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问题,「心」到底存不存在?你应常思考神识(心)的本质,并且一再反问自己,「神识」是否存在?当我们检视自心,并且看入它的本质时,便会变得无言,几乎是无念的。心是超越于存在与不存在的,神识是无法言诠的,只要把自己置於一个无言的状态,不去想它存在,也不去管它不存在,这就是「止」的禅修法门。以佛教的观点,我们说情(众生)器(现象)世界皆不存在,这倒并非说我们真实的本性不存在,而是说,假设我们以理性的推论来检视一切,把它细分为很多部分时,我们实在找不出一个真正独立存在的个体,因为每件事物都是相互依缘而存在的。
以此态度来检视一切时,我们便会了解,在佛法里常用的「空性」或[Shunyata]这个字的真实意义。倘若我们只是说一切都是空的,根本不存在,别人听起来便会觉得很怪,以为你疯了。假若有人来到你面前,对你说:「我没有身体。」一定很难令人相信,因为你明明看到了那个人。不过,当此人向你说明身体可以分解为很多部分,还可以再细分成微粒子,直到原子,或甚至连原子本身也不实存时,经此逻辑的推论,你便会开始了解什麽是「空性」。当然,此处只限于字面上的了解而已,因为虽然我们的心是在运作、检视一切,但毕竟与我们在「止」的禅修里所获得的体悟仍大有差异。
当然我们还是需要藉由逻辑的解析来了解佛法的观点,否则当我们跟著老师学打坐,老师说:「现在让我们把心安住于无念的状态中」时,我们便很难了解老师在说什麽。老师说的是一种无言的状态,一种无法说「是」或「不是」,「有」或「没有」的状态,这就是无念的状态。当然,有一部分我们要靠禅修才能了悟这种状态的;我们可以描述,但文字无法完全涵盖它的意义。一旦我们有了一、两次这种无念的体验,便能学著如何时时安住其中。当我们处于无念的状态中时,便生不起善念或恶念,因此,也不会累积任何善业或恶业。既然没有累积恶业,也就不会经历痛苦的事——这是依循四圣谛法而达断灭痛苦的体验。
以此方法审慎的检视、学修,并体验到修行的成果时,你才终能了解什麽是「佛法」,也才会对法教和证悟的诸佛菩萨生出信心、虔诚和信赖。
消除一切业障的关键在于了悟「无我」,或者说是一种「无私」的体验。大成就者月称菩萨曾教导,一切业障的根源起于对自我的爱执。当你执持有「我」时,也同时投射了「他」的存在;当有他人时,你便把他们划分为三个小圈:第一种是你喜欢的人,你对他们爱上了天;第二种是你讨厌的人,你对他们恨之入骨;第三种则是你说不上喜欢、也不讨厌的人,你对他们的态度是不置可否,而这一切都是无明使然。只要紧抓著这个「我」,便会开始生起欲执、嗔怒和愚痴,再由此产生一切种种的恼障、习气等。当了悟了「无我」後,便不再有一个制造投射的人,也不会再产生、任何烦恼业障了。
要消除业障,你不必和它们角力,只要细思无常以及人、法之空,并住于无念的观修中,便能毫不费力地净除一切业障了。而这也是为何修行,尤其是住于无念、心无任何所思,是如此重要的原因。
我刚刚一直在谈五道中的第一道――资粮道。在讲完了此道中最基本阶段的四种观修後,现在我们要转来谈谈中间阶段。此阶段包括四种圆满自身的方法,或曰「四正勤」。简单地说,首先我们要净化过去生所累积的恶业;其次,决不重犯过去曾让我们造成恶业的过错;第三则是延续过去所一直在行做的善行,并加以维护,使不遭破坏,最後,过去未曾圆满的功德与善行,未来要更加努力。
在资粮道的最高阶段,我们要发展「四神足」。在西方,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四神轮」。车子有四轮,藉著四个轮子的帮忙,我们才可以把车子开走;如果车子掉了一个轮子,我们便开不动它了。现在要讲的这四点也很重要,它们就像车子的四个轮子。资粮道里最高阶段的四个轮子是什麽呢?
首先是动机和发心。假如我们的决心和发心都很坚定,则任何东西也阻挡不了我们去修善行、积聚功德,而这些终将引领我们获致圆满的证悟。
第二轮是精进。发心让我们对禅修和行善产生兴趣,而对此项工作的兴趣和欢喜,则会让我们自动自发、努力精进向上。
第三轮是觉性。每天早、晌、晚,日夜我们都要时时留意,行做身、口、意的善行,避免恶行。觉性就是常在心里不忘发心,保持觉醒,处处留心,这样我们才能记得向善,避免趋恶。
第四轮是专一。这项有点难懂。专一最主要是一种禅修境界的体验;就是打坐时,心完全集中在一个目标上,无任何一丝念头或思绪生起,例如:想到过去或计划未来。当能体悟到这种一心的专注时,我们便可以算是有点层次的学生了。
行者若想达到目标,发展这四个神轮是很重要的,而且四个都要同时具足,缺一不可。让我们再温习一遍:
首先是行善、禅修等等的发心和愿心。发心让我们提高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便不可能下产生热诚。
心热了,便会勤勉努力去做,这也就是第二轮。有了精进向上的心,我们才会迫切、坚定决心地去修行。
第三轮是觉性。就算我们发心修行,并且十分精进,但若缺乏觉性,也总会忘掉。例如,我们想要在早上九点开始修法,但跟朋友讲话分了心,等想到时已是十点半了。我们真的是想修行,但忘掉了!这就是为何第三轮是如此重要的原因,我们要时时提醒自己,固定的时间一到,就必须上座。
第四轮是专一。它常应用在高深的禅修,甚或是「奢摩他――止」的修行上,但事实上,我们平常也应一心专注地来行做每件善业.例如,我们或许会念咒,比如大悲观音的六字大明咒「嗡吗呢呗咩吽」,很多人嘴巴念著,心里却在胡思乱想。由于缺乏专注,很多学生学佛多年,却仍一点也没成就。这不是修行的过错,也不是佛法本身的缺失,而是学生无法专一的问题。
要修持佛法,行做善行,发展内证,专一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专一非常重要,很多老师便强调「奢摩他――止」的禅修,它是发展专一的其中一个关键。丘扬创巴仁波切要他的学生年复一年的做「止」的禅修,「止」可以帮助学生发展专一。而当我们开展了第四神轮後,其他三轮便很容易了。要发展专一是最难的,因为当我们在工作、走路、讲话、睡觉——做任何事时,都必须全神贯注。
倘若行者开展、具足了这点,并修善行,便会不可思议地快速成就了。因此,这也是为何我们称之为「四神轮」,或习惯上称之为「四神足」的原因。如果我们不具四神足而行善或修行,就会好像使用一支没上子弹的枪射击一样;或倘若我们发心修行,但缺少其他三项,也会像以空杯止渴一样了。
现在我来摘要地概述资粮道的三个阶段:在基础阶段,学生要藉由理性的思考,认真去了解一切事物的本质;在资粮道的中间阶段,学生要藉由身口意的善行,认真去积聚善业功德;在资粮道的最高阶段,学生要努力开展四种神足。任何在中间阶段行善所积聚的功德,将藉著四轮的力量,更加增长。
人们常说初机者才要修习资粮道,但事实是;假使我们真正认真的在修习资粮道,则便也可以算是一名有程度而非真的只是初学的学生了。
问答录
问:我曾读过有关发展「无我」这方面的东西,但总觉得有些困惑,怕这种心态会让我对别人生不起慈悲心,因此,我不敢去碰它。我不接受一切事物非真,或人亦非真的想法;我热爱人们,爱这世界的美丽,我怕[无我]会让我变得冷酷。
答:你对空性的体悟有些微误解了。了悟一切事物的非实存性,或曰[空性],并不是破坏你的慈悲心和爱心;相反地,它会让你更为扩展。空性就像太阳,而慈悲和爱则像阳光,有太阳的地方便会有阳光。
当我说,我们可以藉由逻辑的审视,而了悟一切事物的非实有性和空性时,我并不是说它们消失不存在了,每样东西还是好好的在那里呀!让我们举地毯为例,倘若我把它分解成很多小部分,便可获致一个结论:没有一个具体坚实称之为[地毯]的东西存在,但这并没有把地毯变消失了――一个人了悟空性后,他也依旧存在。我们只是了解到万事万物的无常和其依缘性,我们也了解到众生的不明此中道理而陷迷惑,因而对他们产生更大的慈悲心。因此,了解空性可让我们的慈悲心更进一步增长,它不会被此冷却的。
不过,你的问题也有点破绽。你说你热爱欣赏世界的美丽,很明显的,它是[攀附]於一个执我的想法,就是这个[攀执]在给你制造问题,让人陷入轮回不能自拨的。
我们同时也要知道,无我的体悟是不能靠文字达成的,我们一定要实际去修行,藉著一而再、再而三的体验,才能证入完全的无我境界。每次我们听到人无我、法无我、众生无我时,便倍感困惑,我们想:「这怎麽可能,而且我们也不要这样做。」我们会问:「为何我要无我?」这表示长久以来我们已经执著惯了,因此,现在要接受「无我」这个字眼便有了问题,要证悟它更是困难:那是要经过实修的。
问:当在做「止」的禅修,甚或在做一些不吃力的工作时,我都能专心一致;但在其他时间,我常只觉得非常散乱不宁。不知我是否修得并不得法?
答:修「止」时,我们尚未净除本身的业障习气,我们只是让它平息下来。因此,当你住于专一时,便能体验到宁静详和;但当你不住时,利用禅修使其稳定下来的恼障便又上来了。当你又变得多思散乱时,便表示你还未净除恼障,它们还在那儿。在修「观」时,才能真正净除烦恼业障。你「专一」的修习并没有不得法,你做得好极了!但需再配合修「观」。任何时候察觉心神散乱不安或焦虑时,便马上直观其本质。
你们每个人都可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个法门。也许平常大家都有修「止」,但有时在日常活动中――例如:工作、讲话、走路时――感觉焦虑不宁;或任何一…
《道次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