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薩,便不管在禅定在座上或下座之後,都能不斷地積聚智慧及福德資糧。也就是說,在此叁地的菩薩,在或不在禅修的定中,都是一樣的。第十一地菩薩,圓滿完成福德與智慧資糧的積聚,也就是佛了。
對於一位初學者而言,即使非常想積聚智慧資糧,也沒有辦法,就只能積聚福德資糧;但不要因此而輕視了福德資糧的積聚,因爲福德資糧積聚得越多,就表示越接近真正積聚智慧資糧的境地了,所以,不要放棄積聚福德資糧。
在金剛乘中,我們不能一下子就想要修密法而不先具備強烈的覺悟心――即慈悲菩提爲基礎的心。金剛乘的修行必須先由慈悲心及菩提心的發展做爲基礎的開始,這並不意味著金剛乘很吝啬,不願把教法隨便傳授給人,而是如果沒有圓滿的慈悲和利他的心做基礎,修持金剛乘就不會有很大的效益,也就不會有成就。
爲何金剛乘又稱爲密乘?密乘並非像一般人所誤解,不輕易傳授給人的意思,而是指要具備相當的根器,才可以修持金剛乘的教法。如不以慈悲心菩提心做基礎,即使修了密法,也不會得到利益,這就是所謂密乘的意義。因此,初修行時,一定要多多下功夫,使自己具備非常強烈穩固的慈悲心,一旦具備了強烈又穩固的慈悲心做基礎後,再修持金剛乘的教法,便能獲得良好的成果。一般來說,金剛乘是開悟最快的修行法門,但要有慈悲心及菩提心做基礎,才能快速成就,否則金剛乘便談不上是最快的法門了。
我們要盡力去了悟諸法的空性,精進地去學習、證悟它。我們所能感受察覺的一切事物都是佛性的顯現,整個宇宙也就是佛淨土。所以,我們的心必須時時安住於諸法的實相中,在此境界,任何造作都非真實,以此心保持在真實的法性中。如能了悟這點,即知此世界的一切現象事物(法),都由五大(即地、水、火、風、空)所組成;而已證悟諸法實相,或空性者,便能體悟到,其實五大的體性就是五方佛的眷屬——五方佛母。
同樣地,我們本身是由五蘊所構成了,如能證悟其體性,便能了解五蘊其實就是五方佛,因此五蘊與五大就取決於我們是否能證悟它。未證前,五蘊就是五蘊,證悟以後,五蘊即是五方佛;同樣地,證悟前,五大看起來就是五大,但在證悟諸法的實相後,五大就是五方佛母。因此,爲了證悟這一切,我們必須把心安住在一切內、外諸法的實相中。如果我們的心沒有了悟,是一個迷惑的心的話,則我們的貪、嗔、癡、慢、疑是五毒;了悟之後,便能夠證悟到五毒的體性,也就是五智。
我們在供養諸佛、菩薩的時候,如果能夠證悟到諸法的體性,就能夠證悟到五大、五蘊跟五毒的體性,而它們其實就是五方佛母、五方佛以及五智。以此證悟,我們所做的一切供養,就能夠與叁輪體空相應。也就是說,沒有供養的人、沒有供養的對象、也沒有供養這件事情。依此,我們就能夠在任何當下中有一種神聖的「聖觀」。
當一個行者證悟到一切諸法的體性,也就是五大、五蘊、五毒的體性都清淨時,則這位行者就可以稱爲是一位瑜伽士。也就是說,瑜伽士(注:「瑜伽」本意「相應」),是一位證悟並與究竟實相相應的人。瑜伽士證悟到了我們本具的佛性,而每一位衆生也都具等值等量的這個佛性。一切衆生佛所具有的佛性是完全一樣的,沒有任何分別;既是這樣,那麼又爲何衆生沒有辦法像佛一樣,能夠示現預知、自在飛翔或種種神變……,知成就者所擁有的能力?這都是因爲有我執的緣故。雖然「我」是不存在的、是虛幻的,但衆生執著有「我」,因此有自己跟他人這種分別的心態;而由「自他」分別的執著,産生了我執與嗔心,這樣的結果,便障礙蒙蔽了我們的佛性。
我們所說衆生無明,並非指衆生對於世間法的迷惑,而是說衆生對於其本具佛性的無知。雖然「我」是不存在的,但衆生執著於它,於是便將錯的東西認爲是對的。我執産生了種種執著、煩惱,如執著和嗔恨,而由於這些,使得衆生無法經曆到本具的佛性。以這一層的意思來看,我們說這是無明。
佛是已經完全證悟的衆生,他完全去除了無明。藏文裏面,「佛」這個字叫做「桑傑」。「桑」意指已經去除、消除。消除什麼呢?就是消除無明的根源、消除自我的執著與煩惱。而「傑」的意思就是開花或開展,也就是說,已舍無明煩惱,經曆到無始以來本具的佛性。佛性並非後來才慢慢長成,或向外求得的,它是本來如是具足。如果我們能夠把障礙去除,便能夠體驗佛性,證悟到它。此時成佛了,也就是藏文裏面的「桑傑」。
佛在利益衆生時,是不著任何利益之相的。也就是說,他是無飾任運的。佛在修行成就的過程中,就已經發願要利益一切衆生,因此,成佛以後度衆生時,由於此等證悟的特質,便能夠任運無作,而又自然遍在的利益一切有情。舉例來說:這好比是太陽一樣。太陽是非常光明的,它遍照一切地方,從不分別要照這裏、照那裏,或不照這裏,只照那裏。它所照耀的地方,都能夠去除黑暗,並且給予溫暖。太陽它本身並不處心積慮,或有意地計劃要這樣或那樣;佛也是這樣,當他利益衆生時,是任運無作而遍一切處的。之所以能夠任運,是由於佛已淨除任何煩惱,已完全證悟佛性的緣故。
叁天來,我爲大家做了一系列的開示,從一開始的凡夫如何積聚福德、福德積聚的對象、到如何讓我們積聚的福德能産生更大的效果。修善行時,應要像剛才所說的叁種類別,才是正確的積聚心態。如果有正確的對象和發心,福德的積聚才能變得無量無邊;反之,如果持不正確的心態,便非但不能積聚福德,且可能造作惡業,而此惡業的造作是非常大的。
我也談到,在小乘裏,行者由於悟到輪回的痛苦,便希望自己能從輪回之中解脫,而證涅槃;可是在小乘以外的――大乘以上的行者,則以訓練菩提心爲主,訓練自己能夠把所擁有的一切福德善行,全部施予一切衆生,並將衆生的一切痛苦和不幸、疾病等,全部承擔在自己身上,這樣的修行,即是菩薩的修行、所以菩提心、慈悲心跟利他心的修行,便是菩薩修行非常重要的基礎。
我也講到了在初地菩薩以前所做的資糧積聚,都僅是屬福德資糧的積聚,一直要等到上菩薩初地以後;也就是說,是一位聖者以後,一直到菩薩七地,才能真正地積聚智慧資糧。初到七地之間,只有在禅坐時,才能夠積聚智慧資糧,一旦下了座的四威儀之中,也只能積聚福德資糧了。可是七地以上的菩薩,不管是修與不修,座上或座下,都能同樣地積聚智慧資糧。
最後福慧二資糧的圓滿就是「佛」。在金剛乘裏面,我們談到金剛乘的修行,就是要去了悟一切諸法的空相、一切法沒有自我的存在性。因此,以這樣的基礎,當我們行做任何事――譬如在做供養時――便能把心安住在五大、五蘊、五毒的體性,也就是五方佛母、五方佛以及五智之中了。住於其體性中時,就是叁輪體空,也就是沒有供養的人、沒有供養的對象也沒有供養的事。
這幾天之中,我已把開始修行到成佛的整個階次,都爲大家解說了。大家如果還有疑問不清楚的地方,歡迎現在提出來。
問答錄
問:請仁波切詳加解釋「叁昧耶」。
答:其實「叁昧耶戒」有很多的類別,並不是只有一種。但若是專指昨天我所回答的,與DB法王之間保持清淨的叁昧耶,也就是說,我從沒懷疑過,或不尊敬任何一世的DB法王。
問:如何能判斷一個人是否登上了菩薩地?
答: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可以再問你一個問題。如果你要問日光是不是照耀著的話,除非你用自己的眼睛去看才知道;如果沒有眼睛的話,也是白問了。所以,如果已經證悟的話,自己便知是否已登上了菩薩地,但他人則無法知道,除非他也有同等的證悟。
問:登上了菩薩初地的人,在世間上還會造業嗎?還會受果報嗎?
答:登上了菩薩初地的以上的人,雖能夠不再造作新業,但並非指過去所造的一切惡業都已完全淨除了。所以,他還是有過去的業,要漸漸、慢慢地去淨除它,新的惡業才不會再造。
問:智慧資糧是什麼?
答:所謂智慧資糧的積聚就是說,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去積聚,已經沒有「積聚」與「可以積聚」的分別,而超越了所謂積聚這件事情。所以對我們凡夫來說,我們一直在討論著積聚智慧資糧這件事情,但是一個人真正了悟,到了積聚智慧資糧這個階段時,他本身已沒有所謂積不積這件事了。
問:智慧資糧跟福德資糧有什麼不同?
答:當我們在修善行、做種種正面的修行時,我們心裏還有對「自我」執著的時候,這就是福德資糧的積聚。當我們修善行、做種種正面的修行時,心裏已完全沒有「自我」的執著時,這就是在做智慧資糧的積聚了。
問:自他交換法,除了在心念上訓練改造自己外,還可以在其它方面利益衆生嗎?
答:自他交換的方法,首先還是要以訓練自己的心爲開始,將它變得更爲寬廣。爲什麼?因爲在我們將來真正與他人接觸,希望能利益他人的時候,我們必須要學習忍耐。同樣地,在我們與他人接觸,想要幫助他們的時候,別人並不一定就會對我們好也許反對我們起嗔恨心。在這個時候,我們必不能生以嗔心反擊。因此,如果我們一開始就有自他交換的內心訓練,當跟別人在一起,希望利益別人時,也就能更具耐心、容忍和慈悲了。
問:請問仁波切,在日常生活是如何持守叁昧耶戒?
答:這個叁昧耶是取決於你受的是何種叁昧耶戒。由於我不知道你是受什麼樣的叁昧耶戒,所以沒有辦法肯定的回答。基本上,如果你已受了,不管是聲聞緣覺乘的叁味耶(別解脫戒)、或是菩薩乘的叁昧耶(菩薩戒)――或是金剛乘的叁昧耶;不管受的是哪一種的叁昧耶,你都要在每日的生活中保持不去破戒。基本上,小乘或是聲聞緣覺乘的叁昧耶,都只是在一生中要持守的;但是大乘或菩薩乘,也涵括金剛乘的叁昧耶,則是從現在開始,直到成佛爲止,要嚴守的。所以我們在每天之中,要多做努力,不要把我們曾經受過的戒,或是發過的誓言破壞掉。
問:叁昧耶戒守得好,果報是什麼?守不好,果報是什麼?
答:如果能把叁昧耶戒守好,就會漸漸地往上爬,最終的結果就是證悟成佛。如果破了叁昧耶,就會墜入叁惡道,越墜越低,直到最後墜到地獄裏去。 這個就是守與不守叁昧戒的果報。
問:止觀雙運與智慧資糧是否有關?
答:這兩者關系密切。修「觀」必須要有「止」做基礎,當「止」修到某個程度而有所領悟時,這個就是「觀」。所以「觀」必須要有「止」做基礎。
「止」分爲二種,一種是所謂世間的,一種是出世間的。
所謂普通或世間的「止」,就是修持專注到一個程度的時候,會産生一種非常悅樂的經驗。但是行者對這種悅樂的經驗産生執著,希望能夠保持在這種非常悅樂的經驗中時,這就是變成普通的、世間的一種「止」的修行。
另外,第二種是比較深一層「止」的修行,就是把修行之中所産生的悅樂經驗以及執著去除,去超越它。當你達以這種超越時,這種體悟本身就是「觀」。「觀」本身就是種智慧,所以「止觀」跟智慧資糧是有關系的。「觀」本身就是智慧,但必須以「止」做爲基礎。
智慧,其實在藏文與梵文之中都有二個名詞。在藏文中,一是「些勒(Sherab)」,一是「耶希(Yeshe) 」,「些勒」,中文翻爲般若,梵文是(Prajna);「耶希」,中文翻成什麼不清楚,梵文是「嘉那」。雖然這兩個名詞在很多方面類似,但還是有細微的差別。
問:一切的修行建立在厭離心上,如何能更深刻地體驗生死與無常……?
答:如果我們能以專注的心來關視這個世界的真實情況,就能更深刻地體會生死與無常。但是在一般的情況下,我們的心都是非常散亂,被外在事物帶著走的,所以無法很清楚地觀照這個世界的種種,以致沒有辦法體會生死與無常。
《福慧二資糧》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