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手印▪P4

  ..續本文上一頁只要繼續不斷地修持就是了。

  當我們獲得種種覺受,不起任何執著和排斥時,還要有條理的去得到正知正見,並且對上師由內生起淨信心。淨信心就好似用鐵槌打鐵釘一樣,釘子正中打下去,沒有任何歪斜,一槌打下去就對了。所以,對上師的淨信心,就好似鐵槌瞄准了正確的方向,一打就打進去了一樣。因此,對上師的淨信心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日日夜夜都不可忘失。上師對我們的加持像是一燈傳一燈,當一個燈點燃另一燈時,另一燈的光亮跟第一個燈是完全平等、相同的。

  當我們證悟心的體性時,這種證悟的心是自證自覺的,是無法用一般的語言文字來描述它的。因是自證自覺,所以實在無法想出用什麼語言來描述這種經驗。當我們證悟大手印時,雖無法真正准確地描述,但可以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就好像我們看虛空時,無法衡量虛空的大小或邊界在哪兒,無法指出虛空的中心點在哪裏一樣。在大手印的體悟中,思惟的運用停止,智慧在起用,也就是一般的思惟已被轉化爲智慧,這智慧之心就是究竟的心。然而六識的運轉還是同樣地在作用,我們能夠體驗到六識的作用,但所不同的是:雖然眼所觀、耳所聽……種種照常是六識的作用,而我們心內已沒有任何執著、分別。這時行者只不過是在六識起用之中享受並看著它們運行,可是內在沒有任何一點分別心。這好比月亮照在水中的影子一樣,月影倒映在水中,它也不分別水是熱的、冷的,或是清淨、不清淨的,只是照映而已,無任何的執著在裏頭。所以,當一個人證悟了以後,他不會排斥醜陋的東西,也不會執著什麽是美麗的東西,因爲在這時,一切諸法都是法身了。一般初修行者都需要修「止」,止修能讓我們的心得到專一。一般的教法都是把止、觀分開,但其實能夠專一,也就能幫我們證悟「觀」的境界。所以,修「止」就能得到一種非常快樂、愉悅的體驗,而這種愉悅的體驗能進一步讓我們得到一種空明的感受。所以可以說止、觀是不二的,不能將它們完全分開來,但對于初修者,則需將二者分開教導.有了很強的「止」修基礎時,就能進一步進入「觀」.「觀」在這裏所解釋的定義是安住于心的體性之中,沒有任何的迷惑、思惟和念頭。在這時候,我們所有的迷惑都不再需要任何的東西去清除,因爲這時我們的迷惑已不再存在了。修行獲得最後的成果,對于煩惱已經能夠完全的調伏、控製。過去是煩惱控製我們,可是現在我們已能完全掌握,不再被煩惱所控製。其實,到最後的階段,已無一絲惱障,到這時,已是無修的境界,就是已完全開發了佛的所有功德,已完全去除了所有的煩惱、無明、迷惑以及所有微細的念頭,而獲得完全的智慧。在這時,因已有完全的智慧,所以不須再用修行來淨化自己。

  接下來談到大手印的四瑜伽(譯注:[瑜伽]本身爲相應,此指與實相相應)。

  在大手印的修行時,會産生樂、明……等各種覺受。這些覺受其實就是大手印四瑜伽中的第一瑜伽――專一瑜伽的體驗,差不多相當于五道之中的加行與資糧道。專一瑜伽又分爲下、中、上品。下品專一指一種非常清明的覺受,沒有任何的思惟、念頭,感覺非常的愉悅。可是這種覺受有時來,有時去,不一定時常都有。中品專一是指在開始上座修行以後,直到下座的這一段期間,不論十小時、二十四小時,不管時間多長,在座上的期間都能保持無念的狀態。上品專一是指清明的覺受能繼續不斷,不管是在座上修行,或是下座四威儀之中,這種光明都可以持續不斷。

  第二種大手印的瑜伽是離戲瑜伽,相當于大乘中的菩薩初地,也可分爲下、中、上叁品,下品離戲指不僅在理智上能了解,也能真正證悟一切諸法的空性,沒有任何的生、住、滅。中品離戲指不但證悟一切諸法皆空,且證者與被證,主客都無實體存在。上品離戲是指能覺察萬法的心與被察覺的萬法,二者皆空,而同時,心、法與大手印是無二分別的,此爲下、中、上叁品離戲瑜伽的涵意。

  第叁種是一味瑜伽。在此階段的證悟是覺者的心與萬物的感覺合一不分,這種無分是超過二元對立等是非對錯的觀念,就像是一味一樣,也好像把水融於水中,因爲兩種都是水的緣故,無法將其隔開分別。因此,這種單一的體悟就稱作[一味]。它在大乘中等于二到七的菩薩地,又可分爲下、中、上叁品。下品一味,行者走到一個無任何判取的階段,超越了悲、喜、好壞、清濁的概念。這些主客對立的現象對此階段的行者來說,完全是一味無二分別的。中品一味――既是已無任何分別,便證到一種真正的智慧。

  第四種是無修瑜伽。之前我們談過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去除我們的無明迷惑、淨除我們的業習惱障、開展我們的證悟功德等,但在此階段,由于已開展圓熟了一切,因此不再需要清淨或淨除什麼,也不再需要有任何修行。無修瑜伽又分下、中、上叁品。下品無修已無修者、修行以及修對象,達叁輪體空境界。中品無修已完全淨除了煩惱與所知二障,但還留有非常微細的習氣在我們四周飄浮――這些微細的業障在此階段被淨除了。上品無修是不論晝夜六時,都能夠保有清明,完全的光明體驗。這時就證得了如來藏,也就是心的體性。有時我們也說是[母子光明會],好像母親見到了兒子。此時我們的修行已與光明融合爲一,也得到了完全的證悟。在大乘或顯教裏,我們把這歸爲八到十的菩薩地。我們也同時要記住,剛剛開示的都屬于金剛乘的修行。金剛乘的特點是修行非常猛利,且能快速成就,但行者必須本身具備修習金剛乘的條件(功德)。這些條件當中,尤其是過去世曾累積福德,再其次是對上師完全不變的虔敬心。若對上師的虔信心有動搖或改變的話,密續修行成就的機會便十分渺茫了。爲何破壞了跟上師的關系,便無法得到證悟的機會了呢?就好像我們若想獲得牛奶,便要依靠牛只,若沒有牛,我們便絕對得不到牛奶了;或者若想要蛋,便要依賴母雞,若沒有母雞,也無法拿到蛋了。同樣的,要依金剛乘修行證悟成就,便完全要依賴上師,因此,對上師要有不可動搖、非常堅穩的虔信心。

  剛才的四瑜伽,每個部分爲下、中、上叁品,也就是大手印的四瑜伽可分爲十二個階次;證到最後一個階次時,就是第十叁地,或曰金剛地。如果你們問誰已證入了最後的金剛地的話,例如,就在我第一天提到過的祖師帝洛巴、那洛巴,以及第一世蔣貢康楚羅卓他耶本身,和他的上師貝瑪汪波——第九世泰錫杜,還有就是第十六世DB法王讓炯立佩多傑,這些在無斷傳承的黃金念珠上的上師們都已證入金剛地。由于他們的證量,因此被稱爲世代無間傅承的黃金念珠(或譯「金鬘」)。這些上師的外表看起來雖然都不一樣,但他們的內證成就卻是相同的,因此被稱爲噶舉傳承的持有者。他們都己證得了如是智,也證得了如顯智。也就是他們的智慧已證得了一切如是,以及一切如是所顯。

  就如同我之前提過的,我們現在能有機會遇到,且受教於無斷傳承黃金念珠的諸寶上師,應感十分幸運。如果我們對上師有虔信的心,加上精進不退的毅力,便不可能不會成就證悟。因爲一個人真正證悟了後,才能成爲傳承的持有者,而「噶舉」之意即是口傳或相承,也就是上師將其證悟完全傳予弟子,而弟子能證悟到與上師完全一樣的果位。所以我們不要感到氣餒,自覺不行,因爲就像蔣貢仁波切鼓勵我們的話,說雖然他自己也是生在末法時代,既不聰明,也不特別精進,但由于上師的慈悲加持,所以才能得到證悟。他真的對我們鼓勵很大,他說只要我們能精進修行,對上師有無可動搖的虔信心,便能得到與上師同等的證悟。我再次強調,這個傳承法教的清淨,行者若能在其中清淨修行的話,便不可能不得到證悟。即使是生在這個末法時代,只要藉著對上師的虔信心,證悟是絕對可能的。這個教法不單指噶瑪噶舉的而言,它也同時指著噶舉派的四大八小,以及大手印、大圓滿、中觀等。事實上,它就是佛陀所傳的八萬四千法門的精髓所在。所以,如果我們能正確努力的依教而修的話,便不再需要任何其他的方法了。

  最後,第一世的蔣貢仁波切除了贊歎這個清淨的傳承,以及大手印的法教和修行外,也祈求想與這個實修傅承和法教結緣的學子,都能快速早日成就。

  以上就是依據第一世蔣貢康楚的<大手印證道歌>所做的解說。諸位若有問題,可以發問。

  

  問答錄

  問:我們如何知道自己是否具足條件修習金剛乘?

  答:很顯然地,我們在過去一定積聚過功德,今日才有這樣珍貴的人身;而且很明顯地,我們一定曾積聚功德,才會對佛法,特別是金剛乘的佛法産生興趣,今日才能來此聽法。這都表示我們資糧的累積做得相當不錯,因此如果問,我們是否可以修行金剛乘,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但現在問題的症結不在于我們是否曾積聚功德、具足條件,而是在于我們修行的意願和熱誠有多強。

  問:請問如何找尋一位具德上師?

  答:我自己不是一位具德的上師,因爲我沒有任何證悟,但肯定的是我所傳給大家的教法是清淨無斷的大手印教法。因此重要的是上師給你的教法,而非你由哪位上師獲得它。在西藏有這樣的說法,你若拿到一塊黃金,即使是從一個啞巴或乞丐那裏得到的都沒關系,只要金子是純的就可以。因此在這個末法時代,我們也不要對上師的選擇太過挑剔,因爲我們也許沒有多少機會去找尋最好的上師。重點在于我們自己本身的修行與法門必定是要清淨的,至于是哪一位給的,並不那麽關系重大。就像蜜蜂在花叢中飛來飛去采蜜時,它並不挑什麽紅花、白花,一定要某個顔色的花它才肯采,只要有花粉,它便能采,因爲主要要找的就是花粉。所以這點也關系到我們對上師的虔信心,因爲我們如果太挑的話,對上師的虔誠往往便很容易動搖,一點不穩固。舉例來說,有天瑪爾巴向密勒日巴問道:「你真的對我有足夠的虔信嗎?」密勒日巴當時確實對上師有完全的虔敬心,他甚至可以把自己的生命奉獻給上師,他覺得自己的虔誠已到極限,幾乎超出了能力,因此簡直無法相信瑪爾巴還這樣問他。但瑪爾巴說:「你對我不夠虔誠。」可是等到他自己證悟後才了解到,過去自己對上師的虔誠心是多麽微不足道,證悟前與證悟後的虔敬心,程度上根本差太遠了。我們仍處凡夫階段,就算自認對上師的虔誠已十分足夠,它其實僅是小小的一點而已,仍無法與證悟的心相比(譯注:本題中,仁波切要我們不要太挑上師,但似應僅指具格的金剛上師而論。具格的金剛上師有兩種,一是轉世的仁波切,從小接受做爲金剛上師的種種嚴格訓練.另一種則是閉過叁年關的喇嘛,由其上師認定其傳法的資格)。

  問:如何啓修大手印?

  答:我昨天開示過,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首先要對佛法在理智上做一番正確的了解,對佛法的知識要具備,對輪回的無常也要觀透。這些都具備的話,修行就會變得比較容易。反之,若我們對輪回有所執著,感覺它們是真實存在的,那麽這樣的修行就比較困難,這些在蔣貢仁波切的教法中也提到過了。要起修大手印前,要如前所說,應先對佛法生起正確的知見,還要修止觀、修定,在日常生活中多積聚功德――譬如做布施等――還要發菩提心,像這一類都是修大手印的基礎,先要具備。

  最後到此結束,我們要做功德回向。願把此次依蔣貢仁波切的《金剛證道歌》――「大手印」所做的講解,以及大家前來聆聽領受法教的功德,回向給一切衆生,願都能速證金剛持,並悟大手印,得到完全的解脫。

  

  

《大手印》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道次第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