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脱庄严宝论概说▪P2

  ..续本文上一页如一个人事实上没有什麽知识,但他爱表现出很有知识的样子,这就是欺骗心和谄曲心,而大乘种性人完全没有这种心态,大乘种性的人不管对任何众生,在身语意的行为上都表现的非常慈悲、温柔与谦和。大乘种性不会受恶友的影响,亦不会受二乘人的影响,因为大乘种性的体悟十分深入,并对菩萨道十分欢喜,十分自在。

   然而为何有些人是二乘种性,而有些人是大乘种性呢?这是不是自然天成的呢?事实上大乘种性之所以为大乘种性,乃是由于其在过去世便己亲近过许多大乘种性的善知识,发愿学习大乘佛法,由于这样的愿力,使他们能生为大乘种性人,亲近大乘佛法和善知识,故种性的不同,是累世累劫的愿力因缘而成,不是无缘无故地自然生成的。

  二、成佛所依人身宝

   人身是修行的基础,但并不是单单一个人身就足够了,一个圆满珍贵的人身宝是具足身方面两种特质,以及心方面的三种特质。

   身方面两种特质是「离八难」和「具十圆满」。

   「离八难」(远离八种没有学佛的机会和条件的情况)为:

  1.未堕入地狱。地狱众生要受种种冷热的苦,根本无法修习佛法。

  2.未堕入饿鬼道。饿鬼道的众生受著极度饥渴的痛苦,亦无法修行。

  3.未堕入畜生道。畜生道的众生非常愚钝,也没有办法修行。

  4.未生于野蛮未开化的地区。野蛮落後的地方,根本听不到佛法。

  5.未生为天人。天人拥有各种的娱乐和享受,故很难生起修行的心。

   6.没有邪见。具邪见的人乐于行恶、厌于行善,无法修行。

  7.值佛法住世。如果佛陀没有示现人间,转无上*轮,那我们便不能听闻到佛法了,然而释迦牟尼佛已化现世间,并三转*轮,故我们远离了第七难。

  8.未生为聋哑之人。生理上有严重障碍,导致无法领受、听闻教法的人,亦不能修行,这包括精神上完全受损的人。

   十圆满包括五自圆满和五他圆满。

   五自圆满为:1.投生人道。2.生於佛法盛行、善知识具足的地方。3.诸根具足。4.未造违背佛法的大恶业(指五逆而言)。5.对佛法和修行具足信心和欢喜。

   五他圆满为:1.值佛住世。2.佛转*轮。3.佛法住世。4.无论各种阶级、种族的人,都能自由地修学佛法。5.具足善知识的慈悲教导。

   能远离八难,具足十圆满,才算珍贵的人身宝,要避免八难是极为困难的,而又要具足十圆满的条件,更是难上加难,故一个圆满、有暇人身十十分稀有、十分难得、十分有价值的,在这十八种条件之中,缺少了任何一样,便会失去了成佛的机会,所以暇满的人身是非常珍贵的。

  1.明净之信心:深信种种有暇、圆满的条件,都是于过去世所造的善业所致,此外并对诸佛上师十分虔诚恭敬,乐于奉行他们的教导,这即是明净之信心。

  2.向往的信心:这是指向往诸佛的成就,就像饥饿的时候对食物的渴望一样,因此希望能够修持上师的教法,而证悟成佛。

  3.清净的信心:确信生活中的一切快乐,都是过去世的善业所致,故能发愿奉行诸善;而一切痛苦亦导致于过去的恶业,故亦发愿要断除一切恶行,就像吃了不乾净的食物而生了病,便绝对不会再去吃这不净的东西一样。

   有了这三种信心,再具足十八种圆满有暇的条件,便是极为完美的人身宝。通常我们若失去什麽心爱的东西,会以为损失很大,事实上这并不是什麽大损失,但如果失去这暇满的人身宝的话,才真是大损失,因此千万不可浪费这个人身,如果浪费人身宝,不利用它来修行佛法的话,就浪费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成佛机缘,因此我们一定要了解到此人身宝是多麽地珍贵,即刻利用此身,精进修行佛法,一刻也不要浪费。

   人身十分难得,更是十分脆弱的,没有谁能生而不死的,而且也不是每个人都是活到老才死,导致死亡的原因有太多了:夭折、中毒、四大不调和、意外、天灾等都能置人于死,因此不要等到老了再修行,修行要趁早,趁因缘具足的时候。

   此外信心要坚定,何为坚定的信心呢?譬如说如果你放弃佛法,就能获得一大笔财富,但你毫不动摇;或如果你不放弃佛法,将招致杀身之祸,而你也毫不畏惧的话,这就是坚定之信心的表现。

  然而和失去对佛法的信心比较起来的话,失去人身宝,就不算是大损失了,因为放弃佛法,失去对佛法的信心,要开悟成佛就澈澈底底地不可能了。

   能具足身心方面的二种条件以及三种信心的人,是所谓「大士」,因为这样的人能发菩提心,利益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趋向佛境,他具有极好的机会能证悟佛性,开悟成佛,而後能够化现无数无量的应化身来利益众生,因此,如果浪费了这样的宝贝,真的是宇宙间最大的损失了。

  三、成佛之缘善知识

   修行人要明心见性,开悟成佛,完全依赖善知识的教导,正如同种子必须依靠足够的阳光、水、养份等才能生长茁壮一样,对于发心上求佛道的行者来说,善知识是菩提大道上的引导者以及领航者。

   修行上若无善知识的指导,便很容易犯错,走入歧途,自以为方向正确,但其实走了反方向也不知道,或是走进修行的死巷里,而最後又得绕出来重新出发,这都不是修行的正确之法。善知识是相当重要的修行导师,修行上若没有善知识,就好比我一个人要在陌生的台北大街上走一样,我既不懂中文,又没人带路,必定会迷路的。

   善知识不但是导师,他还是一位护法,我们身处五浊恶世,必定会遭遇许多外来的障碍,此时善知识便能为我们除去这些障碍;而同时在修行中,我们也可能因为五毒的生起,而障碍了内在觉悟的发展,善知识亦能帮助我们免于五毒的侵扰,所以善知识不但是导师,亦能保护修行人免于一切内外障碍的阻扰,就算是钝弱根性的人,藉著善知识的教导与加持,也必定能开悟成佛,解脱轮回。

   善知识亦好比一位船师,当我们要从此岸横越大海到对岸时,若没有船师,就算有船,我们也会因为不懂如何操纵,而被波浪冲离了航道,但如果有船师的话,他便能很顺利地带我们到达对岸了,善知识就如同船师,而轮回就好比大海,要横越轮回苦海到达涅槃的彼岸,善知识是很重要的。

   善知识可分为四种:普通众生的善知识、登地菩萨的善知识、化身佛的善知识、报身佛的善知识。

   身为初学者,必须依止普通众生一类的善知识,这是因为我们对佛法仍没有足够的理解,就像刚出生的婴儿没有办法消化固体的食物,只能喂他喝牛奶一样,我们的领受力和理解力在初学的时候是极为有限的,因此应该先依止普通众生类的善知识。

   当我们在修持上有相当的进展时,便应依止登地以上的菩萨,而当我们成就了相当的证量时,则能依止化身佛的善知识,进一步当我们证得初地以上果位时,则便能依止报身佛的善知识了。

   报身佛和化身佛一类的善知识都己成就了圆满究竟的怫果,而登地的大菩萨虽然未究竟成佛,但他们的证量亦十分高深,具足大智慧,神通自在,以上这三种善知识的境界都太高了,一般人很难依止这些善知识,故应该先以普通众生一类的善知识为依止、求法的对象,普通众生一类的善知识对我们是极有助益的,他们在我们还无法从诸佛菩萨那儿领受教法的初学阶段,提供了我们极大的帮助,使我们能渡过这段过程,并给予我们力量,使我们将来能够依止诸佛菩萨,因此,众生类善知识的恩德,是四种善知识中最大的。

   一位普通众生类的善知识具有下列特点:

   一、修习大乘佛法,是一位大乘行者。

   二、对于大乘教法非常了解,对于各种法门亦十分精通。

   三、具足圆满无漏的菩萨戒。

   四、具菩提心,愿利益一切众生,愿将正法传给一切众生。

   事实上,要找到一位具足以上四个条件的善知识是很困难的,不管你多聪明、多麽博学多闻、或是多有钱有势都没用,这些聪明才智与财势地位都没有办法帮你寻得一位诸德具足的善知识,要能值遇明师,除了得具足身方面之暇、满和心方面的三种信心之外,还必须常常虔诚地发愿,祈求能够遇到一位诸德圆满的善知识,有这样的诚愿,才能有值遇明师的机缘。

   如果你已经遇到了这样的善知识,则应以下列方法来承事他:

   第一是供养。供养一切你拥有的,如衣物、食物、医药等等,以这样的供养,祈求善知识能引导你走向开悟之境,但千万不要抱著一种傲慢自大或想跟别人比较的心态来作供养,绝对要恭敬、谦卑地,为开悟成怫而供养。

   第二是遵从。无论善知识要你做什麽事,都应该遵从,决不犹豫或怀疑,不管他教导你什麽法门,你都应该毫无疑虑地去修持,要知道善知识完全清楚什麽是适合你的,就算他要你去从事世俗的事,你亦应该无疑无虑地遵从。

   以那诺巴的故事为例。那诺巴的善知识是帝洛巴,帝洛巴对待那诺巴是非常严苛的,他常常命令那诺巴跳到火坑里,或是从悬崖上跳下去来考验他,如果以凡人的眼光来看的话,帝洛巴根本不像一位善知识,反倒是像一个要害那诺巴的恶人了,然而那诺巴并没有看错人,後来帝洛巴真的传给那诺巴清净的教法,使那诺巴成为伟大的成就者。

   第三是坚定。和善知识间的关系要保持坚定,不要反覆无常,对于善知识的教导要全心奉行,对于善知识的开示应加以深思,愈能用心思考,用心体会,也就愈能从中获得利益,坚定自己对善知识的信心,即使在生死存亡或各种攸关利害的情形之下,也绝不放弃善知识,要和善知识与其教法保持坚强不变的关系,这便是依止善知识的正确方法。

   伟大的密勒日巴如果不是完完全全地依靠他的上师马尔巴,他也不可能有那麽高的成就,密勒日巴不但完全依止上师与其教法,…

《解脱庄严宝论概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