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 大本經▪P17

  ..續本文上一頁

  遍眼父盤頭,母盤頭婆提。盤頭婆提城,佛于中說法。

  毘婆屍佛的父親叫做盤頭王,是剎帝利──王種族。母親之名叫做盤頭婆提。盤頭王治政的首都叫做盤頭婆提域。佛陀這時以偈頌說:

  遍眼(毘婆屍)佛的父親是一位名叫盤頭的國王。其母親是位名叫盤頭婆提的王後。在那盤頭婆提城裏,佛陀常在說法度衆生。

  自這裏起,是在述說七佛的父母,以及他們的名字。首先還是由毘婆屍佛的雙親說起,是一佛一佛按照次序而來,不像前面那樣一口氣的把七佛都連在一起而談。

  「毘婆屍佛,父名盤頭,母名盤頭婆提」。毘婆屍佛等幾位佛陀,是否真的曾經降生過吾人的世上,愈來愈爲明顯!因爲釋尊不但闡述毘婆屍佛等佛出世的時期、人壽、種姓、成道、樹名、說法的會座(包括所度的高足的數量)、二弟子、侍者、兒子等事情,甚至是如這裏所示的有了實存的父母等事。這正顯示並不是架空的一件事。

  毘婆屍佛是降生在盤頭婆提城,也是盤頭婆提國。如釋尊降生在迦毘羅衛城一樣,其城不唯是一國的首都,也是代表著當時的國名。盤頭婆提國的國王名叫盤頭王,是毘婆屍佛的生身之父。盤頭王的王後是和國城同名──盤頭婆提妃,也是毘婆屍佛的生身之母。

  毘婆屍佛譯爲種種觀佛、種種見佛。種種觀、種種見即爲勝觀、遍見,遍見即須有遍見之眼,也就是有了遍觀、遍見的功能眼力,故偈頌裏所示的「遍眼」,即爲此佛的漢譯。偈頌和散文並沒有不同,大抵是說毘婆屍佛降生在世時,其父爲盤頭王,其母爲盤頭婆提妃,國都也名盤頭婆提市,毘婆屍佛就是在此城市裏常說妙法度化衆生的。

  屍棄佛父名曰明相,剎利王種,母名光曜,王所治城,名曰光相。佛時頌曰:

  屍棄父明相,母名曰光曜,于光相城中,威德降外敵。

  屍棄佛的父親叫做明相王,是剎帝利──王種族。佛母名爲光曜妃。明相王治政的國都叫做光明域。佛陀這時以偈頌說:

  屍棄佛的生身之父,是明相王,母爲一位名叫光曜的王妃。屍棄佛常在光相城裏,以威德去降伏外道魔怨。

  「屍棄佛」也不例外,在他降生此世時,須靠生身父母,也就是有父有母可依,並不以神異的姿態出現于世。如佛菩薩降世時,都采神秘化境的方式,即如前述,不但日子久了,會被人誤會爲一架空的偶言,就是同一時代的人也未必統統親自遇見過的緣故,一樣會産生疑念,也就是說,神異之事,除了窮親體驗或遇過者外,一律會引起疑惑不解之念,甚至因未受其恩惠之故,由于嫉妬而産生誹謗來!因此,除了感應道交而顯異之外,佛陀出現于世時弓都是和人同樣的有肉身之父母。

  屍棄佛降生在世時的生身之父叫做明相,是一位國王,生身之母,名叫光曜,是明相王的王後。明相王治政的國都,名叫光相城,屍棄佛即降生在此城裏普度衆生。

  偈頌的頭一二句和散文大致相同。第叁句起,是說明屍棄佛常在他誕生國的城市裏作大獅吼,是以「威德降」伏「外」道與魔「敵」的。既完成道,即應該是沒有甚麼敵人可說,惟佛道與魔外是正邪的分界線,故須將邪魔除棄,始有佛道可言!不過佛陀降伏魔外之道,是以威德去使魔怨誠服,而不是以強硬之力,這就是佛道與邪魔不同之處。如果以強硬的手段使人屈服,那是一時屆在你的強勢之下,忍痛屈服,並不是心服口服,一有機會,還是「恩恩怨怨何時了」,是樹立敵人之道,而不是消滅魔怨之道。屍棄佛是在光相城裏,以佛道降伏魔怨,將人的煩惱徹底的棄除的!(至于魔的原義,即如前述,是障礙正道,自然的是正道的公敵。不過是假名爲敵,使人應防應避,以免受阻耳)。

  毘舍婆佛父名善燈,剎利王種,母名稱戒。王所治城。名曰無喻。佛時頌曰:

  毘舍婆佛父,善燈剎利種,母名曰稱戒,城名曰無喻。

  毘舍婆佛的父親名叫善燈,是剎帝利(王種族),其母之名叫做稱戒。善燈王治政的國都叫做無喻域。佛陀這時以偈頌說:

  毘舍婆佛的生父是善燈王,生母名叫稱戒,是善燈王的王妃。毘舍婆佛是降生在此名叫無喻的城市的。

  這一段之散文和偈頌,都一模一樣,並沒有甚麼新的發現。只提示毘舍婆佛的肉身父母之名,以及其種族、都城而已。大抵說來,和上面二佛的記事相同,故如參酌上面二佛裏面所述的一切,就會一目了然,這裏不作進一步的闡述。

  拘樓孫佛父名祀得,婆羅門種,母名善枝,王名安和,隨王名故,城名安和。佛時頌曰:

  祀得婆羅門,母名曰善枝,王名曰安和,居在安和城。

  拘樓孫佛的生父名叫祀得。是婆羅門種族,生母之名叫做善枝。那時候的國王叫做安和王,國都是隨著國王之名而稱之故,叫做安和城。佛陀這時以偈頌說:

  拘樓孫佛的生父名叫祀得,是婆羅門種,生母叫做善枝。當時的國王叫做安和王,以安和城爲治政的所在地,故佛陀也就住在那裏弘法度衆。

  這一段文也和前面所述的差不了好多,是在提示拘樓孫佛的生身父母之名,與國王、國都等事。其不同之處,是在種姓的問題,以及國都等事耳。前面叁位佛陀降生在世時,都一樣的選擇在剎帝利王族裏,也就是都以太子的身份出世。拘樓孫佛即選擇婆羅門的家庭爲托胎降生之處,自然的他的生身父母均爲是婆羅門。雖然是婆羅門出身,但是所成就之道卻是地道的佛道。也許沒有佛陀降世之前,人們的信仰都掌握在婆羅門的手裏,大家都是在婆羅門教導之下過著其信仰的生活,一直到了佛陀成道後,世上才有了佛教可言,因爲佛陀與佛陀降世相隔的期間太久之故,前佛所述的教理已不存在,若論信仰,即唯有由人類自我興起的婆羅門教。此之,所以佛陀降生在世時,不是在王族,就是在婆羅門種族裏之故(婆羅門教在印度興起,而世界各民族自我興起的宗教,均和婆羅門教類同,只其名稱不同而已,都是奉祀天、神。故如佛降世時,那個國家的宗教,雖不是婆羅門之稱,但宗旨既同,即也可以叫做婆羅門)。

  「拘樓孫」佛降生在世時的生身之「父」,是一位名叫「祀得」的「婆羅門」。婆羅門雖然是宗教家,但是也可以娶妻帶子,是以公認的祭祀者(神職)的身份莅臨祀祭之故。拘樓孫佛的肉身之「母」,名叫「善枝」,是祀得婆羅門的妻室。他降生在世時,是「名」叫「安和」的國「王」在治理政事時。「隨」著安和「王」之「名」之「故」,其首都國「城」,也就被稱爲「安和」城。總之,安和王是在安和國安和城總理國家的大事。拘樓孫佛也因之而降生在此地。出家成道後,就在安和城大宏妙法,廣度衆生。至于偈頌裏所示的,即和散文大抵一致,故以散文而解!

  拘那含佛父名大德,婆羅門種.母名善勝。是時王名清淨,

  隨王名故,城名清淨。佛時頌曰:

  大德婆羅門,母名曰善勝,王名曰清淨,居在清淨城。

  拘那含佛的生父名叫大德,是婆羅門種,生母之名曰善勝。當時的國王名叫清淨王,隨著王之名的緣故,國城也叫做清淨城。佛陀這時以偈頌說:

  拘那含佛的生父爲大德婆羅門,生母名叫善勝,國王之名叫清淨,是在清淨城治政。

  這一段和上段大致相同,還是名與國之不同耳。拘那含佛降生在世時的生身父母,也和拘樓孫佛的生身父母一樣,都是婆羅門種。其父名叫大德,生母之名爲善勝。拘那含佛出世時,是清淨王治世之時。國城也隨著國王之名而名,叫做清淨城。國王即在此處治政。拘那含佛後來成道後,也常駐該城宏揚妙法,廣度衆生。其它因和上段類同之故,不作重述。

  迦葉佛父名曰梵德,婆羅門種,母名曰

  財主。時王名汲毘,

  王所治城名波羅捺。佛時頌曰:

  梵德婆羅門,母名曰財主,時王名汲毘,在波羅捺城。

  迦葉佛的生身父親名叫梵德,是婆羅門種族出身,生母名叫財主。當時的國王叫做汲毘,汲毘王所統治的國都叫做波羅捺城。佛陀這時以偈頌說:

  迦葉佛的生父是一位名叫梵德的婆羅門,迦葉佛的生母之名叫做財主。迦葉佛出世時的國王叫做汲毘王,是在波羅捺域治政的。

  這一段也和上述二段大抵一致,不過少許的變化耳。據上二段所示的國城,均以國王之名爲名,也就是說國都是隨著國王之名而名。而這段即另立其名,國城並不完全以國王之名而名。這,大概是欲表明當時的實際情形,並不是隨便擬出的。也許國王對于該國的貢獻很大,人們都誠敬國王,或其它的事緣,國名或城名。就跟之而和王名累同。過去諸佛降世時的時劫,可說是非常久遠,那個時期的一切,已沒有甚麼文獻可資,佛經可說就是唯一的說明,其中的實際情形,也唯有聽從佛陀的啓示。吾人要知道,不要說過去世諸佛降生時的一切,就是幾千年前之事,也未必能考查得絕對正確,有時都是以推想或假定而含糊爲多,像佛經這麼詳細的闡明,實在是難能可貴的一件事!

  「迦葉佛」降生在世時,也是撰擇婆羅門族,其生身的「父」親叫做「梵德婆羅門」。生身之「母」,是婆羅門女,「名」叫「財主」。既有階級製度,即其婚姻定有一定的規製,故迦葉佛的生父既爲婆羅門,即其生母必定也是一位上流階級的婆羅門女。

  這裏還有一個問題:四姓階級的製定,始自居住于中央亞細亞之雅利安民族,其曆史不過數千年,而過去諸佛出世的時期,起碼也以「劫」的時間計算,那個時候怎麼也有如印度那種階級製度?不過吾人應知道!所謂四姓平等,是釋尊始倡之事,在劫與劫交遞之前後,一切文明須從頭再來,須經過很久的期間,才有文化可談。雖雲文化,也不過是很稚拙,都是靠武力來維生存。在此期間,自有特殊腦袋之人的出現,有頭腦、有知識之人爲了維護其地位,定會創製種種的學說。其中包括人種、宗教,甚至是階級製度。如現代雖雲很文明開化,但是世界各地,還有好多脫不離了古來的特殊製度與觀念,只是名目不可而已,並不能一概都已抹煞不存!佛陀降世時的印度,既有婆羅門、剎帝利等階級的存在,佛陀就唯有從…

《一 大本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二 遊行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