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慧二資糧
第一天
各位晚上我首先要來談談有關「止」的禅定。「止」可以使我們的心變得非常甯靜和放松。一般來說,當我們修持禅定時,如果沒有參考任何經典,或接受任何一位上師的指引,就不應該著手去做,因爲那是很冒險的事,可能會産生錯誤的觀念,以及使用錯了方法。而一旦禅修真的有誤,要改正便很困難了,而且也要花上很長的時間。因此,在修行禅定方面,首先我們必須增長自己在佛學上的知識,特別是有關禅修方面的。然後,對所學到的知識仔細地去思惟,好好地了解之後,再著手去修持,這樣才是正確修持禅定的方法。對金剛乘、大乘或一般的佛法而言,在修禅定之前,我們必須生起對輪回的出離,以及發願利益一切衆生的心。以此出離心和慈悲心去修禅定,便一定會修持得很好。
佛法上的禅定,不像其它一般的禅定,只爲了健康的因素,或只想解除心理的痛苦而求得放松。這種僅求短暫利益的禅定,並不會具什麼效益。在佛法上的禅定,我們所著重的是發展自心,使心安定下來,並在清靜的狀態之下,使自己的智慧生起。止觀,最主要的是發展我們內心的智慧,直到證悟爲止。所以,在修行中,禅定的修持是非常重要的。
了解有關禅定的概念後,我們就要實際去修行。佛陀對于一切禅修的教導可分爲兩部分:一是「止」,另一是「觀」。首先我們要修持的是「止」,即是將我們不安定、焦躁的心穩定下來,達到內在平靜祥和的境界。「觀」是在內心靜慮的狀態下,去觀察並了悟心的究竟本質——即明空的合一——此觀察的過程就是「觀」。「觀」的梵文是Vipashana(毗缽舍那)。
Vipa的意思特別,Shana則是觀察;兩字合一,指的是特別的觀察法。止的梵文是Shamatha(奢摩他),Shama的意思是平靜祥和,tha則是保任、住于;兩字合一,就是指住于平靜之中。
所以,爲了了悟自心的本質,我們必須修習止觀的禅定。首先,心要靜慮下來,才能在平靜的狀態中去了解心的本質。這就好象一盞油燈一樣,沒有風的阻擋就會很明亮;如果有風有幹擾,就會搖晃不定。我們的心如果像這樣搖晃不定,就無法看清其真實本質——明性。所以,當心變得更爲平靜安定時,障礙就會消除,就像一盞沒有風阻礙的燈一樣,可以把每件事看得很清楚。當能夠觀得更好、研究得更深入時,便可以了解心的究竟本質了。
爲了修好禅定,我們必須要具備一些有利的條件,其中第一,就是我們需要一個沒有阻礙的適當環境;沒有外來的打擾、沒有噪音或惡意者的騷擾……等等。再則就是要對周遭的一切生起出離心,因爲具有出離心才能減少我們的貪欲。貪欲熾盛也是一種禅修的障礙,會使我們無法集中注意力,以致難以産生平靜的心,這就是我們要少欲的原因。另外,我們學習知足,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感到滿足。再下來的條件是,禅修時,我們應該有一位合適的導師,能隨時指導我們,爲我們解說。如果具備了以上修習條件,那麼禅定一定會修得很成功。
此外,我們也要注意身體上的情況,例如:坐姿。禅定有幾種不同的坐姿,如:七支坐法、八支坐法……等等很多種。坐姿非常重要,原因是我們的身、心一直都相連的。根據密宗的教法,我們的身體與氣脈有關。氣脈一旦順暢,心就會變得清明,不假外力,也能夠很自然地穩定平靜下來,這就是我們必須注意坐姿的原因。無始劫來,我們的心識和氣就是這樣結合在一起的,我們的心好象一個可以看清一切的人,但無法有所行動,好似看到一粒蘋果,卻不能去拿一樣。所以,心和氣是相互依賴、相互幫忙的,當兩者結合時,我們便可以做任何事情了。所以心可以離開身體再去投胎轉世,心也可以到任何我們想去的地方。
關于坐禅的姿勢,我們先談七支坐法。雙腿的坐法可以用金剛跏趺或半跏趺坐,依個人的需要和身體狀況來決定。有些人可以一點不費力的就盤起雙腿,這樣他們可以使用金剛跏趺坐;有些人雙盤很困難、很不舒服,這時就可以采用半跏趺的坐姿來坐。第二點,談到眼睛。打坐的時候,眼睛不要太開,但也不要全部閉起來,自自然然半開著,從鼻尖注視著前方。眼睛注視的目標並無限定,例如可以注視在一樣物體上,此時眼睛注視的焦點就放在此物上。但無論如何,眼睛都盡量不要移動,因爲一旦移動了,就會分心散亂。我們要照著這樣的方式去做,眼睛一定要放在同樣的位置上。
現在我們討論的主題是二種資糧——福德資糧與智能資糧。福德資糧的積聚,我們可以使用聲聞獨覺乘(小乘)的觀點來解釋,也可以用菩薩乘(大乘)的觀點來看,或是以最善巧方便的金剛乘來說明,而層次不同的資糧積聚,則完全依個人根器的不同而定。至于智能資糧的積聚,可以使我們了悟小乘的人無我(我空)、大乘的法無我(法空)、以及金剛乘輪涅不二的教法。
如前所述,福德和智能資糧的積聚,有幾個不同的層次。雖然一個人可聽聞各種不同的法教,老師亦可教導解說由最低至最高的法道,但我們心裏必須了解,一個修行人是不可以只選擇最高的法門,而拒絕從基本的開始。這情形就像我們一出生時是嬰兒,雖然許多人不喜經過嬰兒階段,而想直接長大成人,但那是不可能的事;同樣地,雖然大多數人也喜歡如此方便地積聚資糧,但那是不對的。我們必須從最初的基礎開始修起,即使從中切入也不行。所以,對一個修行者而言,一開始是最重要的,因此我要從最基礎的開始說起,再逐漸談到較高的層次。
通常我們要開始修行前,必須先獲得某個法的灌頂、口傳、和法本的解說,以了解禅定和修行方法。你必須獲得這些,做爲積聚和前行准備的條件,也就是修行前要先具足這些條件,然後再將所得到的指導、法本等應用到實際的修持上。
一般來說,積聚資糧的好處和不積資糧的壞處是顯而易見的,就像現在有許多國家和地方非常幹燥,長不出任何東西,住在那兒的人也遭受嚴重的饑渴、瘟疫、疾病……等等。這並非由于天意的懲罰,亦非因高等的生命,如:神明、上帝……等在處罰那裏的人,而純然是由于過去世他們沒有積聚資糧的結果。相對地,有些繁榮富庶、物産豐饒,人們遠離饑荒,並且健康富有;同樣地,這也不只是那兒的人較具智慧,而是他們積聚了許多福德資糧的緣故,才使得他們能繁榮富裕。這些不是上天所賜予的,而是福德資糧積聚的結果。
對福德的積聚,學習佛法的人,會較一般世俗的人更深入了解。學佛者知道,在餓鬼道所受的饑渴痛苦,都是因爲沒有積聚福德的緣故;而阻礙了他人的積聚資糧的機緣,也會墜入餓鬼道,這可明顯看出不積聚福德資糧的壞處。反過來說,一個人生在較好的環境中,繁榮、富裕、健康、豐饒等,這些都是積聚福德的特征。簡而言之,一個人如果投生到人道,那兒樣樣都很豐足,一定是福德積聚的結果;反之,如果投生到饑荒、疾病肆虐之處,這也是缺乏福德的緣故。從一般世俗的眼光來看,一個人在工作和事業上若有所成,大家便會認爲這完全是他具備聰明才智的緣故;雖然這是事實,但真正的原因,是他以前曾積聚過福德。一個人具備聰明才智,但也要有福德,才會産生這樣的動力;就如同土壤肥沃,我們若去開墾播種,便一定有所收獲才對。但有一種人,不論如何努力,總是失敗,一般人都會覺得,這是因爲那個人不具聰明才智之故。當然這也可能是事實,但真正的原因是他不曾積聚福德,所以無法具備這樣的聰明才智,以致無法成就;這就好比肥沃的土壤,不經開墾,仍然不會有收獲一樣。所以,我們此生會有種種成就、幸福和美善,其實都是由于曾經積聚福德的緣故;而此生之所以失敗,也是因爲不具福德之故。
爲了了解正確的積聚福德資糧的方法,我們首先要知道有叁種積聚的對象;第一個是佛菩薩,他們是積聚福德資糧最至高無上的對象;第二個是那些曾在此生幫助過我們、善待我們的人,如:善知識、特別的朋友和一切曾利益我們的人;第叁個是貧困、需要財物或種種其它幫助的衆生,他們也是積聚福德資糧的對象。我們有時曾想,對于自己所喜愛的人給予幫助,如此的行爲是否也能積聚福德呢?答案是肯定的;但如果這位對象不真正那麼需要幫助,則所積聚的功德就不像上述叁個對象那麼大了。
如果能供養佛菩薩,其所積聚的福德的是非常大的,他們是我們所能積聚最大福德的對象。即使我們所供的東西微不足道的,但由于對象很殊勝圓滿,所以也能積聚很大的福德。舉例來說,釋迦牟尼佛住世時,有一次,一些孩童在玩耍——依照傳統,佛陀每天要托缽出外乞食——那群孩童手中玩著一些豆子,其中有一位小孩把豆子丟到空中,說道:「我要供養佛。」這七粒豆子正好落入路過的佛陀的缽中。結果,雖然那七粒豆子並不多,而在他轉世到第七世的結束前,便已經學到了足夠的佛法而得成就。這就是因對象十分圓滿,能使我們積聚極大福德的例子。
以上這個故事,也許會讓我們覺得自己已沒機會再積聚如此殊勝的功德,因爲佛陀已經涅槃了。但事實上,佛陀的化身雖已不再住世,但我們知道佛陀的的智能心(譯注:此指法身)是無所不在、遍一切處的。福德的積聚,完全視我們的信心及發心而定,如果我們具足信心,佛陀就存在;如果我們將發心供養的對象――例如佛像等――視爲真正成就證悟的佛,則這就成爲至高圓滿的對象。我們並不需要一位真正活生生的佛陀現前,只要我們有信心地向佛像供養燈、花……等等,則這些佛像就是如實圓滿的對象。但如果有分別心,覺得此佛像樣子不好看,不莊嚴、我不喜歡,而喜歡另一尊……等等,一旦生起這種分別心,發心就不清淨了;不淨的發心,就會破壞供養時所能真正帶來的功德。
我們也可以應用佛法來積聚福德。但該如何做呢?佛法是教導人們證悟佛果…
《福慧二資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