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道次第▪P3

  ..續本文上一頁種習氣業障生起――例如:嗔怒或嫉妒——當那樣發生時,便應用「觀」的方法,直視當時所正發生的一切事物的本質。甚至當你心靜、也無任何惱障時,用這種方法訓練自己一下,也總是有助益的。不管你在哪裏(不必是坐著時),花一點時間觀觀身、心……等等的本質.甚至在走路時,你也可以花一秒鍾反觀無念狀態時的心性。

  問:「奢摩他――止」與「叁摩地」有何不同?

  答:佛教本身發展出很多佛法名詞,英文裏找不到相同的字眼,就像現代社會裏,我們有很多技術上的用語,梵文或藏文裏也沒有一樣。「叁摩地」與「奢摩他」是同義字,但叁摩地是較爲籠統廣泛的用詞.叁摩地有很多不同的區分、類別和層次,有一個「似金剛叁摩地」,是層次相當高的境界。叁摩地也可指「止」的修行,若你能住于專一,這就是叁摩地。你也可以修持慈悲叁摩地,也就是發展慈悲和愛心,並維持于此種心境中。叁摩地的西藏話是「Ting nge dzin」ting意爲「殊勝」,而ding則指「握住」。因此,整句的意思是:把握一切我們正在體驗的事情的奧妙處。

  第二部份

  一、加行道(或譯「結合道」)

  我們現在來到第二個階段,加行道。在資糧道,我們以世間法來修善行;在加行道,我們將此入世善行與覺者――例如:阿羅漢的佛行――融合爲一。同樣的,我們在資糧道所獲得的一切世問層次的體驗,與通達道的體驗(我們以前從未有的一種體悟)結合爲一。加行道即是融合世間與出世間兩種層次東西的法道。

  加行道有四個階段,它與四種發展的現象有關聯。嚴格說來,這四種顯發的現象是應用在我們的內證修行上的,但由于世間文字對內證無法表達完整的意思,我們只好以舉例的方式來說明這四種現象。第一個是暖位,在行者的感覺中,顯現出的現象是有暖熱感。這與我們把兩根木筷握在一起,用力摩擦所産生的熱火大致相同;而這也表示如果我們繼續摩擦,最後定會生出火來。在禅修當中所體驗到的熱感,並非來自像火爐或火堆中那種真正的火,這種體驗是藉著所謂的「五種根本」,由內産生的一種暖熱的特質,當這種特質出現時,我們便感到陣陣暖熱。

  五根當中,第一是極度虔信的心;經由虔誠,我們産生熱切的精進――之前我們也提過這項;以虔信和精進,我們發展出專一;開展了這叁種根本的力量後,我們便能進入甚深的叁摩地禅定狀態中.經由叁摩地,智慧和明覺便能完全顯發出來。這五種根本――虔信、精進、專注、叁摩地和智慧,就是加行道中第一階段的暖熱根源。

  五種根本力量,現在慢慢穩固了下來,再也沒有什麽可以破壞它們。由于我們現在的體驗是最高點了,因此,此階段又稱爲領悟的高峰(頂位)。 這可由摩擦一雙木筷來舉例,當我們開始用力摩擦時,便能感到木頭傳來的熱;我們若持續使勁的鑽動,便有一股焦味和火花出現;而這使我們更加確定,倘若繼續下去,一定可以生起火來。同樣地,我們對法道的深信和肯定現在到了頂點,因此,稱爲領悟的最高峰。

  加行道的第叁階段稱爲恒心與毅力。先前我們所發展出的五種功德(五根),也就是虔信、精進、專一、禅定和智慧,在此階段變得非常穩固,因此,現在稱爲五種大力(五力)。藉著它,我們培養出堅定不移,永不改變的恒心與毅力。它幫助我們在解脫道上克服任何遭遇到的阻礙,我們可以忍受任何痛苦,承擔任何逆緣,克服一切艱辛困難和問題。

  大瑜伽行者密勒日巴,經曆了無數艱辛才達到完全開悟,缺乏恒心毅力的人早就放棄了。如果密勒日巴早放棄的話,根本也就無法證入無上正等覺了。不要放棄,堅持到最後,並且忍受法道上的一切痛苦、艱辛和困難,這點很重要。

  一個能忍耐吃苦的人,事實上較有機會達到開悟。有耐心能吃苦的人,通常在身心方面也較爲快樂滿足,而這正可激發他們堅定的意志和力量,使更投入修行。通常若我們覺得沮喪、缺乏自信或不滿時,便無法真正修行;但若有了恒心毅力,覺得滿足,則不論情況若何,達成目標的機會就很大了。大菩薩爲了衆生的福祉不厭疲的工作,甚至毫不猶豫地布施了他們的肉、骨和身體,這是由于他們已完全開展出容忍和毅力的緣故。

  接著我們到了加行道的第四階段,稱爲無上道。在此時刻,我們將決定自己是個凡夫,亦或是位覺者。假設我們已完全開展了五力,也就是第叁個現象,然後進入叁摩地禅定狀態,在一秒鍾當下,我們就馬上了悟了究竟菩提心,也就是所謂的「空性」——有時也稱做「大手印」,或有時也叫「大圓滿」。不管如何稱呼,一旦我們有了那樣的證悟,便不再是一個凡夫.――一秒鍾內我們就變成一位覺者了。以前我們坐下來,叫自己要禅定,那時我們是凡夫;之後我們一了悟空性,便成了一位覺者了。

  二、 通達道(或譯[觀察道])

  空性的體悟,或日「究竟菩提心」,對我們來說是個嶄新的經驗,就此我們進入了通達道。只要我們能住于此種悟境「科契」(藏文,刹那之意),便已除去了一百一十二種煩惱和邪見。

  做爲一個凡人,我們有數不盡的煩惱迷惑,我就不在此一一細說了。但只要藉著徹視的內觀能力,便能將心情淨了大半。

  舉個例子說明,假設有人告訴我一個叫約翰的人,我從未看過他,但之後就常聽到有關他的事:我想像他留了一把胡子。但當我看到約翰那一刻,發現他並沒留胡子——我甚至只瞄他一眼就夠了,想像他有胡子的那個虛妄的心馬上就消除了,我不必再用什麽力量來消除這個印象,我知道約翰根本沒有胡子!同理,只要住于空性一刹那,便能克服一百一十二種的煩惱習氣。

  我們也可以稱此爲「超越惱障」。當飛機在地上移動時,駕駛員必須非常小心,看看飛機是否對准路線,兩邊是否有其他行人車輛。不過,當飛機飛在雲端時,駕駛員便可以很從容了,因爲他知道前面沒有什麽阻礙。

  同樣地,當我們在通達道上證悟了究竟菩提心時,便可以超越無數煩惱業障了。

  叁、修習道(或譯「禅修道」)

  我們現在來到了修習道,繼續剛剛飛機的例子。假如通達道像飛機在起飛,修習道便是飛在雲端上。同是一架飛機,但由陸地起飛跟飛在雲端上是有些不同的.同理,通達道和修習道也有少許不同。在修習道上,我們開展在通達道所獲得的空性或究竟菩提心的體悟。

  達到了修習道層次的人,便可真正稱爲一位老師、或是僧寶、或是尊者。你或許對皈依文很熟悉,上面說:「皈依佛寶、皈依法寶、皈依僧寶。」 我們要向其皈依的,就是這個尊貴、至上、無可比擬的聖僧,而非凡夫憎。一個到達通達道和修習道的人,才有能力引領衆生,利益他們,而這也是爲何他們被稱爲珍貴無比的僧寶的原因了。

  在到達此階段之證悟後,一個人便可藉由各種善巧方法、藉由智慧以及不同身相的化現,以極大的力量來利益衆生。由于達此層次的人已無過失,完全清淨無瑕,因此利他的能力便完全開顯了出來。在大乘的修行法門,我們的老師常不斷地強調,每一個人都必須發展無私的心態,要將一切修行的成果回向利益衆生。現在,我們就在訓練自己的心,增強自己幫助他人的願力,這樣當我們到達修習道時,才能自然、毫不費力地做到。

  如前所說,通達道和修習道中間有些微不同,就像正在起飛的飛機和飛在雲霄上的飛機。在通達道,我們了悟了空性;而在修習道,我們開展這個了悟的體驗,使之更爲穩定、恒久安住。在修習道有十個層次,或曰「十地」。我們描述一個在修習道上的人「清淨無瑕」,不過,當他消除了粗重的業障後,還有馀留微細的習氣存于一到六地的衆生身上。一個仍帶著習氣的人,怎能稱爲「無瑕」呢?爲了說得清楚些,我給大家舉個例子――一個西藏的例子。

  我們在這個房間的地上升了一把火,讓我們以火本身,以及正在燃燒的木柴當做是一個人的業障習氣。假設我們把火熄了,把木柴和灰燼全部弄掉,這樣一、二天後,地上再也找不出一點火曾燃燒過的痕迹,但當我們踏入房間時,卻仍可聞到焦味――那個味道就像殘留的習氣。由于粗業消除了,所以才被稱爲「無瑕」;但有些微細的習氣還在,就像二天前我們曾焚燒過的焦味,這表示一個人還未完全開悟。

  從一到六地的菩薩開展出所謂的「七覺支」。

  第一覺支是完整的記憶力。此種記憶是如此深強,就算別人想辦法讓我們忘掉,我們也根本不可能忘記什麽,我們不僅記得現在正在發生的事,也記得等下要做的,以及以前曾做過的,非常准確,且絲毫不差。

  第二覺支是透視一切現象本體的智慧。當我們能洞悉事物的本來面目,而非它所顯現的表相時,對于它們是對是錯,便一點不迷惑了。

  第叁覺支是勤勉精進,尤其是爲衆生的福祉,努力不懈的工作。

  第四覺支是不僅精進,且全然歡喜地去爲衆生工作。懶惰永遠打不倒我們,我們可以一天工作二十四小時,因爲力量來自喜悅。

  第五覺支是身心的喜樂安詳,以及心智上的清明。在發展了詳和情明和喜樂後,便不再有任何東西可以幹擾、打亂我們的心,如此我們才能不斷地去做度衆事業。

  第六覺支是叁摩地,一種心靈完全清明、清淨的甚深禅定狀態。無論我們做什麽,走路、坐臥、睡覺或談話……等,都能保持在叁摩地的定境中。

  第七覺支是完全的平等,平等的照顧衆生,無一絲分別。當我們想幫助他人時,有些會接受我們的好意,有些則會拒絕;有些態度惡劣,有些則心存感激。我們不要在善意回應者和存心給予難堪者中間起分別。平等心完全開展了後,我們便隨時都能自發地去利益他人——不管他們是褒獎我們,亦或是抑貶我們。當我們完全開顯了這七種覺悟的功德時,也會同時發展出完美的慈悲心。由于我們具足了極深且真誠的慈悲心,因此,再也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阻擋我們去利衆的決心了,…

《道次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證悟的女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