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萨,便不管在禅定在座上或下座之后,都能不断地积聚智慧及福德资粮。也就是说,在此三地的菩萨,在或不在禅修的定中,都是一样的。第十一地菩萨,圆满完成福德与智慧资粮的积聚,也就是佛了。
对於一位初学者而言,即使非常想积聚智慧资粮,也没有办法,就只能积聚福德资粮;但不要因此而轻视了福德资粮的积聚,因为福德资粮积聚得越多,就表示越接近真正积聚智慧资粮的境地了,所以,不要放弃积聚福德资粮。
在金刚乘中,我们不能一下子就想要修密法而不先具备强烈的觉悟心――即慈悲菩提为基础的心。金刚乘的修行必须先由慈悲心及菩提心的发展做为基础的开始,这并不意味著金刚乘很吝啬,不愿把教法随便传授给人,而是如果没有圆满的慈悲和利他的心做基础,修持金刚乘就不会有很大的效益,也就不会有成就。
为何金刚乘又称为密乘?密乘并非像一般人所误解,不轻易传授给人的意思,而是指要具备相当的根器,才可以修持金刚乘的教法。如不以慈悲心菩提心做基础,即使修了密法,也不会得到利益,这就是所谓密乘的意义。因此,初修行时,一定要多多下功夫,使自己具备非常强烈稳固的慈悲心,一旦具备了强烈又稳固的慈悲心做基础后,再修持金刚乘的教法,便能获得良好的成果。一般来说,金刚乘是开悟最快的修行法门,但要有慈悲心及菩提心做基础,才能快速成就,否则金刚乘便谈不上是最快的法门了。
我们要尽力去了悟诸法的空性,精进地去学习、证悟它。我们所能感受察觉的一切事物都是佛性的显现,整个宇宙也就是佛净土。所以,我们的心必须时时安住於诸法的实相中,在此境界,任何造作都非真实,以此心保持在真实的法性中。如能了悟这点,即知此世界的一切现象事物(法),都由五大(即地、水、火、风、空)所组成;而已证悟诸法实相,或空性者,便能体悟到,其实五大的体性就是五方佛的眷属——五方佛母。
同样地,我们本身是由五蕴所构成了,如能证悟其体性,便能了解五蕴其实就是五方佛,因此五蕴与五大就取决於我们是否能证悟它。未证前,五蕴就是五蕴,证悟以后,五蕴即是五方佛;同样地,证悟前,五大看起来就是五大,但在证悟诸法的实相后,五大就是五方佛母。因此,为了证悟这一切,我们必须把心安住在一切内、外诸法的实相中。如果我们的心没有了悟,是一个迷惑的心的话,则我们的贪、嗔、痴、慢、疑是五毒;了悟之后,便能够证悟到五毒的体性,也就是五智。
我们在供养诸佛、菩萨的时候,如果能够证悟到诸法的体性,就能够证悟到五大、五蕴跟五毒的体性,而它们其实就是五方佛母、五方佛以及五智。以此证悟,我们所做的一切供养,就能够与三轮体空相应。也就是说,没有供养的人、没有供养的对象、也没有供养这件事情。依此,我们就能够在任何当下中有一种神圣的「圣观」。
当一个行者证悟到一切诸法的体性,也就是五大、五蕴、五毒的体性都清净时,则这位行者就可以称为是一位瑜伽士。也就是说,瑜伽士(注:「瑜伽」本意「相应」),是一位证悟并与究竟实相相应的人。瑜伽士证悟到了我们本具的佛性,而每一位众生也都具等值等量的这个佛性。一切众生佛所具有的佛性是完全一样的,没有任何分别;既是这样,那么又为何众生没有办法像佛一样,能够示现预知、自在飞翔或种种神变……,知成就者所拥有的能力?这都是因为有我执的缘故。虽然「我」是不存在的、是虚幻的,但众生执著有「我」,因此有自己跟他人这种分别的心态;而由「自他」分别的执著,产生了我执与嗔心,这样的结果,便障碍蒙蔽了我们的佛性。
我们所说众生无明,并非指众生对於世间法的迷惑,而是说众生对於其本具佛性的无知。虽然「我」是不存在的,但众生执著於它,於是便将错的东西认为是对的。我执产生了种种执著、烦恼,如执著和嗔恨,而由於这些,使得众生无法经历到本具的佛性。以这一层的意思来看,我们说这是无明。
佛是已经完全证悟的众生,他完全去除了无明。藏文里面,「佛」这个字叫做「桑杰」。「桑」意指已经去除、消除。消除什么呢?就是消除无明的根源、消除自我的执著与烦恼。而「杰」的意思就是开花或开展,也就是说,已舍无明烦恼,经历到无始以来本具的佛性。佛性并非后来才慢慢长成,或向外求得的,它是本来如是具足。如果我们能够把障碍去除,便能够体验佛性,证悟到它。此时成佛了,也就是藏文里面的「桑杰」。
佛在利益众生时,是不著任何利益之相的。也就是说,他是无饰任运的。佛在修行成就的过程中,就已经发愿要利益一切众生,因此,成佛以后度众生时,由於此等证悟的特质,便能够任运无作,而又自然遍在的利益一切有情。举例来说:这好比是太阳一样。太阳是非常光明的,它遍照一切地方,从不分别要照这里、照那里,或不照这里,只照那里。它所照耀的地方,都能够去除黑暗,并且给予温暖。太阳它本身并不处心积虑,或有意地计划要这样或那样;佛也是这样,当他利益众生时,是任运无作而遍一切处的。之所以能够任运,是由於佛已净除任何烦恼,已完全证悟佛性的缘故。
三天来,我为大家做了一系列的开示,从一开始的凡夫如何积聚福德、福德积聚的对象、到如何让我们积聚的福德能产生更大的效果。修善行时,应要像刚才所说的三种类别,才是正确的积聚心态。如果有正确的对象和发心,福德的积聚才能变得无量无边;反之,如果持不正确的心态,便非但不能积聚福德,且可能造作恶业,而此恶业的造作是非常大的。
我也谈到,在小乘里,行者由於悟到轮回的痛苦,便希望自己能从轮回之中解脱,而证涅槃;可是在小乘以外的――大乘以上的行者,则以训练菩提心为主,训练自己能够把所拥有的一切福德善行,全部施予一切众生,并将众生的一切痛苦和不幸、疾病等,全部承担在自己身上,这样的修行,即是菩萨的修行、所以菩提心、慈悲心跟利他心的修行,便是菩萨修行非常重要的基础。
我也讲到了在初地菩萨以前所做的资粮积聚,都仅是属福德资粮的积聚,一直要等到上菩萨初地以后;也就是说,是一位圣者以后,一直到菩萨七地,才能真正地积聚智慧资粮。初到七地之间,只有在禅坐时,才能够积聚智慧资粮,一旦下了座的四威仪之中,也只能积聚福德资粮了。可是七地以上的菩萨,不管是修与不修,座上或座下,都能同样地积聚智慧资粮。
最后福慧二资粮的圆满就是「佛」。在金刚乘里面,我们谈到金刚乘的修行,就是要去了悟一切诸法的空相、一切法没有自我的存在性。因此,以这样的基础,当我们行做任何事――譬如在做供养时――便能把心安住在五大、五蕴、五毒的体性,也就是五方佛母、五方佛以及五智之中了。住於其体性中时,就是三轮体空,也就是没有供养的人、没有供养的对象也没有供养的事。
这几天之中,我已把开始修行到成佛的整个阶次,都为大家解说了。大家如果还有疑问不清楚的地方,欢迎现在提出来。
问答录
问:请仁波切详加解释「三昧耶」。
答:其实「三昧耶戒」有很多的类别,并不是只有一种。但若是专指昨天我所回答的,与DB法王之间保持清净的三昧耶,也就是说,我从没怀疑过,或不尊敬任何一世的DB法王。
问:如何能判断一个人是否登上了菩萨地?
答:要回答这个问题,我可以再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要问日光是不是照耀著的话,除非你用自己的眼睛去看才知道;如果没有眼睛的话,也是白问了。所以,如果已经证悟的话,自己便知是否已登上了菩萨地,但他人则无法知道,除非他也有同等的证悟。
问:登上了菩萨初地的人,在世间上还会造业吗?还会受果报吗?
答:登上了菩萨初地的以上的人,虽能够不再造作新业,但并非指过去所造的一切恶业都已完全净除了。所以,他还是有过去的业,要渐渐、慢慢地去净除它,新的恶业才不会再造。
问:智慧资粮是什么?
答:所谓智慧资粮的积聚就是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去积聚,已经没有「积聚」与「可以积聚」的分别,而超越了所谓积聚这件事情。所以对我们凡夫来说,我们一直在讨论著积聚智慧资粮这件事情,但是一个人真正了悟,到了积聚智慧资粮这个阶段时,他本身已没有所谓积不积这件事了。
问:智慧资粮跟福德资粮有什么不同?
答:当我们在修善行、做种种正面的修行时,我们心里还有对「自我」执著的时候,这就是福德资粮的积聚。当我们修善行、做种种正面的修行时,心里已完全没有「自我」的执著时,这就是在做智慧资粮的积聚了。
问:自他交换法,除了在心念上训练改造自己外,还可以在其它方面利益众生吗?
答:自他交换的方法,首先还是要以训练自己的心为开始,将它变得更为宽广。为什么?因为在我们将来真正与他人接触,希望能利益他人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学习忍耐。同样地,在我们与他人接触,想要帮助他们的时候,别人并不一定就会对我们好也许反对我们起嗔恨心。在这个时候,我们必不能生以嗔心反击。因此,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有自他交换的内心训练,当跟别人在一起,希望利益别人时,也就能更具耐心、容忍和慈悲了。
问:请问仁波切,在日常生活是如何持守三昧耶戒?
答:这个三昧耶是取决於你受的是何种三昧耶戒。由於我不知道你是受什么样的三昧耶戒,所以没有办法肯定的回答。基本上,如果你已受了,不管是声闻缘觉乘的三味耶(别解脱戒)、或是菩萨乘的三昧耶(菩萨戒)――或是金刚乘的三昧耶;不管受的是哪一种的三昧耶,你都要在每日的生活中保持不去破戒。基本上,小乘或是声闻缘觉乘的三昧耶,都只是在一生中要持守的;但是大乘或菩萨乘,也涵括金刚乘的三昧耶,则是从现在开始,直到成佛为止,要严守的。所以我们在每天之中,要多做努力,不要把我们曾经受过的戒,或是发过的誓言破坏掉。
问:三昧耶戒守得好,果报是什么?守不好,果报是什么?
答:如果能把三昧耶戒守好,就会渐渐地往上爬,最终的结果就是证悟成佛。如果破了三昧耶,就会坠入三恶道,越坠越低,直到最后坠到地狱里去。 这个就是守与不守三昧戒的果报。
问:止观双运与智慧资粮是否有关?
答:这两者关系密切。修「观」必须要有「止」做基础,当「止」修到某个程度而有所领悟时,这个就是「观」。所以「观」必须要有「止」做基础。
「止」分为二种,一种是所谓世间的,一种是出世间的。
所谓普通或世间的「止」,就是修持专注到一个程度的时候,会产生一种非常悦乐的经验。但是行者对这种悦乐的经验产生执著,希望能够保持在这种非常悦乐的经验中时,这就是变成普通的、世间的一种「止」的修行。
另外,第二种是比较深一层「止」的修行,就是把修行之中所产生的悦乐经验以及执著去除,去超越它。当你达以这种超越时,这种体悟本身就是「观」。「观」本身就是种智慧,所以「止观」跟智慧资粮是有关系的。「观」本身就是智慧,但必须以「止」做为基础。
智慧,其实在藏文与梵文之中都有二个名词。在藏文中,一是「些勒(Sherab)」,一是「耶希(Yeshe) 」,「些勒」,中文翻为般若,梵文是(Prajna);「耶希」,中文翻成什么不清楚,梵文是「嘉那」。虽然这两个名词在很多方面类似,但还是有细微的差别。
问:一切的修行建立在厌离心上,如何能更深刻地体验生死与无常……?
答:如果我们能以专注的心来关视这个世界的真实情况,就能更深刻地体会生死与无常。但是在一般的情况下,我们的心都是非常散乱,被外在事物带著走的,所以无法很清楚地观照这个世界的种种,以致没有办法体会生死与无常。
《福慧二资粮》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