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道次第▪P2

  ..續本文上一頁問題,「心」到底存不存在?你應常思考神識(心)的本質,並且一再反問自己,「神識」是否存在?當我們檢視自心,並且看入它的本質時,便會變得無言,幾乎是無念的。心是超越于存在與不存在的,神識是無法言诠的,只要把自己置於一個無言的狀態,不去想它存在,也不去管它不存在,這就是「止」的禅修法門。以佛教的觀點,我們說情(衆生)器(現象)世界皆不存在,這倒並非說我們真實的本性不存在,而是說,假設我們以理性的推論來檢視一切,把它細分爲很多部分時,我們實在找不出一個真正獨立存在的個體,因爲每件事物都是相互依緣而存在的。

  以此態度來檢視一切時,我們便會了解,在佛法裏常用的「空性」或[Shunyata]這個字的真實意義。倘若我們只是說一切都是空的,根本不存在,別人聽起來便會覺得很怪,以爲你瘋了。假若有人來到你面前,對你說:「我沒有身體。」一定很難令人相信,因爲你明明看到了那個人。不過,當此人向你說明身體可以分解爲很多部分,還可以再細分成微粒子,直到原子,或甚至連原子本身也不實存時,經此邏輯的推論,你便會開始了解什麽是「空性」。當然,此處只限于字面上的了解而已,因爲雖然我們的心是在運作、檢視一切,但畢竟與我們在「止」的禅修裏所獲得的體悟仍大有差異。

  當然我們還是需要藉由邏輯的解析來了解佛法的觀點,否則當我們跟著老師學打坐,老師說:「現在讓我們把心安住于無念的狀態中」時,我們便很難了解老師在說什麽。老師說的是一種無言的狀態,一種無法說「是」或「不是」,「有」或「沒有」的狀態,這就是無念的狀態。當然,有一部分我們要靠禅修才能了悟這種狀態的;我們可以描述,但文字無法完全涵蓋它的意義。一旦我們有了一、兩次這種無念的體驗,便能學著如何時時安住其中。當我們處于無念的狀態中時,便生不起善念或惡念,因此,也不會累積任何善業或惡業。既然沒有累積惡業,也就不會經曆痛苦的事——這是依循四聖谛法而達斷滅痛苦的體驗。

  以此方法審慎的檢視、學修,並體驗到修行的成果時,你才終能了解什麽是「佛法」,也才會對法教和證悟的諸佛菩薩生出信心、虔誠和信賴。

  消除一切業障的關鍵在于了悟「無我」,或者說是一種「無私」的體驗。大成就者月稱菩薩曾教導,一切業障的根源起于對自我的愛執。當你執持有「我」時,也同時投射了「他」的存在;當有他人時,你便把他們劃分爲叁個小圈:第一種是你喜歡的人,你對他們愛上了天;第二種是你討厭的人,你對他們恨之入骨;第叁種則是你說不上喜歡、也不討厭的人,你對他們的態度是不置可否,而這一切都是無明使然。只要緊抓著這個「我」,便會開始生起欲執、嗔怒和愚癡,再由此産生一切種種的惱障、習氣等。當了悟了「無我」後,便不再有一個製造投射的人,也不會再産生、任何煩惱業障了。

  要消除業障,你不必和它們角力,只要細思無常以及人、法之空,並住于無念的觀修中,便能毫不費力地淨除一切業障了。而這也是爲何修行,尤其是住于無念、心無任何所思,是如此重要的原因。

  我剛剛一直在談五道中的第一道――資糧道。在講完了此道中最基本階段的四種觀修後,現在我們要轉來談談中間階段。此階段包括四種圓滿自身的方法,或曰「四正勤」。簡單地說,首先我們要淨化過去生所累積的惡業;其次,決不重犯過去曾讓我們造成惡業的過錯;第叁則是延續過去所一直在行做的善行,並加以維護,使不遭破壞,最後,過去未曾圓滿的功德與善行,未來要更加努力。

  在資糧道的最高階段,我們要發展「四神足」。在西方,我們或許可以稱之爲「四神輪」。車子有四輪,藉著四個輪子的幫忙,我們才可以把車子開走;如果車子掉了一個輪子,我們便開不動它了。現在要講的這四點也很重要,它們就像車子的四個輪子。資糧道裏最高階段的四個輪子是什麽呢?

  首先是動機和發心。假如我們的決心和發心都很堅定,則任何東西也阻擋不了我們去修善行、積聚功德,而這些終將引領我們獲致圓滿的證悟。

  第二輪是精進。發心讓我們對禅修和行善産生興趣,而對此項工作的興趣和歡喜,則會讓我們自動自發、努力精進向上。

  第叁輪是覺性。每天早、晌、晚,日夜我們都要時時留意,行做身、口、意的善行,避免惡行。覺性就是常在心裏不忘發心,保持覺醒,處處留心,這樣我們才能記得向善,避免趨惡。

  第四輪是專一。這項有點難懂。專一最主要是一種禅修境界的體驗;就是打坐時,心完全集中在一個目標上,無任何一絲念頭或思緒生起,例如:想到過去或計劃未來。當能體悟到這種一心的專注時,我們便可以算是有點層次的學生了。

  行者若想達到目標,發展這四個神輪是很重要的,而且四個都要同時具足,缺一不可。讓我們再溫習一遍:

  首先是行善、禅修等等的發心和願心。發心讓我們提高興趣,一旦有了興趣,便不可能下産生熱誠。

  心熱了,便會勤勉努力去做,這也就是第二輪。有了精進向上的心,我們才會迫切、堅定決心地去修行。

  第叁輪是覺性。就算我們發心修行,並且十分精進,但若缺乏覺性,也總會忘掉。例如,我們想要在早上九點開始修法,但跟朋友講話分了心,等想到時已是十點半了。我們真的是想修行,但忘掉了!這就是爲何第叁輪是如此重要的原因,我們要時時提醒自己,固定的時間一到,就必須上座。

  第四輪是專一。它常應用在高深的禅修,甚或是「奢摩他――止」的修行上,但事實上,我們平常也應一心專注地來行做每件善業.例如,我們或許會念咒,比如大悲觀音的六字大明咒「嗡嗎呢呗咩吽」,很多人嘴巴念著,心裏卻在胡思亂想。由于缺乏專注,很多學生學佛多年,卻仍一點也沒成就。這不是修行的過錯,也不是佛法本身的缺失,而是學生無法專一的問題。

  要修持佛法,行做善行,發展內證,專一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專一非常重要,很多老師便強調「奢摩他――止」的禅修,它是發展專一的其中一個關鍵。丘揚創巴仁波切要他的學生年複一年的做「止」的禅修,「止」可以幫助學生發展專一。而當我們開展了第四神輪後,其他叁輪便很容易了。要發展專一是最難的,因爲當我們在工作、走路、講話、睡覺——做任何事時,都必須全神貫注。

  倘若行者開展、具足了這點,並修善行,便會不可思議地快速成就了。因此,這也是爲何我們稱之爲「四神輪」,或習慣上稱之爲「四神足」的原因。如果我們不具四神足而行善或修行,就會好像使用一支沒上子彈的槍射擊一樣;或倘若我們發心修行,但缺少其他叁項,也會像以空杯止渴一樣了。

  現在我來摘要地概述資糧道的叁個階段:在基礎階段,學生要藉由理性的思考,認真去了解一切事物的本質;在資糧道的中間階段,學生要藉由身口意的善行,認真去積聚善業功德;在資糧道的最高階段,學生要努力開展四種神足。任何在中間階段行善所積聚的功德,將藉著四輪的力量,更加增長。

  人們常說初機者才要修習資糧道,但事實是;假使我們真正認真的在修習資糧道,則便也可以算是一名有程度而非真的只是初學的學生了。

  

  問答錄

  問:我曾讀過有關發展「無我」這方面的東西,但總覺得有些困惑,怕這種心態會讓我對別人生不起慈悲心,因此,我不敢去碰它。我不接受一切事物非真,或人亦非真的想法;我熱愛人們,愛這世界的美麗,我怕[無我]會讓我變得冷酷。

  答:你對空性的體悟有些微誤解了。了悟一切事物的非實存性,或曰[空性],並不是破壞你的慈悲心和愛心;相反地,它會讓你更爲擴展。空性就像太陽,而慈悲和愛則像陽光,有太陽的地方便會有陽光。

  當我說,我們可以藉由邏輯的審視,而了悟一切事物的非實有性和空性時,我並不是說它們消失不存在了,每樣東西還是好好的在那裏呀!讓我們舉地毯爲例,倘若我把它分解成很多小部分,便可獲致一個結論:沒有一個具體堅實稱之爲[地毯]的東西存在,但這並沒有把地毯變消失了――一個人了悟空性後,他也依舊存在。我們只是了解到萬事萬物的無常和其依緣性,我們也了解到衆生的不明此中道理而陷迷惑,因而對他們産生更大的慈悲心。因此,了解空性可讓我們的慈悲心更進一步增長,它不會被此冷卻的。

  不過,你的問題也有點破綻。你說你熱愛欣賞世界的美麗,很明顯的,它是[攀附]於一個執我的想法,就是這個[攀執]在給你製造問題,讓人陷入輪回不能自撥的。

  我們同時也要知道,無我的體悟是不能靠文字達成的,我們一定要實際去修行,藉著一而再、再而叁的體驗,才能證入完全的無我境界。每次我們聽到人無我、法無我、衆生無我時,便倍感困惑,我們想:「這怎麽可能,而且我們也不要這樣做。」我們會問:「爲何我要無我?」這表示長久以來我們已經執著慣了,因此,現在要接受「無我」這個字眼便有了問題,要證悟它更是困難:那是要經過實修的。

  問:當在做「止」的禅修,甚或在做一些不吃力的工作時,我都能專心一致;但在其他時間,我常只覺得非常散亂不甯。不知我是否修得並不得法?

  答:修「止」時,我們尚未淨除本身的業障習氣,我們只是讓它平息下來。因此,當你住于專一時,便能體驗到甯靜詳和;但當你不住時,利用禅修使其穩定下來的惱障便又上來了。當你又變得多思散亂時,便表示你還未淨除惱障,它們還在那兒。在修「觀」時,才能真正淨除煩惱業障。你「專一」的修習並沒有不得法,你做得好極了!但需再配合修「觀」。任何時候察覺心神散亂不安或焦慮時,便馬上直觀其本質。

  你們每個人都可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個法門。也許平常大家都有修「止」,但有時在日常活動中――例如:工作、講話、走路時――感覺焦慮不甯;或任何一…

《道次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證悟的女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