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斗,而由于这些争斗,未来将堕入下三道。
然而如果一个人修持佛法,持戒清净,但却心存著骄傲的心态,这便将导致投生天道的结果,在天道的天人,暂时有种种享乐,毫无痛苦,但这些都是短暂的,在天人临终时,会有种种徵兆出现,如:身体发臭、亲友离去、装饰花朵消失……等等,而因为他们一生只知道享乐,从未想过修行这回事,因此他们通常会下堕三恶道。
然而要投生暇满的人道是很困难的,就算能投生人道,也得遭受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等等的痛苦,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此外,不断地为生活所需而忙碌奔波,亦是人道的痛苦之一。
身为人道众生是很有威力的,无论你造什麽业,都能累积很大的果报,因此如果你走错了路,例如掀起了一场战争,残杀了无数生灵,你就能造下无量的恶业,人道是极具威力的,我们应善加利用这力量,千万不要做任何伤害别人的事。
(三)慈心与悲心
轮回的苦是极为恐怖的,二乘人就是洞视了轮回是澈澈底底的苦,所以他们急于证阿罗汉果,解脱轮回,而虽然他们并未以救度众生为主,但并非就表示他们一点慈悲心也没有,他们可以说是因为恐惧轮回之苦,急于证取涅槃,而一时忘了其他众生,举个例子,有一对夫妇家里失火,夫妇两人惊慌地连忙逃出屋外,却一时忘了房里还有孩子,声闻缘觉也是如此,然而二乘人在证阿罗汉果之後,要能继续向究竟的佛位迈进,就需要慈悲心了。
要培养慈悲心,必须有十分坚强的意志,一个懦弱缺乏毅力的人除了对一切都缩头缩脑的之外,甚至还会影响到他周围的人,在面临挑战的时候,他也会背弃朋友,临阵脱逃,这完全不是慈悲的大乘菩萨所应有的行止,修慈悲心的人必需要十足的勇气和胆识,当然在一开始并没有办法生起广大的慈悲,大慈大悲是必须经过不断的修练才生起的。
要如何修慈悲心呢?
首先,我们知道世上对我们最好的人是母亲,她生我们、养我们、照顾我们,供我们上学念书,她每天所做的事,几乎全都是为了我们,我们能有这宝贵的人身来修持佛法,也是母亲的恩赐,所以现在我们修行,决不要只为自己解脱就好,一定要让母亲也能够解脱成佛,这样的想法和发愿,便是发慈悲心的第一步。
接著我们想一想,在轮回中,我们已受生无数次了,因此,一切众生必都曾是我们的母亲,这些过去世中无数无量的母亲也都曾经细心地呵护过我们、照顾过我们,因此我们也要令这所有的母亲都能解脱生死轮回,但一切众生为了生活,得不停地忙碌工作以积聚财富,以致不能全力地来修持佛法,因此我们更要关爱这一切曾为慈母的众生,愿能即刻令他们都明心见性,了生脱死。
由对母亲的慈爱开始,进而发展到一切众生的慈爱,便能减弱所有的烦恼。
慈悲心减弱了我们对自我的执著,因此贪欲也降低了,通常人对某事物很贪执的时候,完全是由于以自我为重心所引起的,我们总是希望自己能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因此我们是贪执的,然而当自我不再那麽重要的时候,也没有什麽好贪的了。
同样的,慈悲亦减弱了嗔恨的心,因为现在我们已衷心要利益一切众生,当我们对一切众生都有慈爱心时,也不可能会有仇恨的心态了,这是十分肯定的,同时,嫉妒的心也消失了,平常我们会嫉妒别人,是因为看到别人比我们好,比我们有成就,故心中不服,而现在我们心中怀著希望别人好的愿望,所以当别人成功幸福的时候,正满足了我们的心愿,哪来的嫉妒呢?同时,吝啬心也没有了,因为吝啬是因为我执很强,不愿处于匮乏或不安的状态所引起,而当你感到别人比自己重要的时候,心因此放开了,所以能真诚地利益他人。
慈悲心的培养是有很大的益处的,当修行人愈能降低心中的五毒烦恼时,他也就愈有力量能跳出轮回,这就是最究竟的利益――开悟成佛,而就现世的利益来说,一个充满慈悲心的人是到处都受欢迎的,不管在任何社会,或与任何人相处,都能十分融洽和谐,不论在任何压力或逆境之下,都应保持慈悲的心,就如同母亲对他的孩子一样,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母亲对孩子的爱是不会改变的,而这样的慈悲是到处都受欢迎的,每个人都喜欢善良的人,没有人喜欢自私的人。
此外,慈悲心亦是最有威力的护身符,譬如有人对你十分仇视,甚至以暴力攻击你,但如果你一点都不发怒,而十分温和平顺,心存慈悲的话,他的嗔恨便可因此而被抚平了,故你保护了自身,你也保护了对方,使他免于再造业。
慈悲心是最有力量的防卫武器,人都害怕别人施予种种身体上或心理上的攻击和伤害,但如果我们能在受攻击的那一刻保持慈悲的话,便能完全摧毁对于「自我」的执著,因此,任何想攻击或伤害我们的人,亦变得毫无目标可言了,因为我们已经完全没有我执了,要打要杀,要咒要骂都没有关系,就像有人要射箭,但我们却把箭靶移开了,射箭的人也失去目的了,把我执去除,就像是将箭靶移开一样。
总而言之,慈悲的心不管是对自我还是他人来说,都是最好的防卫,否则如果你在意别人的攻击或咒骂,而总是想争回一口气,想报复的话,那只会导致彼此间不断地冤冤相报,结果只是招来更多更严重的伤害而已,因此,最安全的防卫,就是慈悲心。
人们在遇到一些障碍或生病的时候,有时会请喇嘛修「施身法」,来消除障碍或疾病,「施身法」就是修法的喇嘛,以慈悲心邀请所有作怪的妖魔鬼怪,以亲切和霭而非命令式的态度,告诉他们:无论他们要什麽,血、肉、骨头……等,都尽量不要客气,要什麽就拿什麽,直到满意为止,而施身法修完之後,障碍或疾病总能消除、痊愈,这不是用法术来击退这些妖魔,而是用慈悲的威力。
(四)发菩提心
能发大慈悲心的行者,就能生起菩提心。菩提心是弟子在上师或善知识前,发愿要度一切有情众生,这是一种戒,先前你只是生起慈悲心的心来对人而已,在此你的慈悲心已经十分广大,故你愿持守菩萨戒,利益一切有情众生,这即是觉悟之心――菩提心。
在现在的社会中,一个人就算发愿要持守菩萨戒、行菩萨道,也很难坚持下去,这就是因为慈悲心不够,譬如你有一个孩子,若你很爱你的孩子,那无论你是高兴、悲伤、快乐或失意,你都依然会爱他,这种坚持就是慈悲的力量,因此我们无法坚持菩萨行,就是因为缺乏足够的慈悲力。
身为一个菩萨,必须行十波罗蜜多,以实践菩萨行。
第一是「布施波罗蜜多」,这是指在物质上,施与别人种种财物,在行为上,则竭尽所能地帮助别人,在言语上,给别人鼓励、忠告和建议,而在精神上,则怀著慈悲乐于助人的心情;只要能抱著一个喜悦的心,要做到这些是可能的,而我们若是感到很难做到这些善行,就代表我们自私的心态并未去除,自私会使布施之行变得很困难,但如果我们能以更开阔的心胸去品尝布施所带来的喜悦时,一切都变得容易了,在布施波罗蜜多中,特别强调无论我们作了任何有形或无形的布施,心都应该安住于空性之中,不对所施之物、接受布施的人以及行布施的自己起任何念头,这即布施波罗蜜多。
第二是「持戒波罗蜜多」,意指行者以戒律的持守,来远离恶业的造作,当然你也会期望别人也能持戒,但一切都以自律为最重要,此外,要成就持戒波罗蜜多,必须先净除烦恼毒,再加以智慧和方便的修持。就像要洗碗,必需先把手洗乾净一样。
一个人无法恒久地持守戒律,就是因为没有以空性的观念来持戒,修行人若没有空性的观念,就算他已持守了很久的戒律,积了很多的功德,一切仍很容易被烦恼毒所摧毁,因此空性的观念是很重要的。
第三是「忍辱波罗蜜多」,如果你已发起利益一切众生的菩提心之後,则忍辱就变得很简单了,以对一切众生慈悲的心,处处为别人著想,那麽过去难以忍受的事,难以咽下的那口气,现在都变得没什麽了,而如果你能以空性、无所住的心来修忍辱,那就没有「谁」在忍辱,也没有「谁」让你得去忍,更没有什麽「辱」好忍了,你能将心安住于空性之中,即是忍辱波罗蜜多。
最严重的过失就是一个人受了菩萨戒之後,心中还充满了仇恨、怒气,这完全违背了菩萨的誓愿。
第四是「精进波罗蜜多」,能发出真正的菩提心,并完全了解菩提心的种种利益,便能实践各种利他的善行,过去一切为了保卫「自我」所做的一切损人的恶行,便毫无意义了,现在我们的一切作为都是非常有意义、有益处的,并有极大的喜悦,因此我们自然能十分精进了,因为既然你已发愿持守菩萨戒,便应利益无量的众生,但如果你只说不做的话,那事实上便破戒了,持守菩萨戒、行菩萨道,必须以大精进为之。
同样的,精进波罗蜜多亦必须以空性来修持,对于一切所作所为,一切辛劳努力,都不起执著之念,这即是精进波罗蜜多。
总之,一切修持都应依智慧和方便,智慧即是空性,而方便即是慈悲。
第五是「禅定波罗蜜多」,在此我们谈到止的修持。
止可分世俗的止和胜义的止两种。
世俗的止是指你在修止的时候,非常执著那种宁静的感觉,你修止也只是为了感受那份平静而已,而胜义的止则指对这平静毫无染执,而不断超越,直向「观」的境界。
以大精进来修胜义的止,亦能成就至第六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则能圆满任何一个波罗蜜多的修持。
第七是「善巧方便波罗蜜多」,前面六种波罗蜜多都巳具足後,则无论你做什麽,因为你十分精通于善巧方便,对于各种法门十分精通,因此你决不会犯错,你的一切作为都能十分有效、有益,这即是善…
《解脱庄严宝论概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