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爲什麼要學《般若攝頌》▪P2

  ..續本文上一頁尋找其他低劣的食品一樣愚癡。所以大家皆應重視一切佛經的精華——般若。

  其實,藏傳佛教最高的密法——大圓滿和大手印所講的內容也是般若的甚深意義。因爲在藏傳佛教的曆史上,蓮花生大士、全知無垢光尊者、全知麥彭仁波切等高僧大德,在傳講最高的密法時,都要引用《般若經》、《現觀莊嚴論》和中觀論典來加以說明。而以《金剛經》立宗的禅宗又與最高密法的境界非常接近,因爲在禅宗的公案中,很多弟子都通過上師的表示法獲得了證悟。所以我認爲,般若的意義跟密宗所宣講的光明智慧的含義完全相同。故一切希求解脫者的相續中,皆應生起般若的智慧。

  而聽受這樣的經典也是大家的福分,因爲只要能如理如法地聽聞,以前所造的許許多多惡業皆可通過聽經而遣除。關于聽聞般若的功德,我以前在講《金剛經》時也講過這樣一則公案:宋朝有個姓朱的人,他平時很傲慢,也不信佛教。有一次路過寺院的時候,佛印禅師正在講《金剛經》,他在旁邊聽了“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個偈頌。之後他萌生修學之心,但一直沒時間真實修持。後來他做了一個非常奇怪的夢,夢中雲遊到一個地方,當時他進入一間廚房,裏面有五個人正在喝湯,他也准備去喝。但有個人勸他說:你是聽過佛法的人,不能喝這個湯,聽了這話他就沒有喝。醒來之後,因爲這個夢很特殊,他心裏有點不安,于是就到外面去散步。在散步的時候,正好進入夢中顯現的地方,于是他沿著夢裏經過的路向前走。經過一條小街之後,他見到了夢中的房子,于是他便進入那間廚房。這時一只母狗正好生了六只小狗,其中一只已經死了。他一下子醒悟過來,知道若不是聽受《金剛經》這一個偈子,自己肯定已經墮入旁生當中。從此之後,他對《金剛經》(也稱《般若叁百頌》)生起極大的信心,有生之年一直修持。到89歲那年,他把所有朋友全部召集起來說:我要離開世間。當時很多人都不相信。後來他說:“八十九年朱公,兩手劈破虛空,腳踏浮雲粉碎,立化菩提樹東。”說完此偈後他便虹化而去,故漢傳佛教中也有虹身成就。可見僅憑聽聞般若的功德,也可免墮惡趣。

  此次傳講《般若攝頌》,我是發了清淨的心,毫無名聞利養的希求,也即並不希望在講法後能得到供養、名聲和地位。所以,凡是與此次傳法結緣的衆生,都能得到利益。雖然所獲利益的大小取決于自己的信心,也跟前世的因緣有關,但總的來講,對聽聞者的相續肯定有利益。因爲不但我們的傳承極爲清淨,而且本經的教義也極其殊勝。

  在漢傳佛教中,以前《般若攝頌》並未得到廣弘。雖然宋朝時法賢譯師作了翻譯,但根據史料來看,好像並沒有人講,也未留下注疏。但在藏傳佛教中,《般若攝頌》卻弘揚得非常廣,很多格魯、噶舉、甯瑪的寺院都在學習。所以我也希望通過這次因緣,能讓這一代和下一代的漢地有緣衆生皆能了知《般若攝頌》。可能大家也清楚,《般若攝頌》是廣、中、略叁大般若的總結;在藏文中,《般若經》有十二大函,其精華要義就是《般若攝頌》,當然再簡略就是《心經》。可見,學習本經非常有必要。

  通過此次學習《般若攝頌》,我想很多人都有可能開悟,因爲前世因緣好一點的,通過讀誦《般若經》即可開悟。在曆史上這樣的例子相當多,像阿瓊堪布,他在17歲就讀了一遍《大般若》(指《廣般若》),當讀至“以幻對幻起執著”(3)一句時,便對般若的深義有了一定的了解。他在一個冬天中,入定時便安住于遠離一切戲論的境界,出定時則始終處于如夢如幻的境界當中。在遣除人我執與法我執後,他對空性法門的定解也越來越深,從此之後對世間萬法都斷除了貪執。而我們要讀《大般若》,不知道有沒有這個時間,恐怕對大多數道友來講,這還是比較困難。但我們可以讀讀《般若攝頌》,看能不能從中找到你最喜歡的詞句來頓然開悟?對有因緣的人來講,的確也有這個可能。

  據《太虛大師自述悟道因緣》記載:他剛出家的時候,完全是爲了獲得神通,而且當時對仙道和佛道都分不清楚。學習《妙法蓮華經》後,才知外道與內道的差別,後來他還進一步地學習了《楞嚴經》等經論。去藏經樓閱藏時,他在一段時間中喜歡看憨山集、紫柏集,及其他古德詩文集與經論等。後來一位老和尚告訴他:你這樣東翻西找不合理,讀經應從頭依次看到尾。于是他便依序從《大般若經》第一行開始一字一句地讀。當讀至《大般若經》中“一切法不可得,乃至有一法過于涅槃者,亦不可得”時,(這一句在《虛幻休息》中有引用,上師如意寶也經常引用。)身心全都變了,完全處于般若空性的境界中,而且二叁十天始終不離這樣的境界。從此以後,他便遠離世間的執著,並最終成爲對弘法利生作出卓越貢獻的一代高僧。

  需要著重說明的是,無論我們讀任何一部經論,都應深解其義,而不能像藏地某些經忏師那樣,對意義一點都不考慮,隨隨便便讀過就可以了。漢地有些念經的人也是這樣,對經文的意義一點都不關心,其實這並不是很好,而應了解所讀經典的意義。若能這樣,那很有可能在無意中就開悟了。記得來果禅師也是讀《心經》至“無智亦無得”而有所省悟。在佛教曆史上,很多修行人都因讀《涅槃經》、《楞嚴經》、《法華經》、《金剛經》等大乘經典,而在心相續中頓然現前了證悟。當然,這種證悟也只是認識了一切萬法的無爲本體,並非原來不存在的東西現在重新獲得。

  當然開悟的因緣並不相同,有些因爲讀經而開悟,有些則以其他因緣現前證悟。記得虛雲老和尚在56歲時帶病在高旻寺打禅七,後因別人將開水倒在手上,致使杯子掉落地上,依靠杯碎的聲音虛老在顯現上開悟,並述悟道之偈:“杯子撲落地,響聲明瀝瀝,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息(又作歇)。”表面上看,茶杯摔碎了很可惜,但依靠這個聲音,虛老將無爲法的虛空在內的萬法全都粉碎了,狂亂的心也當即息滅,從而安住在本來的境界中。若是平凡人,可能會說:你眼睛瞎了,怎麼不看清楚,水倒在手上多燙!但老和尚不但沒有這樣說,反而陳白:非常幸運,通過這次生病等因緣,讓我已經悟道了!雖然如此,但這也是長期熏修般若的結果。

  還記得在《補續高僧傳》中有一位自回禅師,(所謂《續高僧傳》,則指繼《高僧傳》後,記載高僧事迹的曆史文獻,其中載有很多古德悟道的經曆。以前,我很想將部分漢傳佛教高僧大德悟道的精彩故事譯成藏文,但一直沒有時間。)他是東川合州人,雖然不認識字,但很仰慕空宗,後來在景德寺出家爲僧。因世代皆爲石匠,故他出家後也手不釋錘鑿地爲寺院雕刻,且按禅宗的方法用功修行。一次,他遇到一塊特別堅硬的石頭,于是他用錘使勁地敲,此時火光迸射,(對于刻石頭,我也有一些經驗。如果石頭是藍色的,或者是特別硬的石頭,那刻的時候就會散射火花。)當下他的心就獲得開悟,于是口述悟道偈:“用盡功夫,渾無巴鼻,火光迸散,元在這裏。”意思是說,他用盡了功夫,在全然沒有巴鼻的狀態下出現火光,此時他便認識到了心的本性——原來心的本性就住在這個地方。

  可見,有時候心很容易開悟。也許電燈泡“啪”的一聲,所有的妄心全都沒有了;也許停電的時候,心性光明馬上就顯現出來……在藏傳佛教中,很多高僧大德都是這樣,像麥彭仁波切和頂果欽哲仁波切,看過相關傳記的人都清楚,他們也是在一種非常偶然的機會下開悟的。拿華智仁波切來說,他也是在所謂的“老狗”的聲音中認識了心的本性(4)。所以對有信心的人來說,在一句上師的批評話語中,也有可能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長久流浪的心也會從此找回來。作爲佛教徒,廣聞博學固然重要,但相比之下認識自己心的本性更爲重要,而這必須仰仗般若之力。

  我之所以這樣不厭其煩地講《般若攝頌》及般若法門的功德,就是爲了讓大家對般若法門及本經産生信心。因爲有了信心,我們才願意去實際行持,若沒有信心,就不會去聽聞;即使聽了,也不願意去思維和修行,所以大家一定要先了知功德。就像商人,他首先會考慮做這樣的生意有沒有利潤,如果有他願意去做,如果沒有就不會去做。所以在聞思修行本法之前,大家一定要先了知它的功德,這非常重要。

  我以前也講過,不管是漢傳佛教,還是藏傳佛教,很多大乘經典的功德都不可思議。如藏文《大乘密嚴經》中說:誰能讀誦或攜帶此經,即使造了五無間罪也能清淨,而且此人也真實成了佛塔。《叁摩地王經》(即《月燈叁昧經》)雲:“既出家已,于此叁昧廣能聽受、讀誦、憶持、分別其義、修行相應,以此善根于二億劫不墮惡道。”《妙法蓮華經》亦雲:“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能竊爲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何況于大衆中廣爲人說。”《大乘寶王經》也說:“若有人能常時但念此經名號,是人速得解脫輪回之苦,遠離老死憂悲苦惱。”……所以大家與其做一些無聊的事情、說一些無聊的話,還不如讀誦大乘經典。真的,每當我翻閱藏文的《大藏經》時,什麼事情都忘了,身心也爲讀經的功德所震撼。而我們的人身如水泡一樣,什麼時候滅也不知道,所以在死亡之前還是要多讀大乘經典,尤其是一切佛經的精華——《般若經》。若能讀誦,則很有可能開悟;即使沒有開悟,對相續也有很大的利益。

  以前我跟大家也講過,有一位比丘天天都要讀《般若攝頌》。在他的屋檐下住有一只燕子,有時候這只燕子在比丘剛開始念經時就飛走了,有時候讀到中間才飛走,有時候整個《般若攝頌》讀完了才飛走。可能這位比丘跟我們有些道友一樣,有時起床早一些,有時起床晚一些。也許是燕子有時起來得早一些,有時起來得晚一些。但不管怎麼樣,燕子在比丘前圓滿獲得了《般若攝頌》的傳承(意科喇嘛的《修行記要》中也這樣講)。因爲圓滿聽受本經的緣故,這只燕子在死後就變成一個人,從小就能朗朗讀誦《般若攝頌》。可見,哪怕是旁生,若能聽完本經的傳承,也能獲得極大的利益。而我們現在是有信心、有智慧的人,若能認真聽受,其功德利益不可思議。

  正因爲般若的功德非常大,所以釋迦牟尼佛才在接近涅槃時對阿難尊者說:“即使你把我所講的法全都忘失了,般若的只言片語也絕不能忘,當以對如來知恩報恩之心,受持此般若、切莫失毀。這一點理應銘記于心!”在藏傳佛教中,很多《現觀莊嚴論》的注釋在最後都要引用佛陀這句金剛語,以讓大家認真修學、弘揚佛陀所有浩瀚如海經典的精華——般若。當然,在座發大乘菩提心的道友都有這個責任,因爲我們都是佛陀事業的繼承者,或承擔如來家業的人。既然如此,若我們對般若既沒有好好地聞,也沒有好好地思和修,對其他法卻非常投入,那來到人間也沒有多大的意義。相信大家只要能根據佛教經論的教證來思維,就能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大家在聽受般若的過程中,一定要以歡喜、恭敬之心如理如法地谛聽。若能如此,即使因前世沒有聞思的原因,今生比較愚笨——不能完全領悟所講一切空性的真義,但對你的相續肯定會有非常大的利益。

  好,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1)即《攝功德寶經釋》。

  (2)見《智悲寶庫·般若妙瓶》。

  (3)即以幻化般的心對幻化般的外境起執著。

  (4)詳見《大圓滿前行·華智仁波切略傳》。

  

《爲什麼要學《般若攝頌》》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聖般若攝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