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大家使用慣了的名稱來闡明過去之事。佛經處處留有外道古來的名目,也是佛陀欲藉大家容易了解的事物,以便使人一目了然,以期達到普度衆生的目的耳!如佛陀所用以度化衆生之法,都是標新立異的話,即處處須費很大之力,一再的加以解釋,始能被人知曉,這是佛陀不取的地方!
迦葉佛降生在世「時」的國「王,名」叫「吸毘」王。汲毘王「所治」政的國「城」是足有其名,並不和國王同名,城「名」叫做「波羅捺」城,也是迦葉佛.常據以普度衆生的地方。(偈頌和散文均同,故不作重述)
我父名淨飯,剎利王種,母名大清淨妙。王所治城名迦毘羅衛田佛時頌曰:
父剎利淨飯,母名大清淨。土廣民豐饒,我從彼而生。
我的家父名曰淨飯王,是剎帝利--王種族,家母諱名大清淨妙。淨飯父王所治政的地方爲迦毘羅衛城。佛陀這時以偈頌說:
家父是利帝利種族,是淨飯王。家母名叫大清淨妙夫人。迦毘羅衛國的國土非常廣大,國民也很富裕。我就是在那個環境之下降生的。
「我父名淨飯,剎利王種」。釋尊說他降生在剎帝利的種族裏,是以淨飯王爲生父。淨飯王爲首圖駄那之譯,是釋迦族所推薦山來的政治的領導人物。釋尊誕生前後的釋迦族,是一擁有清白的家系而有名。據說爲久遠前更懿摩王的後裔。釋迦族領土內之行政司法,均依會議的製度,如有事時,大家都會集聚在城內的議事堂。去討論,去議決。是時定有一位長老爲首席人物,以便任督察與議決之責,淨飯王就是被好多釋迦族的人們擁爲擔任此一榮職的王者,是釋迦族中最爲尊貴之人。
釋尊的生「母」名叫「大清淨妙」夫人,所謂摩耶夫人是也。摩耶夫人意譯爲大幻,是拘利族的王國──天臂城城主之王女,是一位很賢淑的夫人。淨飯「王所治」的國「城」,是在「逛毘羅衛」城。迦毘羅衛譯爲妙德、黃色,傳說爲過去黃發仙人住處,故以立名。該城近于佛陀入滅處-拘屍那市,離王舍城最遠(六十由旬,一由旬爲十二哩),離吠舍離城約五十由旬,離舍衛城六、七由旬(法顯叁藏說十叁由旬)。在舍衛城的西北方,即今尼泊爾地方是。
偈頌的第一、二句是說明釋尊之生父與生母,以及其種族,和散文同。「土廣民豐饒」是說迦毘羅衛城地方廣大,山産豐富,是一地大物博的地方,故國民都很豐裕良善。該城雖爲一小王國,可是有很多當時殘存的貴族聚集一體所組成的一個共和政治之故,其國土也可以算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地方,四鄰都是一片平廣,五谷豐登,可以自給自足,不憂有所缺乏,加之事事都是議事製度,自然的諸多釋迦族們均能相安無事,都過著富饒安和樂利的生活。釋尊說:「我從彼而生」,也就是說佛陀世尊乃托胎降生在此迦毘羅衛城裏。
此是諸佛因緣,名號、種族,所出生處。何有智者,聞此因緣,而不歡喜起愛樂心?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吾今欲以宿命智,說過去佛事,汝欲聞不?」諸比丘對曰:「今正是時。願樂欲聞」。佛告諸比丘:「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吾當爲汝分別解說」。
釋尊結語說:「以上是諸佛的因緣實事,是七佛的名號、種族,所降生的時、地等事。焉有智慧的人聽過這此諸佛的因緣實事後,而不會喜悅,而不會生起喜愛快樂的心情的嗎?
這時釋尊又對諸比丘們說:「我現在想用宿命智,以便闡說過去諸佛降世之事。你們喜歡聽我的講解嗎?」諸位比丘向佛回話說:「世尊!現在正是師父您垂示此事之時!我們都喜歡聽聞佛陀您的垂示!」佛陀告訴比丘們說:「那麼大家就認真的聽吧!應傾全精神注意的聽!聽後要好好的思念它,我會爲你們分別詳細的解說!」
「此是諸佛因緣」。因就是親因(原因),緣爲助緣。所謂力強的爲因,力弱的爲緣。世上的萬事萬物,一切的一切,沒不都是由于因與緣而得成就。佛教是以因緣爲宗,都說一切法不生于因與緣。如離開了因與緣,則沒有一法可成。佛教所說的因緣,不但是針對外道之「自然之說」而開說的而已,也是揭開一切事物的真實相貌,是非常科學化的論說。因緣也可以說是經過的實事,故諸佛因緣就是七佛的來龍去脈,也就是七佛降生在世的一切事緣。
「名號、種族、所出生處」。名號爲七佛的正名正號。種族則包括七佛的生身父母的出身族姓。所出生處是七佛的降生地,當然是包括國王、國都等事,是七佛出現在世的左證。其它如七佛降世的時期、年壽、道樹,會衆、二弟子、侍者、佛子等,均包括在「諸佛因緣」裏面。名號、種族、生處等,是諸佛出世的確證之故,特予提示出來耳。
「何有智者,聞此因緣,而不歡喜起愛樂心?」智者爲有智之人,何者爲焉有,世上那裏有一位有智慧之人聽到七佛之因緣實事,而不會生起喜悅的道理?換一句話說,有智慧的人即會明白事理,會知道事物的前因後果,因之而會避惡趣善。凡是善的,莫不向前去行,尤其是對于真理,定會特別喜悅,會向前求進。諸佛因緣不但是發揚善事,也是闡明真理之所以,故凡是有智慧的人,都唯恐求之不得!釋尊語中帶勵,使人激起向善向解脫之心!
「爾時」釋迦「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吾今欲以宿命智,說過去佛事,汝欲聞否?」宿命智爲宿命通,是六神通之一。此種神通能夠自由自在的知道過去世的生命,以及有關于宿世的一切行事。由于能夠知道宿世之事,故曰智,智力自在無礙,就名爲通。釋尊既覺悟宇宙的真理,自會具有了超自然的神異之六通。雖然平時不願常顯,也禁止弟子們的顯異,但是爲了闡明真理,度化衆生的需要,仍然得依藉其已具有的神力去化導,以期達到宏化的目的。釋尊說他爲了使大家明白七佛的一切,故說要以宿命智來解說過去諸佛降世之事迹,所謂諸佛的「常法」,也就是諸佛降世的法則、法性,可說是「例程」。釋尊將闡有關于諸佛的常法,首先問大家是否想了解此事?也許諸弟子們雖然也有很多具有宿命智之人,可是都不像佛陀所知的那麼徹底,尤其是那些未具宿命智的人,都需藉仗佛陀闡釋的必要!
「諸」位「比丘」聽完佛陀的垂問後,回答佛陀說:「今正是時,願樂欲聞」。大家都說佛陀現在欲示諸佛的常法,正是時候,也就是最適合于闡明過去諸佛降生的一定的方式,大家都很願意聽佛的垂示。也許如上所述,雖然有好多人已具有了宿命智,而能知道過去事,如證悟阿羅漢果的人等是。阿羅漢譯爲無生,是煩惱漏盡的聖者,不但已具有宿命通,就是漏盡通也已具足,不過不像佛陀那麼高深,那麼深遠,其智力有一定的界限,故還不斷的恭聆佛陀的闡釋,所以說,比丘們全體都說願意聽佛的釋示。至于「今正其時」,是因釋尊既介紹過七佛的因緣等事,也應介紹七佛的常法,此時應一口氣的把它講完,以免有一知半解之嫌。
佛陀既征求過大家的同意,則應義不容辭的講下去。所以「佛」陀就「告」訴「諸比丘」們,叫大家應「谛聽!谛聽!善思念之」。谛爲真理,是真實不虛之義,谛聽即爲實實在在的聽,也就是注意的聽,重說二句的用意是特別囑令注意之意。至于善思念之,就是叫人在聽聞的時候,不但要好好的思考它,就是聽後也應好好的把它記憶,使之不忘,這樣才會有益于學佛之人。「吾當爲汝,分別解說」。分別本爲思量識別種種事理之謂,
這裏是以分類,也就是一一詳細的講解述說之意。下面就是釋尊爲諸比丘講說有關于七佛降世的常法,是每位佛陀降生的同一法則。
比丘!當知諸佛常法。毘婆屍菩薩,從兜率天,降神母胎,從右脅入,正念不亂。當于爾時,地爲震動,放大光明,普照世界,日月所不及處,皆蒙大明,幽冥衆生,各相覩見,知其所趣。時此光明,複照魔宮,諸天釋梵,沙門、婆羅門,及余衆生,普蒙大明。諸天光明,自然不現。
比丘們!你們應該知道諸佛的常法!往昔之時,毘婆屍菩薩從兜率陀天(知足)降靈在其母親的胎內時,是從右脅而入的。這時的菩薩,正念不亂。在那個時候,大地爲之震動,有大光明放出,而普照著世界。平時日月所照不到的地方,都因之而蒙受大光明。在黑暗幽冥裏的衆生,都能互相看見,都能互知所住的地方。當時這個大光明天照到魔王所住的魔宮,諸天上界的天神、帝釋天(天帝)、大梵天(清淨天)、沙門(勤息)、婆羅門(淨裔),以及其它種類的衆生。都蒙受到此一大光明,諸天界的光明,自然的被吞沒而不現。
釋尊叫一聲「比丘」們!叫他們應「當」要「知」道「諸佛常法」。常法就是尋常之法,諸佛常法是指諸佛降生時,都有一定的法式,也就是都采取同一樣式。常法也是法則、法性。法則爲法度,是一定的常規,法性則爲真理。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其真體完全不變!又通于一切法爲性,即顯真如通于染淨,通于情、非情等深廣之義。古來就這樣的說諸佛的常法(例程)爲諸佛的法性。
諸佛降生的尋常之法(一定的法則),到底是怎樣?釋尊舉出毘婆屍佛將降生在世時,托胎的經過:「毘婆屍菩薩,從兜率天降神母胎,從右脅入,正念不亂」。七佛之首的毘婆屍佛在未降世成佛前,是一位補處菩薩。菩薩的舍生趣生,已經是任運自在,不會被甚麼業力有所牽連,只靠其願力就能隨心滿願的托胎降生,更何況一位補處菩薩(候補佛陀的菩薩)。所以他從兜率天(知足)降神在他的肉身母親的胎內時,違是正念不亂,也就是非常的自在,有定心念力,不動不搖,不會因環境的有所不同,而被外境所擾亂。佛傅不但在描寫菩薩降靈在母胎時,是從右脅而入,也從右脅而誕生。雖然是有點神秘,但是一位世上難得一遇的佛陀的受胎與誕生,如果也和常人一樣的話,那就不能顯示出其殊勝,更何況編寫佛傳的人,並不是隨便杜撰的,是有其依據的。如這裏已將佛陀未降生前之神秘事描寫出來!
菩薩從兜率陀天降胎,是佛陀八相成道之一。是以佛陀成道爲中心,而將…
《一 大本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