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欲控製的人。執著的焦點在哪裏呢?主要在于我們的身體和財富。
對治身體執著的方法,在于發展對它的覺觀和禅修――尤指身體的本質之不淨。再則,由于身體會死亡,因此它是無常的。第叁,身體的狀況會改變,所以,也不是很穩固的。經由這樣的覺觀,我們對身體的執著就會減少。
從學習佛法中,我們也可以培養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感到知足,並想:「好了,現在我有這樣和那樣東西,夠了!我覺得很滿意了!」
簡而言之,對治執著的兩種方式,就是發展對身體的專注與覺觀,減少對它的攀執和愛欲。還有,就是培養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量與質都感到滿足。
五、隨喜
嫉妒是投生在阿修羅道的主要原因,我們要以隨喜他人的善行來對治它。隨喜他人,嫉妒心自然而然就會平息下來。隨喜有一個好處,我們可以很簡單地說明:如果我們看到有人修習佛法、行布施或做其它善事,因而生起隨喜心,這種隨喜和原本的善行是具同等價值的,所累積的善業也是相同的。同樣地,如果我們隨喜他人做惡,那麽所累積的惡業也是一樣的。一旦我們的心已習於做惡,要生出善心就很困難了。
經由修行,我們持續地培養善心、慈悲和隨喜的胸懷,結果便會變得習於行善,惡業也會慢慢減少。我們必須要去感受了解善行的好處是什麽,以及做惡會帶來什麽樣的痛苦和損害。
六、對治驕慢的一般方法以及究竟方法
我們已討論過,生在天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善行中摻混著驕慢的結果。事實上,有兩種方法可以對治驕慢,一種是一般方法,另一種是究竟的方法。如果有人稱贊我們,我們因而覺得自傲,此時就應該想想其他比我們行的人,這樣做,我們的傲慢就會減少――這是對治驕慢的一般方法。再舉個例子來說,如果別人恭維我們的身材長得很高,而使自己覺得驕傲時,就要去看看身材比我們長得更高的人,這樣一來,我們便會知道自己一點也不怎樣,驕慢就會減少;如果有人說「你很富有。」我們就必須想想比自己更富裕的人,然後便會明了,我們對于自己以及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根本沒有值得驕傲的地方――這也是一個一般的對治方法。
從一開始就要了解,所有的現象都不是真實存在的。我們要盡力以了悟無我的智慧,探知空性。當這樣的般若智慧生起時,我們就會明白,在那裏根本沒有一個「我」可以驕傲的――這是一個對治驕慢的究竟方法。
四門與忏悔
有四種行惡的可能,傳統上稱爲「四門」。首先是一個人的愚癡非常重,以致沒有善惡的觀念,因此,也沒有機會忏悔、清淨惡行;第二是一個人雖然知道什麽是善惡,但並不相信真有這回事,由于對善惡的意義沒有真信,因此忏悔也非常不可能的,第叁是一個人雖然相信善惡的重要性,但並未將它牢記在心――總是忘掉;第四是一個人能夠分辨善惡,相信它們,雖也沒忘記,但因爲心中的染汙太重,以致依然行惡。
在第叁和第四狀況的人,可以藉由忏悔來清淨,因爲了解惡行會導致痛苦的人,才能決心藉著淨業的方法來消除痛苦。
一、忏悔四力
忏悔淨障的過程需要四種不同的力量。首先,我們需要一個神聖的忏悔對象。他必須遠離一切惡行與障礙,具真正能清淨罪障的力量,並且富于慈悲與智慧,我們可在這位上師或精神上的法友面前忏悔惡行。如果沒有上師可當爲忏悔的對象,我們可以用佛菩薩的相來代替,也可以在佛塔或寺廟,或具加持力的聖物前忏悔。開始時,我們先對這些忏悔的對象或上師做或多或少的供養。第二,基于了解所造惡行的不當,我們需要忏悔力。第叁,要大聲認錯,念出忏悔的內容。我們可以說:「從無始以來的多生中,無論我造過什麽惡業,我祈求您,請您平息淨除它。」此時,如果你記得自己犯過哪些錯誤,便一一舉出來,否則就如此想:「雖然我記不得了,但任何經由我的身、口、意所做的惡行,由于您的本覺智慧都能了知。我祈求您,請您清淨我這些罪障。」最後,我們需要第四種力量――發誓不再重犯。這是四項中最難做到的。
舉例來說,如果有人昨天突然中毒,還未死,他便會去尋找能夠解毒的醫生,同時,也會因自己無知吃下毒藥而深感後悔――惡業的苦果就像毒藥一樣,當我們在聖潔的上師或佛像前忏悔時,心中也應充滿悔意「我真的非常後悔自己造了惡業。」
忏悔罪障須及時是很重要的,因爲我們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而惡業的力量與時俱增。如果我們死了,罪障還未被淨除,就再也沒機會了,我們會因此在未來世中受苦。所以,我們不能這樣想:「哦,我再等一個月,或明年再忏悔吧!.」
噶瑪噶舉傅承持有者之一的岡波巴大師,回家鄉後,曾以一例說明淨業的急要性。他說,這就像有人掉下懸崖,但手抓到一條藤而懸在那裏一樣。藤的一邊有只白老鼠在啃它,藤的另一邊有只黑老鼠在嚼著它:懸崖下面,則有熊熊烈火、毒蛇以及各種劇烈的苦痛在等著他:而在懸崖上,則是他的同伴和朋友們;他住上看著他們,熱切哀求著:「拜托!請幫助我吧!」
在這個比喻中,懸崖下的火和蛇代表下叁道的痛苦;挂在懸崖邊將死的人,代表他沒有力量把自己往上推,隨時都有可能墜下;葛藤象征他的壽長,而二只老鼠齧啃著藤,正表示此人的生命一天天、一夜夜地減少;懸崖上的友伴,就是能夠幫助他的佛菩薩們;而他向友伴們真切地哀哀求助,代表的就是忏悔和悔過。
二、其它的淨業方法
我們也可以用其它的方法來清淨罪障。我們可以念誦佛號,例如:藥師琉璃光如來、毗盧遮那佛、不動佛、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等,或是念誦他們的心咒。我們還可以念經,例如:《大解脫經》和《心經》等。如果我們受持菩薩戒,沒有損壞戒條,便能清淨惡業。修持如大手印或大圓滿的法,也有相同的作用。因爲藉由這些修行,我們才可以成佛,而在那同時,業障也會自動淨除。
叁、戒律的墮毀
由于我們可能破戒,所以須以還淨來補救。談到出家人的戒律,別解脫戒總共有二百五十一條,其中四條是根本戒,只要破了其中之一,便破了一切戒。例如:有個和尚看到了一個人,心裏想:「我不喜歡他,我要殺了他。」這時,戒還未破。接著,和尚猛擊他的頭,並真打死了他,戒仍然沒破。和尚一看到自己做的事,說:「我犯了多可怕的錯誤!.我居然殺了人,真可怕!」他深覺後悔,戒還是沒破。但如果和尚隨喜自己的作爲,心想:「他翹掉了!太好了!」那時戒就破了。破戒必須由身、口、意叁者始能完成――想法、實際的行動、以及對自己所爲、所表現出的高興。
至于菩薩戒,只要有「我想殺那個人」的想法,就算已經違戒或毀戒了,因爲菩薩戒主要是心戒,而出家的別解脫戒則是與行爲有關。
金剛乘的戒律又稱叁昧耶戒。如果我們看見一個人,只要在心裏想:「原來就是這樣嘛,沒什麽了不起!」就損減或破毀了叁昧耶戒。爲什麽這樣?因爲在金剛乘中,行者必須視一切衆生爲勇父與空行的聖衆,並應視五大元素爲五方佛與五方佛母。而只要一有俗世不淨的念頭,就自動損減了叁昧耶戒,不過,還未破及根本戒。
雖然金剛乘的根本戒律有十四條,但實際上的叁昧耶戒條則多得數不清――有幾百萬條,這是由于與心念有關之故。因此,禅觀金剛薩埵以及念誦他的咒語,便成爲相當重要的事.經典上說,我們應該在二十四小時中,憶念金剛薩埵並念誦百字明咒六次,即每四小時一次,白天夜晚各叁次。如果我們記得所犯的過錯,在四小時內忏悔,就能立即把業清淨。這就是我們要以此方式來憶念金剛薩埵和念誦其咒的原因。
四、正確的發心
忏悔業障時,正確的發心很重要。如果我們想:「我只忏悔自己的業障。」便屬聲聞緣覺之道。此道較低,因爲他們只關注自己個人的解脫。不過,如果我們這樣想:「我要爲自己和一切六道衆生的罪業而忏悔。」這樣的發心就廣大多了。我們應爲無明愚癡、以及本身無法淨業的人來忏悔消業。這種方法非常具大力,可以積聚很大的功德,兼具了大乘與金剛乘的特質。
五、無疑無惑的忏悔
我們要了解:最佳的忏悔方式,就是完全不帶一絲懷疑的忏悔,這點很重要。
舉例來說,縫紉時,我們可以挑選利針或鈍針來用。利針很好用,但若需要鈍針,也勉強可用,因此針的銳利相當于心的敏銳度。就算這樣說,如果我們用叉子來縫,則不管它多利,也不能使用――叉子就代表懷疑。忏悔時,如果我們能以毫無疑惑的心,確信忏悔定能淨業消障,則它就一定能清除我們的罪障。
《忏悔淨障》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