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爲什麼要學《般若攝頌》

  

爲什麼要學《般若攝頌》

  

思考題

  1.譯講本經的緣起是什麼?我們應怎樣對待?

  2.簡述《般若攝頌》的功德及攜帶此經的好處。

  3.我們應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般若法門?爲什麼?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本來今天(2008年12月6號)准備給大家講《般若攝頌》,但因法本還沒有到,所以先講本經和般若的功德及重要性。

  在座的道友都知道,佛經有佛陀身、語、意、功德、事業加持,及佛陀開許結集與親口宣說七類,而《般若攝頌》乃釋迦牟尼佛親口宣說,在顯宗的經典中它異常珍貴。在藏傳佛教中,大家都很重視《般若攝頌》,有許多老修行人都把它與《文殊真實名經》和《普賢行願品》列爲日常課誦,而且法本也經常不離身體。但現在部分年輕修行人好像並沒這麼重視,當然也有一部分非常重視,在學院中就有很多法師經常講《般若攝頌》的課。可能這與法王的傳承有關,因爲法王如意寶以前不但講過《般若攝頌釋》(1),還講過《般若攝頌》的頌詞,而且他老人家也日日念誦這部經典。前一段時間,我就用法王如意寶一輩子念誦的《般若攝頌》給大家作了加持。另外,通過這次翻譯《般若攝頌釋》,我對本經的信心又增上了許多,相信大家在學習之後,也一定能對本經及般若法門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

  本來我想今年傳講五部大論中的《現觀莊嚴論》,因爲,雖然與《現觀莊嚴論》相關的其他內容已經講了一部分(2),但該論的頌詞並沒有講,所以有這個想法。那爲什麼要改講《般若攝頌》呢?一方面它們的內容是一致的,因爲曆代印藏高僧大德,像陳那論師、善寶論師等,都有將二者結合、對照而作的注疏或講義。另一方面,並未見講聞《現觀莊嚴論》等同講聞所有《般若經》的說法,而講聞《般若攝頌》卻有如是功德。全知麥彭仁波切在《般若攝頌釋》中說:講聞此經有講聞所有般若的功德。再加上人生無常,對聽者、講者來講何時出現無常都很難說,而在短暫的人生中,講聞此經的機緣又極爲難得,所以從功德的角度我決定先講此經。

  當然這也與年齡有關。在年輕的時候,自己對因明、詩學、文學和曆史很有興趣,因爲當時自己很想成爲因明辯論高手,以及成爲擅長寫詩作詞與博通古今中外曆史的人。但隨著歲月的流逝與年齡的增長,現在的我只會選擇功德最大、對來世最有利且能令相續得到最大改變的法門,而對詩學、文法等卻沒太大的興趣。或許個別道友也會有我這樣的心態,因爲一切都在提醒我們:活著的時間不會太長。正是因爲這些原因,所以我才想每周都給大家講一點般若。

  當然,除了小乘根機或對空性法門有邪見者之外,大乘根機或前世串習過空性的人,對般若都會生起歡喜心。而實執太強則很難度化。記得當年阿底峽尊者在藏地時,有兩位行爲如法、戒律清淨的比丘來親近他,剛開始尊者爲他們宣說有關律儀與人無我方面的教言,他們也有很大的興趣。但當尊者講解般若波羅蜜多的究竟觀點時,他們卻不敢再聽下去,最後捂著耳朵恐懼地離開了。阿底峽尊者很感歎地說:光是戒律清淨和行爲如法也不能成佛,要想成佛就一定要有摧毀一切實執的空性見解,也即需要智慧波羅蜜多。由此可見,光是在行爲上受持、口念佛號、表面做點善事,也不可能斷除相續中的實執種子;因爲這必須依靠般若的金剛智慧才能無余拔除,否則很難擺脫輪回。而想擁有聞受般若的好機緣,也要依賴宿世植下的福報。若無福報,其他因緣再怎麼樣聚集,也不可能聽聞到這樣殊勝的空性法門。

  若能通達空性,其功德不可思議。全知麥彭仁波切曾說,世間功德最大者有叁:第一、發無上菩提心;第二、宣說大乘佛法;第叁、觀修空性。按《佛說如來不思議秘密大乘經》的教義,這叁者當中,觀修空性的功德遠遠超過前兩者。《宗鏡錄》雲:“如有頌言:若人持正法,及發菩提心,不如解于空,十六分之一。”爲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功德呢?因爲哪怕聞思修行其中一個偈頌,也能斷除輪回的根本。《現觀莊嚴論》雲:“具爲聲聞菩薩佛,四聖衆母我敬禮。”就像孩子源于母親一樣,所有聖者的根本因就是般若佛母,也即佛、菩薩、聲聞、緣覺皆依般若空性而生。若想永遠是凡夫那就另當別論,若想真正跨入聖者的行列,般若則不可缺少。而得地菩薩也需要般若佛母的孕育,因爲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獲得圓滿正等覺的果位。《大智度論》雲:“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可見能與般若結上善緣,這也極爲難得。所以大家皆應對空性産生興趣,因爲有了興趣才有進一步學習的可能。

  對于此次傳講般若我有個要求:凡是這次聽聞空性法門的人,都要發願法本不離身體。當然像《系解脫》那樣戴在身上也不太可能,因爲這很不方便。但你不管到哪裏,《般若攝頌》的法本都應帶在身邊,我想力氣再小的人也能輕易做到這一點。爲什麼要這樣要求呢?《般若攝頌》雲:“春季好時樹葉落,枝不久生葉花果,誰手中得此般若,不久獲證佛菩提。”佛陀是這樣說的:在春季的大好時節,當某種樹木凋萎的陳葉更換而落到地上時,人們就會知道樹枝不久將新生出綠葉與花果;同樣,作爲行者,誰的手中得到了此般若波羅蜜多,他過不了多久就會獲證諸佛的菩提。大家都知道,二轉般若*輪全是了義法,並非引導某種根機的衆生而作的方便之說;所以依靠它的加持,與之結緣的衆生在很快的時間中就能獲得解脫。但最關鍵的是,我們一定要對佛語誠信不疑。所以,即使不懂裏面的內容,在臨死之前法本也應經常帶在身邊。其具體要求則與出家人不離叁衣的要求差不多,即不管住在哪裏,都應將法本供在佛堂當中或放在淨處,而須在別處過夜時則應隨身攜帶。我想只要有心,這樣的習慣大家都能逐漸養成。

  這次我並不要求大家每天都讀誦,因爲這很難做到。以前我講《金剛經》的時候,當時很多人都發願每天念一遍。但後來有些人因爲特別懈怠而沒有讀,有些人則因每天都爲叁寶和衆生的事業特別忙而沒有讀……但發了願做不到也不行,所以這次我要求比較低,只要有正知正念的人都能做到。

  即使我們不懂般若的法義,但只要能將法本帶在身邊,諸魔外道就不可能傷害我們。現在有些人爲了保護自己,經常在包裏放一把刀,我覺得這樣的兵器最好不要帶上。作爲修行人,尤其是大乘修行人,用刀來維護自己,或者殺害別人,這是非常慚愧的事。其實,如果我們能經常帶著般若法本,那除了前世真正造下了必須以生命償還的業之外,一切暫時的違緣都能遣除。爲什麼呢?因爲有般若的地方就能得到十方諸佛菩薩的加持與保護。《般若經》雲:“般若所在之處,十方諸佛常在其中,故欲供養佛,當供養般若。”因此,我們想供養諸佛菩薩,或者自己想成爲人天應供處,就一定要攜帶般若經。可見以般若的威力來攝伏一切無比殊勝,這也是智者的選擇。而我們能值遇這樣殊勝的般若法門,也應無比高興。

  以前上師如意寶爲弟衆講《般若攝頌》,有一天他老人家說:“今天早上我對妹妹說,雖然我們現在身體都不太好,但我們都應生起歡喜心。因爲遇到這麼殊勝的般若法門,前途肯定都是解脫,除此之外的去處絕對不會有。所以能在臨死之前講這麼殊勝的法,我心中很是歡欣。”法王圓寂以後,道友們作的《備忘錄》裏面,就有當時上師所講的這段話。的確,《般若攝頌》中的很多頌詞都能讓我們生起歡喜心。但這種歡喜並非聽歌星唱歌或看明星表演而生起來的歡喜所能比擬,因爲那樣的歡喜毫無意義。

  在座的人都知道,在世間中,一個迷迷茫茫的人來到舞臺上,以他的舞蹈和歌聲就能讓很多人歡騰起來,這在電視中經常看得到。雖然很多人都認爲這是一種快樂,但我覺得這種快樂帶有刺激性和迷茫性,它並沒有多大的意義;因爲其歡喜的因只是一種表情或非常刺耳的聲音等。而緣般若空性生起歡樂則與之完全不相同,因爲這對今生來世都能帶來極大的利益。《般若經》雲:猶如孕婦懷胎足月臨産時,陣痛是即將分娩的征兆;同樣,有緣者聽聞宣說如來智慧的般若法門後,生起歡喜之情與希求之心,那麼此人將迅速證得大菩提。所以大家皆應生起歡喜心,因爲聽聞到般若法門就說明解脫有希望了。就像處于水中但被魚鈎已經鈎著的魚一樣,很快的時間它就會被拉到岸邊;同樣的道理,既然我們已經遇到了般若法門,那在輪回中就不會流轉很長時間,所以大家皆應對般若法門生起信心。

  很多人都清楚,無論我們修加行時擺供桌也好,或者是平時布置佛堂,很多論典都要求,要陳設一尊釋迦牟尼佛的像、一本《般若攝頌》和一座佛塔,以這叁者作爲叁寶所依,代表佛法僧叁寶。以前很多噶當派的大德都說,任何一個人的屋子、帳篷或茅棚裏,只要擺著《般若攝頌》、佛塔和佛像,這個地方就變成了經堂。現在很多人在幾十年中辛辛苦苦掙錢買房子,如果房子裏有這些叁寶所依,那就等于在這麼多年中建造了一座經堂。若心裏能這樣想,我覺得辛苦也值得,否則就沒太大的意義,因爲家與人都是無常不實且不可依恃之法。

  的確,我們所選擇的生活方式,對自他都應該有利益。若能以般若與自他結下善緣,則非常有意義。如果聽受其他經典爲主,輕視般若,這也是一種魔業。雖然聽受其他經典和論典有很大功德,但跟般若法門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般若攝頌》中說:般若是一切法的根本,如果這個放下來,而去希求其他的法,那就像一個人在找到大象後,還去尋找大象的腳印一樣荒唐;也像一個人在得到美味佳肴後,爲了吃得更好而去…

《爲什麼要學《般若攝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聖般若攝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