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只要继续不断地修持就是了。
当我们获得种种觉受,不起任何执著和排斥时,还要有条理的去得到正知正见,并且对上师由内生起净信心。净信心就好似用铁槌打铁钉一样,钉子正中打下去,没有任何歪斜,一槌打下去就对了。所以,对上师的净信心,就好似铁槌瞄准了正确的方向,一打就打进去了一样。因此,对上师的净信心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日日夜夜都不可忘失。上师对我们的加持像是一灯传一灯,当一个灯点燃另一灯时,另一灯的光亮跟第一个灯是完全平等、相同的。
当我们证悟心的体性时,这种证悟的心是自证自觉的,是无法用一般的语言文字来描述它的。因是自证自觉,所以实在无法想出用什么语言来描述这种经验。当我们证悟大手印时,虽无法真正准确地描述,但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就好像我们看虚空时,无法衡量虚空的大小或边界在哪儿,无法指出虚空的中心点在哪里一样。在大手印的体悟中,思惟的运用停止,智慧在起用,也就是一般的思惟已被转化为智慧,这智慧之心就是究竟的心。然而六识的运转还是同样地在作用,我们能够体验到六识的作用,但所不同的是:虽然眼所观、耳所听……种种照常是六识的作用,而我们心内已没有任何执著、分别。这时行者只不过是在六识起用之中享受并看著它们运行,可是内在没有任何一点分别心。这好比月亮照在水中的影子一样,月影倒映在水中,它也不分别水是热的、冷的,或是清净、不清净的,只是照映而已,无任何的执著在里头。所以,当一个人证悟了以後,他不会排斥丑陋的东西,也不会执著什麽是美丽的东西,因为在这时,一切诸法都是法身了。一般初修行者都需要修「止」,止修能让我们的心得到专一。一般的教法都是把止、观分开,但其实能够专一,也就能帮我们证悟「观」的境界。所以,修「止」就能得到一种非常快乐、愉悦的体验,而这种愉悦的体验能进一步让我们得到一种空明的感受。所以可以说止、观是不二的,不能将它们完全分开来,但对于初修者,则需将二者分开教导.有了很强的「止」修基础时,就能进一步进入「观」.「观」在这里所解释的定义是安住于心的体性之中,没有任何的迷惑、思惟和念头。在这时候,我们所有的迷惑都不再需要任何的东西去清除,因为这时我们的迷惑已不再存在了。修行获得最後的成果,对于烦恼已经能够完全的调伏、控制。过去是烦恼控制我们,可是现在我们已能完全掌握,不再被烦恼所控制。其实,到最後的阶段,已无一丝恼障,到这时,已是无修的境界,就是已完全开发了佛的所有功德,已完全去除了所有的烦恼、无明、迷惑以及所有微细的念头,而获得完全的智慧。在这时,因已有完全的智慧,所以不须再用修行来净化自己。
接下来谈到大手印的四瑜伽(译注:[瑜伽]本身为相应,此指与实相相应)。
在大手印的修行时,会产生乐、明……等各种觉受。这些觉受其实就是大手印四瑜伽中的第一瑜伽――专一瑜伽的体验,差不多相当于五道之中的加行与资粮道。专一瑜伽又分为下、中、上品。下品专一指一种非常清明的觉受,没有任何的思惟、念头,感觉非常的愉悦。可是这种觉受有时来,有时去,不一定时常都有。中品专一是指在开始上座修行以后,直到下座的这一段期间,不论十小时、二十四小时,不管时间多长,在座上的期间都能保持无念的状态。上品专一是指清明的觉受能继续不断,不管是在座上修行,或是下座四威仪之中,这种光明都可以持续不断。
第二种大手印的瑜伽是离戏瑜伽,相当于大乘中的菩萨初地,也可分为下、中、上三品,下品离戏指不仅在理智上能了解,也能真正证悟一切诸法的空性,没有任何的生、住、灭。中品离戏指不但证悟一切诸法皆空,且证者与被证,主客都无实体存在。上品离戏是指能觉察万法的心与被察觉的万法,二者皆空,而同时,心、法与大手印是无二分别的,此为下、中、上三品离戏瑜伽的涵意。
第三种是一味瑜伽。在此阶段的证悟是觉者的心与万物的感觉合一不分,这种无分是超过二元对立等是非对错的观念,就像是一味一样,也好像把水融於水中,因为两种都是水的缘故,无法将其隔开分别。因此,这种单一的体悟就称作[一味]。它在大乘中等于二到七的菩萨地,又可分为下、中、上三品。下品一味,行者走到一个无任何判取的阶段,超越了悲、喜、好坏、清浊的概念。这些主客对立的现象对此阶段的行者来说,完全是一味无二分别的。中品一味――既是已无任何分别,便证到一种真正的智慧。
第四种是无修瑜伽。之前我们谈过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去除我们的无明迷惑、净除我们的业习恼障、开展我们的证悟功德等,但在此阶段,由于已开展圆熟了一切,因此不再需要清净或净除什么,也不再需要有任何修行。无修瑜伽又分下、中、上三品。下品无修已无修者、修行以及修对象,达三轮体空境界。中品无修已完全净除了烦恼与所知二障,但还留有非常微细的习气在我们四周飘浮――这些微细的业障在此阶段被净除了。上品无修是不论昼夜六时,都能够保有清明,完全的光明体验。这时就证得了如来藏,也就是心的体性。有时我们也说是[母子光明会],好像母亲见到了儿子。此时我们的修行已与光明融合为一,也得到了完全的证悟。在大乘或显教里,我们把这归为八到十的菩萨地。我们也同时要记住,刚刚开示的都属于金刚乘的修行。金刚乘的特点是修行非常猛利,且能快速成就,但行者必须本身具备修习金刚乘的条件(功德)。这些条件当中,尤其是过去世曾累积福德,再其次是对上师完全不变的虔敬心。若对上师的虔信心有动摇或改变的话,密续修行成就的机会便十分渺茫了。为何破坏了跟上师的关系,便无法得到证悟的机会了呢?就好像我们若想获得牛奶,便要依靠牛只,若没有牛,我们便绝对得不到牛奶了;或者若想要蛋,便要依赖母鸡,若没有母鸡,也无法拿到蛋了。同样的,要依金刚乘修行证悟成就,便完全要依赖上师,因此,对上师要有不可动摇、非常坚稳的虔信心。
刚才的四瑜伽,每个部分为下、中、上三品,也就是大手印的四瑜伽可分为十二个阶次;证到最後一个阶次时,就是第十三地,或曰金刚地。如果你们问谁已证入了最後的金刚地的话,例如,就在我第一天提到过的祖师帝洛巴、那洛巴,以及第一世蒋贡康楚罗卓他耶本身,和他的上师贝玛汪波——第九世泰锡杜,还有就是第十六世DB法王让炯立佩多杰,这些在无断传承的黄金念珠上的上师们都已证入金刚地。由于他们的证量,因此被称为世代无间傅承的黄金念珠(或译「金鬘」)。这些上师的外表看起来虽然都不一样,但他们的内证成就却是相同的,因此被称为噶举传承的持有者。他们都己证得了如是智,也证得了如显智。也就是他们的智慧已证得了一切如是,以及一切如是所显。
就如同我之前提过的,我们现在能有机会遇到,且受教於无断传承黄金念珠的诸宝上师,应感十分幸运。如果我们对上师有虔信的心,加上精进不退的毅力,便不可能不会成就证悟。因为一个人真正证悟了后,才能成为传承的持有者,而「噶举」之意即是口传或相承,也就是上师将其证悟完全传予弟子,而弟子能证悟到与上师完全一样的果位。所以我们不要感到气馁,自觉不行,因为就像蒋贡仁波切鼓励我们的话,说虽然他自己也是生在末法时代,既不聪明,也不特别精进,但由于上师的慈悲加持,所以才能得到证悟。他真的对我们鼓励很大,他说只要我们能精进修行,对上师有无可动摇的虔信心,便能得到与上师同等的证悟。我再次强调,这个传承法教的清净,行者若能在其中清净修行的话,便不可能不得到证悟。即使是生在这个末法时代,只要藉著对上师的虔信心,证悟是绝对可能的。这个教法不单指噶玛噶举的而言,它也同时指著噶举派的四大八小,以及大手印、大圆满、中观等。事实上,它就是佛陀所传的八万四千法门的精髓所在。所以,如果我们能正确努力的依教而修的话,便不再需要任何其他的方法了。
最後,第一世的蒋贡仁波切除了赞叹这个清净的传承,以及大手印的法教和修行外,也祈求想与这个实修傅承和法教结缘的学子,都能快速早日成就。
以上就是依据第一世蒋贡康楚的<大手印证道歌>所做的解说。诸位若有问题,可以发问。
问答录
问:我们如何知道自己是否具足条件修习金刚乘?
答:很显然地,我们在过去一定积聚过功德,今日才有这样珍贵的人身;而且很明显地,我们一定曾积聚功德,才会对佛法,特别是金刚乘的佛法产生兴趣,今日才能来此听法。这都表示我们资粮的累积做得相当不错,因此如果问,我们是否可以修行金刚乘,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但现在问题的症结不在于我们是否曾积聚功德、具足条件,而是在于我们修行的意愿和热诚有多强。
问:请问如何找寻一位具德上师?
答:我自己不是一位具德的上师,因为我没有任何证悟,但肯定的是我所传给大家的教法是清净无断的大手印教法。因此重要的是上师给你的教法,而非你由哪位上师获得它。在西藏有这样的说法,你若拿到一块黄金,即使是从一个哑巴或乞丐那里得到的都没关系,只要金子是纯的就可以。因此在这个末法时代,我们也不要对上师的选择太过挑剔,因为我们也许没有多少机会去找寻最好的上师。重点在于我们自己本身的修行与法门必定是要清净的,至于是哪一位给的,并不那麽关系重大。就像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采蜜时,它并不挑什麽红花、白花,一定要某个颜色的花它才肯采,只要有花粉,它便能采,因为主要要找的就是花粉。所以这点也关系到我们对上师的虔信心,因为我们如果太挑的话,对上师的虔诚往往便很容易动摇,一点不稳固。举例来说,有天玛尔巴向密勒日巴问道:「你真的对我有足够的虔信吗?」密勒日巴当时确实对上师有完全的虔敬心,他甚至可以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上师,他觉得自己的虔诚已到极限,几乎超出了能力,因此简直无法相信玛尔巴还这样问他。但玛尔巴说:「你对我不够虔诚。」可是等到他自己证悟後才了解到,过去自己对上师的虔诚心是多麽微不足道,证悟前与证悟後的虔敬心,程度上根本差太远了。我们仍处凡夫阶段,就算自认对上师的虔诚已十分足够,它其实仅是小小的一点而已,仍无法与证悟的心相比(译注:本题中,仁波切要我们不要太挑上师,但似应仅指具格的金刚上师而论。具格的金刚上师有两种,一是转世的仁波切,从小接受做为金刚上师的种种严格训练.另一种则是闭过三年关的喇嘛,由其上师认定其传法的资格)。
问:如何启修大手印?
答:我昨天开示过,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首先要对佛法在理智上做一番正确的了解,对佛法的知识要具备,对轮回的无常也要观透。这些都具备的话,修行就会变得比较容易。反之,若我们对轮回有所执著,感觉它们是真实存在的,那麽这样的修行就比较困难,这些在蒋贡仁波切的教法中也提到过了。要起修大手印前,要如前所说,应先对佛法生起正确的知见,还要修止观、修定,在日常生活中多积聚功德――譬如做布施等――还要发菩提心,像这一类都是修大手印的基础,先要具备。
最後到此结束,我们要做功德回向。愿把此次依蒋贡仁波切的《金刚证道歌》――「大手印」所做的讲解,以及大家前来聆听领受法教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愿都能速证金刚持,并悟大手印,得到完全的解脱。
《大手印》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