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東門走出後,從城的東邊,到諸末羅人的廟,名叫系翎;在此處,將火葬有幸者的身體。』」
「尊者!但願依諸天神的欲求,如是變成。」
6.16 而在彼時,拘屍那羅直到諸破損處、有垢的諸垃圾堆爲止,以膝蓋量的境界,變成已被諸曼陀羅花鋪設。然後諸天神及拘屍那羅的諸末羅人,以諸天及諸人的諸舞蹈、諸歌、諸奏樂、諸花環、諸香,正在恭敬,正在作敬重,正在尊敬,正在禮敬有幸者的身體,經北方,運送去城的北方後,經北門,使之進入城後;經中間,運送去城的中間後,經東門走出後,從城的東邊,到諸末羅人的廟,名叫系翎;在此處安置有幸者的身體。
6.17 然後拘屍那羅的諸末羅人,對具壽阿難說這:「阿難尊者!在如來的身體,我們要如何行動?」
「婆私咤們!像彼等在轉輪王的身體行動;在如來的身體,應如是行動。」
「阿難尊者!彼等在轉輪王的身體,如何行動?」
「婆私咤們!彼等以未損壞的布包纏轉輪王的身體。以未損壞的布包纏後,以梳(ㄕㄨ)棉布包纏;以梳棉布包纏後,以未損壞的布包纏;以這方法,以五百對包纏轉輪王的身體後,放在鐵做的油槽裏面後,以另一鐵做的槽覆蓋後,作一切香的柴堆後,火葬轉輪王的身體;在大十字路口,作轉輪王的塔。婆私咤們!彼等在轉輪王的身體如是行動。
婆私咤們!像彼等在轉輪王的身體行動;在如來的身體,應如是行動。在大十字路口,如來的塔應被作。在彼處,凡是將懸挂花環、或香、或顔料,或將敬禮,或將使心明淨者,對彼等的利益、樂,彼在長時間將變成。」
6.18 然後拘屍那羅的諸末羅人,命令諸人:「確實因彼,我說,請收集諸末羅人的梳棉布。」
然後拘屍那羅的諸末羅人,以未損壞的布包纏有幸者的身體。以未損壞的布包纏後,以梳(ㄕㄨ)棉布包纏;以梳棉布包纏後,以未損壞的布包纏;以這方法,以五百對包纏有幸者的身體後,放在鐵做的油槽裏面後,以另一鐵做的槽覆蓋後,作一切香的柴堆後,使有幸者的身體登上柴堆。
6.19 而在彼時,具壽大迦葉(ㄕㄜˋ)與大比丘僧伽五百位的諸比丘在一起,從波婆,變成已在旅路道對拘屍那羅行。然後具壽大迦葉從道路走入後,在其中之一的樹下坐。
而在彼時,其中之一的特異謀生外道,握持曼陀羅花後,從拘屍那羅,變成已在旅路道對波婆行。具壽大迦葉見特異謀生外道,如此從遠處正在來。見後,對彼特異謀生外道說這:「友!亦知我們的師?」
「是,友!我知。今日沙門瞿昙,已遍涅槃七日。從彼處,此曼陀羅花已被我握持。」
在彼處,凡是彼等比丘未離染的另一些者,伸出諸臂後, 號泣;徹底落下,如已被切斷的徹底落下;前俯後仰:「過度迅速!有幸者已遍涅槃;過度迅速!已善去者已遍涅槃;過度迅速!眼目在世間已消失。」
而凡是彼等比丘已離染者,彼等已念,一起徹底知,使之滯留在「諸一起作無常;在此處,彼從何處可以被得?」上。
6.20 而在彼時,年老的已出家者名叫須跋,變成已坐在彼衆之中。然後年老的已出家者須跋,對彼等比丘說這:
「足夠!友們!不要悲傷,不要遍哭泣。我們已被彼大沙門善釋放。但是我們變成已被壓製者:『此對你們適合;此對你們不適合』;而今我們凡是將欲求者,將作彼;凡是將不欲求者,將不作彼。」
然後具壽大迦葉喚諸比丘:
「足夠!友們!不要悲傷,不要遍哭泣。友們!以前這難道未被有幸者如此講述?如此從一切可愛的、中 (ㄓㄨㄥˋ)意的,變成種種,變成無,變成與其它不同。友們!在此處,彼從何處可以被得?凡是彼已被生、已被變成、已被一起作者,是徹底壞散的法;『彼確實不要被徹底壞散』,這地方不被知。」
6.21 而在彼時,四末羅人首長,已沐浴頭,已穿上未損壞的諸衣服:「我們將點燃有幸者的柴堆」;不能夠點燃。然後拘屍那羅的諸末羅人,對具壽阿那律說這:「那幺,什幺因什幺緣,此等四末羅人首長所在之處,已沐浴頭,已穿上未損壞的諸衣服:『我們將點燃有幸者的柴堆』;不能夠點燃?」
「婆私咤們!諸天神的欲求與其它不同。」
「尊者!那幺諸天神的欲求如何?」
「婆私咤們!諸天神的欲求:『此具壽大迦葉,與大比丘僧伽五百位的諸比丘在一起,從波婆,已在旅路道對拘屍那羅行;有幸者的柴堆將不這幺燃起來,直到具壽大迦葉將以頭禮拜有幸者的雙足爲止。』」
「尊者!但願依諸天神的欲求,如是變成。」
6.22 然後具壽大迦葉完全走近拘屍那羅的系翎,諸末羅人的廟,有幸者的柴堆所在之處;完全走近後,作一肩衣後,合掌鞠躬後,作右繞柴堆叁次後,從足公開後,以頭禮拜有幸者的雙足。
彼等五百比丘亦作一肩衣後,合掌鞠躬後,作右繞柴堆叁次後,以頭禮拜有幸者的雙足。
但是在已被具壽大迦葉及彼等五百比丘禮拜時,有幸者的柴堆自己如此燃起來。
6.23 而對正在燃燒的有幸者的身體,凡是曾變成表皮,或真皮,或肉,或腱,或關節滑液者,彼灰不如此被徹底知,炭灰也不[被徹底知],諸體如此被剩下。
猶如對名叫正在燃燒的奶油或油,灰不如此被徹底知,炭灰也不[被徹底知];同樣地,對正在燃燒的有幸者的身體,凡是表皮,或真皮,或肉,或腱,或關節滑液者,彼灰不如此被徹底知,炭灰也不[被徹底知],諸體如此被剩下。但是彼等五百對布的如此二布被燒:凡是一切全面內部的此者,及凡是外部者。
而在有幸者的身體已被燒時,水的驟雨從大氣出現後,使有幸者的柴堆冷卻;從水的沙羅樹,亦湧出後,使有幸者的柴堆冷卻。拘屍那羅的諸末羅人,亦以一切香水,使有幸者的柴堆冷卻。
然後拘屍那羅的諸末羅人在七日中,在集會所,作矛籠後,缭繞弓牆後,以諸舞蹈、諸歌、諸奏樂、諸花環、諸香,恭敬、服侍、尊敬、禮敬有幸者的諸體。
6.24 摩揭陀王韋提希子阿阇世聽到:「有幸者確實在拘屍那羅,已遍涅槃。」
然後摩揭陀王韋提希子阿阇世,派遣使者對拘屍那羅的諸末羅人:「有幸者亦剎帝利,我亦剎帝利。我亦值得領受有幸者的諸體的部分,我亦將作有幸者的諸體的塔及祭祀。」
毘舍離的諸離車人聽到:「有幸者確實在拘屍那羅,已遍涅槃。」然後毘舍離的諸離車人,派遣使者對拘屍那羅的諸末羅人:「有幸者亦剎帝利,我們亦諸剎帝利。我們亦值得領受有幸者的諸體的部分,我們亦將作有幸者的諸體的塔及祭祀。」
迦毘羅衛的諸釋迦人聽到:「有幸者確實在拘屍那羅,已遍涅槃。」然後迦毘羅衛的諸釋迦人,派遣使者對拘屍那羅的諸末羅人:「有幸者是我們的親屬的最勝者。我們亦值得領受有幸者的諸體的部分,我們亦將作有幸者的諸體的塔及祭祀。」
遮羅頗的諸跋離人聽到:「有幸者確實在拘屍那羅,已遍涅槃。」然後遮羅頗的諸跋離人,派遣使者對拘屍那羅的諸末羅人:「有幸者亦剎帝利,我們亦諸剎帝利。我們亦值得領受有幸者的諸體的部分,我們亦將作有幸者的諸體的塔及祭祀。」
羅摩村的諸拘利人聽到:「有幸者確實在拘屍那羅,已遍涅槃。」然後羅摩村的諸拘利人,派遣使者對拘屍那羅的諸末羅人:「有幸者亦剎帝利,我們亦諸剎帝利。我們亦值得領受有幸者的諸體的部分,我們亦將作有幸者的諸體的塔及祭祀。」
毘留提的婆羅門聽到:「有幸者確實在拘屍那羅,已遍涅槃。」然後毘留提的婆羅門,派遣使者對拘屍那羅的諸末羅人:「有幸者亦剎帝利,我是婆羅門。我亦值得領受有幸者的諸體的部分,我亦將作有幸者的諸體的塔及祭祀。」
波婆的諸末羅人聽到:「有幸者確實在拘屍那羅,已遍涅槃。」然後波婆的諸末羅人,派遣使者對拘屍那羅的諸末羅人:「有幸者亦剎帝利,我們亦諸剎帝利。我們亦值得領受有幸者的諸體的部分,我們亦將作有幸者的諸體的塔及祭祀。」
6.25 如是在已被說時,拘屍那羅的諸末羅人對彼等群諸會衆說這:「有幸者在我們的村田,已遍涅槃。我們將不給與有幸者的諸體的部分。」
如是在已被說時,鬥那婆羅門對彼等群諸會衆說這:
「但願諸尊聽我的一言,我們的已覺者變成忍耐的說者;凡是在最上個人的身體部分,想要存在打鬥者,確實不妥善。
諸尊一切如此和諧、和合,正在和好;我們作八部分;但願諸塔在諸方變成廣大流傳者,衆多的諸人對具眼者已明淨。」
「確實因彼,婆羅門!請你如此平等分離有幸者的諸體,已被善分離的八份。」
「如是,尊們!」鬥那婆羅門對彼等群諸會衆回答後,平等分離有幸者的諸體,變成已被善分離的八份後,對彼等群諸會衆說這:「但願諸尊給與我此陶器,我亦將作陶器的塔及祭祀。」彼等給與鬥那婆羅門陶器。
6.26 畢缽梨瓦那的諸莫利耶人聽到:「有幸者確實在拘屍那羅,已遍涅槃。」然後畢缽梨瓦那的諸莫利耶人,派遣使者對拘屍那羅的諸末羅人:「有幸者亦剎帝利,我們亦諸剎帝利。我們亦值得領受有幸者的諸體的部分,我們亦將作有幸者諸體的塔及祭祀。」
「有幸者的諸體的部分不存在;有幸者的諸體已被分離;你們從此處請拿火炭去。」彼等從彼處拿火炭去。
6.27 然後摩揭陀王韋提希子阿阇世,在王舍城,作有幸者的諸體的塔,及祭祀。毘舍離的諸離車人,亦在毘舍離,作有幸者的諸體的塔,及祭祀。迦毘羅衛的諸釋迦人,亦在迦毘羅衛,作有幸者的諸體的塔,及祭祀。遮羅頗的諸跋離人,亦在遮羅頗,作有幸者的諸體的塔,及祭祀。羅摩村的諸拘利人,亦在羅摩村,作有幸者的諸體的塔,及祭祀。毘留提的婆羅門,亦在毘留提,作有幸者的諸體的塔,及祭祀。波婆的諸末羅人,亦在波婆,作有幸者的諸體的塔,及祭祀。拘屍那羅的諸末羅人,亦在拘屍那羅,作有幸者的諸體的塔,及祭祀。鬥那婆羅門,亦作陶器的塔,及祭祀。畢缽梨瓦那的諸莫利耶人,亦在畢缽梨瓦那,作諸火炭的塔,及祭祀。這樣應是:八諸體的塔,第九陶器的塔,第十火炭的塔。
如是,這是往昔。
6.28 「八桶具眼者的身體,七桶在蒲桃樹洲 被尊崇;及最上最好的人的一桶,在羅摩村被那伽王尊崇。
一顆牙亦已被叁十叁的[諸天]禮敬,又一顆在健陀羅城被尊崇;再一顆在迦陵伽王的領土,再一顆讓那伽王尊崇。
此大地如此因彼的火,大地已被最勝的諸供物裝飾。
如是此具眼者的身體,從已被恭敬的諸天及已被恭敬的諸人,已被善恭敬。
已被諸天王、諸那伽王、諸人王禮敬,同樣已被最勝的諸人禮敬;你們變成諸在前合掌者後,禮拜彼;嘿!已覺者確實在百劫中難得。」
《遍涅槃大經》已被完成。
《遍涅槃大經》參考書目:
1. Edited by T. W. Rhys Davids & J. Estlin Carpenter, The Dīgha Nikāya, Vol. II, London:The Pali Text Society, First published in 1903.
2. Compiled by Bhikkhu Dhammagutta, Suttapitake Dīghanikāyo, 2001.
3. Translated by Burma Pitaka Association (BPA), Ten Suttas From Dīgha Nikāya, first printing 1984, Rangoon, Burma.
4. Translated by Maurice Walshe, The Long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A Translation of the Dīgha Nikāya, Sri Lanka: 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1996.
5. Translated by Sister Vajirā & Francis Story, Last Days of the Buddha The Mahāparinibbāna Sutta, 2nd Revised Edition, 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Sri Lanka, 1998.
6. 水野弘元著《佛教の原點》,日本:佼成出版社,1972年。
7. 平等通昭譯,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大般涅槃經》,日本東京: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1933年。
8. 巴宙譯,《南傳大般涅槃經》,臺北市:慧炬出版社,初版第5刷,1998年。
9. 通妙譯,漢譯南傳大藏經第7冊《長部經典》,高雄市:元亨寺妙林出版社,初版,1994年。
10. 江煉百譯,《長部經典》,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臺一版,1987年。
(長部終點)
《遍涅槃大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