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手印無上心要▪P5

  ..續本文上一頁,當然對開悟有很大的幫助,而若是你根本不修持,今天聽完明天就忘了的話,那也不會有什麼幫助了。

  直觀自心的法門,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修持,譬如在公園散步時,就可以修此一法門,記住今天所教的要領,觀照自心本性,逐漸地你就會對于自心的安止更熟悉,最後便能明白何謂“直觀自心本性”了,光是“直觀自心本性”這些字詞,並不能完全表達出其實質的內涵,一切都必須靠自己來實修,光靠語言文字的解說是不夠的,這亦是爲何實修是如此重要的原因了,如果你依法精進勤修,將來則必定能獲致相當的成就。

  若能如法勤修直觀自心之法,覺悟的經驗必定會一步步地發展出來,這就好比要到某個地方去一樣,只要朝目標走,每一個步伐都會令我們更接近目的地,同樣的,只要依照著教法,每一次的修持都會使你更接近覺悟。

  當然,除了直觀自心這個法門之外,止的禅定亦是必需的,修止會使我們産生平靜、祥和以及完全的放松,然而你有這些感受時,也切勿刻意地要去追求這些感覺,而應只管繼續地修下去,如此絕對可以在直觀自心方面成爲一個優秀的修行者。

  

  四瑜伽次第入果大手印

  修行者如法修行,一步一步地登向佛果,在佛學術語上,有所謂“四瑜伽”,“四瑜伽”的每一個瑜伽都分成叁個階段,總共十二個次第,就像階梯一樣一層一層地愈來愈高;而要爬上最高層,必定要從第一層開始,然後第二層、第叁層……,如果沒有從最基層開始,百分之百是無法達到最高層的,而直觀自心之法,就是非常基本而重要的第一層,配合上其他如止的修持,努力精進不懈,必能一步步地開發進步。

  此外,前面的“引見自心本性”亦是相當重要的,沒有上師的引見自心本性,縱使你看完所有四瑜伽的書,自己照著修,也不會有成果的,這跟不用樓梯就要想上頂樓是一樣不可能的。

  修行人若能正確精進地修此直觀自心之法,並且在四瑜伽的次第上有不斷地進展,這個修行者便是噶舉派的“傳承持有者”,平常大家自稱爲噶舉派的弟子,但並不是噶舉派傳承的持有者,因爲內在的證量並沒有達到一個相當的程度和發展。

  現在我們來談談“四瑜伽”每一個修行次第的情況。

  “四瑜伽”的第一瑜伽是“專一瑜伽”,其中又分成叁個次第。

  當行者達到專一瑜伽的第一個階段時,會産生靜和明的感受,但這些感覺並不長久,亦不會同時出現的,即有靜的感覺時,就沒有明的感覺,而感覺明時,也不平靜,這階段代表著行者開悟成就的可能性,就如同遠處有煙升起,便可能有火,或是清晨時東方逐漸發白,表示太陽要出來了一樣,這靜、明之相,即代表著覺悟的可能性。

  到了專一瑜伽的第二個階段,行者完完全全能安止于定境和喜悅之中,任何念頭或障礙都無法幹擾。而到了第叁個階段,行者會感受到光明,但這光明並不是開悟時的浮光,而代表著智慧的發展,行者繼續修持,光明在心中更加增長,行者會有更敏銳的智慧,能看穿如牆壁、門……等物體,也能預知未來,這都是修行進步的征兆,象征著獲取遍知叁世的智慧是可能的。

  第二瑜伽是“離戲瑜伽”。什麼是“離戲”呢?我們的心在最原始時,是本然清淨,沒有任何造作蒙蔽的,遠離一切戲論,這即是“離戲”。

  在離戲瑜伽的第一階段,修行者能了解到心和諸種外象皆非實際存在的,一切都是虛幻的、不生不滅的。到了第二階段,行者不但體悟到心和外象的虛幻不實,同時亦能知道對“一切皆爲虛幻”之觀念的執著,也是虛假的,故亦超越了這種執著。在第叁階段,行者洞悉了主體和受體間的空性,明了了事實上沒有所謂的執著,也沒有誰在執著,也沒有什麼在被執著,修行者明白了這只不過是無明的投射罷了,因爲無明,所以有了大小、好壞、長短、方向等種種對立,然而在究竟的實相中,沒有何謂大小長短好壞,沒有什麼東西南北、上下高低,就像我們有所謂東西南北,但對天空來說,根本沒有什麼方向可言,這種種的分別皆出自無明的造作,而在此階段,行者能達到一種沒有執著的境界。

  第叁瑜伽是“一味瑜伽”,此時行者能體會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了悟色和空事實上是相同的,同一味兒的,故第叁瑜伽稱爲“一味瑜伽”。

  在第一階段,修行者能覺悟心和外界是無分別的,自我和他人亦是無分別的,是相同的,一切都是無明的造作和蒙蔽,才會有許多的差別和隔閡。到了第二階段,進一步行者的心和外界一切諸法合而爲一,就像水融于水一樣,沒有分別。到了第叁階段行者便逐漸發出最究竟的智慧,而體悟到萬法的究竟實相,就像光線照射在水晶球上,光亦由水晶球而反射到十方一樣,由于行者産生了原始的佛智,也就能了悟一切萬物諸法的究竟實相了。

  在這裏我要簡單地解釋一下意識和智慧的不同:意識是由心所製造出來的念頭,沒有辦法見到未來;而原始的智慧則能在一刹那間遍知叁世一切。

  第四瑜伽是“無修瑜伽”。

  在此之前,修行是爲了要發展我們所欠缺的(如佛菩薩的諸種特質),要淨除我們必須去淨除的(如各種的惡業煩惱),故修行是必要的。然而在此“無修”之境,已經沒有什麼需要去發展,也沒有什麼需要去清除了。

  在無修瑜伽的第一階段,行者能覺悟到“無修”和“無修者”是毫無分別的,由于這樣的覺悟,行者淨除了貪、瞋、癡叁毒。在第二階段,修行者則淨除了所知障和煩惱障,此外亦去除了習氣。

  什麼是習氣呢?舉個例子,現在這房子裏有個發臭的東西,當你把東西拿走了,房子裏仍然會存有一點臭味,這發臭的東西就好比煩惱障,而臭味就好比習氣,故雖然煩惱已被淨除,但仍有習氣殘留,而在這無修瑜伽的第二階段,這一切煩惱和習氣便完完全全地清淨了。

  到了第叁階段,該淨除的已完全淨除了,這時已是大澈大悟、大圓滿成就的顯現,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行者已和金剛總持無二無別,永恒不變,永不退轉,這個階段就是圓滿無上佛果的階位。

  介紹完四瑜伽的十二個次第,並亦作了基本的“引見自心本性”之後,再來就是大家要負責去實修了,但若缺乏正確適當的自心引見,自己盲修的話,成就可能就像要畫火來取暖、畫水止渴一樣的不可能了,修習金剛乘,大家要謹記在心的,就是要積聚功德和智慧二資糧,並要實際地勤修止,這些都是在開發成佛所須之特質的道路上,非常基本而必要的努力。

  除此之外,如果你亦修持“直觀自心”之法的話,可以說佛果已掌握在你的手中,當然這不是說一尊佛陀真會出現在你手上,這代表當你經過上師的教導和加持,以及相當的修持之後,十分可能成佛,意指你和成就的距離已不遠了,事實上,“直觀自心”一法又被視爲上師將成就傳給弟子的一個法門,同樣的上師也不是真的拿個什麼東西給弟子,而弟子握著這東西,就能成佛;上師傳的是方法,指引自心本性,而弟子必須遵照教導修行才能成就。

  從我到此地之後,我發現有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是根本上師,常有很多人問我:“什麼是根本上師?”“誰是我的根本上師?”“怎樣認根本上師?”,要明了何謂根本上師,首先必須知道引見自心本性和證悟自心本性的不同。

  在你修行的道路上,可能有許多上師爲你引見自心本性,但真正能讓你證悟自心本性的上師才是你的根本上師,所以這世上有許多位上師,但每個人都只有一位根本上師,然而我們也不需因此而局限了自己求教受法的範圍,認爲“啊!我只能有一位根本上師!”。

  我們從許多的上師處領受教法,但並未真正開悟見性,然而當這一位上師令你認證了自心本性,他即是你的根本上師,對你而言,他甚至比佛還要重要,許多的上師傳給你的教法,爲你引見自心本性,但你都不能證悟,而這一位上師成功地令你明心見性開悟成佛,這即是其最殊勝之處。

  在成佛之前,我們百分之百地可以親近許多位師父,但都並不稱作根本上師,將來真正令你開悟成佛的那位師父,才是所謂的根本上師,而這就像人的一生只有一位父親一樣,所以我們說每個人都只有一位根本上師,希望大家不要誤會了這個意義。

  關于四瑜伽的十二個次第,可能有點難懂,但如果你真的遵照這教法來修持的話,很確定的,你的內在必定會照著這十二個次第一步一步地進步發展,一切只是修不修的問題而已,就像你有一顆種子,如果你不將它埋在土裏好好栽培,卻擺在冰箱裏,它怎麼可能成長茁壯,開花結果呢?

  同樣地,在接受了教法之後,我們需要的是精進和努力,不斷地修持,四瑜伽的十二層境界,必能在我們身上獲得應證。

  

  回答一些問題:

  問:希望仁波切能讓我們多了解一下實修,而不要講太多基礎理論。

  答:或許有些人已經知道或讀過了這些基礎的理論,但反複的溫習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爲經由對基礎道理的反複溫習,我們會産生堅信,深信經由修持,成就是絕對可能的,成就是經由精進而來,而要能非常精進地修行,就必須對基礎的道理有十分深刻的了解和體會。

  問:請問接受了許多灌頂之後,有什麼方法能“法法兼修”?

  答: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灌頂的意義是什麼?灌頂是爲了給予求法的人一種修持的許可,譬如說你選擇了一種法門,經過該法灌頂之後,便可以修這個法了,爲了這種許可,你可以要求上師給你灌頂,或是上師對你十分了解,主動給你灌頂。

  然而每個灌頂都有不同的戒要守,不是完全相同的,因此要以一種方法來法法兼修是不可能的;然而事實上這是你觀念上出了問題。

  現在你接受了很多灌頂,但如果你了解基礎理論,知道灌頂是爲認識該法門和本尊,而其目的是引領行者至究竟的證悟,那你就沒有必要擔心那許許多多的灌頂了,但若你的心不清淨,接受了許多灌頂,卻認爲這個法比較好,那個法不好,這個本尊比較有…

《大手印無上心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