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鬥,而由于這些爭鬥,未來將墮入下叁道。
然而如果一個人修持佛法,持戒清淨,但卻心存著驕傲的心態,這便將導致投生天道的結果,在天道的天人,暫時有種種享樂,毫無痛苦,但這些都是短暫的,在天人臨終時,會有種種徵兆出現,如:身體發臭、親友離去、裝飾花朵消失……等等,而因爲他們一生只知道享樂,從未想過修行這回事,因此他們通常會下墮叁惡道。
然而要投生暇滿的人道是很困難的,就算能投生人道,也得遭受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等等的痛苦,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此外,不斷地爲生活所需而忙碌奔波,亦是人道的痛苦之一。
身爲人道衆生是很有威力的,無論你造什麽業,都能累積很大的果報,因此如果你走錯了路,例如掀起了一場戰爭,殘殺了無數生靈,你就能造下無量的惡業,人道是極具威力的,我們應善加利用這力量,千萬不要做任何傷害別人的事。
(叁)慈心與悲心
輪回的苦是極爲恐怖的,二乘人就是洞視了輪回是澈澈底底的苦,所以他們急于證阿羅漢果,解脫輪回,而雖然他們並未以救度衆生爲主,但並非就表示他們一點慈悲心也沒有,他們可以說是因爲恐懼輪回之苦,急于證取涅槃,而一時忘了其他衆生,舉個例子,有一對夫婦家裏失火,夫婦兩人驚慌地連忙逃出屋外,卻一時忘了房裏還有孩子,聲聞緣覺也是如此,然而二乘人在證阿羅漢果之後,要能繼續向究竟的佛位邁進,就需要慈悲心了。
要培養慈悲心,必須有十分堅強的意志,一個懦弱缺乏毅力的人除了對一切都縮頭縮腦的之外,甚至還會影響到他周圍的人,在面臨挑戰的時候,他也會背棄朋友,臨陣脫逃,這完全不是慈悲的大乘菩薩所應有的行止,修慈悲心的人必需要十足的勇氣和膽識,當然在一開始並沒有辦法生起廣大的慈悲,大慈大悲是必須經過不斷的修練才生起的。
要如何修慈悲心呢?
首先,我們知道世上對我們最好的人是母親,她生我們、養我們、照顧我們,供我們上學念書,她每天所做的事,幾乎全都是爲了我們,我們能有這寶貴的人身來修持佛法,也是母親的恩賜,所以現在我們修行,決不要只爲自己解脫就好,一定要讓母親也能夠解脫成佛,這樣的想法和發願,便是發慈悲心的第一步。
接著我們想一想,在輪回中,我們已受生無數次了,因此,一切衆生必都曾是我們的母親,這些過去世中無數無量的母親也都曾經細心地呵護過我們、照顧過我們,因此我們也要令這所有的母親都能解脫生死輪回,但一切衆生爲了生活,得不停地忙碌工作以積聚財富,以致不能全力地來修持佛法,因此我們更要關愛這一切曾爲慈母的衆生,願能即刻令他們都明心見性,了生脫死。
由對母親的慈愛開始,進而發展到一切衆生的慈愛,便能減弱所有的煩惱。
慈悲心減弱了我們對自我的執著,因此貪欲也降低了,通常人對某事物很貪執的時候,完全是由于以自我爲重心所引起的,我們總是希望自己能擁有一切美好的事物,因此我們是貪執的,然而當自我不再那麽重要的時候,也沒有什麽好貪的了。
同樣的,慈悲亦減弱了嗔恨的心,因爲現在我們已衷心要利益一切衆生,當我們對一切衆生都有慈愛心時,也不可能會有仇恨的心態了,這是十分肯定的,同時,嫉妒的心也消失了,平常我們會嫉妒別人,是因爲看到別人比我們好,比我們有成就,故心中不服,而現在我們心中懷著希望別人好的願望,所以當別人成功幸福的時候,正滿足了我們的心願,哪來的嫉妒呢?同時,吝啬心也沒有了,因爲吝啬是因爲我執很強,不願處于匮乏或不安的狀態所引起,而當你感到別人比自己重要的時候,心因此放開了,所以能真誠地利益他人。
慈悲心的培養是有很大的益處的,當修行人愈能降低心中的五毒煩惱時,他也就愈有力量能跳出輪回,這就是最究竟的利益――開悟成佛,而就現世的利益來說,一個充滿慈悲心的人是到處都受歡迎的,不管在任何社會,或與任何人相處,都能十分融洽和諧,不論在任何壓力或逆境之下,都應保持慈悲的心,就如同母親對他的孩子一樣,無論在任何情況下,母親對孩子的愛是不會改變的,而這樣的慈悲是到處都受歡迎的,每個人都喜歡善良的人,沒有人喜歡自私的人。
此外,慈悲心亦是最有威力的護身符,譬如有人對你十分仇視,甚至以暴力攻擊你,但如果你一點都不發怒,而十分溫和平順,心存慈悲的話,他的嗔恨便可因此而被撫平了,故你保護了自身,你也保護了對方,使他免于再造業。
慈悲心是最有力量的防衛武器,人都害怕別人施予種種身體上或心理上的攻擊和傷害,但如果我們能在受攻擊的那一刻保持慈悲的話,便能完全摧毀對于「自我」的執著,因此,任何想攻擊或傷害我們的人,亦變得毫無目標可言了,因爲我們已經完全沒有我執了,要打要殺,要咒要罵都沒有關系,就像有人要射箭,但我們卻把箭靶移開了,射箭的人也失去目的了,把我執去除,就像是將箭靶移開一樣。
總而言之,慈悲的心不管是對自我還是他人來說,都是最好的防衛,否則如果你在意別人的攻擊或咒罵,而總是想爭回一口氣,想報複的話,那只會導致彼此間不斷地冤冤相報,結果只是招來更多更嚴重的傷害而已,因此,最安全的防衛,就是慈悲心。
人們在遇到一些障礙或生病的時候,有時會請喇嘛修「施身法」,來消除障礙或疾病,「施身法」就是修法的喇嘛,以慈悲心邀請所有作怪的妖魔鬼怪,以親切和霭而非命令式的態度,告訴他們:無論他們要什麽,血、肉、骨頭……等,都盡量不要客氣,要什麽就拿什麽,直到滿意爲止,而施身法修完之後,障礙或疾病總能消除、痊愈,這不是用法術來擊退這些妖魔,而是用慈悲的威力。
(四)發菩提心
能發大慈悲心的行者,就能生起菩提心。菩提心是弟子在上師或善知識前,發願要度一切有情衆生,這是一種戒,先前你只是生起慈悲心的心來對人而已,在此你的慈悲心已經十分廣大,故你願持守菩薩戒,利益一切有情衆生,這即是覺悟之心――菩提心。
在現在的社會中,一個人就算發願要持守菩薩戒、行菩薩道,也很難堅持下去,這就是因爲慈悲心不夠,譬如你有一個孩子,若你很愛你的孩子,那無論你是高興、悲傷、快樂或失意,你都依然會愛他,這種堅持就是慈悲的力量,因此我們無法堅持菩薩行,就是因爲缺乏足夠的慈悲力。
身爲一個菩薩,必須行十波羅蜜多,以實踐菩薩行。
第一是「布施波羅蜜多」,這是指在物質上,施與別人種種財物,在行爲上,則竭盡所能地幫助別人,在言語上,給別人鼓勵、忠告和建議,而在精神上,則懷著慈悲樂于助人的心情;只要能抱著一個喜悅的心,要做到這些是可能的,而我們若是感到很難做到這些善行,就代表我們自私的心態並未去除,自私會使布施之行變得很困難,但如果我們能以更開闊的心胸去品嘗布施所帶來的喜悅時,一切都變得容易了,在布施波羅蜜多中,特別強調無論我們作了任何有形或無形的布施,心都應該安住于空性之中,不對所施之物、接受布施的人以及行布施的自己起任何念頭,這即布施波羅蜜多。
第二是「持戒波羅蜜多」,意指行者以戒律的持守,來遠離惡業的造作,當然你也會期望別人也能持戒,但一切都以自律爲最重要,此外,要成就持戒波羅蜜多,必須先淨除煩惱毒,再加以智慧和方便的修持。就像要洗碗,必需先把手洗乾淨一樣。
一個人無法恒久地持守戒律,就是因爲沒有以空性的觀念來持戒,修行人若沒有空性的觀念,就算他已持守了很久的戒律,積了很多的功德,一切仍很容易被煩惱毒所摧毀,因此空性的觀念是很重要的。
第叁是「忍辱波羅蜜多」,如果你已發起利益一切衆生的菩提心之後,則忍辱就變得很簡單了,以對一切衆生慈悲的心,處處爲別人著想,那麽過去難以忍受的事,難以咽下的那口氣,現在都變得沒什麽了,而如果你能以空性、無所住的心來修忍辱,那就沒有「誰」在忍辱,也沒有「誰」讓你得去忍,更沒有什麽「辱」好忍了,你能將心安住于空性之中,即是忍辱波羅蜜多。
最嚴重的過失就是一個人受了菩薩戒之後,心中還充滿了仇恨、怒氣,這完全違背了菩薩的誓願。
第四是「精進波羅蜜多」,能發出真正的菩提心,並完全了解菩提心的種種利益,便能實踐各種利他的善行,過去一切爲了保衛「自我」所做的一切損人的惡行,便毫無意義了,現在我們的一切作爲都是非常有意義、有益處的,並有極大的喜悅,因此我們自然能十分精進了,因爲既然你已發願持守菩薩戒,便應利益無量的衆生,但如果你只說不做的話,那事實上便破戒了,持守菩薩戒、行菩薩道,必須以大精進爲之。
同樣的,精進波羅蜜多亦必須以空性來修持,對于一切所作所爲,一切辛勞努力,都不起執著之念,這即是精進波羅蜜多。
總之,一切修持都應依智慧和方便,智慧即是空性,而方便即是慈悲。
第五是「禅定波羅蜜多」,在此我們談到止的修持。
止可分世俗的止和勝義的止兩種。
世俗的止是指你在修止的時候,非常執著那種甯靜的感覺,你修止也只是爲了感受那份平靜而已,而勝義的止則指對這平靜毫無染執,而不斷超越,直向「觀」的境界。
以大精進來修勝義的止,亦能成就至第六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則能圓滿任何一個波羅蜜多的修持。
第七是「善巧方便波羅蜜多」,前面六種波羅蜜多都巳具足後,則無論你做什麽,因爲你十分精通于善巧方便,對于各種法門十分精通,因此你決不會犯錯,你的一切作爲都能十分有效、有益,這即是善…
《解脫莊嚴寶論概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