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一 大本经▪P18

  ..续本文上一页大家使用惯了的名称来阐明过去之事。佛经处处留有外道古来的名目,也是佛陀欲藉大家容易了解的事物,以便使人一目了然,以期达到普度众生的目的耳!如佛陀所用以度化众生之法,都是标新立异的话,即处处须费很大之力,一再的加以解释,始能被人知晓,这是佛陀不取的地方!

  迦叶佛降生在世「时」的国「王,名」叫「吸毘」王。汲毘王「所治」政的国「城」是足有其名,并不和国王同名,城「名」叫做「波罗捺」城,也是迦叶佛.常据以普度众生的地方。(偈颂和散文均同,故不作重述)

  我父名净饭,剎利王种,母名大清净妙。王所治城名迦毘罗卫田佛时颂曰:

  父剎利净饭,母名大清净。土广民丰饶,我从彼而生。

  我的家父名曰净饭王,是剎帝利--王种族,家母讳名大清净妙。净饭父王所治政的地方为迦毘罗卫城。佛陀这时以偈颂说:

  家父是利帝利种族,是净饭王。家母名叫大清净妙夫人。迦毘罗卫国的国土非常广大,国民也很富裕。我就是在那个环境之下降生的。

  「我父名净饭,剎利王种」。释尊说他降生在剎帝利的种族里,是以净饭王为生父。净饭王为首图駄那之译,是释迦族所推荐山来的政治的领导人物。释尊诞生前后的释迦族,是一拥有清白的家系而有名。据说为久远前更懿摩王的后裔。释迦族领土内之行政司法,均依会议的制度,如有事时,大家都会集聚在城内的议事堂。去讨论,去议决。是时定有一位长老为首席人物,以便任督察与议决之责,净饭王就是被好多释迦族的人们拥为担任此一荣职的王者,是释迦族中最为尊贵之人。

  释尊的生「母」名叫「大清净妙」夫人,所谓摩耶夫人是也。摩耶夫人意译为大幻,是拘利族的王国──天臂城城主之王女,是一位很贤淑的夫人。净饭「王所治」的国「城」,是在「逛毘罗卫」城。迦毘罗卫译为妙德、黄色,传说为过去黄发仙人住处,故以立名。该城近于佛陀入灭处-拘尸那市,离王舍城最远(六十由旬,一由旬为十二哩),离吠舍离城约五十由旬,离舍卫城六、七由旬(法显三藏说十三由旬)。在舍卫城的西北方,即今尼泊尔地方是。

  偈颂的第一、二句是说明释尊之生父与生母,以及其种族,和散文同。「土广民丰饶」是说迦毘罗卫城地方广大,山产丰富,是一地大物博的地方,故国民都很丰裕良善。该城虽为一小王国,可是有很多当时残存的贵族聚集一体所组成的一个共和政治之故,其国土也可以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地方,四邻都是一片平广,五谷丰登,可以自给自足,不忧有所缺乏,加之事事都是议事制度,自然的诸多释迦族们均能相安无事,都过着富饶安和乐利的生活。释尊说:「我从彼而生」,也就是说佛陀世尊乃托胎降生在此迦毘罗卫城里。

  此是诸佛因缘,名号、种族,所出生处。何有智者,闻此因缘,而不欢喜起爱乐心?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吾今欲以宿命智,说过去佛事,汝欲闻不?」诸比丘对曰:「今正是时。愿乐欲闻」。佛告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释尊结语说:「以上是诸佛的因缘实事,是七佛的名号、种族,所降生的时、地等事。焉有智慧的人听过这此诸佛的因缘实事后,而不会喜悦,而不会生起喜爱快乐的心情的吗?

  这时释尊又对诸比丘们说:「我现在想用宿命智,以便阐说过去诸佛降世之事。你们喜欢听我的讲解吗?」诸位比丘向佛回话说:「世尊!现在正是师父您垂示此事之时!我们都喜欢听闻佛陀您的垂示!」佛陀告诉比丘们说:「那么大家就认真的听吧!应倾全精神注意的听!听后要好好的思念它,我会为你们分别详细的解说!」

  「此是诸佛因缘」。因就是亲因(原因),缘为助缘。所谓力强的为因,力弱的为缘。世上的万事万物,一切的一切,没不都是由于因与缘而得成就。佛教是以因缘为宗,都说一切法不生于因与缘。如离开了因与缘,则没有一法可成。佛教所说的因缘,不但是针对外道之「自然之说」而开说的而已,也是揭开一切事物的真实相貌,是非常科学化的论说。因缘也可以说是经过的实事,故诸佛因缘就是七佛的来龙去脉,也就是七佛降生在世的一切事缘。

  「名号、种族、所出生处」。名号为七佛的正名正号。种族则包括七佛的生身父母的出身族姓。所出生处是七佛的降生地,当然是包括国王、国都等事,是七佛出现在世的左证。其它如七佛降世的时期、年寿、道树,会众、二弟子、侍者、佛子等,均包括在「诸佛因缘」里面。名号、种族、生处等,是诸佛出世的确证之故,特予提示出来耳。

  「何有智者,闻此因缘,而不欢喜起爱乐心?」智者为有智之人,何者为焉有,世上那里有一位有智慧之人听到七佛之因缘实事,而不会生起喜悦的道理?换一句话说,有智慧的人即会明白事理,会知道事物的前因后果,因之而会避恶趣善。凡是善的,莫不向前去行,尤其是对于真理,定会特别喜悦,会向前求进。诸佛因缘不但是发扬善事,也是阐明真理之所以,故凡是有智慧的人,都唯恐求之不得!释尊语中带励,使人激起向善向解脱之心!

  「尔时」释迦「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吾今欲以宿命智,说过去佛事,汝欲闻否?」宿命智为宿命通,是六神通之一。此种神通能够自由自在的知道过去世的生命,以及有关于宿世的一切行事。由于能够知道宿世之事,故曰智,智力自在无碍,就名为通。释尊既觉悟宇宙的真理,自会具有了超自然的神异之六通。虽然平时不愿常显,也禁止弟子们的显异,但是为了阐明真理,度化众生的需要,仍然得依藉其已具有的神力去化导,以期达到宏化的目的。释尊说他为了使大家明白七佛的一切,故说要以宿命智来解说过去诸佛降世之事迹,所谓诸佛的「常法」,也就是诸佛降世的法则、法性,可说是「例程」。释尊将阐有关于诸佛的常法,首先问大家是否想了解此事?也许诸弟子们虽然也有很多具有宿命智之人,可是都不像佛陀所知的那么彻底,尤其是那些未具宿命智的人,都需藉仗佛陀阐释的必要!

  「诸」位「比丘」听完佛陀的垂问后,回答佛陀说:「今正是时,愿乐欲闻」。大家都说佛陀现在欲示诸佛的常法,正是时候,也就是最适合于阐明过去诸佛降生的一定的方式,大家都很愿意听佛的垂示。也许如上所述,虽然有好多人已具有了宿命智,而能知道过去事,如证悟阿罗汉果的人等是。阿罗汉译为无生,是烦恼漏尽的圣者,不但已具有宿命通,就是漏尽通也已具足,不过不像佛陀那么高深,那么深远,其智力有一定的界限,故还不断的恭聆佛陀的阐释,所以说,比丘们全体都说愿意听佛的释示。至于「今正其时」,是因释尊既介绍过七佛的因缘等事,也应介绍七佛的常法,此时应一口气的把它讲完,以免有一知半解之嫌。

  佛陀既征求过大家的同意,则应义不容辞的讲下去。所以「佛」陀就「告」诉「诸比丘」们,叫大家应「谛听!谛听!善思念之」。谛为真理,是真实不虚之义,谛听即为实实在在的听,也就是注意的听,重说二句的用意是特别嘱令注意之意。至于善思念之,就是叫人在听闻的时候,不但要好好的思考它,就是听后也应好好的把它记忆,使之不忘,这样才会有益于学佛之人。「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分别本为思量识别种种事理之谓,

  这里是以分类,也就是一一详细的讲解述说之意。下面就是释尊为诸比丘讲说有关于七佛降世的常法,是每位佛陀降生的同一法则。

  比丘!当知诸佛常法。毘婆尸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从右胁入,正念不乱。当于尔时,地为震动,放大光明,普照世界,日月所不及处,皆蒙大明,幽冥众生,各相覩见,知其所趣。时此光明,复照魔宫,诸天释梵,沙门、婆罗门,及余众生,普蒙大明。诸天光明,自然不现。

  比丘们!你们应该知道诸佛的常法!往昔之时,毘婆尸菩萨从兜率陀天(知足)降灵在其母亲的胎内时,是从右胁而入的。这时的菩萨,正念不乱。在那个时候,大地为之震动,有大光明放出,而普照着世界。平时日月所照不到的地方,都因之而蒙受大光明。在黑暗幽冥里的众生,都能互相看见,都能互知所住的地方。当时这个大光明天照到魔王所住的魔宫,诸天上界的天神、帝释天(天帝)、大梵天(清净天)、沙门(勤息)、婆罗门(净裔),以及其它种类的众生。都蒙受到此一大光明,诸天界的光明,自然的被吞没而不现。

  释尊叫一声「比丘」们!叫他们应「当」要「知」道「诸佛常法」。常法就是寻常之法,诸佛常法是指诸佛降生时,都有一定的法式,也就是都采取同一样式。常法也是法则、法性。法则为法度,是一定的常规,法性则为真理。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其真体完全不变!又通于一切法为性,即显真如通于染净,通于情、非情等深广之义。古来就这样的说诸佛的常法(例程)为诸佛的法性。

  诸佛降生的寻常之法(一定的法则),到底是怎样?释尊举出毘婆尸佛将降生在世时,托胎的经过:「毘婆尸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从右胁入,正念不乱」。七佛之首的毘婆尸佛在未降世成佛前,是一位补处菩萨。菩萨的舍生趣生,已经是任运自在,不会被甚么业力有所牵连,只靠其愿力就能随心满愿的托胎降生,更何况一位补处菩萨(候补佛陀的菩萨)。所以他从兜率天(知足)降神在他的肉身母亲的胎内时,违是正念不乱,也就是非常的自在,有定心念力,不动不摇,不会因环境的有所不同,而被外境所扰乱。佛傅不但在描写菩萨降灵在母胎时,是从右胁而入,也从右胁而诞生。虽然是有点神秘,但是一位世上难得一遇的佛陀的受胎与诞生,如果也和常人一样的话,那就不能显示出其殊胜,更何况编写佛传的人,并不是随便杜撰的,是有其依据的。如这里已将佛陀未降生前之神秘事描写出来!

  菩萨从兜率陀天降胎,是佛陀八相成道之一。是以佛陀成道为中心,而将…

《一 大本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二 游行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