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 大本經▪P20

  ..續本文上一頁之人那樣會覺得衆苦逼迫,百患纏身,煩惱莫大,而是身心安祥之故,不知苦惱災患爲何物。

  「智慧增益」。因菩薩在胎內之故,其母也會突然具有深遠的智慧。「母自觀胎,具菩薩身,諸根具足。如紫磨金,無有瑕穢」。紫磨金爲紫磨黃金,是閻浮檀金的一種。據說具有紫色而光。瑕爲玉上的毛病,所謂玉上的斑痕汙點是。懷有菩薩聖胎的母親,因有深遠的智慧之故,能夠親自觀察看到自己的腹內之菩薩聖胎。她看到胎內之菩薩身早已具足了諸根,也就是六根都很完整美好。身體是呈現紫磨黃金之色,是沒有半點的垢穢毛病。已經是妙相莊嚴!

  「猶如有目之士,觀淨瑠璃,內外清徹,無衆障翳」。有目之士爲開覺眼之人,是眼睛睿利之謂。瑠璃譯爲青色寶,是透明清淨的物體。菩薩之母,觀察看到胎內的菩薩的情形,有如具有了睿利的眼晴之人,在手中觀看透明而清淨的寶珠一樣,不管是內與外,都是清淨透徹,絕沒有甚麼障蔽可言。釋尊說後,叮咛諸比丘們說:「此是諸佛」托胎時的「常法」!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如淨瑠璃珠,其明如日月。仁尊處母胎,其母無惱患,

  智慧爲增益,觀胎如金像,母懷妊安樂,此諸佛常法。

  這時釋迦世尊,用偈的體裁說:

  住胎期的菩薩,其清淨的程度,有如透明的寶珠,其光明好似日月在照耀。菩薩降靈處在母胎時,其母親因托福而沒有憂惱災患,智慧爲之增益,菩薩之母,親自觀察胎內的菩薩時,有如一座金像。菩薩之母懷孕時,非常的安隱快樂。這種現象是諸佛在住胎時的常法。

  偈頌長文都大致相同,並沒有甚麼增減,只是敘述的次序先後有些不同耳。

  「如淨瑠璃珠」是說降靈住胎的菩薩之六根清淨的程度,有如內外透徹的寶珠一樣,一點也不會覺得有甚麼毛病垢穢。「其明如日月」是說菩薩的身體會發亮,其光亮的程度有如日月的光明在照耀萬物一樣。「仁尊處母胎,其母無惱患」。仁尊是指毘婆屍菩薩,因爲是補處菩薩,也是將降世成佛。具有了大慈悲度化衆生的緣故,堪稱爲最爲有仁慈的聖尊!他處在母胎時,讓其聖胎的肉親,會直接受其福陰,故在菩薩住胎的期間內,已脫離種種的苦惱災患,自不會再和世人一樣的有了甚麼苦惱災患可言。

  「智慧爲增益,觀胎如金像」。既懷有聖贻,自會有了深遠的智慧,有智慧即能觀察一切,內自體內,外洎天地。當她親自觀察自己體內的聖胎時,即發見體內的聖胎,有如一金人之像,也就是在長文裏所謂的紫金色相。「母懷妊安樂」。由兜率陀天降靈住胎的菩薩,是正念不亂之故,俾其母親在懷妊的期間內,得以過看非常安隱的每天!佛陀結語說:「此諸佛常法」。這就是諸佛住胎時,一定的常法。

  佛告比丘:毘婆屍菩薩,從兜率天降神母胎,專念不亂。母心清淨,無衆欲想,不爲淫火之所燒然,此是諸佛常法。

  佛陀告訴諸比丘們說:毘婆屍菩薩兜率陀天降神住入母胎時,是正念不動亂。其母親的心理,因此而非常的清淨,已沒有種種的欲想,不再會爲淫火所燃燒而引起欲念,這是諸佛降胎時的常法。

  「佛」陀又告訴諸「比丘」們有關于諸佛的常法說:「比丘」們,你們應知道!當「毘婆屍菩薩,從兜率」陀「天降神」住入其肉體的「母胎」時,是「專念」而「不」曾動「亂」。「母心清淨,無衆欲想」。一般來說,都知道有所謂母子連心一事,何況聖胎在其腹內,自會受到菩薩聖胎的影響,而事事都會和平時大異其趣。尋常的時候,如沒有菩薩的功行,則是一介凡夫之心而奔聲逐色,是妄想多,欲念熾盛之故,都不知如何克製自己的欲念。也許「食色性也」之故,那些男女私情,是凡夫的常念。惟懷有聖胎之人。其心理自會和胎內的菩薩的心理一樣,已經是「清」而無染,「淨」而無雜,故已沒有種種的「欲想」的了。「不爲淫火,之所燒然」。貪欲在佛門爲叁毒之一,淫欲爲貪欲之首,也是貪欲的代表,佛門戒媱,是因淫欲如火,會焚燒吾人的慧命,也就是說,淫欲之熱情,有如猛火,所謂淫火內發,自燒而死是也。懷有聖胎的人,其心既清淨,既沒有種種的欲想,自不會被淫火所燃燒。釋尊說這是「諸佛」降神住胎時的「常法」。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菩薩住母胎,天中天福成,其母心清淨,無有衆欲想,

  舍離諸淫欲,不染不親近,不爲欲火燃,諸佛母常淨。

  這時世尊念出偈頌說:

  菩薩在母胎裏,天中天之福德助成之故,其母親的心理非常的清淨,沒有種種的欲念,已舍離了諸淫欲,不再染有欲念,不再會親近淫事,不會被欲火所燃燒,一切諸佛之母,都是這樣的清淨!

  「菩薩住母胎,天中天福成,其母心清淨,無有衆欲想」。天中天爲佛陀,佛陀是天中之天,聖中之聖。補處菩薩既降靈住胎在世,即將降生完成佛道,故已堪稱爲天中天──佛陀。毘婆屍菩薩降神住入其母之胎內時,即將完成佛道,其福德自會助成懷有其胎之母,使其母親的心理由凡夫的妄念一變而爲清淨心理的保有者,所以這時的菩薩之母之心,已經是非常的清淨,已經沒有如世人所有的種種欲念!

  「舍離諸淫欲,不染不親近,不爲欲火燃,諸佛母常淨」。沒有欲念,即已表示將淫欲舍離得一乾二淨,不再會染有這種垢汙之淫事,也不會一再的親近這種會毒害自己的淫事。總而言之,已不會一再的被欲火所燃燒,與淫欲事,已格爲兩個世界。凡是懷有佛陀聖胎之母,, 都是一樣的心理,總是常時清淨!

  佛告比丘,諸佛常法:毘婆屍菩薩,從兜率天降神母胎,專念不亂。其母奉持五戒,梵行清淨,笃信仁愛,諸善成就,安樂無畏,身壞命終,生忉利天。此是常法。

  佛陀又告訴諸比丘們有關于諸佛的常法:毘婆屍菩薩從兜率陀天降神住入母胎時,是正念而不動亂。其母因之而能奉持五戒,而能梵行清淨,而能笃信仁愛,諸善都能成就,能夠安樂而沒有畏懼之心。肉身壞滅壽命終了時,即會上生忉利天宮,這是諸佛降神入胎時的常法。

  「佛」陀又「告」示諸「比丘」們,有關于「諸佛」的「常法」。「毘婆屍菩薩」自「從兜率」陀「天,降神」入在「母胎」時,是「專念」正定「不亂」。「其母」因此能夠「奉持五戒」。五戒又叫做五法。爲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是學佛人的通戒。始自做人、生天,終至成佛作租,均需五戒爲下手工夫,是佛道修行最爲根本的學處。

  奉爲奉承,持爲持守,奉持是表示拳拳服膺,徹底的禁絕,對于五戒已不再冒犯之謂。「梵行清淨」。梵行爲清淨之行,主要在于斷除淫欲,通常都爲梵天之行法,惟梵則攝四禅四無色定,通取一切戒,也爲之梵行。「笃信仁愛」。笃信爲忠實可賣,仁愛即對人有同情心,都是值得令人敬佩之人的動作。「諸善成就,安樂無畏」。諸善是所有的人天善行,凡是善業都完滿無缺。安樂即身安心樂,所謂身無危險故安,心無憂惱故樂,無畏則泰然自若,無所畏懼之謂。凡是仁慈行善的人,則得身安心樂,無論在什麼地方,遇到什麼事,都能逢凶化吉,是心安理得之故,自不會有甚麼畏懼可言。

  「自壞命終,生忉利天」。忉利天譯爲叁十叁天,是欲界六層天的第二層天。據說在須彌山頂,四方各有八天,中有一天,是帝釋(天帝)所住的地方。懷有菩薩聖胎之母,因有如上所述的種種功德善行,故當他因生産而肉身損壞,而壽命終了後,即會上升到忉利天去享受天福。「此」種事情也「是」諸佛降靈入胎時的「常法」。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持人中尊身,精進戒具足,後必受天身,此緣名佛母。

  這時釋尊又用偈說:

  懷有人中尊──佛陀的生身之人,因精進于善,戒律具足,死後必定會受天身,由此因緣,名叫佛母。

  「持人中尊身」的人中尊,是指佛陀。佛陀爲天中天,人中人,是人中最爲尊貴的人。持爲把持,是握有。可解釋爲因懷有人中尊──佛陀的肉身之故,會承其福陰。「精進戒具足」。精進指諸善行,戒指五戒,是一切衆生的根本戒律,根本既固,即余末定牢,所以說,一切戒律都守持得具足不缺。這樣,即「後必受天身」,也就是行持禁戒,精進于善行的人,已具有了很大的福德,死後必定會得上天上界,去受天神之身。「此緣名佛母」。懷有菩薩聖胎的人,定有如上述的種種功德,是不可思議的一件事。也許如偈頌所說的,因此之故,才叫做佛母。也許佛陀降生後,就會普渡群生,一切衆生定會沾潤到佛陀的大恩大德,而佛陀的降生必需有一位肉身的母親,如沒有她,佛陀就無從托胎誕生,故佛母的功德也是非常的大,所以方會提到佛母離世後之生處。

  佛告比丘,諸佛常法:毘婆屍菩薩,當其生時,從右脅出。地爲震動,光明普照。始入胎時。闇冥之處,無不蒙明,此是常法。

  佛陀又告訴諸位比丘,有關于諸佛的常法說:當毘婆屍菩薩降生時,是從佛母的右脅下誕生的。是時大地因此而震動,具有大光明普照一切。菩薩初入母胎時,那些幽闇的地方,都沒不蒙受其光明。這也是諸佛的常法。

  「佛」陀又「告」訴諸「比丘」們,有關于「諸佛」的「常法」說:「毘婆屍菩薩,當其生時,從右脅出」。菩薩的降生,如上述,是八相成道之一。是將佛陀降生時的情形神秘化的。佛院爲最高無上的覺者,自始至終,應該是非常的聖潔之體,其降生自然的不同于凡夫,故有從佛母的右脅下誕生于人世之說。如釋尊誕生時,據說也是從摩耶夫人的右脅而生,其開始,就已灑脫,而潔淨無垢的表示,正是諸佛誕生時的奇迹!諸佛的一切既同,則毘婆屍佛自不例外。

  「地爲震動」。大地震動爲一切都被感動的形容。在尋常之時,一切都不會覺得有異,但如有特殊的事情將發生,或發生時,定會令人覺得有些不同,好像天地都在變動似的。以吾人的經驗來說,當你有天大的喜事時,不但禁不住你內心的喜悅,也會抑製不了你的身口,所謂「蹈之、舞之」…

《一 大本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二 遊行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