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脱庄严宝论概说

  解脱庄严宝论概说

  冈波巴大师造论 堪布卡塔仁波切讲

  前言

   冈波巴大师曾经说过:「在未来世,若有弟子因不能亲见我,而感到沮丧的话,他不需要难过,他可以研读我所著的《解脱庄严宝论》,这就等于见到我本人一样。」

   冈波巴大师在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是世尊的大弟子之一――月光童子。有一次,世尊在讲《三摩地王经》时,向众弟子问道:「有谁能发愿在未来世宏扬此经教义?」,月光童子便于大众之中起立,说道:「我愿在未来世,广大弘扬此经教法,饶益一切有情。」,这时,其馀众弟子亦一同发愿要帮助月光童子来弘扬此三摩地王经。

   冈波巴大师是一位已登十地的大菩萨,在解脱庄严宝论之中,他融合了《三摩地王经》、《佛密续论》、《楞伽经》等经的要义,用十分平易浅显的方式表现出来。

   解脱庄严宝论主要有五个重点:

   一、成佛之因如来藏:一切众生皆具佛性(如来藏)。

   二、成佛所依人身宝:虽然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若没有圆满的人身作为基础的话,也无法成佛。

   三、成佛之缘善知识:即使获得人身,若没有善知识的教导,亦不能开悟。

   四、成佛方便口教授:领受善知识的教法,并精进实修,必得成佛。

   五、圆满佛果与佛行:经由修行而证悟成怫後,便能广行利生之怫事业。

  一、成佛之因如来藏

   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但如果你不知道自己也有能成佛的本性的话,就会认为自己和佛是完全不相同的,于是你根本不会想到要开悟成怫这件事,但是如果你能了解一切众生都和佛一样,具有佛性的话,你就会知道,只要经由努力的修行,人人都能成佛,众生并非永远是众生。

   佛性是什麽呢?让我们用花的种子来作比喻:若你将一颗花种埋在土里,并给它浇水、施肥,渐渐地它就能长成一朵花,由于种子本身品种的特性,所以长成花後自然有著它的色泽和芳香,这都不需要另外附加进来,同样的道理,佛之所以成为佛,是由于佛性的种子而来,这颗种子我们也都有,唯一不同的是,佛的种子已经成长开花了,我们的却还没。

   有些人可能会有一种想法,认为以前的众生功德比较大,它们的佛性比较强;而现在未法时期,众生福薄,故我们的佛性也比较钝弱了,事实上不管过去、现在或未来,佛性都不会增减。在《佛密续论》里曾提到:「将纯金埋在地底下,纵使经过千百年的时间,纯金也不会变质。同样的,即使身处黑暗的未法时代,佛性仍是一样不变的。」

   有那些徵兆能显示一切众生皆具佛性呢?

   一、心能察觉各种外象,但是心的本身并没有什麽颜色或形状,这即是心的空性。

   二、无论多巨大或多微小,每一个众生,对于自己的亲人子女或眷属都有慈悲心,就算一个心中充满仇恨的众生,他也仍有很细微的慈爱心来爱他的亲人,这即是佛性的表现。

   三、无论多麽无明、愚痴,每一个众生都会保护自己,设法使自己免于饥渴、恐惧等逆境,这亦是智慧的细微表现。

   你也许会问:「既然每一个众生都有佛性,那为什麽开悟成佛的那麽少呢?」

   这是因为虽然每一个众生都具有佛性,但是能知道这个事实的人少之又少,而且就算知道自己具有佛性,没有实际地精进修持,光知道也没有用,而且众生都有极为强烈的我执,虽然“我”根本是不存在的,但因为无明幻惑,众生都误以为“我”是真的,因此产生了相对分别的念头(如自他、好坏……),于是就看不清自心本性了。

   而虽然众生也或多或少能发起一些慈悲心,但是,五毒的力量总是更为强大,所以这慈悲心常常被各种的五毒烦恼所遮盖;有时众生也具有一些聪明才智,但却常只知道利用这聪明来为自己谋利,甚至陷害别人,这也导致众生无法认清自有的如来藏。

   如来藏是空性、慈悲和智慧的本质,你不可能同时发慈爱心又发嗔恨心,发悲悯心又发嫉妒心,也不可能同时具智慧又具无明,同时观空又观有。

   在经典里提到一切众生即是佛,那为什麽我们现在不是佛呢?这就是因为我们的心仍受著刹那间生生灭灭的妄想念头所蒙蔽,像乌云将太阳遮蔽一样,种种的妄念、业障蒙蔽了自心本性。

  要证悟佛性,并不需要从别处或别人身上才能得到这种觉悟,也不是要去创造出来一个什麽新的事物,只要能将遮蔽住自心本性的幻想念头去除,就能证悟佛性。

   而为什麽有些人能迅速开悟成佛,但有些人却得经过多生多世的修行才能觉悟呢?这种差异是因为众生种性不同的关系。众生可以根据无明烦恼的程度不同,而分为五种种性:

   第一种是「断灭种性」。断灭种性的众生缺乏开悟成佛的善缘和机会,当然他们也具有佛性,但距离开悟十分遥远,所以他们几乎是断灭的。

   第二种是「不定种性」。不定种性的众生业障浅,可塑性高,就像一块白布一样,可以染成各种颜色,因为不定种性的业障不重,所以容易受上师的影响,而成为和上师一样的种性。

   第三种是「声闻种性」。声闻种性的众生具有开悟解脱的愿力,但因为他们的心量不大,故他们修行为自利,不为众生。

   第四种是「缘觉种性」。缘觉种性的众生和声闻种性很像,他们都缺乏大愿要救度一切众生,然而缘觉种性的智慧极高,他们不需要善知识的指导,而靠自己的智慧,就能明了如何避免造恶业,如何修行;此外,他们喜欢独居在一些偏僻如森林一类的地方,而且由于他们很有智慧,所以傲慢心很大,他们不会想去寻求善知识的教导。

   第五种是「大乘种性」。大乘种性的众生心中自然地便充满了慈悲和智慧,他们无法坐视众生受苦受难,故他们有救度众生的心愿。

   无著大师曾指出断灭种性众生有五个特点:一、就算轮回再苦,他们也不感到难过或沮丧。二、就算他们知道诸佛菩萨的功德成就和殊胜特质,也不会生起信心,反而还会批评。三、即使他们有帮助别人的能力,也不愿去帮助别人。四、无论做了什麽坏事,他们不会感到羞耻、惭愧。五、而就算他们看到众生受苦,也不会生起悲悯之心,断灭种性的众生一生都在造作恶业,伤害别人,并且乐此不疲,他们甚至还鼓励别人去造恶业、作坏事,故他们距离开悟成佛十分遥远。

   不定种性的特质,就是可塑性高,如果他遇到缘觉乘人作为上师的话,他便成为缘觉乘,而如果他遇到大乘种性的上师,即成为大乘种性,他们是不定的,因其业障极浅,故很容易被塑造成各种种性的人;但不定种性并不是善变的,他们并不是今天遇上声闻乘的上师,就成为声闻弟子,而明天遇上缘觉乘的人,就成为缘觉弟子,後天又遇到大乘人,又变成大乘弟子;不定种性的不定是指他们在起初不确定属于那一种性,然而只要他们跟随某种性的上师善知识,便会十分坚定地奉行其教法,成为该种性弟子。

   声闻种性的众生有三个特质:一、他们了解轮回的痛苦是极为可怕、难以忍受又不可避免的,故他们急于解脱轮回。二、由于急著解脱轮回,因此他们十分精进。三、他们非常畏惧轮回之苦,也非常执著涅槃之乐,所以他们并未想到要救度一切众生,无法将涅槃之乐分享给其他众生。

   缘觉种性有六个特质,除了声闻种性的三个特质以外,再加上:一、他们具有极高的智慧:譬如说他们到墓场观死尸,当他们看到这些腐烂的尸体、骨头等等,便能以自己的智慧,思考为何有死?死是从生而来,而生是由业力因果而来,再进一步他们思考为什麽会有这业力因果,于是他们了解到这是由于无明幻惑而来,无明众生迷惑造业,於是受生,因此他们发觉避免受生的方法,就是不造作业因,而这些都是缘觉行者靠自己的智慧所体悟的,而非藉助善知识的教导。二、即使他们有上师,也是秘密师承,不愿和别人分享。三、因为他们具有大智慧,所以傲慢心很重。这些是缘觉种性的特点。

   和一切凡夫比起来,声闻和缘觉是相当高超的,但若和菩萨比起来,他们就显得平凡了,声闻和缘觉之所以不如菩萨,是因为修行道的不同,声闻缘觉只求自利,故在开悟之後,不能广行利生事业,他们会进入禅定一段很长久的时间,在此定境中,他们不起妄念,亦无痛苦,就像睡著了一样。然而经过一段很长久的时间之後,他们从定中觉起,明了了这并不是究竟觉悟,于是发起无上菩提心,开始广行菩萨道。

   再深入来探讨菩萨和声闻缘觉的不同:首先从净除业障的角度来看,菩萨已完全净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而声闻缘觉则只净除烦恼障,但所知障并未净除。再从对空性的觉悟来看,菩萨圆满地证悟了我、法两空,而声闻缘觉了悟我空,但并未了悟法空,故声闻和缘觉缺少了菩萨所证悟的许多特质。

   菩萨由於其大慈悲心,故随时随地都能舍命来利益一切众生,因此菩萨证悟了更高的果位,而二乘人缺乏利他的菩提愿力,故只证悟了阿罗汉果与辟支佛果,当然对于凡夫来说,声闻缘觉的果位是相当高深的,他们已进入了一种超凡入圣的禅定境界;然而经过一段很久的时间之後,如来以心光明照射二乘人的意生身,使他们从此定境中觉起,随此心光佛告二乘人此境界并非究竟的觉悟,由此声闻缘觉明了了菩提心的重要,于是发出利他的菩提心,迈向究竟的觉悟。

  谈到大乘种性的众生,事实上我们很难直接去察觉或知道谁是大乘种性,但经由一些徵兆,仍可看得出谁是大乘种性,这就像当我们看到天空中有烟袅袅升起,就可知该处必定有火,或看到水鸟在飞翔,就能确定附近必定有湖一样。

   大乘种性众生的行为举止十分宁静温和,完全没有一点攻击性,他们的言谈亦十分亲切和蔼,并且意念清净,没有半点谄曲心和欺骗心。何谓谄曲心和欺骗心呢?譬…

《解脱庄严宝论概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