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到達通達道和修習道的層次後,便不需再依賴一位精神導師。資糧道和加行道非常強調依止一位上師的重要性,而且我們也常教導學生對上師虔誠和信賴的重要性。在此等層次,我們自身的明覺和智慧還未能引領我們走上正道,因此,必須依賴他人的指導。十地中的第一地,我們開展了許多功德,例如:可以化身上百不同身相的人以度化衆生;刹那間,也可同時直接由上百佛菩薩處聽授法教,這是一地的功德。在二地,我們可以化身上千以度衆,而在刹那間,也可由上千佛菩薩處得到法教。同樣地,在叁地是一萬……依此類推,一地到十地就是如此開展的。由于我們能直接由佛菩薩處得到教法和指導,因此,便不再需要一位肉身上師。
當我們不了解這十地的功德和特質時,便很難相信釋迦牟尼佛對DB法王的佛行,將遍滿一億世間的授記。但當我們了解到十地的功德時,便不難理解了。佛菩薩可以在千百億不同的世界化身千百億,他們在不同的世界顯現,每一化身均在度衆。而這也解釋了釋迦牟尼佛所說有關DB法王的佛行將遍及十方億萬刹土的話。在現今時代,我們接受此等說法的能力仍很有限。有時我們聽說一位上師,或證悟的導師化現成叁個轉世,也就是身、口、意的化身時,常覺很不可思議,這倒並非我們不信佛法,而是我們不了解一位極高的證悟者的能力。
從一到六地,我們完全淨除了貪、嗔、癡、慢、疑等煩惱障;從七地開始,我們要消除智慧上的障礙(所知障)。七地以上,我們開展出八種無上殊勝的證悟功德,或曰「八圓融聖道」,以淨除所知障——其中第一和第二種可用來利益自己。
第一種功德是圓融無礙的知見,這表示我們的觀念變得非常清晰,無一點疑惑。
第二種是圓融清明的思惟,意指能透視萬法的究竟本質,無一絲謬誤。
第叁種無上的功德是圓融無礙的言語辯才,本項可用來利益他人。在世間法上,我們常想用語言來向他人解說、說服一些事情,同時也期盼他們一定會了解我們所說的,但事實常與願違——尤其是當對方使用與我們不同語言的時候。倘若我們有圓融無礙的語言能力,則每一個在傾聽我們的人,便都能以他們自己的語言,領略教法,並且在我們發音的同時,也都已了解到了意思。
第四種無上的功德是圓融無礙的行止。在此層次行度衆事業的人,其所做所爲均找不出任何一點缺失。他的行爲舉止以及待人處世的方法――可以說是這個人的一切事業活動,都是完美無缺且具大利益的。此等尊貴的人,無人能指出其任何過咎,因此稱爲圓融的行止。
第五種無上的功德是圓融無礙的生活。在此等層次證悟的人,不必像我們依賴食物和水,而可只靠禅食爲生,他們可以不食米、麥、肉等這些終究只會障礙我們心靈的東西——食肉賣肉都在造業。在此階段的人已超越對食物的需求,但我們仍稱此爲圓融無礙的「生活」,只是藉此了解他們的層次而已。
第六種無上功德是圓融無礙的行事。在此層次的衆生所做的每一項努力,都僅針對度衆而來。他們不會浪費一點時間從事任何只對己有利,而對他人無益的事,這是它之所以被稱做圓融無礙的行事原因。
第七種無上功德是圓融無礙的記憶。此等層次的衆生能在刹那之間回想起自己過去的一千世,且記憶鮮明,曆曆在前,因此稱爲圓融無礙的記憶。釋迦牟尼佛能描述他的許多過去世,例如有關五個人和八萬天神的那一世――初轉*輪時,佛陀便曾提到過。這是一個明證,在此階段的人,確能記憶他們的一切過去世。
最後,第八種無上功德是圓融無礙的叁摩地甚深禅定境界。當此層次的人證入圓融無礙的叁摩地時,便能在刹那間進入一千種叁摩地定境。
我已把從初道的資糧道到第四道的修習道所顯發出來的功德講解了一遍,但還有第五道,也就是成果——真正完整的結果。從初道到第四道,我們共開展了叁十七種功德。爲了解釋這些,我先講了四種觀修的方法(四念處),其次是四種圓滿自我的方法(四正勤)。然後,我描述了四神足,加起來共有十二種功德。五根和五力合起來有十種功德.接著,我講到七覺支,以及最後佛菩薩的八種無上功德(八圓融聖道)。如果把他們加在一起,總數便有叁十七個了。由資糧道到修習道,我們開展了叁十七種菩薩的圓滿功德,也圓融了佛法。越過了此,在第五道便是完全的開悟了。
前面解釋過,在通達道,我們消除了一百一十二種煩惱習氣。由那兒向前,我們繼續開展。到了修習道尾,我們已又再淨除四百一十四種的煩惱所知二障。淨除了這五百二十六種業障的結果,我們便開悟成佛了。佛在藏語是「桑給(sangye)」,如前解釋過的,第一音節「桑」,意指完全淨除我們所消除的是所有五百二十六種的迷惑和煩惱習氣;第二音節「給」,則是發展或開花,即指我們所開展出來一切完美的功德。我等下要討論功德的完全開展與圓熟。再回到「桑給」,它就是指消除了一切迷惑煩惱習氣,而善業功德完全開花成熟的意思。
爲何我們要將每個階段業障的消除和功德的開展一一述說清楚?剛開始,我們一定很難相信佛陀由其母親的右脅出生,且下地即步步生蓮的故事。若我們不知一位覺者的功德,便很難相信這樣的故事。現在我們已知一位完全證悟者的所有功德時,便能了解到佛陀出生時所示現的神通妙用其實是非常小的。
聽到有關證悟者的功德和其所展現的能力時,常令人倍感興趣,有時我們根本無法認出他們對我們所做的示現。倘若我們了解每個人自身都具足佛菩薩的一切特質時,便會努力去求了解和證悟,而非只是贊賞別人――一個我們認爲是非常高超的衆生。要知道,這位高超的衆生也可能是我們自己,只要我們知道如何正確的修行――什麽要舍離,什麽要把持。我們可以自己開展建立功德,而不必去依賴任何旁人。不要認爲自己微不足道,而別人則非常至高無上。消除這種迷惑不清的想法是很重要的。當我們了解到,倘若每一個人都能精進勤勉的修行,也都有能力去開展這些功德時,迷惑的想法便會不見了,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去了悟和成就。
四、究竟道(或譯「無學道」)
第五道是究竟道。此道若要完整的解說,所費時間必然很長,但我想簡要並且盡可能清楚地來說一遍。究竟道是第十一地,稱爲[業淨無馀地],這與「桑給」(藏語佛陀)的第一個音節「桑」是相當的。我現在要進一步討論第二個音節「給」――就是功德的開展。
除了我們所描述的叁十七種功德外,佛也證悟了叁身。法身或智慧的證悟是佛對究竟智慧的了悟。之後,爲了度化利益無盡衆生,佛便化現報身(大樂身)以及化身。後二者是爲了度衆所做的化現,而法身則是爲己而證悟的。報身佛可以利益教導一到十地的菩薩,我們凡夫是無法由報身佛得到法教的。因此,爲了度化像我們這種未悟的凡夫,佛便以化身示現世間。
曆史記載的釋迦牟尼佛,是曾來到世間教化衆生的第四尊佛。依照授記,在我們的這個賢劫,將有一千尊佛要化身降生到世間來轉*輪。千佛之中已有四尊來過,而這意指還有九十六尊要來。化身佛到我們世界來度衆,由于他們是正等覺者的化現,因此出生時多有神奇的異相。我已說過釋迦佛是由母親的右脅出生,腳所踏觸的地方均開出花朵來。這就是一位覺者化身到世間度衆時所示現的神變力量。
化身佛有叁種功德。首先,他們身相有一百一十二種功德,當衆生看 到他們時,僅靠著他們的身相便能消除很多煩惱、痛苦和疾病。當我們看到他們時,僅靠著他們的身相便能消除很多煩惱、痛苦和疾病。當我們看到佛的那一刻,眼睛眨都不眨一下。他們是如此莊嚴完美純淨,我們只會瞪瞪地望著。
第二,化身佛在語言上有六十四種功德。例如,只要講出一句話,每位聽者在他們的心裏,就會感覺佛己回答了他們所有的問題,且完全切合他們的需要。當一位化身佛講話時,每個人都能以他們自己的語言了解其中意思,而且不管聽者離得多近或多遠,都能一樣清楚地聽到佛的聲音。
第叁,化身佛的心已開展出叁種功德,即了知一切事物的本體,以及了知一切事物的顯現。了知一切事物的本體,表示化身佛不僅可以看到自己,也包括他人的許多過去世,同時也知道未來他們將發生的事;了知一切事物的顯現,表示化身佛不必說話,便能了知每一位衆生的需要。了解他人所需,讓一位化身佛更能幫助衆生,一切所爲也更有效益。
身、口、意的功德,只是化身佛所具足的一小部分。他們有很多功德我們沒有時間一一細談,就算可以細談,也很難去理解和相信。因此,我只在此稍提一下,做爲一個五道解說的總結。
這許多功德中,沒有一項是超出每一個人所具足的如來藏――也就是佛性。完全了悟了佛性,便會開展出這所有一切的功德。也許我們很難相信這小小的一點竟能産生這麽多,但想想一個例子便知道了。花有一顆極小的種子,我們把它種在土裏,好好照養它。植物長成後,開出各種顔色的花,又有香味,這些是小種子所沒有的特質。五彩缤紛、充滿香味的美麗花朵從哪裏來的?沒有那顆小種子,五顔六色的花朵根本不可能出現。同理,佛性看似非常簡單,但它的功德與特質則似乎是很繁多,這些功德都由佛性顯發出來,它們一直都在那裏,我們只須把擋住它們的業障消除而已。
我並沒有期望你們會相信我所說的每一句話,你們必須由自己本身發展出信心,佛法是很深奧的,即使我們沒有實修,單單來聽講也能累積很多功德;倘若我們對法産生信心,則所積聚的功德更將是無量的了。你們諸位行者要常發願開展我所說的這些功德,並且利益他人。
在修行的過程中,你們會經曆很多體驗,有些是很好而且愉快的,有些則令人無法忍受且不快。有時你會體驗到暖熱感,有時是空性,有時是一片清明。不管你體驗到什麼,最重要的一…
《道次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