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脫莊嚴寶論概說▪P2

  ..續本文上一頁如一個人事實上沒有什麽知識,但他愛表現出很有知識的樣子,這就是欺騙心和谄曲心,而大乘種性人完全沒有這種心態,大乘種性的人不管對任何衆生,在身語意的行爲上都表現的非常慈悲、溫柔與謙和。大乘種性不會受惡友的影響,亦不會受二乘人的影響,因爲大乘種性的體悟十分深入,並對菩薩道十分歡喜,十分自在。

   然而爲何有些人是二乘種性,而有些人是大乘種性呢?這是不是自然天成的呢?事實上大乘種性之所以爲大乘種性,乃是由于其在過去世便己親近過許多大乘種性的善知識,發願學習大乘佛法,由于這樣的願力,使他們能生爲大乘種性人,親近大乘佛法和善知識,故種性的不同,是累世累劫的願力因緣而成,不是無緣無故地自然生成的。

  二、成佛所依人身寶

   人身是修行的基礎,但並不是單單一個人身就足夠了,一個圓滿珍貴的人身寶是具足身方面兩種特質,以及心方面的叁種特質。

   身方面兩種特質是「離八難」和「具十圓滿」。

   「離八難」(遠離八種沒有學佛的機會和條件的情況)爲:

  1.未墮入地獄。地獄衆生要受種種冷熱的苦,根本無法修習佛法。

  2.未墮入餓鬼道。餓鬼道的衆生受著極度饑渴的痛苦,亦無法修行。

  3.未墮入畜生道。畜生道的衆生非常愚鈍,也沒有辦法修行。

  4.未生于野蠻未開化的地區。野蠻落後的地方,根本聽不到佛法。

  5.未生爲天人。天人擁有各種的娛樂和享受,故很難生起修行的心。

   6.沒有邪見。具邪見的人樂于行惡、厭于行善,無法修行。

  7.值佛法住世。如果佛陀沒有示現人間,轉無上*輪,那我們便不能聽聞到佛法了,然而釋迦牟尼佛已化現世間,並叁轉*輪,故我們遠離了第七難。

  8.未生爲聾啞之人。生理上有嚴重障礙,導致無法領受、聽聞教法的人,亦不能修行,這包括精神上完全受損的人。

   十圓滿包括五自圓滿和五他圓滿。

   五自圓滿爲:1.投生人道。2.生於佛法盛行、善知識具足的地方。3.諸根具足。4.未造違背佛法的大惡業(指五逆而言)。5.對佛法和修行具足信心和歡喜。

   五他圓滿爲:1.值佛住世。2.佛轉*輪。3.佛法住世。4.無論各種階級、種族的人,都能自由地修學佛法。5.具足善知識的慈悲教導。

   能遠離八難,具足十圓滿,才算珍貴的人身寶,要避免八難是極爲困難的,而又要具足十圓滿的條件,更是難上加難,故一個圓滿、有暇人身十十分稀有、十分難得、十分有價值的,在這十八種條件之中,缺少了任何一樣,便會失去了成佛的機會,所以暇滿的人身是非常珍貴的。

  1.明淨之信心:深信種種有暇、圓滿的條件,都是于過去世所造的善業所致,此外並對諸佛上師十分虔誠恭敬,樂于奉行他們的教導,這即是明淨之信心。

  2.向往的信心:這是指向往諸佛的成就,就像饑餓的時候對食物的渴望一樣,因此希望能夠修持上師的教法,而證悟成佛。

  3.清淨的信心:確信生活中的一切快樂,都是過去世的善業所致,故能發願奉行諸善;而一切痛苦亦導致于過去的惡業,故亦發願要斷除一切惡行,就像吃了不乾淨的食物而生了病,便絕對不會再去吃這不淨的東西一樣。

   有了這叁種信心,再具足十八種圓滿有暇的條件,便是極爲完美的人身寶。通常我們若失去什麽心愛的東西,會以爲損失很大,事實上這並不是什麽大損失,但如果失去這暇滿的人身寶的話,才真是大損失,因此千萬不可浪費這個人身,如果浪費人身寶,不利用它來修行佛法的話,就浪費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成佛機緣,因此我們一定要了解到此人身寶是多麽地珍貴,即刻利用此身,精進修行佛法,一刻也不要浪費。

   人身十分難得,更是十分脆弱的,沒有誰能生而不死的,而且也不是每個人都是活到老才死,導致死亡的原因有太多了:夭折、中毒、四大不調和、意外、天災等都能置人于死,因此不要等到老了再修行,修行要趁早,趁因緣具足的時候。

   此外信心要堅定,何爲堅定的信心呢?譬如說如果你放棄佛法,就能獲得一大筆財富,但你毫不動搖;或如果你不放棄佛法,將招致殺身之禍,而你也毫不畏懼的話,這就是堅定之信心的表現。

  然而和失去對佛法的信心比較起來的話,失去人身寶,就不算是大損失了,因爲放棄佛法,失去對佛法的信心,要開悟成佛就澈澈底底地不可能了。

   能具足身心方面的二種條件以及叁種信心的人,是所謂「大士」,因爲這樣的人能發菩提心,利益一切衆生,令一切衆生趨向佛境,他具有極好的機會能證悟佛性,開悟成佛,而後能夠化現無數無量的應化身來利益衆生,因此,如果浪費了這樣的寶貝,真的是宇宙間最大的損失了。

  叁、成佛之緣善知識

   修行人要明心見性,開悟成佛,完全依賴善知識的教導,正如同種子必須依靠足夠的陽光、水、養份等才能生長茁壯一樣,對于發心上求佛道的行者來說,善知識是菩提大道上的引導者以及領航者。

   修行上若無善知識的指導,便很容易犯錯,走入歧途,自以爲方向正確,但其實走了反方向也不知道,或是走進修行的死巷裏,而最後又得繞出來重新出發,這都不是修行的正確之法。善知識是相當重要的修行導師,修行上若沒有善知識,就好比我一個人要在陌生的臺北大街上走一樣,我既不懂中文,又沒人帶路,必定會迷路的。

   善知識不但是導師,他還是一位護法,我們身處五濁惡世,必定會遭遇許多外來的障礙,此時善知識便能爲我們除去這些障礙;而同時在修行中,我們也可能因爲五毒的生起,而障礙了內在覺悟的發展,善知識亦能幫助我們免于五毒的侵擾,所以善知識不但是導師,亦能保護修行人免于一切內外障礙的阻擾,就算是鈍弱根性的人,藉著善知識的教導與加持,也必定能開悟成佛,解脫輪回。

   善知識亦好比一位船師,當我們要從此岸橫越大海到對岸時,若沒有船師,就算有船,我們也會因爲不懂如何操縱,而被波浪沖離了航道,但如果有船師的話,他便能很順利地帶我們到達對岸了,善知識就如同船師,而輪回就好比大海,要橫越輪回苦海到達涅槃的彼岸,善知識是很重要的。

   善知識可分爲四種:普通衆生的善知識、登地菩薩的善知識、化身佛的善知識、報身佛的善知識。

   身爲初學者,必須依止普通衆生一類的善知識,這是因爲我們對佛法仍沒有足夠的理解,就像剛出生的嬰兒沒有辦法消化固體的食物,只能喂他喝牛奶一樣,我們的領受力和理解力在初學的時候是極爲有限的,因此應該先依止普通衆生類的善知識。

   當我們在修持上有相當的進展時,便應依止登地以上的菩薩,而當我們成就了相當的證量時,則能依止化身佛的善知識,進一步當我們證得初地以上果位時,則便能依止報身佛的善知識了。

   報身佛和化身佛一類的善知識都己成就了圓滿究竟的怫果,而登地的大菩薩雖然未究竟成佛,但他們的證量亦十分高深,具足大智慧,神通自在,以上這叁種善知識的境界都太高了,一般人很難依止這些善知識,故應該先以普通衆生一類的善知識爲依止、求法的對象,普通衆生一類的善知識對我們是極有助益的,他們在我們還無法從諸佛菩薩那兒領受教法的初學階段,提供了我們極大的幫助,使我們能渡過這段過程,並給予我們力量,使我們將來能夠依止諸佛菩薩,因此,衆生類善知識的恩德,是四種善知識中最大的。

   一位普通衆生類的善知識具有下列特點:

   一、修習大乘佛法,是一位大乘行者。

   二、對于大乘教法非常了解,對于各種法門亦十分精通。

   叁、具足圓滿無漏的菩薩戒。

   四、具菩提心,願利益一切衆生,願將正法傳給一切衆生。

   事實上,要找到一位具足以上四個條件的善知識是很困難的,不管你多聰明、多麽博學多聞、或是多有錢有勢都沒用,這些聰明才智與財勢地位都沒有辦法幫你尋得一位諸德具足的善知識,要能值遇明師,除了得具足身方面之暇、滿和心方面的叁種信心之外,還必須常常虔誠地發願,祈求能夠遇到一位諸德圓滿的善知識,有這樣的誠願,才能有值遇明師的機緣。

   如果你已經遇到了這樣的善知識,則應以下列方法來承事他:

   第一是供養。供養一切你擁有的,如衣物、食物、醫藥等等,以這樣的供養,祈求善知識能引導你走向開悟之境,但千萬不要抱著一種傲慢自大或想跟別人比較的心態來作供養,絕對要恭敬、謙卑地,爲開悟成怫而供養。

   第二是遵從。無論善知識要你做什麽事,都應該遵從,決不猶豫或懷疑,不管他教導你什麽法門,你都應該毫無疑慮地去修持,要知道善知識完全清楚什麽是適合你的,就算他要你去從事世俗的事,你亦應該無疑無慮地遵從。

   以那諾巴的故事爲例。那諾巴的善知識是帝洛巴,帝洛巴對待那諾巴是非常嚴苛的,他常常命令那諾巴跳到火坑裏,或是從懸崖上跳下去來考驗他,如果以凡人的眼光來看的話,帝洛巴根本不像一位善知識,反倒是像一個要害那諾巴的惡人了,然而那諾巴並沒有看錯人,後來帝洛巴真的傳給那諾巴清淨的教法,使那諾巴成爲偉大的成就者。

   第叁是堅定。和善知識間的關系要保持堅定,不要反覆無常,對于善知識的教導要全心奉行,對于善知識的開示應加以深思,愈能用心思考,用心體會,也就愈能從中獲得利益,堅定自己對善知識的信心,即使在生死存亡或各種攸關利害的情形之下,也絕不放棄善知識,要和善知識與其教法保持堅強不變的關系,這便是依止善知識的正確方法。

   偉大的密勒日巴如果不是完完全全地依靠他的上師馬爾巴,他也不可能有那麽高的成就,密勒日巴不但完全依止上師與其教法,…

《解脫莊嚴寶論概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