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道次第▪P5

  ..續本文上一頁件事就是不要執著不放,而應了解這種愉悅或不快的感覺隨時會變。倘若你體驗到快樂的事,就看著它。但不要去攀執它;同樣地,假如你有任何不快的體驗,也不要害怕,或想把它推走,一樣地看著它。要修行成就這些功德,勢必要克服很多快樂或不快的體驗。因此,不要疑惑,也不要遲疑不前,開展的部分過程,就是要在禅修中克服一切障礙的。

  

  問答錄

  問:菩提心如何與五道契配?

  答:菩提心有很多種,願菩提心是希望消除一切衆生的痛苦,帶給他們幸福快樂,並長住于幸福之中。這僅是一種願心,我們還未實際去做,只是發了拔苦予樂的想法。行菩提心則更上一層。我們從上師處,或自己觀想的佛菩薩前授與菩薩戒,誓願從今以後,要以身口意修行度化衆生,常住樂境。從那時起,不管我們修了什麽(例如:禅修),都變成了行菩提心。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都是相對(世俗)菩提心。

  當我們行於五道中時,都要發展菩提心。從資糧道的基礎階段,直到加行道的最高階段,我們發展世俗相對菩提心,包括願、行二菩提心;然後從通達道直到第十地,我們開展究竟勝義菩提心,也就是無上智慧;我們證語成佛時,便完全圓熟了究竟菩提心。

  問:您剛談到進入通達道一瞥心物合一之實相,請問這是否會退轉?是否會再掉回去?

  答:是的,在那個階段是不可能再退回去的。在通達道,當你了悟了空性那一刻,便已消除了一百一十二種煩惱障。既已放下了很多重擔,便不可能再被拉回去。甚至在資糧道的高階段,當你體悟到四神足時,也絕不可能再掉回去。拿我們的車做例子,車子可前後倒退開,但在這裏講不通.不過,當你達到四神足的階段時,也許會經曆很多逆緣,因爲很多你過去所積聚的惡業,會在此時成熟現前。

  問:「毗缽舍那――觀」的禅修如何契入五道?

  答:「觀」的體悟與究竟菩提心、或空性的體悟是一樣的,它由通達道開始。但「觀修」並不表示就是「觀」的體悟,觀的體悟是觀修的成果。

  它就像建造一間房子,怎麽樣都叫「房子」,但你開始想建它時,房子實際上還沒有,最後當你建成時,每個人才看到,但兩個情況都用同樣的字眼。

  我們先檢視身體,看自我是否存在;然後檢視一切事物現象,看它們是否實存。最後,我們問:「自我存在與否?現象界存在與否?」然後,我們到達一個無法說「是」或「不是」的缺口。那個缺口就是觀的修行。

  經由此修行,我們便可達到觀的了悟,同時知道一切事物的非實存性。在觀的過程中,我們還不確定——我們既無法全然肯定一切事物的存在,也無法全然否定它們的不存在,我們介于是與否之間。當我們了悟了「觀」的禅修後,自己便非常清楚了。

  也許可以教大家一個更直接的方法,就是一點都不要去做觀或檢視什麽的,只須把自己放入一個無念的狀態中。一開始,我們不去檢視這個世界——外在現象或自己的身體,只是坐下來打坐觀空。它的缺點是當我們以這種方式做禅修時,有時易生疑惑,忍不住想:「我觀空是幹嘛的?我到底如不如法?我怎能確定沒有東西存在?」這種疑問會阻礙我們的發展,否則,這種方法其實是最爲直接的。但不管我們是使用邏輯的分析方法來檢視,亦或是使用直接的禅修方法,其證果都是一樣的。

  問:在佛陀的故事裏,我很驚訝的聽您說是佛陀發現了「觀」的法門;以前的印度,除了「止」外,沒其他方法了。我知道「止」是「觀」生起的基礎。爲何他們停滯了?他們的方法是否與我們現在所使用的不同.

  答: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只要學生知道正確的方法,「止」的禅修的確可以帶領我們進入「觀」的悟境。別種禅修,只會讓我們生起甯靜和清明的體驗,但不懂正確方法的人便會執於此種情境,他們把這種安詳清淨的感覺當做確有其事,並且認爲自己已達最後成果,因此,不再往深一層的體驗走下去。在我們這種形式的禅修,止的過程中,我們也會體驗到一種甯靜,但不執著它。了解甯靜的感覺是虛幻不實存的,將引領我們繼續走向「觀」的了悟。

  問:您用甯靜清明的字眼來描述「止」的境界。請問您是否願意以文詞來描繪,與「止」相較,「觀」的境界感覺像什麽?

  答:觀境的體驗是無法言诠、無法表達的,它稱做空性的了悟,我們找不出任何世俗文字可以描述空性。我們現在所用的每樣東西都是物質性的,包括文字,我們實在找不出非物質性的字句。這就像我們想告訴一個生來即眼盲的人什麽是紅色、什麽是白色和藍色。雖然盲者可以聽到聲音,但他對紅、白、藍等顔色的意義卻一點都沒概念。因爲顔色是無法用文字表達的,他們一定要自己親自看了才懂。如果一個醫術高超的醫生醫好了他的眼睛,則他便知道什麼是紅、白、藍了。另一個例子是,有一個女人,一生當中從未碰到過夏天,甚至也不知道有夏天這個東西,她住在一個很冷、下雪、結冰的世界。倘若你告訴她,在我們這裏有夏天,百花齊放,地上一片油綠,蝴蝶滿天飛。你盡可能告訴她有關我們美麗的世界,但她未必能聽得懂,因爲她所看到的都是一片雪白。要讓她相信,唯有帶她到有夏天的地方。

  

  

《道次第》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證悟的女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