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重點所在。我不太了解這個題目的意思,不過,如果我們供養或布施前不先考量自己,就沖動地去做這件事,以致後來又反悔了,這樣便破壞了一切可能積聚的福德資糧了。西藏有句諺語是:「如果在貓偷走你的肉之後,才後悔沒有關閉窗戶,那就太遲了。」所以,千萬不要那樣做。
問:福德如何增長廣大?
答:增長福德的主要方法是回向。當我們積聚了福德資糧後,要回向給一切衆生,讓他們也分享我們的功德。而且回向時,必須毫無分別心,朋友或仇敵平等的相待,也不要期望有所回報。有情衆的數量如虛空般無邊無際,如此我們的功德資糧也會一樣地廣大無邊。不僅從回向的意義來看如此,就其目的而言,也是爲了讓數量廣大和虛空般的衆生能獲得證悟,因此,我們的資糧會積聚的很快。福德資糧的積聚是取決于我們回向時的心態而定。
問:修金剛薩埵法時,其中有一個誓言是說:「從今以後絕不再犯錯」。但由於無始劫以來的習性使然,我們不可能修一次法後就不再犯錯,因此,常常感覺修這個法會有罪惡感,怎麼辦?
答:在清淨自己之罪障時,懷有罪惡感是很有建設性的事。不錯,由於無始以來的習性,我們不可能修一次法後就不再犯錯了,但由於你有罪惡意識,因此下次再犯而與誓言相違時,做錯事的感覺就不會很愉快,而是懷著歉疚與後悔的心。因此,再造的惡業就不會很強、很大。舉例來說,一個人如果造惡沒有淨化,又沒有不可再犯或忏悔的心,便會樂此不疲,一犯再犯,並對自己的惡行感到自喜。如此一來,除出身、心所做的惡業外,又加上隨喜,所積的惡業就會變得非常強烈了,所以罪惡感從某個角度來講是很助益的,它不會讓你隨喜惡行,還會提醒你要用對治的方法來淨化自己,因爲我們不可能一次就能斷除所有的惡行。
問:身爲醫護人員,每當面對病人的痛苦,而又不得不對其進行某些使肉體更爲痛苦的醫療行爲時,請問應該以何種態度或方法來幫助這樣的病人?
答:想要去治療或破壞完全是兩種不同的動機。因此,在醫院中,你想的是治愈一個人,以此動機,你雖使病人更痛苦,但由於你的想法是想要救他,因此存著這樣的動機也就足夠了,不須再考慮其他的。這情形和憎恨是相反的,如果你對仇人起了嗔心,你的動機便很可能想去破壞傷害這個人。因此,爲了治療他人的疾病,與出於嗔恨所引的傷害痛苦是不同的,這是由於發心不同的緣故。
第叁天
昨天我們談到了一般的大乘傳統,以慈悲來培養菩提心以及證悟的心。但培養慈悲不應像我們昨天談的,僅止於知性上的了解而已,還須更進一步去實際修行。要有效地訓練自己培養正確真誠的慈悲心,可以應用「自他交換法」。「自他交換法」在藏文中稱爲「東練Tong.Len」,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法門,但在開始時,各位可能會較不習慣。
修「自他交換」是:當我們呼氣時,觀想一切善行、成就、健康、以及此生和過去世中所積的一切福德美善之物,隨著我們的呼氣一一施予一切衆生,使他們也能享受到福德、健康以及所有的善法――特別是我們曾經憎恨過的仇敵。而當我們吸氣時,觀想吸進一切有情衆生的疾病、不幸、逆緣等黑業——包括我們最恨的仇敵的,這些化爲一股惡氣,吸進我們心中。這是「自他交換法」的修習。當我們開始做時,也許會有點困難,深怕把自己的美善、功德等全都送給別人,而自己的功德就這樣用完了。其實,這是一種我執的想法,因爲有我執,才會産生這樣的想法。此外,當我們吸進一切衆生的病災和不幸時,也許也會害怕,恐懼自己因此而真的生病。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也是由於我執的關系。
其實,「自他交換法」的修持,目的就是要打破、去除和斬斷我們的我執,有此認知,在逐漸修煉的過程中,就不會害怕去擔起別人的疾病和不幸,也會毫不猶豫地把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功德、美善等,全部施予一切衆生了。這樣的修行方法能夠去除我們的自以爲是,以及覺得非常重要的一種執著。只要我們具備了自他交換的修行基礎,在做其它修行時,譬如布施,就能夠完全地布施,內心充滿歡喜,沒有任何後悔和疑惑。這樣的布施才能算是完全圓滿,而所得的功德也才會超乎想像的無窮廣大。反之,如果我們不具自他交換的修行基礎,即使做了布施,也可能將來後悔;一旦後悔,就有可能造業。
舉例來說,佛陀在世時,舍利弗是一位非常偉大的菩薩,只要有人向他要求什麼東西,他都會給。那時,有一位惡魔,化現爲人的模樣,要求舍利弗把右手給他。舍利弗答應了,毫不猶豫地用左手把右手砍斷送給了他。然而,在那個時代,印度人習俗是:在給人東西時,一定要用右手,不可用左手。如果以左手給東西,就表示不恭敬,因此那位惡魔化人就打了舍利弗一個耳光,說道:「你怎麼可以用左手拿東西給我呢?這是不恭敬的!」舍利弗當時就非常沮喪,産生了後悔心。他覺得:「我實在沒辦法讓每個衆生都歡喜。」由於舍利弗生出了後悔心,所以無法由這件布施的行爲來積聚功德。因此,我們一定要好好修煉自心,這樣的話,當我們行善時,才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阻礙、動搖我們的心,才能夠真正的積聚功德。
在上述我們解釋自他交換法的修行時,便已經闡明了此法是一種修行法門。諸位心中可能會産生一個問題,這法只是以心來觀想施予他人美善,和承擔他人痛苦,但在實際上,一點也沒有真正利益到衆生,這樣的修行怎麼能利益衆生呢?甚至還有人諷刺這樣的修習方法。但事實上,修習此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斷除我執——我執和自私很相似。
如果我們心存自私,便無法真誠的布施,也無法利益他人。因爲不論我們做了什麼,總想不知將有什麼事要發生在自己身上。所以,這便大大地限製住了我們對一切有情衆生全然圓滿的布施。同樣地,只要有自私的心理存在,就無法忍受任何困境,所以,當我們自己把「自他交換法」修煉好時,就可以超越任何自私的想法,如此一來,我們在做任何事時,就會變得真誠歡喜且全心全意。即使利他的事業困難漫長,且又令人疲累,也不會再讓我們覺得沮喪、灰心,因爲我們已修煉了自心,絕對不會輕言放棄。否則,當事情變得困難時,我們就容易放手了。
不但如此,修習「自他交換法」也可以去除我們許多的煩惱障,例如:當我們把自己的美善、福報、功德等布施一切有情時,我們希望他們安樂、成功、健康;然而,在日常生活上,我們卻妒嫉他人的成功、快樂,所以,修習「自他交換法」可以摧毀我們的妒嫉,這是件相當重要的事。
還有,修習「自他交換法」時,我們發心承擔一切衆生的疾病和痛苦,這和在日常生活時,我們所作所爲都在傷害別人,以換取自己的安樂舒適,有很大的差別。所以,以此我們摧毀了嗔恨後,便不會再對任何衆生造成痛苦和打擊了。
正確地了知「自他交換法」修習須仰賴智慧,因此修習任何使人內心增長的法門,都可減輕我們的煩惱,開啓智慧。換言之,煩惱的斷除不是像脫掉衣服、洗去汙點那般容易,須以正確的知見來修煉自心。煩惱就是不正確的見解産生的,必須以正確的觀念來馴心和調伏它;這並非把煩惱脫掉或洗去,而是把錯誤的觀念改爲正確的知見。方法就是把從前只關注自己的成功與否——非常自私的動機,完全改爲利他的心,想到利益他人。
利己和利他這兩種觀念都是一種知見,但一是只關照自己,而另一則是關注一切有情。只關心自己利益的結果,便在生死輪回中流轉受苦;相反地,成就者如佛陀,知道如何斷除個人的利益,幫助他人,所以他們才能覺悟。因此,爲他人謀福是一件非常美善的事,也是最能積聚資糧的修習良方。
對初修行者而言,要完全放棄自己的利益,只關心他人,似乎是件非常困難的事,原因是我們尚未把自己修煉好,尚未熟悉和了解這些觀念――雖然我們都具開悟成佛與菩薩的種子。這很像我們從未嘗過辣椒、抽過煙。在第一次嘗試吃辣或抽煙時,可能會覺得不舒服,認爲不可能再繼續吃或抽下去。但經過幾個星期的嘗試後,就會對辣椒和煙上瘾,覺得沒有它就無法活下去,所以,這一切都只是訓練的問題。目前,我們要變得完全利他而無一點自私,似乎是不可能的,但只要經過修行,就會像前面所舉的例子一樣,變得有可能了。
因此,當我們以真摯的慈悲及利他的心來積聚福德,並使心置於叁摩地(定)的狀態中時,則不論行做什麼善行――例如:供養、布施或修法等——便能成爲積聚福德資糧最殊勝的法門了。而且這樣的功德經由回向一切衆生,不僅不會耗光,還會日夜不斷增長;正如流動的河水一樣,日夜不停的流動,不會在夜晚就停止。所以,以慈悲心來積聚福德,是可以使資糧不斷增長的殊勝法門。
現在就來探討智慧資糧的積聚。基本上,智慧資糧一直要到初地菩薩時,才能夠真正地開始積聚。因爲菩薩在登初地時才能真正證悟諸法的空性,而不只是在知性上的了解而已。在證悟諸法空性之前,也就是在登初地的菩薩前,一切所做智慧資糧的積聚,都只是一種准備的前行而已,並非真正地已在積聚智慧的資糧了。
如何才能達到證悟諸法空性的境地?我們必須在每次修完法後,安住在無念的狀態中,以爲智慧資糧的積聚做准備。而此時,還不是真正地積聚智慧資糧,真正地積聚要等到證到初地菩薩位,也就是證得「無我」之後,通常,修行後將功德回向衆生時,可按照普賢及文殊菩薩的方式來回向,以他們的知識及智慧來回向,便可積聚智慧資糧。由於我們是凡夫,不懂如何以特別的知識和正確的方法來做回向。因此,在修法後的回向,就更具意義、更圓滿了。
菩薩從初地到七地,只有在禅定時,才能夠積聚智慧資糧;一旦在下了座的四威儀中,也就只能積聚福德資糧,而無法真正的積聚智慧資糧了。可是從八地到十地的菩…
《福慧二資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