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脫莊嚴寶論概說
岡波巴大師造論 堪布卡塔仁波切講
前言
岡波巴大師曾經說過:「在未來世,若有弟子因不能親見我,而感到沮喪的話,他不需要難過,他可以研讀我所著的《解脫莊嚴寶論》,這就等于見到我本人一樣。」
岡波巴大師在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是世尊的大弟子之一――月光童子。有一次,世尊在講《叁摩地王經》時,向衆弟子問道:「有誰能發願在未來世宏揚此經教義?」,月光童子便于大衆之中起立,說道:「我願在未來世,廣大弘揚此經教法,饒益一切有情。」,這時,其馀衆弟子亦一同發願要幫助月光童子來弘揚此叁摩地王經。
岡波巴大師是一位已登十地的大菩薩,在解脫莊嚴寶論之中,他融合了《叁摩地王經》、《佛密續論》、《楞伽經》等經的要義,用十分平易淺顯的方式表現出來。
解脫莊嚴寶論主要有五個重點:
一、成佛之因如來藏:一切衆生皆具佛性(如來藏)。
二、成佛所依人身寶:雖然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但若沒有圓滿的人身作爲基礎的話,也無法成佛。
叁、成佛之緣善知識:即使獲得人身,若沒有善知識的教導,亦不能開悟。
四、成佛方便口教授:領受善知識的教法,並精進實修,必得成佛。
五、圓滿佛果與佛行:經由修行而證悟成怫後,便能廣行利生之怫事業。
一、成佛之因如來藏
一切衆生都有佛性,但如果你不知道自己也有能成佛的本性的話,就會認爲自己和佛是完全不相同的,于是你根本不會想到要開悟成怫這件事,但是如果你能了解一切衆生都和佛一樣,具有佛性的話,你就會知道,只要經由努力的修行,人人都能成佛,衆生並非永遠是衆生。
佛性是什麽呢?讓我們用花的種子來作比喻:若你將一顆花種埋在土裏,並給它澆水、施肥,漸漸地它就能長成一朵花,由于種子本身品種的特性,所以長成花後自然有著它的色澤和芳香,這都不需要另外附加進來,同樣的道理,佛之所以成爲佛,是由于佛性的種子而來,這顆種子我們也都有,唯一不同的是,佛的種子已經成長開花了,我們的卻還沒。
有些人可能會有一種想法,認爲以前的衆生功德比較大,它們的佛性比較強;而現在未法時期,衆生福薄,故我們的佛性也比較鈍弱了,事實上不管過去、現在或未來,佛性都不會增減。在《佛密續論》裏曾提到:「將純金埋在地底下,縱使經過千百年的時間,純金也不會變質。同樣的,即使身處黑暗的未法時代,佛性仍是一樣不變的。」
有那些徵兆能顯示一切衆生皆具佛性呢?
一、心能察覺各種外象,但是心的本身並沒有什麽顔色或形狀,這即是心的空性。
二、無論多巨大或多微小,每一個衆生,對于自己的親人子女或眷屬都有慈悲心,就算一個心中充滿仇恨的衆生,他也仍有很細微的慈愛心來愛他的親人,這即是佛性的表現。
叁、無論多麽無明、愚癡,每一個衆生都會保護自己,設法使自己免于饑渴、恐懼等逆境,這亦是智慧的細微表現。
你也許會問:「既然每一個衆生都有佛性,那爲什麽開悟成佛的那麽少呢?」
這是因爲雖然每一個衆生都具有佛性,但是能知道這個事實的人少之又少,而且就算知道自己具有佛性,沒有實際地精進修持,光知道也沒有用,而且衆生都有極爲強烈的我執,雖然“我”根本是不存在的,但因爲無明幻惑,衆生都誤以爲“我”是真的,因此産生了相對分別的念頭(如自他、好壞……),于是就看不清自心本性了。
而雖然衆生也或多或少能發起一些慈悲心,但是,五毒的力量總是更爲強大,所以這慈悲心常常被各種的五毒煩惱所遮蓋;有時衆生也具有一些聰明才智,但卻常只知道利用這聰明來爲自己謀利,甚至陷害別人,這也導致衆生無法認清自有的如來藏。
如來藏是空性、慈悲和智慧的本質,你不可能同時發慈愛心又發嗔恨心,發悲憫心又發嫉妒心,也不可能同時具智慧又具無明,同時觀空又觀有。
在經典裏提到一切衆生即是佛,那爲什麽我們現在不是佛呢?這就是因爲我們的心仍受著刹那間生生滅滅的妄想念頭所蒙蔽,像烏雲將太陽遮蔽一樣,種種的妄念、業障蒙蔽了自心本性。
要證悟佛性,並不需要從別處或別人身上才能得到這種覺悟,也不是要去創造出來一個什麽新的事物,只要能將遮蔽住自心本性的幻想念頭去除,就能證悟佛性。
而爲什麽有些人能迅速開悟成佛,但有些人卻得經過多生多世的修行才能覺悟呢?這種差異是因爲衆生種性不同的關系。衆生可以根據無明煩惱的程度不同,而分爲五種種性:
第一種是「斷滅種性」。斷滅種性的衆生缺乏開悟成佛的善緣和機會,當然他們也具有佛性,但距離開悟十分遙遠,所以他們幾乎是斷滅的。
第二種是「不定種性」。不定種性的衆生業障淺,可塑性高,就像一塊白布一樣,可以染成各種顔色,因爲不定種性的業障不重,所以容易受上師的影響,而成爲和上師一樣的種性。
第叁種是「聲聞種性」。聲聞種性的衆生具有開悟解脫的願力,但因爲他們的心量不大,故他們修行爲自利,不爲衆生。
第四種是「緣覺種性」。緣覺種性的衆生和聲聞種性很像,他們都缺乏大願要救度一切衆生,然而緣覺種性的智慧極高,他們不需要善知識的指導,而靠自己的智慧,就能明了如何避免造惡業,如何修行;此外,他們喜歡獨居在一些偏僻如森林一類的地方,而且由于他們很有智慧,所以傲慢心很大,他們不會想去尋求善知識的教導。
第五種是「大乘種性」。大乘種性的衆生心中自然地便充滿了慈悲和智慧,他們無法坐視衆生受苦受難,故他們有救度衆生的心願。
無著大師曾指出斷滅種性衆生有五個特點:一、就算輪回再苦,他們也不感到難過或沮喪。二、就算他們知道諸佛菩薩的功德成就和殊勝特質,也不會生起信心,反而還會批評。叁、即使他們有幫助別人的能力,也不願去幫助別人。四、無論做了什麽壞事,他們不會感到羞恥、慚愧。五、而就算他們看到衆生受苦,也不會生起悲憫之心,斷滅種性的衆生一生都在造作惡業,傷害別人,並且樂此不疲,他們甚至還鼓勵別人去造惡業、作壞事,故他們距離開悟成佛十分遙遠。
不定種性的特質,就是可塑性高,如果他遇到緣覺乘人作爲上師的話,他便成爲緣覺乘,而如果他遇到大乘種性的上師,即成爲大乘種性,他們是不定的,因其業障極淺,故很容易被塑造成各種種性的人;但不定種性並不是善變的,他們並不是今天遇上聲聞乘的上師,就成爲聲聞弟子,而明天遇上緣覺乘的人,就成爲緣覺弟子,後天又遇到大乘人,又變成大乘弟子;不定種性的不定是指他們在起初不確定屬于那一種性,然而只要他們跟隨某種性的上師善知識,便會十分堅定地奉行其教法,成爲該種性弟子。
聲聞種性的衆生有叁個特質:一、他們了解輪回的痛苦是極爲可怕、難以忍受又不可避免的,故他們急于解脫輪回。二、由于急著解脫輪回,因此他們十分精進。叁、他們非常畏懼輪回之苦,也非常執著涅槃之樂,所以他們並未想到要救度一切衆生,無法將涅槃之樂分享給其他衆生。
緣覺種性有六個特質,除了聲聞種性的叁個特質以外,再加上:一、他們具有極高的智慧:譬如說他們到墓場觀死屍,當他們看到這些腐爛的屍體、骨頭等等,便能以自己的智慧,思考爲何有死?死是從生而來,而生是由業力因果而來,再進一步他們思考爲什麽會有這業力因果,于是他們了解到這是由于無明幻惑而來,無明衆生迷惑造業,於是受生,因此他們發覺避免受生的方法,就是不造作業因,而這些都是緣覺行者靠自己的智慧所體悟的,而非藉助善知識的教導。二、即使他們有上師,也是秘密師承,不願和別人分享。叁、因爲他們具有大智慧,所以傲慢心很重。這些是緣覺種性的特點。
和一切凡夫比起來,聲聞和緣覺是相當高超的,但若和菩薩比起來,他們就顯得平凡了,聲聞和緣覺之所以不如菩薩,是因爲修行道的不同,聲聞緣覺只求自利,故在開悟之後,不能廣行利生事業,他們會進入禅定一段很長久的時間,在此定境中,他們不起妄念,亦無痛苦,就像睡著了一樣。然而經過一段很長久的時間之後,他們從定中覺起,明了了這並不是究竟覺悟,于是發起無上菩提心,開始廣行菩薩道。
再深入來探討菩薩和聲聞緣覺的不同:首先從淨除業障的角度來看,菩薩已完全淨除了煩惱障和所知障,而聲聞緣覺則只淨除煩惱障,但所知障並未淨除。再從對空性的覺悟來看,菩薩圓滿地證悟了我、法兩空,而聲聞緣覺了悟我空,但並未了悟法空,故聲聞和緣覺缺少了菩薩所證悟的許多特質。
菩薩由於其大慈悲心,故隨時隨地都能舍命來利益一切衆生,因此菩薩證悟了更高的果位,而二乘人缺乏利他的菩提願力,故只證悟了阿羅漢果與辟支佛果,當然對于凡夫來說,聲聞緣覺的果位是相當高深的,他們已進入了一種超凡入聖的禅定境界;然而經過一段很久的時間之後,如來以心光明照射二乘人的意生身,使他們從此定境中覺起,隨此心光佛告二乘人此境界並非究竟的覺悟,由此聲聞緣覺明了了菩提心的重要,于是發出利他的菩提心,邁向究竟的覺悟。
談到大乘種性的衆生,事實上我們很難直接去察覺或知道誰是大乘種性,但經由一些徵兆,仍可看得出誰是大乘種性,這就像當我們看到天空中有煙袅袅升起,就可知該處必定有火,或看到水鳥在飛翔,就能確定附近必定有湖一樣。
大乘種性衆生的行爲舉止十分甯靜溫和,完全沒有一點攻擊性,他們的言談亦十分親切和藹,並且意念清淨,沒有半點谄曲心和欺騙心。何謂谄曲心和欺騙心呢?譬…
《解脫莊嚴寶論概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