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道次第

  道次第

  第一部份

  在以大乘和小乘的層次討論了很多有關佛法的修行後,我現在要講述成佛之道上的各種不同階段。

  我們必須了解,唯有自己锲而不舍的努力和對修行的熱誠才能引領我們解脫痛苦。沒有任何外力可以消除我們的業障,讓我們出離輪回。對佛法生起深信不疑的心後,就必須以全然真誠的虔信和極大的毅力不斷去實修。當我們有煩惱業障,也就是痛苦的根源時,便注定要受苦.如果我們能消除這些障礙,便能克服痛苦.了知這點後,我們要再進一步,也就是學習如何在法道上應用善巧方法。法道包括許多可以淨除一切業障習氣的內在修行法門;而修行時能自動自發,同時虛懷若谷是最首要的條件。以往和現在,經由修行而達高度證悟者大有人在,這是一個法道不虛的明證。沒有證據顯出任何真正在修行的人會墜入惡趣,因此,個人的精進和毅力是決定在法道上能否達到目標的關鍵。

  一、五道

  在修行佛法的道上有五個不同的階段,我們稱之爲五道。

  首一是資糧道。我們一旦對准方向,踏上通往解脫之路時,便上了資糧道。

  第二階段爲加行道。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天到晚製造念頭,妄想紛飛,産生極大的惱障。當我們了解到自己的迷惑,並開始移轉到不惑的狀態時,便上了加行道。此時我們煩惱的心與清明的心聯結在一起,好比駛出一條與大馬路相連的小巷。

  第叁個階段是爲通達道。「通達」在此意指一種體驗,悟到以前我們從未經驗過的。

  第四階段爲修習道。在修習道中,我們繼續開展在前一道所體驗到的種種功德,就像月亮正滿,由半月至正圓。我們在通達道所體驗到的,在修習道中繼續開展,直到圓熟。

  最後,我們來到了第五階段――究竟道(無修道)。事實上是沒有像無修道這樣的東西的,我們只是借用這個名詞,讓一般人也能有所領會。在此階段,我們一切心靈的惱障、毛病、染汙、無明、迷惑完全淨除了,而同時所有一切善功德,如智慧、覺性,則完全開展,彰顯了出來。由于善功德,如:智慧的開展以及惱障的淨化均已到達極致,無複再需開發或淨化,因此,最終的這個階段便稱爲無修道或究竟道。在大乘此稱爲「開悟」,在小乘則稱爲「證羅漢果」。總之,究竟道在兩乘中,皆指無有再較此爲高的成就。

  小乘和大乘對于五道皆使用相同的名詞,並且第五道也都是最究竟的.不過,由于大、小乘之間的差異,因此,一個人在最後階段所成就的完美特質和功德,也不盡相同。大象有眼、鼻、牙、腿、耳以及尾巴,這是一個完整的軀殼;老鼠也有一個完整的身體,它有眼、鼻、耳、尾巴、四只腳……等等,但這兩個完整的個體卻有非常相異的體能和力氣——大小乘的差異就像這樣。

  你一定想不通個中道理。修行本身所成就的功德,並不因大小乘而有所差異,分別之所以産生,乃在于個人智慧的深淺,以及了解能力上的問題。假設外面下著雨,我們擺了兩個大小不同的容器,很快它就會裝滿了水。雖然雨是平等的落在兩個容器內,但小容器跟大的相較之下,便只能裝一點點水。同樣地,行者所達到的層次在大小乘裏也不盡相同,這是與修行者個人的能力、智慧有關,而非在于其修行的法門。

  二、資糧道(或譯「積聚道」)

  資糧道細分爲叁,即下、中、上叁等層次。下階段資糧道包括四種觀修,或曰「四念處」(注1),即觀視我們身體、情識、心,以及心的對象。這與上章所討論的爲同一類東西,已在前面講得很清楚了。我們理性的審視這四項東西,以消除對它們根本上的疑惑。

  倘若我們將自己身體內外徹底檢視一番,便能了解我們周身遍處無一能永久存在,一切必將改變。同時,我們也能了解到根本沒有一個獨立存在,或靠已存在的完整身體。這個肉身有的只是各種不同的組合成分,它可再細分爲很多微粒,甚至小到原子的集合。了解這點後,我們便到了一個對身體無所依執的階段。

  以此方法,我們便能消除執著,尤其對自己色身的愛執。在聲聞緣覺乘(即小乘),行者在墳場禅修,藉以檢視身體的本質。在西藏地方的墳區,屍體僅用少許石塊堆起,人們幾乎可從外面窺視。行者審視一個死屍和他們自己的身體之間有何差別,發現其唯一的異處僅在于一息尚存與否,除此外,沒有一絲不同。倘若我們對自己身上的骨頭沒有執著的話,便能以此方式禅觀,藉以消除對自己身體的執著。

  接著我們要使用同樣審慎檢視的方法來消除對情感、覺知的攀執。衆所皆知,我們一切舒服快樂的覺受都來自外境,例如,錢財、房産等等,當我們檢視這些情識,也就是我們的感官覺受時,便能了解它們常在瞬間即起變化,就在很短的時間內,快樂可以馬上變爲痛苦,而讓我們再一次體驗無常。過去由于我們不懂事物的無常性,便只會抓住感官上的欲樂;我們死命的工作以保有它,結果是無盡的失望和痛苦。當我們了悟了情識和覺受的無常後,便能由其中解脫,同時克服對物質的占有、到財富房産等的攀執。

  由于我們把一切當爲是真實具體存在、永遠不壞的,才會對身體和財富起執著。要舍掉對它的貪執,最主要便是要了悟萬法的無常性。當我們談到「心」(也可稱之爲「神識」)時,也是一樣。過去,我們深信神識過去的一個念頭,因此,何來永恒可談?

  [一個刹那]藏文是「科契」。一彈指間有六十科契,因此,我們所談的是一段極短的時間。我現在用另一種方式來解釋「科契」這個名詞。假設我們發射一顆子彈穿透六十張紙,則在我們眼裏,子彈似乎是一刹那就飛過去了,但依佛教哲理,子彈穿越一層紙的時間才稱爲一「科契」。現在繼續來檢視我們念頭的無常和生滅。假設我們在說話,第一個任何我們說出口的字,已是第二個的前一個字,它並非真正是銜接無縫的,但我們也不能把它轉回來。假如我們是重複一句話,則不在此論,因爲我們只是把說過的話重複一遍而已。因此,就我們的覺知和神識來說,它是會改變的,它是無常的。

  神識(心)的對象,也就是一切現象界也都是無常的。當我們想著以前曾做過的事、現在正在做的事、以及未來計劃要做的事,任何我們所想的,都是心的一個投影對象。既然我們能在心裏想著一切過去、現在、未來所經曆的事,便表示這些事物本身並非堅實具體、永恒不變的――一切都在改變。

  禅觀無常的目的,就是要消除我們對身體感官的覺受和情感,以及心和其投射對象的攀執。若我們能遵循這個法門,便能將自己由我執(執持有一個「我」)中解脫出來。當我們以此方法審慎的檢視一切時――身體、神識、感覺或情識,我們指不出有一個可稱之爲「我」的東西。在這裏,我稱爲「我」的是誰?我們執著的是什麽?

  我剛才說,思觀無常的法門是爲大小二乘的行者所共用的;大乘佛教在了悟無我和無身體存在這點上,還有更高的法門。在了解身體是由無數微粒子組成後,我們還可進一步看到,甚至連最小粒子的原子本身,也非單獨或獨立存在的。

  爲了使大家更加了解何爲「無我」,讓我杷自己拿來做例子。倘若我向你表白我的身體不存在,而你則剛好看著我時,你一定會說,你明明看到了我的身體。不止如此,一個十分率直的人還會說,我的頭是禿的,而且還有一個肚子。不過,所有這些像身體、頭和肚子等的名詞,都只是我們心靈的一個投射而已。我們所謂的身體可再分爲很多部分――兩條腿、兩只手、頭、皮膚、毛發、骨骼……等等。如果我們將此一一拿開,則身體又在何處?身體根本不存在,而我們所執持的這個身體,只不過是心的一個概念、一個投影而已。同樣的,以我們的頭爲例。我們說「頭」,而且相信它確實真有這麽一個「頭」,但我們還可以把它細分爲很多部分――耳、鼻、口、牙齒、頭發、骨頭……等等;倘若我們一一將它取走,便沒有叫「頭」的這樣東西了。

  觀視皮膚和骨頭時,我們也可以使用同一方法。當我們說到骨頭時,我們確信真有骨頭這樣的東西,因爲它們是如此堅固實在。但是我們仍可以將它們分解爲很多部分,同時可以越分越細,直到剩下原子的結構。以大乘的層次來講,原子本身還可分爲更小的部分,因此,甚至連一個原子都無法自己獨存。在大乘層次,我們常講到萬法皆空,因爲當我們檢視一切時,便會發現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自己存在,或自成獨立的個體,萬事萬物都是相互依緣,每件東西都是另外一些東西的聚合體。但由于我們迷惑的心,便爲它們一一按上一個假名,當這全是真的,就此對事物本身産生了執著。

  當你認知到我們的身體並非實存時,也就能同時了解到,我們的情識和覺受實際上也非真實存在。因爲若沒有身體,又怎可能有感覺?當你認知到感覺並非真有這麽回事時,也便能了解到神識本身亦是空的.你可以找找神識到底在哪裏?有人想:「這是對的,那是錯的;這個好,那個不好。過去我做了這些,現在正在做這個,將來還要做其他的。」如果你在身體裏面到處尋找,也找不出一個具體、確切存在的人,而你可以指著他說:「就是這個人一直在分別好壞,想著過去、現在、未來。」以此方法,你便會了解心的空性。

  你對你的神識(心)是怎麼想的?你認爲它是真的或不是真的?它在內或外?在西方,大部分人都認爲神識是在頭腦裏面。如果某件東西確實存在,則它必然要有一個外貌;如它有一個外貌,就必然要有顔色和形狀。你的神識是什麽形狀?你的神識是什麽顔色?你或許會想,當你看到紅色的東西時――例如地板上的地毯――你的心是紅的;當你看到藍色的東西時,你的心便是藍的。照這樣說,倘若你看到一團火時,你的腦袋便要起火燃燒了!你一直想在外面――你的身體外面去找自己的心。在大乘的禅修法門裏,你要反觀自己,就像看著自己的眼睛,以內省之力來做觀,而非把眼睛置於外在的物體上。

  任何人都很難回答這個…

《道次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继续阅读 ▪ 證悟的女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