是和上面幾位佛陀一樣。拘那含牟尼(迦諾迦牟尼)既譯爲金寂、金色,即他的法身全體,自會爲紫磨的金色,其容貌自是相好端嚴具足的佛陀。紫爲紫色,磨爲無垢濁,紫磨金爲金中之最,是最光亮最好的黃金。這位佛陀和拘樓孫佛一樣,會開一次,擁有得度的弟子叁萬人,也普遍的演說微妙之法。
「迦葉一一毛,一心無亂想,一語不煩重。一會弟子衆」。一一毛就是一一毛端,是每支發毛的尖頭上,也是極小之物。一心無亂想就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想則一心正念,一心正念,則歸于佛,故一心爲萬有的實體真如。迦葉譯爲飲光,會使一切光明不得顯現,唯有他的光明是賴。一旦成佛後,身心則已進入圓滿光明,已到寂然不動的境地,在一支毛頭之小裏,能普遍的含受十方的一切世界!迦葉佛就是這樣的寂靜道場,能于一一毛端裏遍含法界。他滔滔不絕的演說妙法。但一句話也不曾煩重過,也就是不曾重述過,是這樣的度化衆生。他也和上二佛一樣,法開一次僧會,度化得度的弟子爲二萬人。
「能仁意寂滅。釋種沙門上,天中天最尊,我一會弟子,彼會我現義,演布清淨教,心常懷歡喜,漏盡盡後有」。能仁爲釋迦之譯,寂滅爲牟尼之翻,能仁寂滅就是釋迦牟尼佛。釋迦佛陀的意境已達到了悟宇宙人生的真理,已悟本心,知道自性本體的真心爲一清淨寂滅。是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已沒有叁界六道生死的煩累。沙門譯爲勤息,是專心于勤修真理,息滅煩惱的出家人。釋尊是由釋迦種族所出的沙門,他既成佛作祖,則是沙門中的沙門,故爲沙門之上。天界的天神雖然是福德很高,壽命也非常的長,可是依佛的眼光看來,仍然是叁界六道裏的衆生,福盡氣消時,還是難免六道輪回,故並不是究竟解脫的境地。佛陀即已脫離叁界,已不會一再的在六道裏如車輪之旋轉那樣的輪回于六道,故佛陀確是天中之天。釋尊既成佛,即和諸佛一樣,別稱爲天中天,故天中天--佛陀,確是最爲尊貴的了。釋尊說他也開一次僧會,也擁有許多得度的弟子。釋尊說:我出現在僧衆大會合的意義,是要廣說傳布清淨的教理,也就是要度化衆生皈生淨土,使大家都能沾潤到清淨的妙法.到達身心清淨,法喜充滿的境地。漏盡如前述,是一切煩惱都已滅盡,已沒有煩惱可漏。後有即爲後世的身心,是來世的果報身。在未解脫前,任何人都不能離開來世輪回的羁絆,定會轉生于六道的任何一道,而保有了後有之身。而「盡後有」則已滅盡後有身,所謂煩惱已斷,更不受後有。所謂後有愛種已盡是。釋尊說他的內心已法喜充滿,煩惱已經漏盡,此身已經是最後之身的了。
「毘婆、屍棄叁。毘舍婆佛二,四佛各各一,仙人會演說」。毘婆屍佛與屍棄佛,法開均叁次,也就是都開叁次的僧衆大會合。毘舍婆佛即開二次僧衆大會合。其它四位佛陀──拘樓孫、拘那含、迦葉。以及釋迦牟尼佛,均爲法開一次僧衆大會合。仙人是指佛陀,過去七佛降生在世時,其說法度人,大開法會的情形就是如此!
時毘婆屍佛,有二弟子。一名骞荼,二名提舍,諸弟子中,最爲第。屍棄佛有二弟子。一名阿毘浮,二名叁婆婆,諸弟子中,最爲第一。毘舍婆佛有二弟子。一名扶遊,二名郁多摩,諸弟子中,最爲第一。拘樓孫佛有二弟子,一名薩尼,一名毘樓,諸弟子中,最爲第一。拘那含佛有二弟子,一名舒盤那,二名郁多樓,諸弟子中,最爲第一。迦葉佛有二弟子,一名提舍,二名婆羅婆,諸弟子中,最爲第一。今我二弟子,一名舍利弗,二名目犍連,諸弟子中,最爲第一。
毘婆屍佛在世時,有二位傑出的弟子,一位叫做骞荼(砂糖名),另一位叫做提舍(底沙,圓滿),他們是在諸弟子中,最爲優勝的。屍棄佛也有二位特優的弟子。第一位叫做阿毘浮,另一位叫做叁婆婆,是在諸弟子中最爲傑出的人物。毘舍婆佛也同樣的有二位大弟子,一位叫做扶遊,另一位叫做郁多摩,是諸弟子中之最。拘樓孫佛也有二位突出的弟子,一位名叫薩尼,另一名爲毘樓,是諸弟子中的呱呱者。拘那含佛也有二位特優的弟子,一名叫做舒盤那,另二名爲郁多樓,也是諸弟子中之最。迦葉佛也有二位大弟子,一名提舍,另一名叫做婆羅婆,也是諸弟子中最爲第一的人物。我現在也擁有二位獨特的大弟子,一位叫做舍利弗(身子、鹙子),另一位就是目犍連(采菽、胡豆)也是在我一群弟子當中,最爲優勝的人物。
「時,毘婆屍佛,有二弟子,一名骞荼,二名提舍,諸弟子中,最爲第一」。毘婆屍佛降生在世時,有二位特優的弟子。一位名爲骞荼(砂糖名),另一位名叫提舍(底沙、圓滿)。他們是毘婆屍佛幾十萬得度高僧當中,名列前茅的人物。雖然一旦得證無漏果報的人,都一樣的已脫離生死,其智慧、神力,都同樣的已達到可以自度度人的境界,並沒有甚麼可以分高分低的。惟這些得度的高僧,既在佛陀腳下,繼續用功加行,以期達到究竟的大覺,自會還有被品賞的余地。元其是這些人在佛前的表現,一定是有一般人所謂證果人之行動,以及在證果的人群當中,有特別優異的表現的人物。如釋尊的那些得度的弟子當中,各人的智慧、神力等均已足夠被視爲賢者,惟還是有智慧第一如舍利弗,神通第一如目犍連等人,以便協助佛陀的宏法。毘婆屍佛仍然有二位特出的大弟子,其意盡在這裏!
「屍棄佛有二位弟子,一名阿毘浮,二名叁婆婆,諸弟子中,最爲第一」。屍棄佛降生在世所度的諸位無漏弟子當中,也有二位值得一提的特優人物。第一位賢者的芳名謂阿毘浮尊者,另外一位叫做叁婆婆尊者。在屍棄佛的眼光看來,這二位賢弟子,應該是得到他的真傳的弟子。他們在一群弟子當中的表現,是有著如釋尊之首席弟子當中的舍利弗和目犍連,是智慧與神通特出的人物。
「毘舍婆佛有二弟子,一名扶遊,二名郁多摩,諸弟子中,最爲第一」。吾人研讀大本經,早已發見其文法是怎樣的組織。與其說是傳揚真理,莫如說它正在寫實!看來令人覺得有些稚拙之感,每事都翻複敘說,並沒有甚麼多大的變化。雖然偶爾提到學佛須知的教言,但有時千篇一律。在提示過去七佛各各擁有的二大弟子時,差不多都是將佛的各弟子之名,換掉而已,至于其它,則好像同一模型所製造出來的。也許原始經典的編成,還有一些只使人知道內容,只使人容易了解,並不希望他人論長論短,只使人由于過去事而知道怎樣的迎頭趕上,怎樣的需要「見賢思齊」,故只有直說,而不務其它。
毘舍婆佛也同樣的擁有二位特賢的弟子,一位叫做扶遊,另一位就是郁多摩。
「拘樓孫佛有二弟子,一名薩尼,二名毘樓。諸弟子中,最爲第一」。拘樓孫佛也同樣的有了二位最爲得意的弟子。一位名叫薩尼,另一位爲之毘樓。這二位弟子是拘樓孫佛所有得度的弟子當中,最爲突出的賢者。是智慧和神力的代表人物,是擔任佛陀宏化最爲得力的角色。
「拘那含佛有二弟子,一名舒盤那,二名郁多樓,諸弟子中,最爲第一」。拘那含牟尼佛也和上面的幾位佛陀同樣的擁有二位最爲得力的大弟子。一位爲舒盤那,另一位叫做郁多羅。這二位弟子是在拘那含牟尼佛所有得度的弟子當中,最爲出色的人物,具有分佛陀的法擔,能夠協助佛陀大施宏化,普度衆生。
「迦葉佛有二弟子,一名提舍,二名婆羅婆,諸弟子中,最爲第一」。迦葉佛也不例外,也和上面幾位佛陀一樣,也擁有二位特別優秀的弟子。一位叫做提舍,另外一位叫做婆羅婆。此…
《一 大本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