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种习气业障生起――例如:嗔怒或嫉妒——当那样发生时,便应用「观」的方法,直视当时所正发生的一切事物的本质。甚至当你心静、也无任何恼障时,用这种方法训练自己一下,也总是有助益的。不管你在哪里(不必是坐著时),花一点时间观观身、心……等等的本质.甚至在走路时,你也可以花一秒钟反观无念状态时的心性。
问:「奢摩他――止」与「三摩地」有何不同?
答:佛教本身发展出很多佛法名词,英文里找不到相同的字眼,就像现代社会里,我们有很多技术上的用语,梵文或藏文里也没有一样。「三摩地」与「奢摩他」是同义字,但三摩地是较为笼统广泛的用词.三摩地有很多不同的区分、类别和层次,有一个「似金刚三摩地」,是层次相当高的境界。三摩地也可指「止」的修行,若你能住于专一,这就是三摩地。你也可以修持慈悲三摩地,也就是发展慈悲和爱心,并维持于此种心境中。三摩地的西藏话是「Ting nge dzin」ting意为「殊胜」,而ding则指「握住」。因此,整句的意思是:把握一切我们正在体验的事情的奥妙处。
第二部份
一、加行道(或译「结合道」)
我们现在来到第二个阶段,加行道。在资粮道,我们以世间法来修善行;在加行道,我们将此入世善行与觉者――例如:阿罗汉的佛行――融合为一。同样的,我们在资粮道所获得的一切世问层次的体验,与通达道的体验(我们以前从未有的一种体悟)结合为一。加行道即是融合世间与出世间两种层次东西的法道。
加行道有四个阶段,它与四种发展的现象有关联。严格说来,这四种显发的现象是应用在我们的内证修行上的,但由于世间文字对内证无法表达完整的意思,我们只好以举例的方式来说明这四种现象。第一个是暖位,在行者的感觉中,显现出的现象是有暖热感。这与我们把两根木筷握在一起,用力摩擦所产生的热火大致相同;而这也表示如果我们继续摩擦,最後定会生出火来。在禅修当中所体验到的热感,并非来自像火炉或火堆中那种真正的火,这种体验是藉著所谓的「五种根本」,由内产生的一种暖热的特质,当这种特质出现时,我们便感到阵阵暖热。
五根当中,第一是极度虔信的心;经由虔诚,我们产生热切的精进――之前我们也提过这项;以虔信和精进,我们发展出专一;开展了这三种根本的力量後,我们便能进入甚深的三摩地禅定状态中.经由三摩地,智慧和明觉便能完全显发出来。这五种根本――虔信、精进、专注、三摩地和智慧,就是加行道中第一阶段的暖热根源。
五种根本力量,现在慢慢稳固了下来,再也没有什麽可以破坏它们。由于我们现在的体验是最高点了,因此,此阶段又称为领悟的高峰(顶位)。 这可由摩擦一双木筷来举例,当我们开始用力摩擦时,便能感到木头传来的热;我们若持续使劲的钻动,便有一股焦味和火花出现;而这使我们更加确定,倘若继续下去,一定可以生起火来。同样地,我们对法道的深信和肯定现在到了顶点,因此,称为领悟的最高峰。
加行道的第三阶段称为恒心与毅力。先前我们所发展出的五种功德(五根),也就是虔信、精进、专一、禅定和智慧,在此阶段变得非常稳固,因此,现在称为五种大力(五力)。藉著它,我们培养出坚定不移,永不改变的恒心与毅力。它帮助我们在解脱道上克服任何遭遇到的阻碍,我们可以忍受任何痛苦,承担任何逆缘,克服一切艰辛困难和问题。
大瑜伽行者密勒日巴,经历了无数艰辛才达到完全开悟,缺乏恒心毅力的人早就放弃了。如果密勒日巴早放弃的话,根本也就无法证入无上正等觉了。不要放弃,坚持到最後,并且忍受法道上的一切痛苦、艰辛和困难,这点很重要。
一个能忍耐吃苦的人,事实上较有机会达到开悟。有耐心能吃苦的人,通常在身心方面也较为快乐满足,而这正可激发他们坚定的意志和力量,使更投入修行。通常若我们觉得沮丧、缺乏自信或不满时,便无法真正修行;但若有了恒心毅力,觉得满足,则不论情况若何,达成目标的机会就很大了。大菩萨为了众生的福祉不厌疲的工作,甚至毫不犹豫地布施了他们的肉、骨和身体,这是由于他们已完全开展出容忍和毅力的缘故。
接著我们到了加行道的第四阶段,称为无上道。在此时刻,我们将决定自己是个凡夫,亦或是位觉者。假设我们已完全开展了五力,也就是第三个现象,然後进入三摩地禅定状态,在一秒钟当下,我们就马上了悟了究竟菩提心,也就是所谓的「空性」——有时也称做「大手印」,或有时也叫「大圆满」。不管如何称呼,一旦我们有了那样的证悟,便不再是一个凡夫.――一秒钟内我们就变成一位觉者了。以前我们坐下来,叫自己要禅定,那时我们是凡夫;之後我们一了悟空性,便成了一位觉者了。
二、 通达道(或译[观察道])
空性的体悟,或日「究竟菩提心」,对我们来说是个崭新的经验,就此我们进入了通达道。只要我们能住于此种悟境「科契」(藏文,刹那之意),便已除去了一百一十二种烦恼和邪见。
做为一个凡人,我们有数不尽的烦恼迷惑,我就不在此一一细说了。但只要藉著彻视的内观能力,便能将心情净了大半。
举个例子说明,假设有人告诉我一个叫约翰的人,我从未看过他,但之後就常听到有关他的事:我想像他留了一把胡子。但当我看到约翰那一刻,发现他并没留胡子——我甚至只瞄他一眼就够了,想像他有胡子的那个虚妄的心马上就消除了,我不必再用什麽力量来消除这个印象,我知道约翰根本没有胡子!同理,只要住于空性一刹那,便能克服一百一十二种的烦恼习气。
我们也可以称此为「超越恼障」。当飞机在地上移动时,驾驶员必须非常小心,看看飞机是否对准路线,两边是否有其他行人车辆。不过,当飞机飞在云端时,驾驶员便可以很从容了,因为他知道前面没有什麽阻碍。
同样地,当我们在通达道上证悟了究竟菩提心时,便可以超越无数烦恼业障了。
三、修习道(或译「禅修道」)
我们现在来到了修习道,继续刚刚飞机的例子。假如通达道像飞机在起飞,修习道便是飞在云端上。同是一架飞机,但由陆地起飞跟飞在云端上是有些不同的.同理,通达道和修习道也有少许不同。在修习道上,我们开展在通达道所获得的空性或究竟菩提心的体悟。
达到了修习道层次的人,便可真正称为一位老师、或是僧宝、或是尊者。你或许对皈依文很熟悉,上面说:「皈依佛宝、皈依法宝、皈依僧宝。」 我们要向其皈依的,就是这个尊贵、至上、无可比拟的圣僧,而非凡夫憎。一个到达通达道和修习道的人,才有能力引领众生,利益他们,而这也是为何他们被称为珍贵无比的僧宝的原因了。
在到达此阶段之证悟後,一个人便可藉由各种善巧方法、藉由智慧以及不同身相的化现,以极大的力量来利益众生。由于达此层次的人已无过失,完全清净无瑕,因此利他的能力便完全开显了出来。在大乘的修行法门,我们的老师常不断地强调,每一个人都必须发展无私的心态,要将一切修行的成果回向利益众生。现在,我们就在训练自己的心,增强自己帮助他人的愿力,这样当我们到达修习道时,才能自然、毫不费力地做到。
如前所说,通达道和修习道中间有些微不同,就像正在起飞的飞机和飞在云霄上的飞机。在通达道,我们了悟了空性;而在修习道,我们开展这个了悟的体验,使之更为稳定、恒久安住。在修习道有十个层次,或曰「十地」。我们描述一个在修习道上的人「清净无瑕」,不过,当他消除了粗重的业障後,还有馀留微细的习气存于一到六地的众生身上。一个仍带著习气的人,怎能称为「无瑕」呢?为了说得清楚些,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一个西藏的例子。
我们在这个房间的地上升了一把火,让我们以火本身,以及正在燃烧的木柴当做是一个人的业障习气。假设我们把火熄了,把木柴和灰烬全部弄掉,这样一、二天後,地上再也找不出一点火曾燃烧过的痕迹,但当我们踏入房间时,却仍可闻到焦味――那个味道就像残留的习气。由于粗业消除了,所以才被称为「无瑕」;但有些微细的习气还在,就像二天前我们曾焚烧过的焦味,这表示一个人还未完全开悟。
从一到六地的菩萨开展出所谓的「七觉支」。
第一觉支是完整的记忆力。此种记忆是如此深强,就算别人想办法让我们忘掉,我们也根本不可能忘记什麽,我们不仅记得现在正在发生的事,也记得等下要做的,以及以前曾做过的,非常准确,且丝毫不差。
第二觉支是透视一切现象本体的智慧。当我们能洞悉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非它所显现的表相时,对于它们是对是错,便一点不迷惑了。
第三觉支是勤勉精进,尤其是为众生的福祉,努力不懈的工作。
第四觉支是不仅精进,且全然欢喜地去为众生工作。懒惰永远打不倒我们,我们可以一天工作二十四小时,因为力量来自喜悦。
第五觉支是身心的喜乐安详,以及心智上的清明。在发展了详和情明和喜乐後,便不再有任何东西可以干扰、打乱我们的心,如此我们才能不断地去做度众事业。
第六觉支是三摩地,一种心灵完全清明、清净的甚深禅定状态。无论我们做什麽,走路、坐卧、睡觉或谈话……等,都能保持在三摩地的定境中。
第七觉支是完全的平等,平等的照顾众生,无一丝分别。当我们想帮助他人时,有些会接受我们的好意,有些则会拒绝;有些态度恶劣,有些则心存感激。我们不要在善意回应者和存心给予难堪者中间起分别。平等心完全开展了後,我们便随时都能自发地去利益他人——不管他们是褒奖我们,亦或是抑贬我们。当我们完全开显了这七种觉悟的功德时,也会同时发展出完美的慈悲心。由于我们具足了极深且真诚的慈悲心,因此,再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挡我们去利众的决心了,…
《道次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