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重点所在。我不太了解这个题目的意思,不过,如果我们供养或布施前不先考量自己,就冲动地去做这件事,以致后来又反悔了,这样便破坏了一切可能积聚的福德资粮了。西藏有句谚语是:「如果在猫偷走你的肉之后,才后悔没有关闭窗户,那就太迟了。」所以,千万不要那样做。
问:福德如何增长广大?
答:增长福德的主要方法是回向。当我们积聚了福德资粮后,要回向给一切众生,让他们也分享我们的功德。而且回向时,必须毫无分别心,朋友或仇敌平等的相待,也不要期望有所回报。有情众的数量如虚空般无边无际,如此我们的功德资粮也会一样地广大无边。不仅从回向的意义来看如此,就其目的而言,也是为了让数量广大和虚空般的众生能获得证悟,因此,我们的资粮会积聚的很快。福德资粮的积聚是取决于我们回向时的心态而定。
问:修金刚萨埵法时,其中有一个誓言是说:「从今以后绝不再犯错」。但由於无始劫以来的习性使然,我们不可能修一次法后就不再犯错,因此,常常感觉修这个法会有罪恶感,怎么办?
答:在清净自己之罪障时,怀有罪恶感是很有建设性的事。不错,由於无始以来的习性,我们不可能修一次法后就不再犯错了,但由於你有罪恶意识,因此下次再犯而与誓言相违时,做错事的感觉就不会很愉快,而是怀著歉疚与后悔的心。因此,再造的恶业就不会很强、很大。举例来说,一个人如果造恶没有净化,又没有不可再犯或忏悔的心,便会乐此不疲,一犯再犯,并对自己的恶行感到自喜。如此一来,除出身、心所做的恶业外,又加上随喜,所积的恶业就会变得非常强烈了,所以罪恶感从某个角度来讲是很助益的,它不会让你随喜恶行,还会提醒你要用对治的方法来净化自己,因为我们不可能一次就能断除所有的恶行。
问:身为医护人员,每当面对病人的痛苦,而又不得不对其进行某些使肉体更为痛苦的医疗行为时,请问应该以何种态度或方法来帮助这样的病人?
答:想要去治疗或破坏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动机。因此,在医院中,你想的是治愈一个人,以此动机,你虽使病人更痛苦,但由於你的想法是想要救他,因此存著这样的动机也就足够了,不须再考虑其他的。这情形和憎恨是相反的,如果你对仇人起了嗔心,你的动机便很可能想去破坏伤害这个人。因此,为了治疗他人的疾病,与出於嗔恨所引的伤害痛苦是不同的,这是由於发心不同的缘故。
第三天
昨天我们谈到了一般的大乘传统,以慈悲来培养菩提心以及证悟的心。但培养慈悲不应像我们昨天谈的,仅止於知性上的了解而已,还须更进一步去实际修行。要有效地训练自己培养正确真诚的慈悲心,可以应用「自他交换法」。「自他交换法」在藏文中称为「东练Tong.Len」,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法门,但在开始时,各位可能会较不习惯。
修「自他交换」是:当我们呼气时,观想一切善行、成就、健康、以及此生和过去世中所积的一切福德美善之物,随著我们的呼气一一施予一切众生,使他们也能享受到福德、健康以及所有的善法――特别是我们曾经憎恨过的仇敌。而当我们吸气时,观想吸进一切有情众生的疾病、不幸、逆缘等黑业——包括我们最恨的仇敌的,这些化为一股恶气,吸进我们心中。这是「自他交换法」的修习。当我们开始做时,也许会有点困难,深怕把自己的美善、功德等全都送给别人,而自己的功德就这样用完了。其实,这是一种我执的想法,因为有我执,才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此外,当我们吸进一切众生的病灾和不幸时,也许也会害怕,恐惧自己因此而真的生病。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也是由於我执的关系。
其实,「自他交换法」的修持,目的就是要打破、去除和斩断我们的我执,有此认知,在逐渐修炼的过程中,就不会害怕去担起别人的疾病和不幸,也会毫不犹豫地把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功德、美善等,全部施予一切众生了。这样的修行方法能够去除我们的自以为是,以及觉得非常重要的一种执著。只要我们具备了自他交换的修行基础,在做其它修行时,譬如布施,就能够完全地布施,内心充满欢喜,没有任何后悔和疑惑。这样的布施才能算是完全圆满,而所得的功德也才会超乎想像的无穷广大。反之,如果我们不具自他交换的修行基础,即使做了布施,也可能将来后悔;一旦后悔,就有可能造业。
举例来说,佛陀在世时,舍利弗是一位非常伟大的菩萨,只要有人向他要求什么东西,他都会给。那时,有一位恶魔,化现为人的模样,要求舍利弗把右手给他。舍利弗答应了,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把右手砍断送给了他。然而,在那个时代,印度人习俗是:在给人东西时,一定要用右手,不可用左手。如果以左手给东西,就表示不恭敬,因此那位恶魔化人就打了舍利弗一个耳光,说道:「你怎么可以用左手拿东西给我呢?这是不恭敬的!」舍利弗当时就非常沮丧,产生了后悔心。他觉得:「我实在没办法让每个众生都欢喜。」由於舍利弗生出了后悔心,所以无法由这件布施的行为来积聚功德。因此,我们一定要好好修炼自心,这样的话,当我们行善时,才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碍、动摇我们的心,才能够真正的积聚功德。
在上述我们解释自他交换法的修行时,便已经阐明了此法是一种修行法门。诸位心中可能会产生一个问题,这法只是以心来观想施予他人美善,和承担他人痛苦,但在实际上,一点也没有真正利益到众生,这样的修行怎么能利益众生呢?甚至还有人讽刺这样的修习方法。但事实上,修习此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断除我执——我执和自私很相似。
如果我们心存自私,便无法真诚的布施,也无法利益他人。因为不论我们做了什么,总想不知将有什么事要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这便大大地限制住了我们对一切有情众生全然圆满的布施。同样地,只要有自私的心理存在,就无法忍受任何困境,所以,当我们自己把「自他交换法」修炼好时,就可以超越任何自私的想法,如此一来,我们在做任何事时,就会变得真诚欢喜且全心全意。即使利他的事业困难漫长,且又令人疲累,也不会再让我们觉得沮丧、灰心,因为我们已修炼了自心,绝对不会轻言放弃。否则,当事情变得困难时,我们就容易放手了。
不但如此,修习「自他交换法」也可以去除我们许多的烦恼障,例如:当我们把自己的美善、福报、功德等布施一切有情时,我们希望他们安乐、成功、健康;然而,在日常生活上,我们却妒嫉他人的成功、快乐,所以,修习「自他交换法」可以摧毁我们的妒嫉,这是件相当重要的事。
还有,修习「自他交换法」时,我们发心承担一切众生的疾病和痛苦,这和在日常生活时,我们所作所为都在伤害别人,以换取自己的安乐舒适,有很大的差别。所以,以此我们摧毁了嗔恨后,便不会再对任何众生造成痛苦和打击了。
正确地了知「自他交换法」修习须仰赖智慧,因此修习任何使人内心增长的法门,都可减轻我们的烦恼,开启智慧。换言之,烦恼的断除不是像脱掉衣服、洗去污点那般容易,须以正确的知见来修炼自心。烦恼就是不正确的见解产生的,必须以正确的观念来驯心和调伏它;这并非把烦恼脱掉或洗去,而是把错误的观念改为正确的知见。方法就是把从前只关注自己的成功与否——非常自私的动机,完全改为利他的心,想到利益他人。
利己和利他这两种观念都是一种知见,但一是只关照自己,而另一则是关注一切有情。只关心自己利益的结果,便在生死轮回中流转受苦;相反地,成就者如佛陀,知道如何断除个人的利益,帮助他人,所以他们才能觉悟。因此,为他人谋福是一件非常美善的事,也是最能积聚资粮的修习良方。
对初修行者而言,要完全放弃自己的利益,只关心他人,似乎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原因是我们尚未把自己修炼好,尚未熟悉和了解这些观念――虽然我们都具开悟成佛与菩萨的种子。这很像我们从未尝过辣椒、抽过烟。在第一次尝试吃辣或抽烟时,可能会觉得不舒服,认为不可能再继续吃或抽下去。但经过几个星期的尝试后,就会对辣椒和烟上瘾,觉得没有它就无法活下去,所以,这一切都只是训练的问题。目前,我们要变得完全利他而无一点自私,似乎是不可能的,但只要经过修行,就会像前面所举的例子一样,变得有可能了。
因此,当我们以真挚的慈悲及利他的心来积聚福德,并使心置於三摩地(定)的状态中时,则不论行做什么善行――例如:供养、布施或修法等——便能成为积聚福德资粮最殊胜的法门了。而且这样的功德经由回向一切众生,不仅不会耗光,还会日夜不断增长;正如流动的河水一样,日夜不停的流动,不会在夜晚就停止。所以,以慈悲心来积聚福德,是可以使资粮不断增长的殊胜法门。
现在就来探讨智慧资粮的积聚。基本上,智慧资粮一直要到初地菩萨时,才能够真正地开始积聚。因为菩萨在登初地时才能真正证悟诸法的空性,而不只是在知性上的了解而已。在证悟诸法空性之前,也就是在登初地的菩萨前,一切所做智慧资粮的积聚,都只是一种准备的前行而已,并非真正地已在积聚智慧的资粮了。
如何才能达到证悟诸法空性的境地?我们必须在每次修完法后,安住在无念的状态中,以为智慧资粮的积聚做准备。而此时,还不是真正地积聚智慧资粮,真正地积聚要等到证到初地菩萨位,也就是证得「无我」之后,通常,修行后将功德回向众生时,可按照普贤及文殊菩萨的方式来回向,以他们的知识及智慧来回向,便可积聚智慧资粮。由於我们是凡夫,不懂如何以特别的知识和正确的方法来做回向。因此,在修法后的回向,就更具意义、更圆满了。
菩萨从初地到七地,只有在禅定时,才能够积聚智慧资粮;一旦在下了座的四威仪中,也就只能积聚福德资粮,而无法真正的积聚智慧资粮了。可是从八地到十地的菩…
《福慧二资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